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分析及对策_我国社会养老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分析及对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我国社会养老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一、关键词: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农村城市化;公共财政
二、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给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新问题, 说明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并指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对策。
三、正文: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我国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 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财政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新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1、农村居民生产方式分化,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转移。
我国正处于从农业会走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加。
2、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传统家庭模式改变。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0岁以老人已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且高出城市1.24个百分点,进入老人典型的老龄社会。按国际通行的标准,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 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2003 年, 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1%,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征是“城乡倒置”,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农村不仅是我国老年人口最多的地区, 也是老龄化程度和老年抚养比最高的地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2000 年我国65 岁及以上人口中城镇有2873 万人, 农村有5938 万人, 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已经高于城市,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7.35%,城镇为6.30%。因此,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并建立健全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3、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要求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它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 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2005 年, 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已达3.22∶1。同时, 一些制度性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差别, 农民的弱势地位逐渐显现。如果考虑水电、交通、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差别,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实际已达6∶1 左右, 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仅为1.5∶1。城乡差距大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 他们普遍不具备进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承受能力, 而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中没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稳定, 缺乏法律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制度上的不稳定性。
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1992 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 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 因此各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 保 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 甚至是某些长官的意愿执行的, 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 缺乏稳定性。
1998 年政府机构改革,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 难, 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 导致了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愿投保, 这也是缺乏法律保障的结果。
2、财政投入少, 资金来源单一, 造成农保覆盖面小, 保障水平低, 社会互济性差。
1992 年颁布的《基本方案》规定, 农保资金的筹集要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多年来在实行过程中, 基本是由农民自己缴费自己养老, 集体和国家的责任基本没有体现, 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 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 而且不存在社会统筹。这样农村养老保险金只能由个人全部缴纳, 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个人自我储蓄积累保障。造成农村养老保险投保人数少, 覆盖面小, 总体缴费水平偏低,养老待遇计发办法不合理, 每人平均月养老金只有十几元, 甚至几元, 这样的待遇水平远远不能使养老人员安度晚年。
由此可见, 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低, 社会互济性差, 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3、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a、没有建立起切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可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失地农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还有仍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 这些不同身份和背景的农村劳动力,其负担能力不同, 所以应因人制宜, 针对不同身份的农村劳动力, 根据其经济社会属性和负担能力的不同, 分层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b、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未能实现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的有机衔接。我国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 两者不存在可换算的基础, 根本无法衔接。但 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 城市化的步伐将会加快, 有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流向城市, 两种不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将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 他们普遍不具备进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承受能力, 而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中没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 使他们成为没有任何养老保障的真空阶层。
(三)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
1、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除了通过发行国债的部分收益和部分国有资产的部分收益进行融资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另一条新的融资当道,就是把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补偿转化为社会养老保障资金。但是,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之后,只能得到政府和用地单位支付的数额不多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按目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只能维持7年左右的生活。按目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计算,仅能维持2年多的生活。如果把这仅有的补偿转化为养老保障基金是不现实的,对于建立养老保障基金也是杯水车薪。因此,今后应该提高征地补偿,从其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保障基金。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仅仅把这笔资金用来为失地农民建立保障基金。如果认为谁的土地被征用谁得益的话,这样又会制造出新的不公平。因此,征用土地的补偿应该为全体农民甚至全体城乡人民分享。
2、确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保持其制度上的稳定性。应当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 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国家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 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地在这方面也没有规范统一的业务、财务及档案管理 的规章制度, 都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稳定性。而立法是达到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同时, 注重制度化建设, 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以及基金管理、财会制度、审计监督、定期公示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并且在试点中不断完善, 强化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的管理。
3、优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分类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a、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 围绕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这一目标, 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城乡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b、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使他们在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中, 逐步从土地保障转换到现代社会保障系统。在制度设计上, 要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使其社会保险权益可以方便地转移接续,并保证其流动就业过程中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害。对于长期在城市就业并定居的农民工, 应逐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c、对于仍然固守在农村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 则需要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提高保障能力。明确政府在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主导作用,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变“个人缴费为 主、集体补助为辅”为“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 根据各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水平,并同步增加保险的享受标准。
d、积极探索“城保”和“农保”相对独立, 又可以相互转换的运行模式, 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打好基础。针对传统农保保障水平偏低且固定不变的缺陷, 实行将最低缴费和给付标准与农村最低保障标准挂钩的方法, 建立缴费的增长机制, 缴费标准的可选择机制和待遇调整机制。扩大政府对农民提供适当保费补贴的范围, 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
4、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扩大农保覆盖面和提高其社会保障功能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 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支持农村建设的重要财力保障。过去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的影响, 财政政策及其财力分配存在重大缺陷, 对农业的生产力投入不足, 对农村的社会性投入更为匮乏,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发展滞后, 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得以固化的一个关键性原因。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精神,防止城乡差距过度扩大, 必须调整和改变现行财政分配不合理的现状, 切实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倾斜力度, 要让公共财政逐步覆盖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弹性非常大, 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都如此。少量的补助就能大大增加农民参保积极性和参保率。从政策意义角度讲, 财政补助是农保事业发展的催化剂, 较少的投入就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参保率和覆盖面, 这对农保事 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要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 的要求, 以缴费补贴、老人直补、基金贴息、待遇调整等多种方式, 逐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建立农民参保提高待遇水平。
公共财政要全过程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降低农民参保门槛, 提高保障水平。公共财政要加大对工作体系的投入,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不再提取管理服务费, 人员和工作经费应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尽快解决原制度从保险费中提取管理费, 用于人员和工作经费的问题。同时要以多种方式建立农民参保补贴制度。在面向农民的筹资上, 要降低门槛,坚持政府组织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 以政府投资为主, 低水平起步, 建立农民的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已然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我国经济尚处于较低水平,国家、社会和家庭都面临着较为沉重的养老压力,养老问题......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给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新问题,说明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浅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困境的分析1991年6月,民政部在山东省组织了较大规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并于1992年制定颁发了《县级农......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是什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非商业保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城镇人员支付一定的劳动所得,在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取得帮助,享受养老......
内容 提要:我国 农村 社会 养老保险经过十多年来的 发展 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使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处于低谷阶段。为迅速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本文在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