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读后感_凯恩斯通论读后感
通论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凯恩斯通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班别:经济1123班姓名:苏成炽学号:201211511317
一.作者简介: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作者是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约翰·梅纳斯·凯恩斯(1833~1946)。
凯恩斯,英国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一生对经济学作了巨大贡献,因开创了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称著于世,被后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资本主义的救世主”。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凯恩斯,1883年6月5日生于英格兰剑桥一个政治经济背景浓厚的家庭。(凯恩斯出生同年,卡尔·马克思与世长辞,两位对现代经济学都有着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在生存的时间是如此的接近。)凯恩斯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第二名通过英国文官考试,入选印度事务所,后辞去事务所职务,回剑桥执教。一战爆发后应征入英国财政部,主管对外财务工作。1919年初作为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会。1944年7月率英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布雷顿森林会议,并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与世界银行的英国理事,1946年当上第一任世界银行总裁。另外,他也经营私有企业。
二.写作背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在1936年出版的,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在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中恢复过程中。1929~1933年资本主义爆发了史无前例的、被传统西方经济学家论证为不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濒临覆灭的边缘。经济危机表现为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和瘫痪。经济危机爆发期间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美国进入“大萧条”时代。
古典经济学派的市场自由理论遭到巨大挑战,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对古典经济
学理论的正确性提出质疑。首先站出来的是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无疑是在经济学界投下一枚导弹,掀起了一轮经济革命热潮,市场自由的时代已成为了历史,开始进入政府干预经济的时代。凯恩斯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在传统经济学统治下的市场自由的矛盾,即社会生产过剩及未达到充分就业问题。通过对就业、利息及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分析影响收入、储蓄及投资的因素,提出有效需求原理,如何促进社会达到充分就业。对古典经济学的某些理论提出批判及论证其错误的过程,创立宏观经济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是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一个转折点。
三.内容分析:
首先我要在这里说明一下,我对《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理解不深,甚至可以说我根本就看不懂,我对此书的理解大部分是根据译者在书前所写的《译者导读》和其它的一些文献对此书的论述而来,当然我自己肯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凯恩斯在书的原文序言中也明确指出“本书主要是为我的同行经济学者而撰写的”,而且按译者的话来说,很多经济学家在第一次看这本书都表示“看不懂”、“不能理解”。按我来说,此书说是著作其实更像是一本笔记。
本书共分为六编二十四章,第一篇主要批评古典经济学的两个假设前提的特殊性,并不符合现实的一般性;提出凯恩斯自己的“有效需求原则”。第二编定义收入、储蓄和投资,方便后面的论证。第三编研究消费倾向的两个因素:主观和客观,分析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和乘数的关系。第四编是关于投资诱导,另外还附着古典学派的一些关于利息率理论。第五编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及物价的一些问题。第六编我没有怎么仔细看,大概内容应该是凯恩斯在写这本书时的一些涉及的一些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问题。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在读这本书时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内容:
1、凯恩斯对古典经济学就业理论的批评
古典经济学就业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前提——(1)、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2)、当就业数量为既定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数量时的边际效用。凯恩斯指出这两个假设前提的在现实的特殊性,在这两个假设前提下得出的结论只符合现实中某些特殊情况。围绕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的关系和它们对充分就业的影响,凯恩斯利用对现实劳动者就业情况的分析论证古典学派的假设前提
不符合现实。根据这两个假设得到的理论是有限制条件的,只能应用在现实的某些特殊情况。在古典学派假设前提下只有两种并且只能是两种失业范畴——“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因为只要现实符合第二个假设,得到的就只有这两种范畴),但在凯恩斯的分析研究下现实上还有一种失业——“非自愿”失业。根据这三种失业范畴,区别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的区别,再结合凯恩斯后面的论证,就是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我觉得萨伊定律最大在的错误就是忽略了货币的性质,把货币看成只是一种作为交换的媒介,直接用市场产品来衡量劳动者所得的工资,无视了货币在市场流通中的作用及影响。就好像在萨伊定律支持者的眼中劳动者付出劳动,企业直接用所生产的产品来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如此,按照萨伊定律,社会是不会发生生产过剩这种情况的,但它的确发生了。这个在普通人眼中明显是个谬论却被古典经济学家一直做为一个准则,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也许其中有我们不能理解的内涵吧。
凯恩斯在本书表面内容上看似乎是否定了萨伊定律,然而实际上只是为萨伊定律提供一个限制条件而已。正如译者在导读里说到“真正给予萨伊定律以彻底批判的经济学家是马克思”。萨伊把直接生产交换和商品流通看成是相同的事物,也就是说在萨伊的分析里社会上只存在物物交换,货币仅是作为交换的媒介。按照萨伊的论述,资本主义在这种物物交换的情况下是不可能造成经济危机的,然而事实证明了萨伊定律的错误。
2、本书中的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关系:
在本书的第六章,凯恩斯给收入重新定义:企业家的收入是他的在本期中被卖掉的制成品的卖价超过他的直接成本的部分,也就是说毛利润。计算收入的方法有两种:(1)与生产有关,计算从上期继承下来的设备的方法。(2)与消费有关,计算上期继承的设备价值的方法,即计算设备的折旧。设备有三种损失情况:非自愿损失、补充成本和意外损失。
然后由三种等价的国民收入公式(即:①国民收入=消费+投资 ②国民收入=A-U=F+利润 ③国民收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其中A:卖制成品所得U:使用者成本F:要素收入)推导论证,得到现今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储蓄=理论。“任何系列的定义只要满足上述条件,便能得到相同的结论”。译者
高鸿业在他编制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里也作了重要介绍。凯恩斯虽然根据定义论述证明消费等于投资,但如高鸿业及其引用汉森的《凯恩斯导读》“在撰写本书时,凯恩斯自己还未能把这一点彻底弄清楚”。
3、消费倾向:
根据前面七章所论述,凯恩斯得到初步的结论: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的交点。在第八、九章,凯恩斯分析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而求出总需求函数。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有:(1)、工资单位的改变;(2)、收入和净收入之间的差额的改变;
(3)、在计算净收入是没有计入的资本价值的意外变动;(4)、对时间折算的贴现率的改变,即现有物品和将来物品的交换比例的改变;(5)、财政政策的改变;
(6)、人们改变对其现在和将来的收入水平的差距的期望。
主观因素有:个人不把收入用之于消费的动机:谨慎、远虑、筹划、改善、独立、进取、骄傲和贪婪动机;对应的消费动机:享乐、短视、慷慨、失算、浮华和奢侈。组织进行储蓄的动机有进取动机、流动性动机、改善动机、财务上的谨慎动机。
在这两章有个理论颠覆了我以往对利息率对储蓄的影响。在凯恩斯的论述中,“利息率的改变对实际的储蓄量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但其影响的方向却与通常设想的相反”,利息率上升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储蓄和消费二者都要减少”。“只有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利息率测的上升才可能使我们进行更多的储蓄”。但是,“利率上升”引发“阻挠投资”导致“收入下降”最终“储蓄减少”。
四、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与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在我阅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时,我注意到凯恩斯批评的古典经济学某些观点时,一般指出有三个方面的错误,我在这里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古典经济学(按凯恩斯在本书的划分)的某些理论错误的原因:(1)假设前提在现实存在有限条件使结论的特殊化,即由其假设条件出发得到的结论在现实的应用是有限制的;(2)一些看起来似乎有道理(或经济学者公认是正确)的谬论;(3)某些西方经济学者为维护资本主义的利益而刻意而为,即一旦这个“谬论”更符合资本主义的生存。
前面两点我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第三点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里也举有例子:在第三章有效需求的第三部分说到“可以忽略总需求函数的想法是李嘉图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李嘉图胜利的原因是“它(指李嘉图的学说)为资本主义家们的自由行动提供理论依据,使它能得到统治者背后的主要社会力量的支持”。
凯恩斯在提出他的就业理论时也不断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和庇古教授的《失业论》来比较,还用了两章附录来简单介绍他们的就业论,让读者更能理性分析他们各自的优缺点。
凯恩斯虽然大量地批评了古典经济学的错误之处,还提出的市场自由的弊端,倡导政府干预,创立宏观经济学,但是他是始终立足于资本主义的立场,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资本主义的弊端。虽然在1929~1933年美国“大萧条”后,罗斯福应用凯恩斯的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做法使得美国从低谷中有所回复,但后来的在70年代后,西方世界出现了滞胀,即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存,给由传统和凯恩斯理论结合而来的新古典综合派以沉重的打击。因为按照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但它的确发生了。
五、书的理论对中国的用处
虽然本书是立足于资本主义,而且是凯恩斯根据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写的,但其中有些理论可以为我们所借鉴的。尤其是凯恩斯所倡导的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宏观经济调控和货币及财政政策。以及凯恩斯用的论证方法和思维方式都可以作参考学习之用。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生产过剩以及无法达到充分就业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提倡刺激消费增长。正如他在第九章消费倾向:主观因素里所说的“我们越是有德行,越是致力于节约,我们国家和个人的财务越是坚持正统原则,那么,当利息率作出相对于资本边际效率的上升时,我们的收入会下降的越多”。而我们国家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提高效能,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才是正道。
六、总结
虽然此书不是写给我们这个层次的人看,我们还是属于经济学这门专业的初学者,这本书的许多理论我们都看不懂,而且翻译还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的白话文,理解起来就更辛苦。但这本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如对传统的知识不能全盘照搬,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另外我也学到一些关于我的专业知识,例如:我原以为经济学就是为了更好地分配资源,更大程度地利用资源,经济学就像是化学里的催化剂,并不参与反应却能提高效率。但现在我对其理解有了点改变,譬如凯恩斯在本书提到修建金字塔、教堂和发动战争(倒不是因为战争可以劫掠,而是因为战争可以创造军火需求)可以增加就业;他甚至真心建议政府把钞票埋下地下,再允许私人企业把它们挖出来以解决失业问题。这种看似非常“愚蠢”的是竟能解决失业问题,这我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情。
但是,凯恩斯一再强调,以上观点适用于一个“富裕的社会”,消费动力已经越过最高点开始下行的社会,投资动力已经不足的社会。所以我们对于凯恩斯理论还是保持一种借鉴的态度。
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感一、通论——颠覆古典理论思想旅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了解了凯恩斯其人,读完其《通论》之后,这句话一直徘徊在脑海中。凯恩斯出生于......
《民族学通论》读后感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收获很大,我知道了有关名族的一系列东西。这本书对我的启迪很大,书里面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畅游在书海里。下面我就谈谈读了它的感......
读《管理学通论》有感辩论赛上经常讨论一个话题“企业是依靠管理者还是依靠底层工人”,当然了,答案不会偏向哪一方,对于资本家来说,只要能给他们带来利益,那就最好不过了,管理纳入......
《写作通论》阅读感想(电力天然气管理站 李佳佳)感谢党支部孙学政书记借我一本与写作有关的书籍,这本书叫《写作通论》是刘锡庆、朱金顺编著。如果写作爱好者能够从网上买一本,......
《德国民法通论》读后感贾林娟036940要写《德国民法通论》的书评,委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首先,我没有熟读《德国民法典》。当然,我国的民法理论基本上是继受德国法,读书的时候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