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史纲》读后感_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闲谈时,同事推荐了台湾作家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以下简称《史纲》)一书,说可以一读。借来同事的书,虽不是正版,错字、别字不少,阅读不便,但每每于工作闲暇择页开卷,却也能静下心来,目随笔走、意随页转、思绪纵横。每读到有见地处就会频濒点头,读到幽默、轻快处就会呵呵出笑,读到悲愤处就不忍继看,推书叹息。一路下来,看得时断时续,却也一以贯之,积少成多,终于篇末。看完回想,记不起、搞混杂的地方不少,于是重读,觉得确也有益愉快。
一、有感于叙史脉络清晰。《史纲》全书近80万字,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清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中国历史。《史纲》以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公历纪年,每一个世纪又以十年为一个年代,避免了时间的分割和跳跃,使历史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脉络。作者将国家(王国)的兴衰更替,民族的分化融合,文化宗教的发展、重大历史事件的起承转合,历史人物的生平功过,前后贯串在时间的主线上,使历史流畅,让读者对未知和已知的历史有一个新的了解和整体把握,让读者知始知终,使阅读流畅。我对*喇嘛怎么有如此大的影响感到不解。读了《史纲》后,我才知道原因。喇嘛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喇嘛是西藏语,喇意思是“上”,嘛意思是“人”,喇嘛就是“上人”,就是高僧。十三世纪时,喇嘛教主八思巴,被蒙古帝国加封为蒙古国师,喇嘛教与政治结合。十四世纪五十年代,喇嘛教出现了马丁·路德一样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他有*
和*两位徒弟。他宣称*和*可以转世再生。宗喀巴逝世后*以大徒弟的身份继承为喇嘛教教主,*以第二徒弟的身份充当副教主。后来一个汗王将后藏土地献给*喇嘛,*则要*到后藏传播黄教。*主持喇嘛教,成为西藏政治三巨头之一。从喇嘛教立教时间、传播地域、*的教主地位和主教时间上,我知道*喇嘛影响大是有原因的。
二、有感于作者的敏锐。作者在叙史的同时,对历史分析不乏精到之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瓶颈危机。作者这样写到:任何王朝,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能通过这个瓶颈,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它必然瓦解。发生瓶颈危机,原因很多,主要的是,王朝建立伊始,人民还没有养成效忠的心理惯性作用。新政权就好像一个刚刚砌好的新砖墙,水泥还没有凝固,任何稍大的震动都会使它倒塌。一旦统治者不孚众望,或贪污腐败,或发生其他事故,如外患内哄之类,都是引发震动的炸药。不孚众望往往使掌握军权的将领们兴起取而代之的欲望。贪污腐败则完全背叛了建国时的政治号召,跟当初赖以成功的群众脱节。外患内哄之类的伤害,更为明显。虽然瓶颈危机发生的原因有待商榷,但历史佐证了作者关于瓶颈危机的说法。像隋朝、元朝第二代国君未处理好瓶劲危机,国家即行灭亡,而汉朝、唐朝虽出现七国之乱、玄武门之变的瓶劲危机,但当权者处理得好,通过了瓶劲,两个王朝就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和发
展。作者对汉字的凝聚力,对汉字在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中的作用,也有独到的认识。
三、有感于作者的批判精神。《史纲》的历史观以“人”为中心,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重点在“人”。如《丑陋的中国人》一样,作者以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写历史,站在人性的角度评论历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他赞扬孔子,说他是一位伟大的老师,认为他的教育精神可贵而且成功,他的言论是中国最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他批评儒家学派提倡礼教特别是丧礼,推崇复古,进而保守拒绝改变,如祖宗成法不可变等等。他批评道学压制人性、压制灵性,“存天理,灭人欲”,批评道学家对于牺牲别人生命或幸福的事,无不十分慷慨激昂。他将门第世家、豪族比作寄生集团。他说宦官是中国文化体系中最可耻的产物之一。他批评统治者的残暴、腐败,不惜民力、不恤民情。杨广死后作者来了个反讽。他(杨广)的故事使人想到《伊索寓言》。一个农夫牵着一匹驴子走过悬崖,农夫恐怕驴子跌下去,牵它靠里面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它越向外挣扎,最后它跌下深谷,粉身碎骨。农夫摇头说:“你胜利了!”。杨广曾对大臣宣称:“我天性不喜欢听相反的意见,对所谓敢言直谏的人,都说他们忠诚,但我最不能忍耐。你们如果想升官晋爵,一定要听话。”杨广也胜利了。作者对酷吏和酷刑、特务政治、科举制度、文字狱、内斗等等的批评、嘲弄就不一而足了。
四、有感于叙史的新奇。作者叙述历史不似历史教科书一般对历史做概要的叙述。对重要的历史事件,作者把可读、有趣的故事整理出来,让历史丰满。对历史人物,作者用体现人物特点的事件和言行来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使人物有声有色,如在目前。同时作者以散文笔法或叙或议,使叙述幽默风趣,使批评掷地有声,让读者随处可见思想的火花。类似小说的叙史方式、散文的褒贬手法,使得全书叙史不落窠臼、文笔轻松,将历史写得精彩生动又不乏深刻,使阅读轻松有趣、让读者受益非浅。作者在第一章历史舞台介绍西岳华山时,讲了一个韩愈登华山的故事。韩愈登上华山的苍龙岭之后,回头看来时的路,发现“鸟道悬空、头昏目眩”,再也没有胆量下来。心想只有死在山上了,不禁大哭。后来,还是由地方官派人把他灌醉了,用绳子从山上层层吊下来的。故事让我们亲见了古人,没有为尊者讳的意思,让我们觉得历史亲近可爱,人物憨态可掬,而对华山高难险峻留下了深刻印象,叙述可谓别具一格。
五、有感于成书的经历。七十年代,柏杨负责《中华日报》家庭版《大力水手漫画》专栏。1968年1月,因其刊出的一张漫画讽刺蒋介石父子独裁统治台湾,触怒了当局。3月,柏杨被以“侮辱元首”、“通匪” 等罪名被捕入狱,判处死刑,后改判为有期徒刑。在狱中,柏杨为驱赶绝望,让心思有所寄托,努力把握住任何一点能读书的时间开始读书,读二十五史。
七、八个月后,他的前妻又提出离婚。这些对柏杨无疑是双重致命打击。绝望之余,他绝食二十余日。之后,一
个彻底的领悟,让他重新振作。他在阅读、思考之余,开始写《史纲》。狱中随时检查,文稿随时可能被抄出来充公、烧毁,而且同囚室的人抗议他书写,有人根本就觉得他无聊、可笑„„冷嘲热讽、瞠目怒视、龇牙咧嘴,不一而足。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完成了《史纲》的写作。作者身陷囹圄长达9年多,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作者身陷困境不绝望、面对困难不放弃、经历磨难不萎靡,振作思考、把握时间,在最卑微、最没有尊严的地方,完成了《史纲》等三部书稿的写作。作者没有让时间、生命在绝望中流逝和荒废,更没有在重压下漫骂,在打击下崩溃,而是在历史的梳理、写作中让时间和生命沉淀、丰厚,让意志坚定,从而保持了尊严,坚持了追求,升华了人生,让人叹服、引人深思、使人学习。
当然《史纲》叙述和评论历史也有有失偏颇之处,如作者对明朝历史的认识等等,就需要我们自已来了解和认识。
~-9-16以前,我总是洋洋得意的对人说,如果我家财万贯的话,我一定会报考历史专业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很酷.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读完柏杨老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才发现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历史,一部有人情味的历史,与以往记录时间与故事的史书不同,此书中更多的是对人,或者说对中国人创造......
第1篇:《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中国人史纲》读后感闲谈时,同事推荐了台湾作家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以下简称《史纲》)一书,说可以一读。借来同事的书,虽不是正版,错字、别字不少,阅......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中国人史纲读书心得,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