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旁观者》有感_旁观者读后感
读《旁观者》有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旁观者读后感”。
读《旁观者》有感
对于彼得·德鲁克何以成为管理大师,我一直没有搞懂。德鲁克的著作,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实践》等等,这些畅销书,我也是认认真真读过的。每次读他的书,总是能够被他那些出神入化的管理思想所折服。在读了他的很多文章后,我就对到底是什么促使他成为管理大师这个问题着迷了。
这个谜底,一直到我读了德鲁克的《旁观者》之后,方才有所领悟。
《旁观者》并不是德鲁克本人的自传,而是德鲁克对在自己一生中出现过的,且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一些人物的回忆录。刚刚拿到这本书,看到书是回忆录体裁的时候,我在心里已经大致有了一个行文框架,无非是自传式地追忆人生。翻开第一章,德鲁克把奶奶的故事放在最先,也合情合理,说明家人在他心中的低位无可比拟,缅怀祖先,是不忘本的表现。奶奶作为书中出现的第一个人物,性格爽朗、慈爱,闹出许多奇闻趣事。而从这第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已经散发出德鲁克作为一名管理学大师的独到见解,以及他的人格魅力。他说:“奶奶之所以傻的可爱,在于对基本价值深信不疑,而且力行不懈。”他的观察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在价值观层面上给出理性判断。从第一章,德鲁克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翔实的内容已经吸引住了我。
读到后来我才明白,他有意识地从少年时代奶奶的故事开始,是为他洋洋洒洒的一生做铺垫。在他的一生中,和弗洛伊德,和基辛格有着盘根错节的交集,他可以称呼麦克卢汉为“那个年轻的小伙子”,要知道后者凭借一句“媒介即讯息”,早已成为今天传播学派的神。他不是平凡人,他不会被时代遗忘在角落里,他可以和他所处的20年代里的伟大人物成为朋友,然后在回忆录中写下他们的故事。他和他的朋友们,都是时代的引领者、弄潮儿。书的副标题是“Other Lives and My Times”,而真正贴切的表述应该是“My Friends who lead the 20th Century”。
如作者在序旁观者的诞生一文中所说,这本书并非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或者是我的时代,也非自传,也不是一本有关个人私生活的书。这本书的主题是“把一些人物或者事件记录下来,思考,再三地思索和省思,并将它融入我个人的经验模式以及对外在世界片段的印象与内心世界之中。我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象的那种精髓、韵味与感觉,比如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新政时期,以及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候的美国。”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他与英雄人物的交集,而是在于作者借此表达了对20世纪前半叶整个时代重大议题的看法。
这就是本书和其他种类的自传的不同之处,德鲁克借别人的手和别人的头脑,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看法。书中处处都透露着他对经济政策、政治制度、世界大战、银行业、美国大萧条等严肃话题的议论,可以说,这些话题是时代的命脉。扼住了时代的脉门,德鲁克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时代领袖。
当然归根结底,这是德鲁克众多管理学著作中最与众不同的一本。因为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短篇故事集,是一本关于“人”的书。德鲁克说“这本书或许不是我最成功的一本,但是却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因为这里面所写的,是他的生活。
最打动我的是麦克卢汉的故事,这和我的学科背景有关。麦克卢汉是传播学的先驱大师,《理解媒介》和他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被传播学界奉为圭臬。在读本书之前,麦克卢汉的形象是由一条条理论组成的生硬面孔,而德鲁克的两个故事让我更加了解了麦克卢汉的生活状态,以及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德鲁克和麦克卢汉是有着20年交情的挚友,他们的交情是维系在对于“科技、人、社会”这个命题的共同思考之上的,不过从书中还是可以窥见麦克卢汉真身的影子,对我来说,吃到一颗美味的鸡蛋,然后见到生这只蛋的优秀的母鸡,是同样兴奋的事情。“于是我找到麦克卢汉,请他过来一谈,那时我们都住在纽约市郊的布朗克斯维尔。后来,只要他到我家附近都会顺道来访。不管我们搬到佛蒙特,或者是在1949年后又回到纽约的蒙特克莱定居,他都是我家的常客。这人是个好同伴,却常陷入沉思。在过去20年的交谊中,我怀疑他从来不问我在做什么,或者仔细聆听我对他说的话。他也从来不提自己的私事,谈的总是一些想法。他好用双关语,记得他只有一次注意到别人,那回我的孩子以《圣经》急转弯来考他:《圣经》中第一次提到棒球是在什么时候?告诉你吧答案是——利百加拿着水壶到井边去的时候(pitcher,在英文中也作投手)。他不禁莞尔,好几个小时都在念着这个不甚有意义的双关语。不过他还是常有惊人之语,道出文字游戏之妙。他满脑子是古怪的念头、奇妙的比喻和观察,显示出他那特别的习性、瘾头和看法,把平凡的对话世界带入一个奇特、神秘和令人惊异的领域——是文字而非图书的超现实,犹如超现实大师达利的作品或者斯坦伯格的漫画世界。”“麦克卢汉每次来访几乎毫无预警,有一次,在新泽西州的仲夏夜,刮起了大风暴,雷声轰轰像是世界末日的前夕。在凌晨1点左右,我们的门铃响了,开门一看,原来是淋得已成落汤鸡的麦克卢汉。他咧嘴而笑说道:我刚好到蒙特克蕾雅的上城办事,就顺道走到府上。他把天气因素摒除在外,一身湿淋淋地谈他的理念,直到早餐时刻。这也是麦克卢汉最后一次到访。就在20世纪60年代初,那个风狂雨急的6月夜,他突然有所了悟。那天晚上,在讲学和访友之后,刹那间他顿悟道从前到现在苦思良久的东西,于是急着跑过来告诉我。他那一夜说的,很快就整理成一本书出版,是他最重要、最清晰,却不是最有名的著作——《古登堡银河:印刷人的诞生》(The Gutenberg Galaxy;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他在两年后出版《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 Media),并因此书而闻名天下。虽然我们还是朋友,但是他已不再来访,就在那个暴风雨的夜晚,他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之乡,自此,他再也不需要听众了。”这就是德鲁克和麦克卢汉的故事。
德鲁克评价麦克卢汉的理论,说麦克卢汉最重要的看法不是媒介即讯息,而是——科技不是一项工具,而是人的延伸。以人为中心来构建整个世界的关系网络,体现了德鲁克作为一个观察者的独到。在对于媒介这个命题的思考上,德鲁克的见解同样深刻。更有甚者,他看到了麦克卢汉理论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科技、文化和形而上学之间的整合”——科技作为一种工具,和作为一种文化与个性是两个不同的界面。科技的本质不是“东西制成的方式”,而应该是,人怎么做的方式。人类应用科技的结果改变的不仅是生产效率,而且改变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和他人的共存以及对自我的认知。
放在21世纪20年代来看,德鲁克对麦克卢汉理论的补充更显其真知灼见。理论的力量,在于预见并指导未来。在这一点上,麦克卢汉和德鲁克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今天的互联网正在高速变革,以极大的广度和深度覆盖了人类世界。亚马逊、阿里巴巴占据了今天电子商务的半壁江山,人们早已习惯了足不出户,在网络上进行买卖交易,这改变了整个市场的形态,而且如物流、广告、实体店、融资等等所有的市场分支,都跟着牵一发而动全身。以facebook、新浪微博为代表的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交流平台,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当人们早上睁开研究习惯性地点开社交网站浏览、分享的时候,SNS就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范畴,而且更深一步,创造了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社区关系,新的舆论环境,甚至新的社会组织形态。麦克卢汉和德鲁克没有赶上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但是他们在60年前的理论放在今天仍然适用。这可能说明了一个道理,“术”的所有变革,都不会离开“道”的核心,他们的理论,就是在“道”的层面上的思考。
但是“道”不能囊括所有的“术”,理论有时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现实问题。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阐述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如何因为使用互联网而变得注意力涣散,丢掉了人类本来有的一些良好习惯,痛心疾首却欲罢不能。科技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每一次进步,同时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理论的“盲点”,需要在实践中解决。
在讲完麦克卢汉的故事后,德鲁克的总结又回到了人和哲学的层面,这让他的书有趣、有用、有深度,也是德鲁克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虽然他和他的朋友们的举手投足都会影响时代的走向,但是字里行间也掩饰不住所谓先知面对时代滚滚车轮的无力感。“富勒和麦克卢汉为我们展现了先知的哲理——他们的成功,正是失败。有个门徒问:为什么上帝允许在以色列之子未达到希望之乡前,就让摩西死了呢?那伟大的犹太教士回答:正因上帝爱摩西。在到达希望之乡,且先知口中的异象(vision)成真后,以色列之子应该有所改变、自洁而重生,但是他们却依旧在罪恶中打滚,做神眼中的恶事。事实上,在先知转身离去时,他们早已遗忘了先知以及神赐的异象,开始崇拜金牛犊。对先知而言是真理,而对以色列之子却只是有启发性的教条而已。”
德鲁克之所以能够从我们看起来特没意思的人身上,感悟到很多深刻的东西,是因为他“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在别人看来了无趣味的人,德鲁克也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他们兴趣所在,并用心去体会,使这些人愿意与他分享自己的想法,乐意与之交流,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德鲁克因此也就成为这些“了无趣味”的人的知心朋友。德鲁克的这种“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的理念,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没有人是真的无趣,只不过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发现他有趣的地方罢了。德鲁克还强调说,他一向对具体的“人”相当感兴趣,不喜欢人的“抽象概念”。对人对事的练达洞察,使德鲁克具备了成为一个管理大师最重要的基础特质。
在我看来,德鲁克之所以对“人”的观察能够如此敏锐细致,其实是源于他始终对任何人都怀有好奇心和关爱之心,愿意走进别人的内心,去发现别人有趣的地方。这种对人的观察方式,给所有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样板。如果我们能够对自己周遭的同事、部属以及合作伙伴,都能够有如此敏锐细致的洞察,管理也就会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对如今的大部分管理者来说,“人”往往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所以,在制订管理政策的时候,往往针对的是“抽象的人”而不是“具体的人”,是为管理而管理,忽视了管理的本质。管理的本质是为了提高效率。而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用管理。要达到这个境界,管理者就得学会激发被管理者进行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前提是,管理者能够挖掘出每个部属的长处,并为他们立下近期与远期的目标,让他们更上一层楼;然后,再针对每个人的弱点,定下对策,使他们在发挥自己长处的同时,不至于受到弱处的牵制。如果不在每个“具体的人”身上下工夫,去发现他们的长处与弱项,而只是漫无目的地针对“人”这个抽象的概念,空泛地制订一些管理手段和管理办法,管理者是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的。这样的管理就像手里只有一把钥匙,却想打开手里无数把锁一样不切实际。
我们一直都在学习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希望把他的管理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管理实践中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在读完《旁观者》一书后,我忽然觉得,德鲁克丰富的管理思想固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我们来说,真正最重要的事情,是记住德鲁克对人对事的观察方法,像他一样“从不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以关心别人作为出发点”,去挖掘自己每一个同事、部属和合作伙伴的有趣之处,通过深入有效的交流,激发他们自我管理的激情。这比凭空制订计划、控制、协调、审查等各种管理办法,为管理而管理,要凑效的多。
读《旁观者》有感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他对管理学界的影响一支延续至今。这也为他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
梁启超的《呵旁观者文》写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当时正是维新变法失败不久,作者流亡日本期间。文章一开始就说“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薄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充满了对“旁......
做思想特立独行者——读:彼得德鲁克《旁观者》有感“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发觉:人真是形形色色,无奇不有。因此,我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墨守成规的也好,传统的也罢,甚至......
“旁观者”的独白作者:吉姆•柯林斯发布时间:2009-12-25 14:46:16吉姆・柯林斯谈他对“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德鲁克的纪念,以及寻找普适“长青”的商业思想的重要性彼得・德鲁克(P......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首次看到《旁观者》这本书,我满怀敬畏与好奇翻开了这本书,从此刻起,我接触到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德鲁克说:“这本书虽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却是我个人最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