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鸿章传有感_李鸿章传读后感

2020-02-28 读后感 下载本文

读李鸿章传有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李鸿章传读后感”。

读>有感

李鸿章字渐甫,号文忠,是19世纪中国由封建专制社会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历史巨变中,颇受争议的一位清末大臣。

他一生先后参与征剿太平军,发起洋务运动,组建北洋水师,参与甲午中日战争,并且在晚年代表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悲惨覆灭和后来在外交上的连连失败,把李鸿章定义成了卖国贼。

读了李鸿章传,我对他的生平经历和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的不同角色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产生了一些思考和观点。

李鸿章的一生在我看来可以主要分为这样几个角色部分:军事家,洋务运动倡导者,甲午战争中以及后来的外交长官。

李鸿章在入朝为官的早期,受曾国藩的委任,与左宗棠,曾国荃共同负责镇压太平军。当时官军的衰败和粮饷的缺乏使得清廷的军队毫无战斗力可言,而全国各地的乡绅豪杰们自发组织创建的团练,在抵抗洪秀全大军的侵扰下,起到了很大作用。当时曾国藩的湘军是很有名气的。战事的焦点首先围绕处于江苏和浙江两省交界的松江展开。当时江苏浙江两省是全国税收重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李鸿章奉命返回家乡招募淮勇,建立淮军。后来又接手统领常胜军。在争夺松江府一役中李鸿章的淮军大败太平军,随后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负责江苏南部,左宗棠负责浙江,曾国荃负责最重要的南京。李鸿章的淮军与曾国荃的湘军巧妙配合,在经历大大小小多次战役之后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太平军中最猛之将当为李秀成。李秀成作战勇猛,气势恢弘,是洪秀全最得力的一员战将,也是李鸿章最难对付的对手。洪秀全缺了李秀成便不值一提,而曾国藩缺了李鸿章也玩不转。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清政府与太平天国的较量,就是曾国藩与洪秀全的较量,也就是李鸿章与李秀成之间的较量。所以说,祖国的未来最需要的是人才,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科技强国,教育兴国,当为恒久不变之基本国策。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即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较量,智慧与智慧之间的比拼。当一个国家人才济济豪杰辈出的时候,那么这也是这个民族最值得最骄傲和自信的时候。话说回来,从松江保卫战开始到同治3年4月嘉兴常州的攻坚战结束,历经12年时间太平天国最终走向了灭亡。后来李鸿章在平定稔军的战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治太与平稔基本上构成了李鸿章作为军事家的职业生涯,也使得他从翰林院的儒士,变成了征剿叛军的名将。内乱被平定对于清朝末年的中国来说似乎与太平安定够不上什么必然的联系。当时的中国无论从经济水平,政治稳定还是科技发展上来说都远远落后于西方。瓦特的蒸汽机催生

了让中国人无话可说的升级版坚船利炮,使得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对西方文明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于是后来的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扮演了倡导者和执行总裁的角色.同治四年(1865),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并扩建苏州机器局为金陵机器局。同治九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同治十一年,他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奠定了官督商办政策的基调,后来的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物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及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李鸿章曾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学习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富贵功名,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可见李鸿章对于学习西方科技文明上认识的深化和他不同与众多迂腐愚昧,思想落后的顽固派大臣的独到见解。而他的贡献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从洋务运动来看,暂不论结果如何,也不论其对于日后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李鸿章是优秀的,是勇敢的,而且是勤奋的。我的观点认为,李鸿章在充满动荡和变化年代中,在大多数人迷茫踌躇的时候,他能够勇敢的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认清时局,并采取积极暂不论是否有效的策略来应对令人措手不及的变化,这些都应该让我们至少给予他最基本的肯定和赞赏。

任何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李鸿章就在对待朝鲜的问题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当时的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按国际法的规定,藩属国不具有与其他国家独立交涉的主权。野心勃勃的日本早已觊觎朝鲜多时,但又缺乏理由与中国正面交锋,他们在等待一个借口。李鸿章或许是因为不想让朝鲜的隐患危及到中原,于是他在1885年和伊藤博文订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规定若朝鲜有重大事变,中日双方出兵须事先知照,因而为甲午战争的爆发结下祸胎。1894年的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忙镇压,李鸿章过于听信驻朝专员袁世凯的报告,派叶志超和聂士成率军1500人赴朝,不料日本立刻出兵直至8000余人(我觉得日本的理由可能是既然你作为一个非主权国家可以赫然派兵到朝鲜,那么我也有权作为另一个非主权国家派兵赴朝“维护和平”),李鸿章无奈只能增派军队入朝与日本抗衡。6月23日,日本军舰在丰岛发动突袭,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战争爆发。

众所周知,中国当时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当属北洋水师。而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的全军

覆没,使得李鸿章背上了半个千古骂名。八月十八日,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消极避战,仍心存侥幸,出海护航时竟然连弹药都没有带足,致使北洋海军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会战,结果极大的影响了战斗发挥,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北洋海军在荒谬的作战方针和消极态度的残害下最终全军覆没,令人扼腕。北洋水师的覆灭标志着1850年代起洋务运动技术改革的失败,大清帝国的国际地位至此一落千丈再次成为列强鲸吞蚕食的对象。

失败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单纯的,舰船火炮的技术水平,作战方案上的疏漏,作战方针上的错误,主要将领态度不端正等等都可能导致失败,但是这些并不能为李鸿章开脱咎责。因为以他当时的地位,权利,和身系中国未来的重大责任,我们已经不能再以一个普通人的标准来评判他。错误的思想导致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导致不幸的结果。他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的决定,以及他消极避战的作战态度,导致了敌人的得逞和灾难的发生。由此可见,一个人若是思想不正确,他迟早会招致祸患。或者这样说,一个人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决策,准确的判断,恰当的方法,积极的态度和灵敏的应变能力,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得以生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打磨从而获得的优良品质。和平年代里真的就那么和平吗?从宏观来说,国家周边地区大大小小的战事频发,国家危机不断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越发多元化,除了熟悉的由战争带来的危机,现今社会中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哪一样不需要我们谨慎小心反复思虑的应对。从微观来说,就业的不易,越发激烈的竞争,房价的飞涨,对自己未来前途命运把控的迷茫,面对生活中林林总总的复杂选择,如果没有清晰的头脑,正确的思路和积极的热情,恐怕就只能庸庸碌碌无为而终了。所以,李鸿章的教训告诉我们,时刻要保持清晰的头脑,尽量作出正确的抉择。

让李鸿章背上另一半千古骂名的,就要归咎于其后来在外交上的连连失败了。这种失败也许有着更多的客观原因,比如清廷的衰败,官员的无能,军事上不堪一击的实力,经济上大差距的落后,最致命的是照比人家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都使得李鸿章这个处于特殊时期的外交家难于挺直腰杆。关于他在交涉中签订的各种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我不想赘述,随便拿一本中学历史课本就可以基本上查清楚。大多数人知道李鸿章这个卖国贼丧权辱国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让人欲哭无泪,心如刀绞的条约,割地无限赔款无数,仿佛中国人民在列强蹂躏和这些无耻条约的捆绑下从此永不见天日。人们恨之入骨,把一切罪过都归于这个老头子的软弱无能,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认为这仅仅是可以理解的,是不

可以当作大肆宣扬的事实的,是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李鸿章出于我们无法理解的原因默默无闻的当着清廷的替罪羊,背着本应该由慈喜或者整个清廷承担的罪责,收拾着谁到避之不及的残局,得罪了广大人民背上千古骂名不说又反过来被慈禧撤职解聘,投置闲散。一个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窝囊到了如此地步,他的心情有谁能理解呢?忽然想补充大致准确的一个细节,在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根据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两种选择,而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李公一直磨到灯点时分,口干舌燥的要求再削减五千万两,实在达不到目的了又说减少两千万两也行,最后甚至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苦苦哀求。至少,李鸿章心里是装着国家的,至少他是善良的,是尽力的。一个善良的并且尽力弥补过错的人,不应该再受到无休止的指责。也许有人会说,宁死不签不就结了,或许轮到岳飞,项羽,屈原等人来此,他们会大义凛然无视生死的将条约撕成碎片然后悲壮的结束生命,但人和人是不同的,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大家公认的优点和高尚无私的节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抱着现实的心态和公平的标准来评论一个人,才有意义。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有功有过有得有失,也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他生在一个历史转折点,他在他的生活里碰见了瓦特蒸汽机和慈禧太后,洪秀全的造反给了他生活的激情和得到赏识得以重用的机会,列强的入侵使他见识了工业革命的伟大成果产生了变法求存的救国意识并付诸实践。日本的阴谋诡计使得他本来不够敏锐的神经成了他的致命伤,导致他铸成大错给了日本机会发动战争。列强的无情和慈禧的无耻让他无路可走,无计可施。最终老人家气恼交加,呕血不起,于1901年九月二十七日含恨离世,死不瞑目。

从李鸿章的一生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很难一一道出。我深切的体会是,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时局左右着人们的选择,而当他的作为或者说是经过无数次选择后得到的结果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时,会引法大众的评判。而评判必然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有再大的本领也无法改变某些人的想法和思考,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用自己的热情,智慧,乐观,勇敢和良心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一道美丽的波澜,那是一条属于自己的波澜,或壮美或细腻,或豪迈或婉约,任画家捕捉,任诗人抒情,任评论家去评论。而留给自己的是那份回忆起来感慨万千的充实和幸福。

读《李鸿章传》有感

读《李鸿章传》有感摘要:质而言之,则李鸿章实一无学识无热诚之人也。虽然,以中国之大,其人之有学识有热诚 能愈于李鸿章者几何?十九世纪列国皆有英雄,而我国独无一英雄,则吾辈亦安......

读《李鸿章传》有感

书名:《李鸿章传》作者:梁启超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4月1号读《李鸿章传》有感姓名:学院:专业:学号:引言:有的人被千万人赞扬,但诋毁他的人也不下千万;夸他的人把他捧......

读《李鸿章传》有感

读《李鸿章传》有感几周前,我购买了苑书义的《李鸿章传》来进行阅读。这本书是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关于清末重臣李鸿章的学术性传记,通过时间顺序记述了李鸿章这位著名历史人......

读李鸿章传有感

读李鸿章传有感(一)高二(4)班 唐柔嘉作为晚清朝政重臣之一,李鸿章在中国背负的指责和诽谤很多,自我们从中学课本中学到的历史以来,李鸿章这一“卖国贼”的形象就已深入人心。而众人......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

真实的李鸿章——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不爱学习的小哲 东坡耕读每每读到近代史时,沉重的苦难,屡次的战败和众多不平等条约,无不使我义愤填膺,心绪难平。在近代中国的诸多人......

《读李鸿章传有感.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读李鸿章传有感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
[读后感]相关推荐
[读后感]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