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论文资料_闽南文化论文
闽南文化论文资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闽南文化论文”。
婚嫁习俗 结婚在诏安民间称为“嫁娶”,由于各种礼品都得贴上红纸,门口要贴红联,故又称结婚为“做红事”、“喜事”或“好事”。结婚的环节是很多的,首先要择日(用男女的生肖、出生日辰,由算命先生或懂阴阳五行术数的专业人士,按五行相生相克去挑选一个所谓黄道吉日),婚期择定后,男女在十二天前要“行聘”(如男方入赘,就不用这项)过去,所谓“行聘”实际是送彩礼行聘送礼主要包括:聘金、酒、肉、大饼等,后来改为衣料、金银首饰、食品和其他用品,并议明数量,实际上是变相买卖。女方在收到礼品后,便全面准备嫁妆。在制新衣服中,一定要制二套“象头衫裤“(用白布制成的贴身衣裤,这种衣裤结婚后一般不穿,留为百岁后收殓的内里衣裤)。
嫁前姑娘要“挽面”,(先由一个中年妇女用粉抹姑娘的脸,然后用二支纱线交叉松紧拉动,拨掉脸上汗毛)表示成人。姑娘出嫁距今五六十年前是坐轿。轿分两人抬(小轿)或四人抬(大轿)到夫家门口,还有一套仪式:女婿要踢轿门,公公要用米筛引媳妇进门。后来没有轿子也,改为步行,有了自行车以后,出嫁时改骑“脚车尾”(自行车后座,现在改坐轿车),新娘穿新衣服,头发扎红头绳,插红石榴花(纸制的),过去女方如果嫁妆多的要装在嫁妆匣里,每匣二人抬着,沿途让人观看。陪伴新娘到新郎家的,要有一个中年妇女(俗称“指古妈”负责孝礼节),还有一个男孩,手执枝叶齐全的榕树枝,叫“拖青”寓意婚后的日子如榕树般茂盛长青。对抬嫁妆、拖青的人称为“青奴”,结婚双方都热情招待,每人并送一个红包。
新娘一般应在中午前抵夫家,下午由新郎伴同吃“新娘桌”,旧上摆十二碗菜,由“指古妈”代新娘夹菜,每夹进新娘碗里一种菜,就要说一句顺口溜的吉利话,如“吃鸡,百岁好夫妻”、“吃猪肚,好性素(好脾气)„„等等。”新娘桌“要庙在洞房里,过去“吃新娘桌”要点一对红烛,表示洞房花烛。桌上摆一个红斗,内装白米,上插一把红尺,一把戟,一个红竹筒。表示婚后财丁兴旺,百年偕老。吃“新娘桌”时,村里的人可以挤围在周围观看。
晚上是闹洞房,闹洞房的花样很多。新人睡前还有两个节目:一是新郎新娘要搓“合房圆”(合读鸽)这是搓一种糯米浆的红团子,寓意——和合之意,一种是由新郎的弟侄辈(年纪几岁)一人,登床翻滚,寓意——婚后早生孩子之意。第二天,新娘对长辈要拜茶(请长辈吃密枣,长辈要赠送礼物或红包等),第三天新娘一早要下厨,饭后要回娘家“做三日客”(也有十二天才回娘家的),去时要带饼、肉和糖果,在娘家不能过夜,傍晚要赶回来。路途遥远的也有改为“做满月客”,去时可住3~5天,回来时,新娘的小弟弟(或堂弟)要带一瓶花生油,称巡油,婆家要宴请小舅子。捧油寓意——“添丁”的意思。女儿回去时,娘家要送一对童鸡,寓意——传宗接代。送礼和请客:结婚,男女双方的亲友都要送礼,女方的亲友送礼称为“添妆”礼物多半是布类或化妆品(现改为红包),男方亲友送礼称为“相贺”礼物一般布轴,轴面贴红纸贺词,也有送房中摆设、生活用品的(现也改为送红包)。礼物一般都要凑成双数,表示“好事成双”。结婚双方对送礼的亲友均应回送礼物或寓请喜筵,男女双方对亲友回礼主要是大饼。这种大饼由男方供应,男方供应不够,或补送,或由女方添制。大约每份8~12块,多半事前送亲友,也有事后送的(即先添妆后回礼,或先送饼后添妆,二种做法都可以),女方也有出嫁当天宴请情谊特别密切的亲友。男方在结婚当晚要开筵席宴请亲友,一桌八人,座位分大位、客位、陪位;桌次分中桌、边桌、下桌;大位坐长辈,客位坐平辈、陪位坐晚辈,中桌大位是舅父、舅祖,其次是族内长辈,酒席开始后,新郎新娘要举行“谢宴礼”。
丧葬习俗 在诏安家里有人去世料理丧葬称为“做丧事”或称“做白事”。年未满五十岁去世的叫“苦丧”,丧礼不怎么讲竟,草草了事;若是年过五十岁,并当上祖父母的,称为好命父妈,不能草率从事,繁文琐节比结婚还多,俗说:“死人多故事”。
先是通知亲戚、筹措事宜。人一逝世,亲邻立即行动来帮忙料理丧事。重点几项:一是通知亲戚,如果死者是女性,最主要通知娘家(俗称外家);(娘家的人来时,孝子孝妇等要到村口去迎接。办桌给娘家人吃时,桌上不能放酱油)一是火速备办收殓的衣服、用品、棺木等,定出“迎棺”、“请水”及出殡时间。亲戚、朋友、族亲、邻居闻讯,多数人要送些“纸仪”以帮助丧费。
迎棺、请水:凡家人去世当天或隔天就得备办棺木收殓。吊丧的亲友,头上或手臂要披麻戴孝在门外巷口哀号跪伏,叫“迎棺”,接着进行“请水”,由死者儿子(儿子先死由孙子代)披麻戴孝,袒露一肩,反穿上衣,手捧土砵,砵上放一小箕(俗叫招笠)到水边揭水和沙回到家里,为死者洗穿用,叫“请水”。
收殓、割阄、盖棺、安钉。收殓时死者应穿的衣裤有固定件数(上七下五)。如男性要载帽、穿鞋(均纸制);如女性,不载帽,但裤的最上层穿一条黑色或蓝色的裙。盖棺前要行告别仪式:用麻缕或白纱线,一端绑在死者手上,然后全部亲属执着线排列,由道士把线一节一节的割断,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死生者犹生,死者自去,生死殊途,从此割断”。做完仪式盖棺,然后安钉。先由孝子捧木盘,上放一把斧头,跪呈安钉者,安钉的人只行一个象征性仪式,执斧在钉头点一下,口唱:“安钉,子孙兴盛!”然后由专业收殓的人钉牢固。对执行安钉仪式的长辈要请吃寿面(寓意添寿)并送红布(寓意吉利。
出殡、安葬、置灵、戴孝:死后通常三到五天出殡,安葬(俗称出山),也有当天或七天才出殡的。出殡时行祭奠仪式,在门外路口设一奠桌,摆酒、鸡、肉、鱼(三牧)面粿等粿品。棺木抬出来摆在条凳上,头朝奠桌,脚朝去路。奠毕,抬起棺木,推倒凳子,抬往墓地埋葬。山场安葬一般当天要完毕。葬后,家里设置灵堂,称为“置灵”,早晚哀号,称为“哭灵”。至第七天称为“赶服”又称“头七”。“头七”这天既要到葬处哭墓(俗称巡墓)又要在家里举行祭奠。从前每七天要祭奠一天,至四十九天一共要七次,到期才算丧事完毕,称为“完事”(现已简化为在第七天进行二次,第一次为头祭,第二次代表第二至七祭,便算“完事”。)这时除死者的儿子、媳妇外,其余亲属可以“脱孝”,其仪式是:把白头布在烧冥纸的火上转一转,然后放入水中浸洗;男的一律要理发,儿、妇则改为在衣袖上或口袋上缝一条麻而或黑布,表示继续戴孝。门口则分别死者,男青女黄贴上丧联,一直到周年。周年要做一次周年祭。本来死者、儿妇要服丧三年,现亦已简化为周祭再马上做一次三年祭,便表示服丧期满,改贴红纸联。服丧期间,死者儿孙在七天内可以结婚,过后一律停止,要等到做满丧仪式后才能婚嫁。
意见看法1 尊重的同时去糟存精。
民族风俗习惯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庆、节日、禁忌、礼仪等许多方面。民族风俗习惯与一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思想感情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敏感性的特点,一个民族往往会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看作是对自己民族的态度。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
国家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方面有许多具体而明确的规定。比如:对从事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对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民族给予充分的尊重,还从政策上扶助清真食品业的发展; 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给予相应的假期; 对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给予尊重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
我国对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的保护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除了以上所讲的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之外,还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政治权利的保护。保障各民族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各民族公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其中对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给予了特别的保护。比如: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都至少有一名以上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选举法规定,在代表名额的分配上,对少数民族代表的选举给予特别的安排,其每一代表所代表的选民人数可以适当降低。法律保护少数民族担任公职的权利,少数民族人员竞争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民族事务机构的公务员岗位时给予适当照顾。
二是经济权利的保护。对经济权利的保护,就是对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的保护。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为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改善生活采取了许多特殊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实行政策倾斜、组织对口支援、进行扶贫开发,等等,保证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各地区共同富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是文化权利的保护。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与民族的历史、情感、心理紧紧联系在一起,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国家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支持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是接受教育的权利。各民族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国家采取多方面措施,如:举办主要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各类学校如民族学院、民族中小学; 实行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办学体制,在贫困和偏僻的地区设立寄宿制学校; 推广“双语”教学。在大中专学校招生时,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降分录取等等。
五是其他权利的保护。如少数民族人身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婚姻家庭权利、健康权利、就业等等,都给予了全面的保护。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只有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
意见2
对于传统的风俗习惯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从古至今,一些民俗因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消失,但也有一些民俗与时俱进,几经变化改进后广为流传。
“移风易俗是时代前进、社会发展的必然。”在今天看来,那些粗俗、落后民俗的消失不会让人惋惜,但是看到一些健康的民俗,特别是优良精致的民俗文化面临没落境地时,就不能不使人感到痛惜与无奈。
民俗是在大众社会实践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对于它的更新或者消失,个人是无能为力的。当前,需要提醒和呼吁的是,大家如何一起努力来让那些精致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保留,以使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比如,地方戏奉天落子以女旦为主,风格粗犷豪放,激昂高亢,代表了当年辽沈地区的文化形象,全盛时曾比京剧还火,这一民俗文化就应该为后代大众所认知和了解。记者欣喜地得知,现今奉天落子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正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传统的老民俗应选择性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好的留下,而落后的民俗文化只能任凭历史的车轮把它抛在身后。
如今,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群所重视。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地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深圳的中华民俗文化村,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民风民情和民俗文化,让游客充分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和魅力;上海、重庆、青岛等地也根据自身的民俗特色,纷纷打造民俗文化特色街;而沈阳在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上,也已展开了行动,打造“东北民俗特色街”的计划已经出台,力争让百年老北市重新焕发青春。此外,民俗文化也被更多地引进了文化文艺作品的创作,进入了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很多人开始认识到在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中。
学 期 论 文题 目:闽南話姓 名:蔡福平学院: 漳州师范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班级: 11级网络2班学 号:1108000251 指导教师:郭联志日 期:2012年11月11日 闽南話摘要:简......
闽南文化,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区的人共同创造的(主要是闽南人),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打招呼 你好!你好吗?------我很好! 你呢?过得怎么样? 一切顺利,很不错。......
周末的晚上和客户还有管理小组的人一起去KTV唱歌,第一次听非常优美的闽南语歌曲,感觉都有点陶醉其中了。大多都是当地的人,他(她)们从小就说闽南语长大,就像陕西人说陕西话一样,......
总结是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总结的前提是要对自己的所学所得进行充分的回顾和思考。以下是一些旅行总结的心得和体会,希望对旅行爱好者们有所帮助。闽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