《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读书心得
第1篇:《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读书心得2000字
《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读书心得2000字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有效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这里的教育活动不仅仅指教师的教,还包括学生的学,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仅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低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低效也可以说是有些知识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得到能力的发展。而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要对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表现进行梳理;第二,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第三,从长远角度说: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提高;第四,从机制来说,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问题是最紧要的问题。第五,课堂教学的前奏----备课和课堂教学的巩固----作业、练习的布置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要有系统性和计划性。
上文提到低效也可以说是有些知识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
无论是备课还是作业、练习的布置都要求教师精心选题,是教师下题海,而不是学生下题海。教师精心选题还应做到不同题型选题,做到同一类题不要有太多的重复,或拿到某地的题不进行筛选就整套整套印发给学生做,挤去学生其他科的学习时间,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就自己的薄弱学科加强学习,全面提高各科学习成绩。如果各科都搞题海战术,势必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不符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原则,更谈不上科学性和计划性。
我们应该经常扪心自问:这节课的教学有效吗?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我们该怎么做?首先要了解学情,合理确定学生学习的目标,备好课。面向全体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根据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与原有基础。解读教材固然重要,解读学生同样不容忽视。
传统的课堂,教师总是首先考虑教什么,怎样教。而对我们的教学对象却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课前的充分准备。教师在备课之前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课时要吃透教材,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在教学中,教师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妙用竞争方法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来选择教法。教师要对课堂明察秋毫,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要及时调整课堂练习。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理解掌握新知的情况与练习时间的长短,增减练习的数量。如每位同学独立练习有时可调整为分组练习。分组练习有时也可以调整为独立练习,让学生全员参与。有时还可以布置一些选择性练习,来调控课堂练习的量,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第2篇: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
《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读后感
龙岩四中 陈金炎
2013-01-05
2012年11月某日的一个上午,本人去了学校,由于是上后面两节课,于是就去了图书馆,和那儿的黄老师、郭老师一起闲聊了一会儿,后来见到郭老师旁边的一张桌子上,摞着一堆东城办捐给我校师生们的关于一些现代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介绍以及近年来有志于想改变当前国内教育现状和弊端的一些专家、学者的系列图书。我浏览了这些图书书名,觉得《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这本书挺吸引眼球的,觉得它应该对于现今我们的课堂教学改进可能会有一些帮助,于是我就向郭老师要了一本。
阅读本书的开始(即前言部分),我觉得这本书的一些概念挺让我费解的,如书中有效教学、教学有效性、教学效能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效率、教学效益、教学效果三者的异同和应用,它们与教学有效性有何关系;什么叫信度和效度,教学参与度的高低是如何受制于教师驱动、学生驱动、学习驱动和资源驱动等等。后来,随着自身身心参与度和关注度的提高、以及联系到本人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并且也确实想通过他人的理念或他人文章来解决我内心的困扰,于是我就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所对本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阅读。在拜读此书的过程中,本来想在该书内里进行圈圈点点,写下一些自以为是的内心感受,但后来一想,图书是单位的财产,是每位师生所共有,并且写下一些不成熟(如果是不科学的则更糟)的粗鄙看法,既给人以贻笑大方,更容易给他人(尤其是给学生)以误导;于是我就放弃了原来的打算,也就没有在书中写写涂涂。
从2012年11月上旬到2012年12月上旬,我前后花了大约20多天的时间,认真拜读了孙亚玲女士的作品,应该说,她写作作品的所持有的客观、公正及严谨认真的态度(如在第二章中---解读课堂教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她没有擅自对她所录像的课堂教学进行独自的评价,而是通过和他人、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通过其它渠道,力争对她所观察到的课堂教学作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应该说只是一种呈现,不足和建议均呈放出来),还有通过阅读其第三章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上)----一个分析的框架,在文中她不但提出了“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图解和“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列表(框架采取的是两级四层次的水平结构,所包含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又分为四个层次水平的定性描述),而且通过图解和列表的形式使读者可以从纵向和横向进行对比理解,对于教师来说,他(她)们还可以将其应用到指导自身的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能力、教学组织和管理以及教学反馈(如为学生提供反馈、与家庭的沟通和交流、教师的反思、课堂评价、作业、考试等等)等教学环节中,并且孙老师又用第四章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中)---框架的解读,详尽了介绍了制定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制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基础,并且还详尽了阐述了标准框架的构成及其有限性,总之,框架给人容易理解和操作;让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她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理解的高超见解、对现今国内教育课程与教学论领域如何更进一步进行科学的指导和研究,孙教授的聪慧睿智、学识渊博、对知识的旁征博引(从她后面所引用参考文献来看)都在文中得以深切的体现。总而言之,通读这部作品(笔者惭言,自认为对本书精髓的理解还有光年的距离,还
很不到位)以及联系到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想在工作中大有建树,除了要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与时俱进,时刻汲取当今不断涌现的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并掌握科学的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用之于现代教学中,结合当前国内和本土的教育教学环境,不断改进、充实自己,才能不辱当今教师职业的历史使命。
第3篇:《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读后感
《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读后感(通用18篇)由网友 “四毛”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读后感
《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读后感
假期有幸拜读了《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这本书,从中获益匪浅。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更多懂得了课堂的有效性对老师和学生的重要性,教师要从各方面考虑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变成一种具有艺术性和高效性的活动。下面是我的一些启示和收获。与大家共勉。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和学生开展定量时间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获得了什么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必须考虑以下的三个要素:一,学习时间的投入(长度)。二,学习效果的产出(收获)。三,学生学习的体验(苦乐)。其有效性是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教学过程民主、科学、互动,教学主题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第4篇:《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读书笔记
《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读书笔记
“有效学习”这一名词越来越多的成为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词。在阅读了《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孙亚玲著)这一书,针对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我收获颇丰。
所谓“有效学习”,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如今,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且厌学或学无收获,不能促进学生发展。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传统教学将教学的天平沉在“教”这一边,而未能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授权”。新课程的设计理念,从根本上说,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新课程倡导“建构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中学习者是主角,教师充当“脚手架”的作用,力求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这一环境的主要因素是:多样化信息、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教学情景和问题,教师多元化的角色(引导者、协调者、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