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养老保险制度浅谈_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简介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浅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简介”。
日本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按照德国模式发展起来的,与德国不同的是,日本的养老金最早是对军人和官吏的抚恤制度,即恩给制度。真正以大众为适用对象的养老金制度是在1939年侵华战争期间出现的,为了让更多的人去从事一些比较危险的行业,制定了《船员保险法》以及其后的《工人养老保险法》有学说认为,日本养老金制度最初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养老金制度将工人安抚在战备生产的矿井和军需工场中,另一方面是暂时应付由于庞大的军费支出而导致的财政危机。1944年,《工人养老保险法》更名为《厚生年金保险法》,将适用范围扩大到所有事务性职员,其中包括女性职员,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使厚生年金名存实亡。
为了保证养老金制度的长期稳定,公共养老金至少每五年就要根据人口结构或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一次缴费率核算和相关制度的改革。事实上,日本自建立公共养老金制度以来已经进行了多次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5年的根本性改革和2004年的大改革。1985年的改革建立了日本统一的养老金体系 日本虽然在二战后实现了“全民皆年金”,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至此次改革前并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而是按受雇者、非受雇者、国营、私营等不同保险形式分成不同的类型和制度。1985年日本制定了新的《年金修改法》,并于1986年4月开始在全国实施。进行这次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统一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实现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公平。因此,日本政府把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放在统一制度、减轻财政负担、稳定财源、消除差别上。
第一,设立基础养老金,实现统一国民养老金制度。第二,寻求养老金的支付水平与在职一代人收入水平的平衡,以缓解劳动力人口的负担。第三,确立妇女“年金权”,强制公司职工妻子参加养老保险。
日本1985 年对《国民年金法》进行大幅度修改,它的意义在于:对分立的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实行国民养老金的一元化管理;调整各个保险机构之间由于老年人所占比例不平衡而引起的负担比例的不平等,缩小制度之间在缴纳和支付标准之间的差距;使养老金支付水平与在职人员收入水平相对平衡,缓解第二、第三代人的负担;改革要求参加养老金保险者的配偶也必须加入“国民年金”保险,确立了妇女的“年金权”,保障她们老年后的经济基础。1985 年的改革确立了目前日本养老金制度的基本框架,此后日本的养老金改革也并没有停止。
2004年的改革保证了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1985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日本一直在对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2004年恰逢日本每五年对养老金制度进行重新评估的年份,关于这次养老金改革的工作早在2003年已着手进行。根据政府、企业、个人的负担增大,代际间的不公平加重,养老金制度空洞化等情况,这次养老金改革的方向是抑制养老金支付额增长过快,引入国民养老金保费的强制征收等。改革的目标是要恢复国民对养老金制度的信任,打消人们对养老金制度是否可以持续的疑虑,维持经济活力,构筑稳定、可持续的养老金制度。
第一,提高个人负担的“国民年金”保险费用,在当时每月13600日元的基础上,从2005年4月开始每年提高230日元,直至2017年达到16900日元。以后将固定在这个水平上,不再提高。
第二,到2009年,将“国民年金”(基础年金)中国家负担的部分由现在的三分之一提高到二分之一。
第三,对现在实行的“厚生年金”保险费率进行调整,从2004年10月起在当时13.85%的基础上,每年提高0.354%,逐渐提高到2017年的18.3%。企业和个人各负担一半。2017年以后不再提高保险费率,永久固定在这个水平上。
改革后的养老金制度提高了“国民年金”保险费用和“厚生年金”的保险费率,看起来是增加了投保人的负担,但实际上是抑制了保险费用的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在2017年以前分阶段提高保险费率,增加了养老金制度的稳定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人们对养老金制度的不信任。同时,这种做法还减轻了养老金制度改革上的政治风险,有利于稳定养老金财政。
当前,日本养老保险金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国民养老金,日本法律规定凡处于法定年龄段的国民均须加入国民养老金;二是与收入关联的厚生养老金和共济养老金,在参加国民养老金的基础上,企业雇员和公务员等依据身份不同分别加入厚生养老金和共济养老金;三是不同类型的企业养老金和商业,企业与个人可自由选择加入,属于私人养老金。强制性的国民养老金
日本政府在1961年建立了基础养老金(也称国民养老金、国民年金)制度,规定20岁以上的国民都有义务加入基础养老金,做到国民都能够享有养老金。国民养老金是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也是覆盖范围最大的公共养老保障制度。在日本居住的所有年龄在20~60岁的居民(包括外国人)都必须加入国民养老金。国民养老金参保人分为三类:农民和个体工商户等自营业者被称为第一类参与人,其缴费实行定额制;厚生养老金和共济养老金的参与人被称为第二类参与人,其费实现定率制,由相关部门每月从他们的工资中扣除;第二类参与人的被抚养配偶被称为第三类参与人,其保险费从其配偶的工资中一并扣除。凡入保25年以上,且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均可领取国民养老保险金。政府主导的雇员养老金计划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日本政府又在国民养老金的基础上设立了以企业在职人员为对象的厚生养老金和以公务员为对象的共济养老金。厚生养老金和共济养老金也被称为雇员养老金。厚生养老金保险的对象是正式雇员在5人以上企业单位的雇员,是一种政府强制、受益与收入挂钩的养老计划。加入厚生养老金和共济养老金的同时,也就自动加入了国民养老金。厚生养老金的保险缴费,按参与人的月标准工资和奖金乘上保险费率来计算,由企业和雇员各负担50%。公共和私人部门雇员及其家属是通过向厚生养老金及共济养老金的强制性交费来参加国民养老金,而不是直接向国民养老金缴纳。企业雇员参与私人养老金
私人养老金主要包括国民养老金、厚生养老金基金、合格退休养老金等养老计划,私人养老金都享有一定的政府税收优惠。国民养老金基金制度于 1969年开始筹划,以农民和个体工商户等自营业主为对象;退休离职津贴制度将津贴额与工作年限和收入相联系,由雇主公司在雇员退休离职时一次性支付(通常相当于38个月的收入)。因为越来越多的公司从一次性支出的退休离职津贴计划转向养老金支出性质的养老金计划。2013年国民养老基金的对象的年龄进一步扩大到已满60周未满65岁的老年人。按照日本法律,厚生养老金基金主要面向500人以上的大企业职工,合格退休养老金则面向中小企业雇员。2000年以来,缴费确定型、收益确定型和个人缴费型养老金计划在日本得到了发展。
总体来看,公共养老金在日本养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政府强制性的养老计划。首先,它由政府强制公民加入,并由政府统一管理运营;其次,日本中央政府不仅负担国民养老金全部的行政管理费用,还负担全部养老金支出的1/2,中央政府还提供厚生养老金和共济养老金的全部行政管理费用;再次,公共养老金都是现收现付制和收益确定型计划,即用当前参保人的缴费来支付退休人员的退休金,退休金给付水平由参保年限和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等因素决定。
日本公共养老金制度自建立以来就没有停止过改革,这是因为制度的建设总是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变化。日本的养老金制度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仍然面临着以下问题。少子化和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金财政困难
日本目前已是世界发达国家中老年人口比率最高的国家。老龄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已经使养老金财政日益困难。日本的总人口开始呈下降趋势,而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出生率减少,导致年轻人群体大幅度减少,承担老年人生活的担子日益加重。如果不对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若干年后整个养老金制度将陷于瘫痪,无法维持下去。另一方面,日本新生儿数量不断减少,少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下降。老年人增多和年轻人的减少,一方面意味着国家财政将日益紧张,另一方面意味着今后年轻人的负担越来越重,却得不到更多的回报。领取养老金的人在增加,保险费剧增,代际间负担义务不平衡。保险费滞纳问题严重,国民养老金空洞化
由于人口结构变化而引起的日本养老金体系中的代际不公,使很多日本人丧失了对养老金制度的信任,他们或拒绝加入“国民年金”或滞纳保险费。日本社会保险厅发表的统计表明,2005年“国民年金”的缴费率停留在67.1%,而在1990年缴费率还维持在85%左右。滞纳或者拒纳保险费人数的增加,意味着将来拿不到养老金或只能拿到最低限额养老金人数的绝对增加,相当一部分人将自动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从而使支撑当代老年人养老经济负担的基础出现了倾斜。“国民年金”空洞化是日本政府较长时期以来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解决国民对公共养老金制度的不信任,增加人们对养老金制度的信心
代际间付出与回报的不公,社会保险厅的违规操作,政治家和官僚们滞纳养老金保险费,养老金窗口服务的不亲切、不热情等,都导致人们对日本养老金制度丧失了信心。由于日本国民加入的养老金种类繁多,因此一个人可能拥有多个养老金账号。在1997年1月开始实施基础年金账号制度过程中,因为姓名读音、住址变更、婚姻状况改变等原因,有些人的养老金账号没有统一起来。最近发现,竟有5000万份记录资料不知道属于谁,在社会保险厅无法查证。由于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有许多人没有或者不能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养老金,人们更加失去了对养老金制度的信心。如何彻底消除人们对养老金制度的不信任,是日本政府长期的课题。
回过头来看,日本实施全民覆盖的“国民皆年金”制度已逾半个世纪(1961年投入实施),虽然支取年龄从61岁推迟到65岁,但未出现大的问题,基本保障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正如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国民的生老病死的另一个重要保险——医保(即“国民健康保险”)制度,早在制定之初的1938年,便率先以农山渔村的居民为保险对象,1958年对象范围扩大至不从属于政府官厅或企业的无保障人群,最终在1961年实现了全民覆盖(所谓“国民皆保险”制度)一样,“国民皆年金”制度也是从“低端”起步,逐渐完善成全民覆盖的退休金福利制度。这种“从下至上”,而不是“从上至下”的制度设计,有效地避免了社会贫困,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亦不失为一个成功的范本。
朱光明. 日本公务员制度改革述评 吕学静.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
王 伟
日本公共养老金制度改革评析 刘柠
日本的养老金制度
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来源:中国养老金网 日期: 2010-11-02 日本从1942年开始推行养老保险制度,1961年建立了基础养老金(也称国民养老金)制度,规定20岁以上的国民都有义务加入基础养......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简介作者:张久松发布时间:2008-07-07 11:22:15随着经济、医疗和社会的发展,综观世界,人口老年化已成为人类所共同面对的一大问题。日本面临人口老年化的问题。......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综述摘 要:日本传统养老方式以孝道为核心,以“家业共同体”为基础,以“先祖崇拜”为精神动力,以“长子责任制”为运行主线。日本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建立......
篇1:论述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论述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含义:养老保险又称老年保险,是指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费(税),并形成养老基金,当劳动者退休后支付退休金,以保......
背景1984年,中国各地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97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