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_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卷

2020-02-25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卷”。

名词解释:

主户与客户:宋代划分的两种户籍类型。划分的根据是土地占有和赋税承担情况。主户指占有土地并交纳赋税的人,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主户按照土地的多少,分成五等;一二徭役不分主、客户,一律承担

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是理学形成的关键人物,其学主要承自程顾,而于周敦顾、张载、邵雍等人亦多有所吸收,基本上做到了集宋学诸家诸派之大成,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因其以“理”为哲学核心,故有理学之名,亦称程朱理学。他认为“理”是万物生长的本源,而“气”只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主张以天理来克制人欲,以道心来主宰人心,要“去人欲,存天理”,以此来调和阶级矛盾。

理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被采纳为官方哲学。重要的理学家有北宋的局敦颐,程颗、程顾及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他们的哲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市舶司:唐宋时设里的管理对外事务的机构。唐代仅在广州一地设市舶司,负责对外务、宋代增设了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秀州。宋代的市舶司类似近代的海关而权力较大,国内商船出海必须向它申请:外国商船到达港口后,须向市舶司申报,并接受检查;市舶司另征收货物的十分之一的入口税,是为抽解。程朱理学

宋元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佛、道唯心主义思想而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周敦颐、张载、二程和朱熹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敦颐是理学的先驱和奠基者,张载也是早期的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及其弟程颐共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有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北宋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二程关于“理”的思想学说为程朱理学奠定了基础。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使理学思想更丰富、更缜密,由此奠定了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地位。靖难之役

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建文帝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削藩,使皇族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1399),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经过三年战争,燕王终于取得了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四等人制

四等人制是中国元代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元代,蒙古贵族以少数民族统治阶级成为全国的统治者,为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和维护对人口远远超过本族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进一步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根据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分人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为元朝的“国族”;第二等为色目人;第三等汉人,概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为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两省人。高丽人也属于这一等。第四等南人﹐指最后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汉人﹑南人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元廷规定四等人的地位﹑待遇是不平等的。元朝统治者实行四等人制﹐旨在利用民族分化手段以维护其本身的特权统治。广大蒙古﹑色目下层人民和汉族人民一样处于被统治的无权地位﹐同样要负担沉重的赋税和兵﹑站诸役﹔汉人﹑南人中的官僚﹑地主阶级则和蒙古贵族结合在一起﹐保持其剥削和压迫汉族人民的阶级利益。四等人制的实行﹐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从而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八旗制度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努尔哈赤于明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驱口:金时已有“驱口”一词,简称“驱”,指战争中“被俘获驱使之人”。他们当中除战俘外,还有因债务或犯罪所致,也有迫于租赋或饥荒而卖身为“驱”的,驱口另有户籍,称驱户、驱丁,和一般编民有别,在法律上,驱口“与钱物同”,是主人财产的一部分,主人可以随便买卖和馈赠,驱口一部分用于手工业生产和家内劳动,大部分则从事农业生产。

三藩之乱:为了加强边疆统治,康熙采取了削藩政策,于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叛乱,不久其余两藩也叛乱。事后,康熙派大军讨伐。在康熙十八年,平定叛乱。平叛的胜利,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使我国避免了一次大分裂,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土木之变,又叫“土木堡之变”明正统十四年,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攻明。当权宦官王振怂恿英宗率领五十万人亲征。至大同,闻前方小败,就惊慌撤退,退到土木堡时,被敌军追上,明军仓促应战,死伤过半,英宗破俘,史称“土木堡之变”该事件对明朝是一个沉重打击。

一条鞭法: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目的在于扭转财政危机,主要内容:天赋折银征收,徭役折银上纳,赋役银并征收,并直接上交地方官府,该法使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元曲: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元曲又称词余、乐府。

绿营兵: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清廷为了弥补八旗兵力的不足,加强在全国的统治,遂招降明军,招募汉人,组建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是清军正规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营完全由汉人充役,以步兵为主,也有部分骑兵和水军。嘉庆时有绿营兵六十六万人。

绿(lù)营,清朝国家常备兵之一。顺治初年,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参照明军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全国绿营兵额总数时有增减,在咸丰以前大约六十万左右,较之八旗兵多三四倍。在清朝前期,尤其是在康熙初平定三藩之乱及在乾隆中叶以前的历次战争中,绿营都曾起到重要作用。

士兵为世兵制,父死则子继。将兵由兵部直接统辖,将领无法直接统兵,有效地防止军人拥兵自重。随着八旗军的腐化,绿营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强。

清朝中期以前,绿营尚称精锐。但以后承平日久,营务废弛,日趋腐败。自嘉庆初年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时即已不能得力,至咸丰间镇压太平军时,更屡战屡败。于是自同治至光绪年间历经裁汰,最后被改编为警察性质的巡防营,失去了常备军的作用,绿营之制仅存空名而已。

清初由汉兵编成的分驻在地方的武装力量,用绿旗做标志。清中期开始,为了加强对战斗力强悍的绿营(相对于腐化堕落的八旗而言)的控制,清政府开始不断地加派旗人担任绿营中的中高级军官。乾隆后期开始,绿营逐渐成为以汉兵为主旗人主导的军队。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年~1324年],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记》,《东方闻见录》)。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简述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客观条件:①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②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向往统一.④南朝陈政权本身的腐朽.主观条件是隋朝的强大,隋文帝的仁政.隋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打击了魏晋以来南方的士族势力,重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并为隋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隋的繁荣正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条件的,也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1,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局势,为后来唐帝国的繁盛打下了基础:

2,隋朝的统一为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人口逐渐增多,生产力得到提高,商业开始繁荣; 3,结束了地方割据,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贡献.简述安西都护府的设置与发展变迁

安西都护府,属陇右道。贞观四年(630),伊吾(今哈密)城主石万年降唐,献所属七城,唐政府即在该地置西伊州,贞观六年(632)改称伊州。贞观十三年(639),唐攻取西突厥叶护屯兵的可汗浮图(即金满城,今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唐设庭州;唐平定高昌王麴文泰勾结突厥叛乱后,于贞观十四年(640)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又置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时驻交河城(今吐鲁番西雅尔郭勒),为唐朝在西域的最高军政机关,下辖多个都督府及州。贞观二十二年(648)将府治迁至龟兹(今库车县),其时辖焉耆、龟兹、疏勒、毗沙等16个都督府,下辖88个州、110县。永徽二年(651)迁回西州。显庆二年(657)唐军在伊犁河、碎叶川地区大破西突厥,设昆陵、蒙池二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升为安西大都护府,其管辖范围东起阳关、玉门关,西至咸海一带(昆陵、蒙池都护府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显庆三年(658)府治再迁龟兹,其间安西都护府曾撤建,长寿元年(692)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管辖天山以北至里海各地)。

为管理天山以北西突厥故地,公元662年(龙朔二年)唐设金山都护府(治所先在西州,后移至庭州,今奇台县北道桥古城遗址)。其为在原西州都督府基础上设立,取代昆陵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金山(阿尔泰山)以西、中亚两河流域以东的广大地区。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垂拱元年(685)复置昆陵都护府,金山都护府裁撤。长安二年(702)分天山以北于庭州设北庭都护府。玄宗年间唐置碛西节度使,凌居安西、北庭二大都护府之上,是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

至德元年(756)将安西都护府更名为镇西都护府,后再改为安西都护府。开元、天宝时,安西所领葱岭西诸国大部分役属于大食、吐蕃。安史之乱后都护府坚守三十年,贞元六年(790),吐蕃陷北庭,不久,安西亦为吐蕃攻破,两都护府遂废。

另外,安西都护府另设有四个军镇,即龟兹、疏勒、于阗、碎叶(也有焉耆时而替代)。上述四镇实为唐朝在西域的驻军地,执行都护府下的职责,与都督府的职责有别。

简述“澶渊之盟”及其影响。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影响:A.澶渊之盟后,宋辽对峙局面形成。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宋辽边境安全,双方贸易兴旺,使者往来不断,促进了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B.但是,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简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的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在先秦和秦汉时期,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2.东汉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出现了南移的趋势

3.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4.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5.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6.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7.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为什么说元朝的统一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浣深远。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并管理大都地区;其他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简述元杂剧勃兴的背景

初兴于金末元初(1234年左右),元至大德年间(公元1265-1307年)日渐繁荣。

1、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社会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进而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勾栏瓦肆”涌现,艺人职业化,演出商业化。)

2、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社会现实为杂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人分四等,民族压迫、阶级压迫十分严重,贯穿元朝始终)

3、专业作家群的形成和杰出作家富有创造性的参与,知识分子由于社会地位低下,与广大人民更为接近,更加贴近社会生活,能够写出思想性与艺术性较高的剧本,为元杂剧的繁荣提供了重要条件。

4、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元蒙贵族爱好歌舞伎乐,放任歌舞、杂剧的流布。

5、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思想信仰的多元化造成了封建传统观念的松动,使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得以发展。

6、文学自身的发展和其它艺术形式成熟对元杂剧剧本创作和表演艺术的影响。元杂剧直接继承了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民间伎艺(说话、舞蹈等)中吸取了某些成分而不断发展起来,成为一门综合艺术。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一、史前时代《名词解释》P2:旧石器时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群、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氏族公社、母系氏......

中国古代史_名词解释

2.盘庚迁殷商朝前期自然灾害频发,内部纷争不断,国都经常迁徙。直到盘庚即位后,于公元前14世纪将国都迁到殷,此后二百多年再无迁都,所以商朝又称殷商。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

古代史名词解释

1殷墟:河南安阳,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未知的最早的都城。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未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真题集

2012-2016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真题集史前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半坡遗址、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三皇、五帝、禅让制 夏商西周二里......

中国古代史

一、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1.时间:俱进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2.标志:栽培谷物、驯养牲畜3.意义:标志着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是人类实现的第......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卷 古代史 名词解释 中国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卷 古代史 名词解释 中国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