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论文_闽南文化论文资料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闽南文化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闽南文化论文资料”。

学 期 论 文

题 目:闽南話

姓 名:蔡福平 学院: 漳州师范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班级: 11级网络2班

学 号:1108000251 指导教师:郭联志

日 期:2012年11月11日

闽南話

摘要:简述闽南话的起源。关键词:闽南话 福建。

闽南方言是全国七大方言之一,其不仅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而且在区域间乃至国际间的文化、经济交流中起重要作用。

一、★ 闽南话的起源 ★

闽南方言俗称闽南话,说它有鲜明的区域特征是因为它与其它方言相去甚远,与我们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更是大相径庭,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至于它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在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时,语言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从历史上看,闽南地区曾经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唐宋以来,闽南的泉州、漳州等曾是全国海外交通的重要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就以之为起点;到了近代,厦门成了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其政治、经济、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地位上升到几乎与省会福州比肩;改革开放后,厦门成为特别行政区,闽南被划为“金三角”地带,是中国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市场。

从地理位置来看,闽南地处东南沿海,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是祖国大陆对外开放的门户之一,在与美洲、大洋洲、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起重要作用。还有,它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与我国最大的未被统一的海上领土——台湾仅有一水之隔,如果两岸真能实现“三通”,闽南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地位无疑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从经济现状来看,闽南地区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内地,因而与内地的经济交往十分频繁,无论是资金、人才、技术等的输入输出都非常活跃。

在文化领域方面,闽南地区虽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化伟人和文化现象,却也地灵人杰,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自福建被开发以来,闽南地区在文化领域方面出现过不少杰出人物和文化盛事。最著名的是朱熹曾在今泉州一带讲学,并在开元寺题词:此地原系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可见当时此地的文化和文明都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后来的郑成功、李光地等对闽南的文化繁荣和交流作出重要贡献。闽南有闻名全国的古老曲艺——南音,其曾被清乾隆皇帝封为“御前清音”,与本地区最古老也最具特色的剧种——梨园戏在全国都得到很好的传播,并具有一定的影响。

综合以上几点可知,闽南是个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较发达的地区,它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十分活跃的。而无论是哪方面的交流,语言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除了普通话,闽南话应是本地区与外地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因而了解、学习、熟悉甚至精通闽南话是其它地区的人了解闽南,在闽南施展才华,功成名就的必备条件,也是闽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介绍闽南话这一独特的方言。

二、★ 闽南话的形成与流播 ★

闽南话与其他方言一样,其形成有各种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原因是居民的集体迁徙。

据考证,闽南话的形成与发展是古时中原汉人为避乱或因“征夷”而数次迁移入闽的结果。

从秦汉开始,中原汉人便迁移入闽,在晋唐时达到鼎盛。汉人的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入闽在公元304—439年,当时由于异族入侵,北方汉人背井离南迁大江东西、五岭南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时期。据《闽书》记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何胡是也。这指的就是当时中原汉人避乱入闽的事。这批汉人有的到了今泉州一带扎了根,他们带来四世纪上古汉语语音、词汇方面的一些特点仍可在今闽南话里找到许多遗迹。七世纪汉人第二次较大规模南下入闽。据《漳州府志》记载:唐高宗总章二年,泉潮间蛮獠啸乱,朝廷以河南中州固始县人陈政总岭南军事,偏裨132员从焉,镇绥安(今漳浦县),政兄敏嗣领58姓入闽相助。陈政死后,其子元光领其众,勘定蛮乱,奉命世镇漳州,遂屯师不旋。世谓漳州开辟自此开始。这批汉人带来七世纪中古汉语的语音、词汇的特点,对闽南话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不无影响。

唐末王潮、王审知率兵入闽,后据闽在福州立闽国称帝,宋元及其以后,北方汉人也因避乱避祸或其他原因又陆续南下入闽,不少人的足迹涉猎闽南。他们带来不同时期北方汉语的语音词汇特点都对闽南话的发展变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闽南话是由古汉语分化出来并经过几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其历史悠久,语音词汇多层次重迭,因而内部纷繁复杂。但无论它怎样演变,如何复杂,它的根在中原,它的源头是古汉语。

闽南话最早以泉州话为代表。因为泉州在闽南是开发最早的地区,也是福建开发较早、经济文化较繁荣的地方。唐以后,泉州被开辟为海港,成为全国海外交通的重要中心之一,也成为闽南政治经济的中心。由于交往频繁,泉州话对闽南各地的方言土语有很大影响。梨园戏和南曲至今仍以泉州音为标准音。元灭后,漳州港取代泉州成为闽南对外贸易的商业中心,漳州话的地位曾有一度提高。厦门话成为闽南话的代表是清末以后的事情,它是随着厦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地位的逐步上升而实现的。明末清初,厦门便是郑成功早期抗清的重要根据地;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取代漳州,成为闽南对外贸易和进出海外的中心,地位几乎与省会福州比肩。厦门话的影响随之扩大,地位也跟着上升,又因它本是同安话的变体,而同安话是界于泉漳之间的一个土语,兼具有泉州话和漳州话的成分和特点,所以厦门话在闽南的通行面最广,终成为闽南话的代表。

当然,闽南话不仅流行于福建南部,它是一个跨越地区,超出省界,甚至是超越国界的汉语方言。它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

1、福建南部:包括泉州、漳州和厦门地区的20个县市,约1200万人。这是闽南话的“正宗”,以厦门话为代表。

2、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台北、台南、台中、高雄的市县,桃园、苗栗、基隆、南投、屏东、彰化、花莲、嘉义、宜兰、云林、台东、澎湖、新竹等21个县市,约1400万人,以台北话为代表,其跟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话基本一致,但分泉州腔和漳州腔。

3、广东东部潮汕地区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普宁、惠来、潮阳、揭阳、汕尾、陆丰、海丰、揭西,约1000万人,以潮州话为代表,其与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话有一些差别。

4、海南省18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屯昌、琼海、定安、万宁、澄迈、昌江、东方、乐东、陆水、白沙、崖县、保亭、琼中、临高、儋县,约400万人,以文昌话为代表,其与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话有较大差别。

此外,广东雷州半岛湛江、徐闻、海康、遂溪、廉江、吴川、屯白等7个县市约400万人;广西平南、平乐、北流、陆川、柳州等县市17万人;浙江温州、苍南、平阳、泰顺、洞头等县市约140万人;江西上饶、广丰、玉山三县市和江苏宜兴部分地区约20万人,都讲闽南话,它们同福建境内的闽南话有程度不同的差别。另外,港澳同胞、南洋群岛诸国及世界其他地区侨胞约1000万人讲闽南话。这些侨胞所讲的闽南话分别与福建南部、广东潮汕地区的闽南话较接近。

包括国内外在内,目前讲闽南话的人数至少在5000万人以上。除了福建南部和广东潮汕地区的闽南话以外,国内外各地区的闽南话,都跟闽南、潮汕两地的移民有密切关系。如台湾,很早有闽、粤沿海的移民,清后更是不可胜数,且大多数与闽南同宗同祖,语音相同,生活习俗也相似,故有“闽台一家亲”之说。

三、★ 闽南话的主要特点 ★

由于社会历史以及方言自身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种种原因,闽南话有着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不同的一些特点。

语音方面,主要特点是:

1、有浊音声母。如b(米文模母麦),d(l)(李料流宁力)g(语言玉岳义)等。2 有三套鼻音韵尾;--n(信真先便坚),--η(英雄宫政兵),--m(音森金签点);有四套塞音韵尾:--p(合纳吸湿立)—t(设别笔乞),—k(革局竹角国),—j(舌铁薄郭甲0。3 有不少的鼻化韵母,特别是鼻化入声韵母,如ã(馅敢担)、ĩ(圆生见)、ĩŨ(羊场长)、ĩp(物捏闪)、êp(脉)。4 有一定数量大类型复杂的文白异读。这个特点,在闽南话表现得非常突出,是普通话及其它方言少见。5 有辅音充当韵母的声化韵m、ή。如:“梅”“姆”m,“媒”ĥm,“黄”ή,“饭”pή等。6 有入声声调。平上去入分阴阳调类,即:阴平(生衣天)、阳平(平明)、阴上(齿喜)、阳上(坐近)、阴去(大树)、阴入(铁)、阳入(白月)。泉州话上声分阴上、阳上,去声不分阴阳;厦门话无阳上调,去声分阴去、阳去,泉州话阳上字在厦门话里归阳去。7 各个声调的字在连读时一般都发生变调,变调后调值互换,一般不产生新调值。词汇方面:

1、普通话许多双音合成词在闽南话里是单音节词,如鼻子----鼻,抽屉---屉,勇敢、健壮---勇,爽快---爽,安装---安,封闭---封等。

2、保留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所没办法或少有的古语词。如伊---他,饮---米汤等。

3、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长期以来同南洋诸国的关系,吸收了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诸国里的一些语词为外来词。如巴刹---市场,斟---吻,妈干---吃等。4 有自己特殊的一些造词法。如利用文白读音的不同造新词:落落---丢失,行动---行为动作等;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有“形+双声或迭韵”式:“番汰汰---不明事理变为:“番耻汰”或“番使汰”等。语法方面:

1、虚词中副词、介词、连词叫法多与普通话或其他方言不同。

2、有些词类的某些语法特点为普通话或其他方言所没有或少有。如某些名词兼有形容词的特点;数词与量词结合中的某些省略法;动词时态的表示法;动词重迭式的某些特殊格式与语法功能;形容词三迭式的语法特点。3、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少见的特殊句式。如差比比较句的特殊句型;“有(无)”句式的特点;处置句、被动句的表现法;处置句与被动句相结合的句式,等等。掌握闽南话的这些特点,对清楚了解和学习闽南话有帮助,对闽南区人民克服方言影响学好普通话也有很大的好处。

四、★ 闽南话与普通话在语词、语法上的主要差异 ★

从上述情况可知,闽南话与普通话存在语音、语词、语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语音的地域特征最明显,也最复杂,限于篇幅不细述;而语词和语法较直观,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下面准备从词汇和句法方面比较二者的不同。先从词汇上看,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义异形

同开异义是指词形基本一样而词义不同。这类词在普通话里有的具备两个以上的义项的,我们推举与闽南话相对应的义项,下面是闽南话与普通话对应词语或词义例举:粗俗---俗气,手指---戒指,猫面---麻脸, 豆油---酱油,拍(拍球/拍草鞋/拍电影)---打/编/摄制。(左为闽南话,右为普通话)

以上列举的词例,可以看出闽南话与普通话在词形相同的情况下,词义差异有三种情况(1)有的词义完全不同,如“豆油”之类的对这类词要特别注意不用方言义顶替普通话义,否则会造成歧义或发生误会;(2)有的方言含义既有与普通话相同的意义,又有自己特殊的含义,如“拍”、“暗”、“出”之类,凡属方言的特殊意义,普通话应另找相应的语意表达;(3)有的方言义比普通话狭窄,如泉州话的“走”与“跑”同义,均由“走”顶替。讲普通话时分别对待。

(二)同义异序

词都是由语素构成的。闽南话有些复音词和普通话的语素相同,语义相当,但组合次序相反。这类词语经常在口语交际中出现。例如:性癖 癖性,鸡母 母鸡,闹热 热闹(左为闽南话,右为普通话)

(三)更换部分语素

闽南话某些词语虽然与普通话词义相当,但往往抽换个别语素再组合成自具特色的词形。例如普通话的“清洁”“电池”,用泉州话说是“清气”“电涂”,而语义是相似或相同的。闽南话没有普通话的儿化词,也没有“儿“的附加式词尾。有些要体现“细、微、小”或某些感情色彩的后缀词,通常用“仔、囝”等来代替“子、儿”等一类后缀词素。如:普通话“桔子、小孩子”在闽南话中是“桔仔、细囝”。

(四)增减部份语素

闽南话中有些词语由于强调程度、结果、语气等表现形式或由于增添感情色彩的需要,往往比普通话词语增加个别音节。如:小只----细仔只,小瓶----细仔瓶等,后者为闽南话。一些名词、行为情态词也比普通话多加音节,如:耳聋---臭耳聋,幸运---好字运。普通话中某些词语须双音节或多音节才能符合规范表达的,闽南话却简省为单音节,如:安装---安(安电灯),蛮横---横(这人很横)。(虚线后为闽南话)

语法方面,闽南话有好多结构形式独特的句式,如果直接带入普通话,也会因表达不规范,使人误解语义,进而影响交际效果。下面将闽南话中几个常见的句式与普通话加以分析比较,了解二者间存在的主要差异。

(一)“会”字句

1、闽南话“会”作动词时,其词义和用法跟普通话一样,表示肯定性的判断,有懂得、熟悉、精通几方面的意义。如“我会煮菜”、“我会游泳”等。

2、闽南话“会”字还经常出现在动词前面,有时具有能愿动词性质,表示对动作行为、事物情状、现象的认定、推测,在普通话里有类似的词“能、可能、可以”等;有时直接当动词用,类似普通话的“懂得、合宜”等;有时却能体现副词性能,类似普通话的“一定”之义。这要看具体的话题场景如何而定。如:这样讲听会吗?(“听会”即普通话的“听懂”)

(二)“有”字句

闽南话“有”字句,通常表示事物、现象的存在、领属或表动作行为、情态的持续,其构造形式较特殊,如果直译为普通话,会造成语法和意义上的错误。

1、“有”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事实的存在或对事实的肯定,相当于普通话的“过、了、曾经”;未实现的相当于普通话的“要、将要”;表动作行为、情态持续的,相当于普通话的“还、正”等。例如: 他有去上海。(他去过上海)明曰有开会。(明天要开会)

门有开,你快来。(门正开着,你快来)

2、“有”用在名词性词语前,其后面所带名词词语的语义可能另有所指,不能直译。如:看你有现(器重你);看你有空(看你富裕)。

3、“有”也可直接附加在动词后做补语,说明动作行为有肯定性结果。例:这话我听有。(这话我听明白了)

4、“有”附加在动词、形容词前还表示对事物的性态进行程度描摩说明。例:这衣服很有穿。(这衣服很耐穿)

5、“有”还可与“无”对举或连用,构成“有---无”或“有无”句式。例:你买有,我买无。(你买着了,我没买着。)东西有无找着。(东西找着了吗?)这种句式语义含混,还有待规范。

(三)来去句

“来去”是闽南话的口语词,其中“来”字类似于普通话里的“(用某种方法方式、前提等)来研究、来处理”的半实半虚动词词义句式,但实际意义被削弱了,一般是“去”在起作用。例如:来去吃饭。(去吃饭。)来去开会。(去开会。)这种名式的语法也不合规范,与外区人交际时应加入具体语境或避免使用,否则会造成误会。

(四)比较句

闽南话的比较句有三种格式,一种是“甲比乙较 ”,如“你比他较高”(你比他高);一种是“甲较乙 ”,如:我较矮你(我比你矮);还有一种不出现“比”或“较”,但有比较意味,如:他肥你十斤。(他比你胖十斤)

五、★ 闽南语歌曲 ★

《爱拼才会赢》、《坚持》等等唱出了闽南人拼搏向上的精神,闽南文化富有特色,闽南歌曲中还能听出闽南人精神。

我很喜欢听翁立友的歌曲,他的歌很有激情,让人有奋劲!当然了,他也有很多轻快的歌曲,表达爱情的歌曲也很多,而且显得感情很专一,很投入,把内心的思想之情表达的很具体!

我觉得闽南语确实很能够表达生活,也就是具有体现生活化这个特点。我对闽南也比较了解,个人觉得闽南歌有一种哀怨,清苦的感觉,为了爱,为了情付出不少,但是依然坚持,执着;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不是很苦,但是歌曲这种文化形式不是短短几年就可以改变得,闽南语歌曲也可能体现了前辈们所经历的生活,漂泊南洋,辛勤耕作等等;现在的歌曲往往也是在表达爱情,尤其是表现男女双方如何思想对方,内心的活动比较逼真,比较重点; 总之一句话,闽南语歌曲的生活化特色很浓厚!我爱闽南语,不因为我是闽南人!

六、結語

首先,我十分感谢学校开《闽南文化》这门课,身为闽南人的我,不上不知道,原来自己确实对闽南文化了解甚少,闽南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与研究。其次,我建议:希望学校能办一些有关闽南文化知识的一些竞赛,以促进闽南文化在学校的传播,培养广大学生对闽南文化的热爱。谢谢!O(∩_∩)O哈哈~

参考文献

[1] 周长楫 《闽南话概说》 福建人民出版社 , 2010 年 [2] 黄敬安 《闽南话考证:证说文解字举例》 文史哲出版社 1977年

闽南文化论文资料

婚嫁习俗 结婚在诏安民间称为“嫁娶”,由于各种礼品都得贴上红纸,门口要贴红联,故又称结婚为“做红事”、“喜事”或“好事”。结婚的环节是很多的,首先要择日(用男女的生肖、出......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区的人共同创造的(主要是闽南人),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

闽南文化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打招呼 你好!你好吗?------我很好! 你呢?过得怎么样? 一切顺利,很不错。......

感受闽南文化

周末的晚上和客户还有管理小组的人一起去KTV唱歌,第一次听非常优美的闽南语歌曲,感觉都有点陶醉其中了。大多都是当地的人,他(她)们从小就说闽南语长大,就像陕西人说陕西话一样,......

专业闽南文化的论文(汇总16篇)

总结是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总结的前提是要对自己的所学所得进行充分的回顾和思考。以下是一些旅行总结的心得和体会,希望对旅行爱好者们有所帮助。闽南......

《闽南文化论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闽南文化论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闽南文化论文资料 文化 论文 闽南 闽南文化论文资料 文化 论文 闽南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