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第1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速读,概括文章内容。
2、通过研读,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补充材料,感悟人物精神。教学重点:通过研读,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通过补充材料,感悟人物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三个特点:1.这是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即使在最绝望的荒漠,面对暴戾的人群,遭受战争的破坏,依然怀揣最美的梦想。2.这是一个关于“执着”的故事。三十多年,除生计之外,他只做了一件事:种树。3.这是一个关于“创造”的故事。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速读,概括文章内容。
2、通过研读,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补充材料,感悟人物精神。三:字词闯关:我能行!
下列词语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废墟 xū 慷慨 kāng kăi 干涸 hè B:坍塌 dān tā 酬劳 chóu 滚烫 tàng C:流淌 tăng 废墟 xū 不毛之地 máo D:微薄 báo 缝隙 xì 刨根问底páo 不毛之地:
干涸:干枯,没有水。
四:速读课文 : 初识“牧羊人”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提示: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我”在阿尔卑斯山地三见一位植树的牧羊人,他种了成千上万棵树,最后将一片荒芜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乐园。五:再读课文:评价“牧羊人”
找出文中作者对“牧羊人”不同称谓的句子,并朗读体会情感。
1.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3.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4.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六:研读课文:分析“牧羊人”
找出文中相关语句,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示例:他是一个生活中一丝不苟、干净的人,从文中“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可以看出。
小组合作
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他是一个有着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的人; 他是一个不计名利、不图回报的人; 他是一个勤劳的人;
他是一个有着心灵的伟大节操的人; 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他是一个单纯的人;
…… 七:拓展延伸:
杨善洲,1927年出生于保山施甸县姚关镇大柳水村,1951年参加乡农会和武装队,先后在施甸县和保山地区任领导职务,1977年起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退休的第三天,他返回家乡大亮山,住茅棚,修山路,在荒山上义务造林。在寂寞的山里,他“冬天当团长(烤火围成一团),夏天当县(陷)长(下雨后都是泥巴路)”。为了多栽树,他在街上捡果核,翻垃圾桶。20多年过去了,杨善洲将呕心沥血建成的5.6万亩茂密的林场,其中有上大街靠捡果核种下的50多亩果园,无偿奉献给国家。2010年5月5日,他将政府奖励的10万元捐给保山一中,用于资助高中部贫困学生。退休后主动放弃省城舒适的生活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历尽艰辛义务造林20多年,建成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绿洲。2009年4月,他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
2012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 ——杨善洲
孔繁森,为了西藏人民,他可以献出金钱、鲜血、健康乃至自己的生命。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当时在拉萨任副市长的孔繁森立即赶赴灾区。在羊日岗的地震废墟上,他看到3个失去父母的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便嘱咐当地干部务必要安置好他们。不久他再次来到羊日岗乡,决定亲自抚养这3个孤儿。孔繁森每次下乡,总要把钱分给那些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收养孤儿后,经济上更加拮据。可他不让孩子们受委屈。1993年为了给两个孩子付学杂费,他悄悄到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献血,卖3次血,得了900元钱。在西藏工作的近10年,他几乎没往家里寄钱,省下的工资,大部分花在了藏族群众身上。在他当拉萨市副市长期间,全市56所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他走访过48所。孔繁森去世后,他留下的遗物仅有8.6元钱和三个纸箱。环卫工人:
一身橘色的打扮,手上提着扫帚,推着垃圾车,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他们虽然做着看似简单的工作,但是,如果没有他们,不管是城市还是村庄还能保持美丽、整洁吗?他们不为名利,和肮脏为伴,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干净美好!他们是环境最优秀的美容师,无论活在谁的眼中都是一种精彩。
八:文笔畅游:寻找“牧羊人” 记录我身边的“牧羊人”。
(提示:家庭中、学校中、班级里......)
要求:1.用一种人物细节描写。2.字数在150字左右。九:布置作业:
第2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王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刘迪
一、导入激趣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感知环境变化。2.通过品析关键语句,了解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3.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检查预习、音形识记
戳()tān()塌
山毛榉()废xū()Chóu()劳
水qú()
缝隙()干涸()
Kāngkǎi()薄荷()
2、词语解释。
1、坍塌 •
2、废墟: •
3、干涸: •
4、刨根问底: •
5、不毛之地: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见课后)• 提示
• 概括第一次见牧羊人的情形可在2-11段筛选信息,加以整合。• “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牧羊为生)
• “这个男人不太爱讲话”“他显得自信、平和。”(性格沉默、自信)
• “他是一点一点地„„补丁的阵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做事严谨、生活有条理)
“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意志坚定、执着)
• “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日子一天天地流走。” • 经过整合,可得如下信息:
• 独自居住,牧羊种树;做事严谨,生活有条理,自信、平和,执着。
三、再读课文 析人物形象
• 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以“他是一个____的人”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1、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2、他是一个在生活中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的人。如:“房间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擦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油„ „”
3、他是一个有顽强毅力、坚持默默奉献的人。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可以看出。
四、归纳主题
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通过作者三次所见,展示了阿尔卑斯山的巨大变化,赞扬了牧羊人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谈收获
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六、拓展积累
资料: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2、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3、郑成功收复台湾: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
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思考两个问题
1、文中的“植树人”是谁?
2、他为什么感动了你?
93岁感动中国老人离世 生前靠捡破烂资助若干贫困生 1月18日早上,纷纷扬扬的大雪,落在雪窝烟台的每一个角落。上午9点,烟台招远殡仪馆内,哀乐低回,四面八方的人们穿过风雪陆续赶来,来送拾荒助学“感动中国”的老人刘盛兰最后一程。
风雪无阻,受助者送老人最后一程
告别的人群中,一位戴眼镜的男士眼眶红肿。他叫乔垒,36岁,是老人生前捐助过的学生之一。今天,他特意跟单位请假从济南赶来“见爷爷最后一面”。
1998年,还在上大学的乔垒家中突遭变故,母亲去世,父亲患病,他和自己的双胞胎弟弟面临失学困境。刘盛兰得知后,毫不犹
豫向兄弟二人伸出了援助之手。正是靠着老人不间断的汇款,兄弟二人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汇来的第一笔钱只有20元,不多,但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工作十多年来,兄弟二人经常回来看望老人。
同样受助过的学生王立平也赶来了,这位年轻的姑娘泪流满面,诉说爷爷的每一次捐助,对她的人生都是莫大的帮助。“爷爷前后捐助了4500元,每一分都是他靠捡破烂省吃俭用攒下的呀!”
哀伤写在受助者的脸上,也写在每一位志愿者的脸上。烟台扬帆爱心助学队的志愿者,送上了挽联。“老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后,我们一定会继承老人的遗志,将老人的爱心继续发扬光大!”
靠捡破烂,捐助全国上百贫困学子
刘盛兰家住烟台招远蚕庄镇柳杭村。从1996年开始拾荒助学,20多年来,他靠“捡破烂”捐出10多万元,帮助了全国上百名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
生前没有儿女,但老人最后的时光并不孤独。
老人住院期间,很多义工自发赶来,轮番照料。岳辉是招远一支义工队的负责人,经常去探望病中的刘盛兰老人。
为攒下每一分钱帮助孩子们,老人多少年不曾买一件衣服,没尝过一点肉滋味。
“能拿出一部分收入捐资助学,多数人能做的,老人做到了,但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捐出去,多数人做不到的,老人也做到了!”岳辉动容地说。
不求厚葬,只盼后人继续捐资助学
“风烛残年,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这是2013年度感动中国组委会曾给刘盛兰的颁奖词。
生前弥留之际,他叮嘱自己的侄儿,死后回老家随便找一个地方埋了就行,不要给人添麻烦。唯一让他遗憾的,是自己再也无力帮助孩子们了。
1月16日清晨5点半左右,因多功能脏器衰竭,老人入院28天后,走完了自己平凡而感人的一生。
愿天堂不再有病痛,爷爷一路走好!
室内,仪式简朴而感人,室外,雪花漫天狂舞。
总结:让我们也做一位心存大善大爱的“牧羊人”,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无私奉献,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第3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13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撰写与执教:张安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懂得自主合作探究小说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求名利和回报的精神,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生成问题 复习《纪念白求恩》,复习三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和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 今天,我们学习一位外国作家的作品《植树的牧羊人》,这是哪种文体呢?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呢?
二、初步探究
1、检查预习,检查文章读一读写一写及课文注释里注音的字的读法
2、通过注释及资料,学生初步介绍作者
3、初读课文,整体探究
(1)文章的文体及表达方式
记叙文,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2)趣味解题
什么样的人叫牧羊人? 牧羊人怎么成了植树人?
文章这样的标题好在哪儿?(点明了文章主要内容,即主要的事与主要的人
第4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
1、植树人的精神品质;
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难点:
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课时安排:2节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