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城驿讲解词_麦积山讲解词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盂城驿讲解词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麦积山讲解词”。

盂城驿讲解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首先欢迎各位参观盂城驿。

盂城驿是1985年高邮在一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后来经各级专家的考古和论证,说它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且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驿站。

盂城是我们高邮的别称,那么,为什么我们高邮的驿站叫盂城驿呢?这是因为高邮在北宋时期出了一位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他就是秦观、秦少游,提起秦少游,大家都很熟悉,因为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了。当年,就是这位风流才子写了一首歌咏家乡地理形势的诗《咏乡》:“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环以万顷湖,粘天四无壁。”这首诗的大意是说,高邮的地势是中间特别高而突出,而四周却是十分的低洼,就象一只倒扣过来的水盂。后人就根据这首诗的诗意,把我们高邮称为盂城,因而我们高邮的驿站就叫盂城驿了。

盂城驿开设于明代洪武八年,也就是公元1375年,是由当时的高邮知州黄克明开设的。中国古代的驿站,其功能是比较综合的,概括起来大约有四个:第一个是邮传的功能,这也是驿站最首要的功能,邮传相当于我们现在邮电局的职能,所以,现代人常说,驿站是邮电的前身,是它的起源。第二个是接待的功能,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政府招待所,接待过往官员、各国使节等等。第三是漕运的功能,各位来的时候,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们驿站是濒临京杭大运河的,在明代,运河南北贯通,是当时的交通大动脉。古代的盂城驿就担负着南北漕运任务,运送粮食、运送食盐。比如说,高邮有南北澄子河,运河里的粮盐运来后,要通过驿站转运,泊过澄子河,运到里下河地区。第四呢,就是中途押解犯人,这也是驿站的一项特殊功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看守所。

盂城驿原来规模宏大,有正厅五间、后厅五间、送礼房五间、库房三间、厨房三间、廊房十四间、马神庙一间、马房二十间、前鼓楼 1 三间、照壁牌楼一座,在驿站的北面还有驿丞宅一所,共有房屋十二间、夫厂一所六间房,驿站旁边还有秦邮公馆,有门楼一座、内正堂三间、后厅寝室三间、南北厢房八间。我们现在从这组数字上面就可以想象当年的规模有多大,另外,驿站在朝西的运河堤上,还有迎宾的皇华厅一座,有厅三间、差房三间;驿站的东面还有马饮塘。如此规模的盂城驿在嘉靖三十六年时,毁于倭火,隆庆二年有予以重建。

现在我们看到的盂城驿是明代的遗存,盂城驿是在元代秦淮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至正年间,盂城驿叫秦淮驿,朱元璋称帝后,在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令翰林学士考古订正全国俚俗不雅之驿名,共更正232处,比如将扬州驿改为广陵驿、将镇江驿改为京口驿,秦淮驿自此也改名为盂城驿。

我们现在首先看到的是盂城驿的照壁,它长14米、高3.5米,给人一种庄重森严的神秘气氛的感受,它是阶级统治的一种标志,反映了古代驿站作为官府衙门的一种威严显赫的气势。关于照壁呢,在古代有两种说法:一是对于官方来讲,它可以显示官府衙门的威严气势;二是对于民间来说,老百姓认它可以驱邪避秽。

照壁的对面就是盂城驿的门厅了,门上的匾牌上有四个大字:古盂城驿,这几个字是由原邮电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先生题写的,旁边的“邮驿博物馆”的馆牌是由邮电部副部长刘平源先生题写的。

门厅的两边有两个石鼓,古老质朴,给驿站平添了几分古朴的气氛。咱们中国的老百姓有门当户对一说,而门当其实指的就是门楣上的这个突出的木柁,而户对就是这两个石鼓了。

现在我们进入的这间大厅叫皇华厅,抬头可以看见中间的匾牌上有两个字:皇华。这两个字在当时是对来往使节的一种敬称。当时的皇华厅是整个驿站的管理中心,主要担负的职责就是通邮传令、处理公文,同时,中国古代的高邮州官也是在这里会见过往的上级官员。西面的这间是签押房,签押房的主要任务是文件送到了,要在这里签个字、画个押,确认无误无损,表示公文送到了。

东面的这间叫书房,古代的书房是供驿丞办公后休息小憩的地方。这个驿丞就是我们这个驿站的最高管理人员,是九品官。提到官位,各位可能会觉得区区九品官算什么呀,是呀,咱们中国有句俗话叫“七品芝麻官”,七品尚属芝麻小官,又何况九品呢?但是,可别小看了我们这个九品官,他是直属中央领导的,是中央派往地方的行政官员,他和中央的关系比较特殊,是垂直领导关系。驿丞虽是州县的微官末吏,但送往迎来,周旋于上司显宦之间,责任重大。驿丞虽小,毕竟是个“官员”,驿站在地方上被称为“衙门”,设有刑具,还可以公开出“告示”。

我们再来看看这边陈列的驿站时限里程表。中国古代的邮传速度都有一定的时限规定,比如说,象这里标出的“三百里限,六日二时到达”。看到这样精确的时间规定,我们会不会觉得它比我们现在的邮政特快专递还要专业呢?如果当时超过这样的时间规定,就要受到〈〈邮驿律〉〉的处罚,〈〈邮驿律〉〉的处罚是很严厉的,驿律第七条就曾规定:迟一日笞二十,每三日加一等,失误军机者,斩。就是说,延误一天,就要用竹鞭打二十,假如耽误了军机,就要问斩。如此看来,中国古代的律法还算是严明的。同时,中国古代的邮传速度也是非常快的,最快的每昼夜可达600——800里,可与我们现在的汽车速度相媲美。可能各位在阅读古书的时候会发现这样的描写句:八百里飞书,六百里捷报。指的也就是这样的一种传递方式。另外,唐代的杨贵妃是非常喜欢吃荔枝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年,杨贵妃爱吃的荔枝其实就是通过象我们这样的驿站一站一站传递过来的。当时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为她专设了四川涪 州到长安的驿路,为了保证荔枝的新鲜度,所采用的就是这样的速度。

我们这边还陈列了盂城驿的分工职责表、登记和排单制度、车船 3 统计表、派单表等等,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古代驿站作为官府的一个派出机构,其管理是十分严格的。

穿过皇华厅,我们来到一个小院,小院的两边是驿卒舍,现在我们陈列的展览。东面陈列的是一组盂城驿审犯人的情景图。它主要是根据一部写于17世纪的小说——〈〈醒世姻缘传〉〉中第88回的情节塑造的。小说的署名作者叫西周生,后来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经胡适、路大荒等人的考证,说他的作者就是大家熟悉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这里叙述的是发生在盂城驿里的一个小故事:山东有个犯人叫吕祥,因为犯了拐带罪,就被发配在盂城驿充役。驿站在古代有许多工作人员就是服苦役的犯人,这个吕祥来到盂城驿以后,又想下毒毒死陈驿丞,这个陈驿丞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九品官,驿站的最高管理人员,后来案发后,他被判出死刑。这就是〈〈醒世姻缘传〉〉中88回“薛素姐送回明水,台厨子配死高邮”这一章节所描述的故事。中间这组画面反映的是高邮古代的州官在盂城驿设了一个公堂,现场审理这个案件,这很相似于我们现在的现场办公,哪里发案,哪里办案。

东面这边陈列的是一组画面,它反映的是康熙皇帝下江南途经高邮的场景。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曾经六次途经高邮,巧合的是,乾隆皇帝也是六次途经高邮。这后面有龙舟的地方就是漕河,也就是现在的京杭大运河,这边是高邮城的南门叫望云门,也就是现在的天桥所在地,城门外就是驿站。古代的城门到了晚上是要关闭的,这时候如果有了紧急公文就没法传递了,所以,中国古代的驿站大部分都设在城外。

这间厅房是驻节堂,“驻”在古代是停留的意思,“节”是指过往的使节,驻节堂在当时就是担负的接待任务。这两边是宾客寝房,是供过往官员和文人墨客下榻所用的。中间这根柱子上有一副对联:梅寄春风劳驿使,葭怀秋水托鸿邮。这副对联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这 4 里的葭就是指芦苇,《诗经》中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蒹葭苍苍,白雾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们高邮湖盛产芦苇,每年到了芦苇开花的季节,满眼是白茫茫一片,那种景色是十分优美的。各位可以留意一下这间厅房,她是整个盂城驿保持原状最好的一进房子,它是明代的遗存,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的厅、粱、瓦、柱都没动过,完全保持了当年的风格。比方说,这边有两根柁粱,上面有一些木雕花纹,这些花纹都有一定的象征寓意,东面的上面雕刻着一个古代的乐器——罄,罄在古代是一种打击乐器,所以列下来它就有两条鱼,连起来的意思叫吉庆有余;这边是一只弯弯的玉如意,如意的顶端是一个“万”字型的花纹,中间还有一根长长的飘带,连起来的意思叫万代如意。对面也有一些,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是非常讲究对称的。西面的柁粱上刻有一只蝙蝠,在这只蝙蝠的腹部有一枚铜钱,它象征着多福多财;这边刻的是两块方糕,也就是两个菱形的方块交叉在一起,就象我们这里过年时吃的年糕的形状,连起来就是多福多财、步步高升;这边刻的是一支毛笔架在一个古代的银锭上面,它的意思是必定胜利。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都希望幸福,所以取的都是一些谐音,主要反映了当时的民俗内容。1996年盂城驿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时候,这间厅房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看一下两边悬挂的牌匾,来看几个有关邮驿的小故事。第一个是“海瑞整治邮传”。海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清官,他一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他也是一为整治邮传、改革驿弊的改革家。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5年)。海瑞提出了著名的〈〈驿传三策〉〉、“几由正己”的主张,“几由正己”是要官员们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海瑞不但提出了主张,而且他也是这么做的,万历十三年(1585年),海瑞奉诏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那一年,他73岁,从家乡赴任,一路风尘仆仆,乘坐小船,而没有弛驿。海瑞在任淳安县令时,查办了骚扰驿站、吊打驿夫的现任总督胡宗宪的公子,接着又挡了招摇过市的都 5 御史鄢茂卿的驾,海瑞的种种改革遭到了上层统治者的反对,终于被罢了官。

无独有偶,象海瑞这样严于治驿的官员不止他一个,明代的张居正万历初年起就任內阁首辅,他也曾提出了改革邮驿的措施,并且也是身体力行。他的儿子回老家应试,自己出钱雇车;父亲过生日时,他让仆人背着行李,骑毛驴回乡祝寿。他的弟弟张居敬病重回乡修养,保定巡抚特意发给他弛驿凭证。他知道后,责令将其退还。对违例官员的处分,他也绝不手软。甘肃巡抚东莱的儿子擅自驰驿,被他革去官职,他还狠狠处分了一些失职官员,在朝庭中引起震动,后来,连皇亲国戚去武当山拜佛,也不敢乘驿了。

当然,从严治邮、改革邮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明代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颁旨改革邮驿,他裁革驿站就加剧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把一大批失业驿卒“逼上梁山”,象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就当过陕北银川驿卒,后被裁,加入高迎祥队伍中,后来使明灭亡。

再来看朱元璋以法治驿惩驸马的故事。“以法治驿”是历代统治者管理邮驿的主要手段,朱元璋坚持以严刑峻法治驿、惩办贪官,包括违反驿律的上层人物和近亲。违反驿规,即使是驸马也决不宽容。洪武三十年(公元1380年)7月,驸马郭镇从辽东出差回来,携带地方特产榛子三担,沿途让驿夫运送。朱元璋听说后,宣布御旨,凡公差人员,不许捎带松榛等物进口渡海,违者,一、二斤,三五两俱分尸,所过官司纵容,一体治罪。同年,安庆公主的丈夫、驸马都尉欧阳伦多派人走私茶叶,沿途骚扰驿馆,索要马匹夫驿,欧阳伦多的家奴周保东辄征派民车数十辆,把私盐运到兰州附近,因遇河桥巡检司官员盘问,周保竟殴打官吏,官夫们忍无可忍,上报朝庭,朱元璋盛怒之下,将驸马欧阳伦多赐死,周保等违法人员也被处死。

下面是“十二道金牌千古恨”,绍兴十一年(1141年)夏,宋高宗赵构和秦桧君臣狼狈为奸,一日内,连续发出十二道金牌传递紧急 6 诏书,命令岳飞从河南前线退兵。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害死在临安(今杭州市)大理寺狱中。十二道金牌与民族英雄岳飞的名子连在一起,从而闻名于世。有人以为金牌是朝庭调兵遣将的令牌,这是一种误解。其实,金字牌只是宋代多种通信檄牌中的一种,是以最快速度传递紧急文书的标志。

再看一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从西周开始,中国的通信组织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两套有组织的通信系统,一是以烽火为主的早期声光通信系统,一是以步行、乘车为主的邮传通信系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这样的故事:西周末年,周幽王特别宠爱他的妃子褒姒,可是褒姒虽貌美但却很难启齿一笑,这可愁坏了昏庸好色的周幽王,为了讨好她,在首都丰镐东部的骊山上点燃了烽火,擂起大鼓。顿时,临近的诸侯闻讯立即率兵赶来护驾,结果是上当受骗,褒姒见状,大笑不已,周幽王得意非凡。以后,这样的闹剧又搞了几次,岂料,当敌人真的入侵时,周幽王的烽火再高,鼓声再响,也没人应了。后来在此地设立了戏亭驿,以警后人。

这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史记〉〉上有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公元前258年,强大的秦国打败了赵国,重兵保卫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国君主厘王畏于秦国的压力,一面派大将晋鄙率军十万前去救援,一面又下令只准在边界按兵不动,赵国的平原君一再写信向魏国的信陵君求救,信陵君虽是魏王的胞弟,但几次请求出兵援赵都遭拒绝,这时候,门下有个食客献计说,魏王的兵符深藏卧室,可以托魏王的宠妃盗出。信陵君依计而行,果然用盗来的兵符夺得兵权,杀死了大将晋鄙,率领精兵8万,解救了邯郸之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信陵君就是利用军事通信的这一特点,巧夺兵权,解救了邯郸之围。

最后来看一个“鸿雁传书”与“黄耳”传书。在中国古代的通信 7 中,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充分反映了人民渴望沟通信息的诚挚愿望。传说中的西王母给汉武帝送信,就是派一只青鸟把信送到的,从此,青鸟就成了通信使者和书信的代称。鲤鱼传书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传说商末,姜子牙在渭水边钓鱼,就捕获了一条鲤鱼,剖开鱼肚见到了一封信,预告他以后会被封为齐地。汉武帝时,汉朝使臣苏武被匈奴囚困多年,后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诡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个知情人暗中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让他称皇帝已在上林苑射下一只雁,雁足系有帛书,说苏武在某个泽中。汉朝使者用这个神奇的故事镇住了单于,迫使他放回了苏武。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流传千古,“鸿雁”也成了今天邮递员的美称。在晋代的民间通信中还出现过黄耳传书的趣闻,据说,文人陆机寓居京城洛阳多年,与家乡吴郡久不通信,他有一只爱犬名叫黄耳,便派黄耳替他往返送信,信装入竹简,系在犬的颈上,“犬寻路南走,送至其家”。宋代诗人苏东坡曾写诗说“忆弟难凭犬寄书”,即引用此典故。

这两边都是驿卒舍,驿卒舍在当时是盂城驿工作人员居住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职工宿舍。我们看一下,当时的分工是比较详细的,有水夫、马夫、旱夫、厨防夫等等,水夫是乘船送信的,马夫是骑马送信的,旱夫则是走路送信的,厨夫是做饭的,防夫是保卫人员。当时驿站共有工作人员200多人,有送信的马匹130多匹,运输的船只18条,房屋100多间,原来占地总面积有一万六千多平方米,而我们现在恢复的只是原来总规模的八分之一。驿夫数量庞大,来源也很复杂,有的是受雇佣的常年在驿站服役的职业驿夫,有的是自备口粮轮流到驿站服役的贫苦农民,有的是到驿站服役的边防战士,还有一部分是被发配到边远地区驿站服刑的囚徒,他们常年累月在外奔走,过的是牛马般的生活,即使是受雇的驿夫,他们的收入也少得可怜,年薪一般是七两二钱,最多的也只有十两左右。就是这么一点点收入,有时还要被层层盘剥,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驿卒舍的陈设是比较简单 8 的。

小院中间陈列的是马可.波罗的塑像,各位可能会感到奇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塑像怎么会出现在盂城驿呢?在这里我们向大家作一简单介绍。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出生在欧洲,在元朝政府供职17年,对中国情况非常熟悉,他曾经途经过我们高邮,在他所写的那本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当中曾经提到过,这里是当时的一些文字记载,他说我们高邮不但物产丰富,而且价廉物美,所以有这两句话:“用威尼斯银币一格鲁梭句可以买到三只象孔雀那样大的雉。”雉是野鸡。

这边是送礼房,按〈〈高邮州志〉〉记载,当时我们这里共有送礼房是五间,因为占地面积的限制,我们看到的这一间只是象征性的。送礼房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为我们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讲究礼尚往来,因而过往的官员除了在我们这里食宿之外,走的时候都喜欢带一些土特产品走,所以专门设了送礼房以供储存礼品;另外一种情况是,过往的使节往上住宿在这里,他们所携带的礼品也是暂时存放在这样的送礼房。

这边就是厨房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厨房占地面积不算大,因为它只是一个浓缩景观,当时驿站工作人员就有200多人,再加上过往官员人等,显然这间小小的厨房是不够用的。

这里陈列的是厨房用品,有石臼、石磨,石臼是用来碾米的,把谷米碾成粉状,可以用来做元宵的,古代元宵节时吃的元宵都是用这样的方法碾出来的。石磨是用来碾碎食物的,不是有出戏叫〈〈双推磨〉〉嘛,试想一下,两个人一起推磨,一起劳作,还是蛮有情调的。厨房里还陈列了一些菜肴的模型,列出的都是我们高邮的特色菜,有高邮麻鸭、双黄鸭蛋、螃蟹、河虾什么的。其实我们高邮的土特产品远不止这些,象界首茶干、秦邮董糖、水晶月饼等等,都是很有名的土特产品。就拿界首茶干来说吧,传说,“茶干”的名字还是乾隆皇 9 帝给起的,乾隆当年喜欢微服私访,有一天,船经界首,他闻到一股异香,沁入心脾,精神为之一爽,乾隆觉得奇怪,忙叫停船察访。太监告诉他,此香来自当地有名的陈西楼,该店擅长制香干,远近闻名。乾隆品尝后,脱口称赞说:“真佳品也!味美香醇,如食鸡脯,此香干配香茶,美!美!莫若称为茶干可也!”古代皇帝金口玉言,乾隆一句话,界首茶干因而得名。1927年,界首茶干在西湖博览会上获得了一等奖。

再说秦邮董糖吧,据说是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婉当年路过高邮时,忽发奇想,为取悦于其郎君冒辟疆,特地为他烹制的。其实,董糖的发源地在高邮,是高邮明代永乐进士董璘和清初的文学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是好朋友,而孔尚任与冒辟疆也是好朋友,孔尚任曾在高邮住过一段时间,品尝过董糖,还写诗一首,后来就把董糖写进了〈〈桃花扇〉〉里。董糖味道酥软、绵甜,入口甘饴。来高邮不品尝高邮的美食实在是一件憾事,就如同去北京不登长城一样。以高邮土特产品制作的菜肴已进入了维扬菜系,如用双黄鸭蛋制作的菜肴“珠连壁合”、用豆腐制作的“西湖雪浪”、用高邮麻鸭制作的“地久天长”等等。象高邮湖的大螃蟹,会吃的人会发现蟹壳里有一个秃顶和尚匹着袈裟坐在里面,老爷爷老奶奶就会说,那就是法海,因为法海破坏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婚姻,后来就逃到蟹壳里去了。

一提起高邮,人们总把它与双黄鸭蛋连在一起,也难怪,现在高邮不是有双黄鸭蛋节嘛,其实,高邮的咸鸭蛋也是很有名的。三百多年前,清代〈〈随园诗话〉〉的作者、大文学家袁枚就来高邮品尝过咸鸭蛋,后来他向人介绍咸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红而油多”。高邮的阳春面,那可真叫一绝,那才叫价廉物美,走遍全中国,你也吃不到这样味美的面食,不信,可以去品尝一下。

有佳肴,还得有美酒,高邮在宋代就生产黄酒7种、白酒8种,如真一酒、木瓜酒、五加饭酒、豨莶(xīxiān)酒等。传说,真一酒 10 还是苏东坡酿造的,东坡曾写过“人间真一东坡老,与做青州作歹名”的诗句。

除了美酒佳肴,高邮的风味小吃也是很有特色的,高邮籍作家汪曾祺在他的作品〈〈八千岁〉〉、〈〈金冬心〉〉、〈〈故乡的食物〉〉等作品中专门描写过高邮民间的风味小吃,像炒米、焦屑、螺蛳等等,在他的笔下别有一番风味。一次,一位法国作家到他家作客,他就是用五香茶鸡蛋、盐水毛豆、炒豆芽等家乡菜招待的,吃得那位法国作家是赞不绝口。各位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还可以领略到古文化的韵致。

穿过廊门,我们来到是庭院区。在古代,整个庭院去是一个休息娱乐的场所,一般来说,过往的官员、文人墨客晚上下榻以后,需要一个休息娱乐、宴请宾客的地方,这里就满足了他们的这一要求。这里有一间礼宾轩,在当时的作用,说得通俗一点,就相似于我们现在的卡拉OK厅,当年,这里曾经笙歌曼舞,好不热闹。

现在的礼宾轩里,我们陈列了一个展览,展览的名称叫〈〈历代名人与盂城驿〉〉,我们看一下,历史上到底有哪些名人来过我们这个驿站。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唐代的宰相李吉甫,李吉甫当年曾住在盂城驿监筑平津堰,平津堰是一项水利工程,就是在高邮湖的湖边筑上一道堤坝,以抵挡湖水对整个城区的侵袭,这项水利工程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是比较有名的。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范仲淹也住过盂城驿站,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往前走,我们会看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王安石当年曾住在驿站的会馆里,指导当时的青年诗人王令如何写诗,王令是江都人,他非常有才华,他的诗很有特色,但不幸的是病魔缠身,年仅28岁就去世了。

这里陈列的是民族英雄岳飞、韩世忠,精忠报国的岳飞曾在我们高邮三垛打了一个漂亮仗。这是文天祥,文天祥也是一个民族英雄,提起文天祥,大家会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11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诗的由来和我们高邮的盂城驿还有点关系呢。当年,文天祥遭元军追逐,逃到我们这里,然后从我们驿站的马饮塘出发,入城子河、过稽庄,至海陵、到通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南通,然后入海去了广东的零丁洋,因而就诞生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句。

这是前面提到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除了马可.波罗之外,还有荷兰使者尼霍夫、朝鲜人崔夫等外国人也来过盂城驿,这些都是有文字记载的,说明驿站在古代是广接八方来宾。

这边我们还可以看到回族诗人萨都剌,萨都剌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别具一格,他经过盂城驿站的时候,留诗一首:“二月好风吹渡淮,满湖春水绿如苔。官船到岸人多识,一官迢递三山远,海上星 几日回”。

再往前走,是明代的邵宝,邵宝当年住宿驿站后,也留诗一首《盂城驿即事》:“盂城驿前吟夕阳,高邮湖上好秋光。红粉菡 初经雨,绿满蒹葭未受霜。远浦有波皆浴露,近堤无路不垂杨。南来时见吴江棹,却倚船窗问故乡”。

这为就是大家熟悉的蒲松龄,蒲松龄与我们驿站的关系最为密切了。当年蒲松龄的同乡好友孙惠以宝应知县临时调署高邮州,蒲松龄是以幕僚身份一同前往的,他在我们盂城驿工作了七个月,还曾写有一篇文章《高邮驿站》,这是一份奏折,主要内容是打报告给皇帝,请求多拨一些资金给盂城驿。现在各位如果看《蒲松龄全集》的话,仍然可以看到这篇文章。

这是清代《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他和林则徐是好朋友,他们一起在广东禁烟,他曾经提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著名的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这东边的院落叫驿丞宅,是九品官驿丞居住的。中国古代大都是异地为官,所以他当时也住在这里。这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这里的建筑遗存是属于清代的,这地上的地面砖我们都没动过,完全保持了 12 当年的风格。这里现在陈列的是一个展览,名字叫《中国古代邮驿史展览》,这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个邮驿史展览,介绍了我国邮驿从殷商一直到辛亥革命其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据甲骨文记载,我国远在商代就有了乘车传递信息的方式,周代开始设置邮传机构,专门负责传送官府文书、接待过往官员和运送货物,还建了报警风火台,用来传报敌情。早期信息传递是通过声光来进行的,声就是锣鼓,光是烽火。当时通信是非常困难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就有反映民间通信的诗篇,如《采薇》: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匪风》:谁将西归,怀之好音?那时,无论是远离家乡大士卒,还是因事外出的旅客,要想与家乡亲友通个音信,只有遇到相识的熟人,才能托他捎信。

从秦代开始,历经两汉、南北朝,中国邮驿结束了分散混乱的局面,向统一完善的方向发展,为此后历代邮驿打下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通信的艰辛情况,在〈〈古诗十九首〉〉中就有反映,如〈〈饮马长城窟〉〉: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当时有人因通信不易,就借用鸿雁、家犬来传递书信。托人捎带书信,时间和安全都得不到保证。东晋时,有一个叫殷羡的人,(字洪乔),当他派往江西做太守时,他的亲戚朋友和下人都托他捎个家书,那时的东晋京都在建康(今南京市,也叫石头城),他走到石头城下时,就把这些书信全部投到水中,还满负腹牢骚地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后人称这件事为“洪乔之误”。因为他自视清高,瞧不起代人传书的“致书邮”,怕玷污了自己的尊贵门第,所以就把亲友托他转送的一百多封信全部投入江中。这说明古代托人带信是不可靠的。

这里陈列的是竹简,它是复制品,中国汉代的汉简是比较有名的。到了隋唐时期,我国邮驿已经日趋完善,唐代诗人(参)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这是隋唐时期邮驿的生动写照。安史之乱时,一百多年的战 13 争,使通信更加困难。唐代诗人杜甫在〈〈春望〉〉中就写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里陈列的是一组复制的虎符,这个虎符在古代是可以调动军队的,因为它的背面刻有阴阳文,两个虎符的阴阳文相合就可以调动军队了。郭沫若就曾写有一篇作品叫〈〈虎符〉〉,中国历史上有个典故叫窃符救赵,指的就是这种符。

我国邮驿在宋代以前,它的功能是比较综合的,到了宋代,宋人把馆驿与邮递明确区分了开来,馆驿主要负责接待各类公务人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政府招待所,而邮驿则专管通讯事宜。宋代还实行一种募兵制,就是用厢兵充当驿夫,使邮递业务专职化,不象周、秦、汉、唐那样,都是由老百姓轮番服役,这是邮政史上的一个进步。宋代还允许政府官员私书附递,就是允许他们进行私人书信的交往,这是宋代邮驿事业的又一项改革。宋太宗(985年),正式下令允许官员私书附递,允许中外僚臣将私书交官办邮驿附递,使一般较小官员通信稍微方便了一些。但宋代享有通信特权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民间通信仍然靠专人或托人顺路捎带。

朱元璋称帝后,邮驿事业有了拓展,驿路纵横,通信畅通。我国邮驿到康乾时期发展到高峰,出现了集历代邮驿大成的局面,民信局是普遍问世。但清代中期以后,由于清政府日益腐朽,内外交困,加上民信邮传的兴起,官办邮驿日趋衰亡,到1913年,也就是辛亥革命左右,由于工业革命的需要,大清铁路以及邮局的建立,古老的驿马传递的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因而邮驿全部裁撤。

邮驿曾经推动过历史的发展,在完成历史使命后,就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始终是中华文明史上壮丽而辉煌的一章。

我们再来看一下墙上的这幅明代的〈〈两京邮驿图〉〉,明代的时候,在两京之间,也就是南京和北京之间,沿着运河沿线一共设置了46个大驿站,盂城驿当时就是其中的一个。我们看一下,在盂城驿 14 的南面有一个广陵驿,也就是现在的扬州,在它的北面有个界首驿,就是出茶干的那个界首,界首现在还在我们高邮境内,当时这几个驿站相距大约是60华里,明洪武元年规定,六十或八十里设置一驿,这个距离刚好是一个旱夫一天的行程。当时这一段驿站比较繁密,这主要是由于朱元璋开国后,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王朝迁都北京,庞大的国家机器,众多的京师人口,构成了一股特别强大的消费力量,而北方粮食不足,资源匮乏,每年都要从南方运输三、四百万石粮食及物资到北京,因而,漕河成了当时的一大经济命脉,正所谓“天下大命,实系于此”。而我们盂城驿作为当时的水马驿站,任务也是比较繁重的,它担负着朝庭下达的沉重的运输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驿站就同我们现在的铁路干线或公路干线一样,是遍及全国的,但并不是所有驿站都象我们图中所示的这样繁密,在那些地光人稀的地方,驿站的设置也相应减少。比如说,新疆石河子市,当时也有驿站,但它的分布要比我们这里稀疏得多,我们这里最快的传递工具是马,而一些边远地区也曾使用过别的传递工具,象海冬青等等,这是因地而宜的。这边是明代人程春宇编撰的〈〈水驿捷要歌〉〉,它有点象顺口溜,它把这46个驿站名串联起来,主要是方便记忆用的,因为当时的从驿人员不象我们现在都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很多驿夫是不识字的,这样可以方便他们熟记驿名。

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九七年我们举办了“中国首届文化节”,节旗就是沿着这条线路传递的,但是邮电部还发行了一个“节旗传递封”的纪念信封,同时,邮电部还发行了一套2枚的驿站邮票,其中之一就是盂城驿。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这个模型,这个模型是根据〈〈高邮州志〉〉的记载设立的。当时我们这里共有房屋是一百多间,从运河西堤向东一直铺展开去,先在这东面还有好大一片民居,以前也是我们驿站的房屋,现在主要由于资金关系,暂时没有收回来。北面一排是监狱,前 15 面我们提到过,盂城驿有四大功能,其中之一就是押解犯人,被押解的犯人晚上留宿驿站,只能住在驿站的中转监狱,所以,当时这里必须设有监狱,我们说一句题外话,我们中国有一出著名的京剧叫〈〈苏三起解〉〉,这出戏里有一句唱词唱道“苏三离了洪洞县”,她离开洪洞县,是要去南京,我们刚刚看过那张明代的邮驿图,据考证呀,说苏三刚好也是明代人,如果确有其人的话,那她要到南京,我们高邮的盂城驿是必经之地,所以呢,苏三作为官府的犯人,晚上只能住在这里的监狱。

这中间是我们恢复的四条主轴线,东面有一排小楼,在古代,这里叫“红楼区”,是官方设置的一个大型休息娱乐场所;这东南面就是马饮塘,当时,这是一条比较大的河流,因为驿站马多,有马,就得有饮水的地方,这里就是供马饮水之用的。前面提到的文天祥就是从这里出发到零丁洋的。西面是运河堤,运河中间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座塔,这是一座七层方形唐塔,叫镇国寺塔,又叫西塔,因它原来位于高邮城外西门湾,与东门外的净土寺塔遥遥相对。清乾隆(公元1788年)时,塔内起火,楼梯全部烧空,所以又叫空塔。镇国寺还有一个名字叫断塔,是因为清嘉庆十五年时,被龙卷风摧毁三级,故而得名。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重新修建过,塔增到七级,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模样。镇国寺的塔身全部用青砖建造,高25米,呈平面方型,塔的顶端有2米高的葫芦式紫铜塔尖,底层有南北拱门,2——7层都有塔门,门两边有小佛龛,3——5层的塔门两旁建有突出的半圆砖柱,每层之间都有叠砖出檐,明显留有唐代古塔的建筑风格。唐塔在我们现在已是很少见了,因为我们这座塔与西安著名的大雁塔同属一个年代、一种风格,古建专家因而称之为“南方大雁塔”。一般来说,古代建塔,京城内可以建七层佛塔,而京城以外一般是不允许建七层的,而我们这座塔却是七层,为什么呢?关于这座塔,还有一段来历。相传,在唐代,唐僖宗李懁有个弟弟,因 16 为皇位之争失意之后,就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和尚,在他云游四方的时候,走到高邮这个地方,发现这里是一处风水宝地,于是,就请求他的皇帝哥哥在这里建一座寺庙供他修行,他的皇帝哥哥就在这里给他建了一座寺庙,还封他为举直禅师,举就是高举的举,直就是正直的直。举直禅师在这里收了一批又一批的弟子,讲经说佛,他圆寂以后,就安葬在这里。后来我们在这座塔里还发现藏有举直禅师的舍利子,这是镇塔之宝。一九五六年,我们改造大运河的时候,本来这座塔也在拆毁之列,后来,我们已故周恩来总理从文物角度高瞻远瞩,特意批示,要让道保塔,这座唐塔才得以保存下来。早晨或傍晚,群鸭阵阵,帆船点点,清晨的朝霞或落日大余晖将大运河水映染得红灿灿一片,古塔在水面上投下美丽的倩影,轻风徐来,涟漪阵阵,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风景画。

这是秦邮碑亭,各位刚刚下河堤的时候可以看到,秦邮碑亭与我们高邮的地名有关,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在我们高邮筑高台,置邮亭,由于他把邮亭建在高高的土台之上,所以我们高邮因此而得名,以后历代建置虽有县、州、军、路、府的区别,但高邮这个名称却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这个秦王赢政就是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又因为是秦王赢政所设邮亭,所以我们高邮还有一个别称叫秦邮。现在我们高邮的许多厂家和商家就用秦邮来座商标。值得一提的是,据统计,全中国大约有2700多个县市,而我们高邮是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我们高邮始建之初就是因邮而设的。

这里是皇华牌楼,它的建筑结构是两柱三楼式,它也是盂城驿的标志性建筑物,穿过牌楼,我们就进入了馆驿巷,这条小巷至今仍然叫馆驿巷,明代我们这里设有秦邮公馆,共有60多张床铺,规模还是比较大的。

运河堤下面就是南门大街,南门大街是明清一条街,它兴建于宋代,到了明清时代已是非常的繁华了,当时这里是水陆交通的要道口,17 物资交流的集散地,是沟通里下河水道与大运河、连接苏北皖北两地的商贸要地。这条原有百余丈的大街,商行店铺,鳞次栉比,客来运河两岸,货畅大江南北,盂城驿的过往官员、文人墨客以及众多的驿夫,再加上粮盐的漕运人员,极大地刺激了南门大街的繁荣,一时间,商贾云集,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南门大街兴旺发达的势头延续有六百多年。南门大街是因驿兴市,因驿而兴、因驿而荣,这是因为盂城驿具有“传递政令、飞报军情”和接待、交通、押解、运输等多种功能,从而出现了官、吏云集、商民攒聚、粮船货舶、昼夜往来的景象,明代高邮籍散曲家王磐的诗就记录了这样的情景:喇叭、锁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清代时,荷兰使者尼霍夫途径高邮,称赞高邮“几处郊区人烟稠密,商业繁荣,景色优美〉„„

在中国历史上,秦砖汉瓦是比较有名的,我们这里陈列了两块高邮出土的秦代的砖,上面是一幅画,叫“老梅新姿”,就是枯了的梅花又发了芽,左边是主干,右边是枝干,但现在由于风化的原因,有点看不清楚了;下面是一块秦时的砖,它是空心的,在古代它也被用来做古琴或古筝的托架,因为在它上面弹奏,还可以起到扩音的效果。

这是日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中国古代除了这种日晷计时法以外,还有铜壶滴漏法、焚香计时法,比如在阴天、下雨天或晚上,因为没有阳光,就使用铜壶滴漏或焚香计时,是相辅相成地使用的。这种日晷计时法主要是利用太阳的阴影进行计时的,这中间有一根金属棒,它的四周刻有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就相当于现在的二个小时,十二个时辰刚好是二十四小时,看金属棒阳光照射下产生的阴影位置就可以知道时间了。我们中国有个成语叫立竿见影,就是在地面上放上一根竹竿,看竹竿的阴影位置来确定时间,和我们这个日晷计时法的原理是一样的,这个日晷是汉百玉制成的。

这里是马神庙,马神庙在古代是祭祀马神的地方,中国古代无论 18 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非常崇敬神,希望能得到神的保佑,因为古代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马,古代驿站以马为业,驿马常年在外奔驰,江湖上的风险,加上社会的*,还有贪官污吏的骚扰,使得从驿人员只得借助于神的力量的保护,祈求驿站人马的平安。如果我们把马比作我们现在的汽车,那马神就相当于挂在车窗前的“平安福”。古代马神也过生日,它的生日是每年的阴历七月二十三日,每年到这一天的时候,县衙的大小官员都要到这里来拜祭,它的祭祀品非常特别,是用羊,而不是用猪,普通拜祭都是用猪,这是因为羊和马都是吃草的动物,是用同类祭祀的,这一点是非常特别的。都说马王爷三只眼,那中间一只呢,就是天目。现在许多游客,特别是司机都来拜祭它,以祈求一路平安。据说,马王爷是非常灵验的哦,只要心诚,就会得到它的保佑。有位香港客商来我们这里拜祭马神后,回香港就中了五百多万的大奖。这里这里最古老最具有文物价值的当数这四块上马石了,据专家考证,说它是汉代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所采用的石料是火山石,我们高邮成的西面有座天山,天山是火山喷发以后形成的,现在如果从飞机上面向下俯视,还可以依稀看得到一个圆圆的火山口呢,因而就盛产这种石头。为什么说它是汉代的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这些上马石的两边都有一个图案,是弯弯的玉如意,刚刚我们在驻节堂也见到过玉如意,它的图形是直的,据考古学家考证,只有汉代的玉如意才是弯的,所以证明它是汉代的,我们好可以仔细观察一下,这里可以辩得出一个凹形的脚印,这就是当年饱经驿夫践踏留下来的,这跟滴水穿石的道理是一样的,证明当时驿站比较繁华,使用频率比较高。从这个上马石的高度还可以推断出,当时的驿马比较高大,可能比我们这匹石马还要大一些,因为我们这匹马下面有个底座,而真马是没有底座的。上马石是供官员、特别是文官上马用的,上马的石头下马的台嘛,我们现在看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比方说,《宰相刘罗锅》中就有这样的镜头,用人跪下去充当上马石,19 因为马比较高大,人一下子跨不上去,就踩着这个石头上马。这边的马槽是明代的,是我们修复盂城驿时从地下挖出来的,我们看到的它已是锈蚀斑驳了,这主要是长期埋在地下风化的缘故。包括我们现在走的这条小路也是明代的,它也是用火山石铺就的,小路的尽头是一个画出来的门,其实,原来这里真的有一个门,这个门是专门供驿马进出的,官员来了以后,就从我们刚刚进入的那个大门进,这个转供驿马进出的门是没有门槛的,据说,有一天晚上,一匹驿马由于长途奔驰,体力消耗太大,来到盂城驿时,前蹄刚跨过一尺多高的门槛,后蹄再也无力跨过,当即倒地而亡。驿丞看着这匹惨死的驿马,下令将盂城驿的门槛砍掉,从此,就留下了盂城驿无门槛的传说。这边的石马是花岗岩的,它重三千多斤,各位如果有兴趣,可以骑一骑,骑上去可以博得一个口采:马到成功。

这里有一池碧水,小院里亭台画廊,环境十分优美,当年过往的迁客骚人就是在这里娱乐消遣、吟诗作对的,这边回廊的墙壁上镶嵌的就是古人歌咏盂城驿的诗句。

这水面上盛开的是睡莲花,它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睡莲花朝开暮合,当年,释加牟尼就是端坐在这样的莲花上讲经说佛的,它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这池碧水,有两个作用,一是美化环境,二是起消防的作用。这是鼓楼,在古代,设有钟的地方叫钟楼,设有鼓的地方叫鼓楼,既有钟又有鼓的地方叫钟鼓楼。我们这上面设了一面大鼓,所以叫鼓楼。据《高邮州志》记载,当时我们这里共有五间。古代驿站大多设有钟鼓楼,用来通报时刻,这说明呀,古代邮驿的时间观念是很强的,近代的邮局,大都建有钟楼,或设有标准钟,都是从这沿袭下来的。鼓楼在当时有三大功能:一是站岗了望,登高望远,远远看见驿马来了,这里就要做准备工作,该换马的就换马,该添料的就添料;二是值更报时,鼓楼上的大鼓以供报时之用;三是报捷庆典,这一功 20 能一般来说是很少启用的,比如说,前方战场上有捷报传来,沿途都要击鼓以示庆贺,这就叫做红旗捷报。

鼓楼是盂城驿的标志性建筑物,鼓楼的上方有四个大字:置邮传命。中国古代的孔子曾用通信的速度来比喻德政的实行,他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说,德政流行的速度可能比邮驿传达的文书命令的速度还要快,证明中国古代这是最快的传递速度了。

鼓楼上方还有四个大字:国脉所系。说明了邮驿的重要性。正因为邮驿如此重要,而邮驿又是由各种点、线连接起来的一个整体,用现在的话说,叫“全程全网联合作业”,无论哪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影响全局,因此,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邮传,都实行了严刑酷法,以确保邮驿的通畅,比如说,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山西平遥县洪善驿受到兵部火票一张,内有军机处发四川总督报 一件,限三百里速传送,驿站接受登记后,派马夫侯异飞驰转送,途中,驿马受惊狂奔,马夫跌落挂镫,不省人事,黑夜里将背 失落,直到第二天才被乡民发现,侯异身受重伤,报 也没有找到。这本来是一起由惊马造成的事故,并不是马夫的责任,但一向重视邮传的乾隆皇帝看到奏折后,发旨严查,并说:“今后须派两人送信”。从此以后,紧急公文都由双人双马传送了。在古代,骚扰驿站是要被判刑的,不知道各位是不是还记得,《红楼梦》里贾府被抄家时的直接罪名就是骚扰驿站。

鼓楼在当时是城市的制高点,站在鼓楼上,西面可以看到京杭大运河,还有那座唐代的镇国寺塔,天气晴好之时,还可以饱览湖天一色的高邮湖风光,高邮湖风光是非常美丽的,可以用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诗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形容。站在这里,居高临下,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房屋是很有特色的,都是一进一进排下去的,这些以前都是驿站的房屋。站在北面,原来可以看见高邮另外的一处文物景点——文游台,但是,现在因为高层建筑 21 物的增多,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到了东面,可以看见另外两座塔,白色的是奎星阁,黑色的是净土寺塔,它们都是明代的。奎星阁是由高邮市民王自学、孙传祥、张承烈募捐建成的。中国古代有二十八宿之说,其中奎星主文昌,即奎主文章。地方上大都建有奎星阁,其目的就是保佑地方文星昌盛,多出人才。奎星阁的每一层都有门,门外有宽绰的廊檐,以供人们游走观赏,四周的柱子都呈梭形,每一层阁的顶板上都刻有龙凤彩绘,是一座典型的明代淮式建筑。在古代,站在奎星阁上,可以观看高邮全景,按照风景观赏家的理论,这里是一个很好的风景观赏点,东面可以看到净土寺塔,北面可以看到雄伟壮观的文游台,西面可以欣赏镇国寺塔,南面市井繁华。微风吹来的时候,奎楼翘角下铜铃叮当作响,使人自然的想到“鸟鸣山更幽”的诗句。奎星阁的建筑是很有特色的,据说,它是根据《易经》中的八卦原理设计建造的,八卦中每卦生八爻,八八六十四,奎星阁的每一个角和翘起的飞檐以及台阶加起来刚好是八十四,据说,在当时具有镇邪作用。

净土寺塔是明代万历年间高邮知州衷时章所建,有人说,净土寺塔的塔尖上藏有金银宝贝,在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两个中学生用绳索攀登上去,因为塔内楼梯年久失修,都烂掉了,当他们爬上塔顶的时候,无意中用穿在脚上的木屐打开了暗道机关,那宝塔尖里没有金银宝贝,却藏有宋刻本的佛经——《金刚经》,就是唐僧取的那种经本,后来,这些佛经都保存在南京博物馆。

净土寺塔和镇国寺塔东西遥遥相对,一个雄壮,一个端庄,有人说,它们是一对情人塔,每到晚上,东塔就向西塔靠近,一直到合在一起。高邮城内有一个好事之徒,姓张,光棍一人,他生性邋遢,从不洗澡,人们都叫他张邋遢。有一天早上,张邋遢起得很早,忽然看见东西两塔靠在一起,他心生嫉妒,说:“我活了40多岁,还没有老婆,东塔和西塔倒可以幽会”。于是,他用一根草绳往东塔身上一套,22 用劲一背,宝塔居然被他背起来了,他把东塔放在原来的地方,可带了第二天,两座塔又在一起了,他又背,就这样,天长日久,他背成了习惯。有一天,在西塔脚下又生出一个小宝塔,外形很象东塔,张邋遢生气了,一脚将小宝塔踢飞,小宝塔就落在了西北方向,那就是原来属于高邮的塔集镇。后来,张邋遢死了,说来也怪,东西两塔夜晚相会,日出之前也不要背了,自己会跑到原来的位置上。

从二00五年开始,高邮市博物馆对该塔进行了整修,到二00六年七月二十七日竣工,这一年刚好是建塔六百周年。

这南面就是养马的地方了,那高高的烟囱下面就是马饮塘,当时,盂城驿方圆就这么大的一片。当时,130匹马都饲养在这里,整装待发。下面这户人家姓赵,据他家的家谱记载,他的祖上曾做过盂城驿的驿承,就是那个九品官。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中曾经播放过一节《高邮说邮》,那期栏目里就曾经采访过他家。他家的四合院与我们驿站仅一墙之隔,以前是连在一起的,当时都是盂城驿的房屋。中国的驿站到1917年辛亥革命左右,由于大清铁路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已满足不了现代邮传的需要,也就相继裁撤,当时许多驿站的房屋都卖给了老百姓。

现在我们来到是西面的院落,是盂城驿的二期工程,主要恢复的景观就是这间“甘棠轩”和“蒲松龄纪念馆”。“甘棠轩”在古代有一个典故,据说,在春秋的时候,有一位为老百姓办好事的清官叫燕昭公,他办公时喜欢在一棵甘棠树下,后来他去世了,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就用甘棠代指清官,中国不是有个成语叫“甘棠遗爱”吗?说的就是这个。据《高邮州志》记载,盂城驿在清代专门设有一间“甘棠小憩”,这间厅房是专门供清官休息小憩的地方。有人要提出疑问了,怎样才能证明他是清官呢?据百姓传说呀,当时在这间厅房外,放了一面非常大的铜镜,官员来了以后,以镜自照,你觉得你是清官,你就进去,你觉得你不是,你就不要进去。当然,百姓也传说了,来了 23 官员没有不进去的,看来,勇于承认错误、自认赃官的人还是极其少见的,这也反映了人心向善的一面。

“甘棠轩”里陈列的这幅地图叫《高邮州城图》,各位可以观察一下,它同我们现在的地图的定位方法不一样,我们现在是上北下南,而它则是上南下北,我们现在的制图定位方法是从欧洲传过来的,采用的是利玛窦的制图定位方法,而这张图是典型的中国式地图。

这一间就是“蒲松龄纪念馆”了,蒲松龄是山东淄博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蒲松龄出生在一个世代读书但却科名不显的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弃儒经商,到蒲送龄时,家业已是十分的贫困,“惟农场住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蒲松龄从小就天资聪颖,才能卓越,十九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声满乡里,但此后却屡试不第,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它一生热衷于科名,却终生困于考场,因此,他常有怀珠抱玉之憾。“半窗寒烛,冷落荒斋”,满心郁愤,尽倾笔底,《聊斋志异》因而成为一部有所寄托的“孤愤之书”。蒲松龄中年以后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靠做教书先生得来的微薄收入,他曾应聘到宝应、高邮做过一年幕僚,这使得他能够有机会与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接触,为他写《聊斋志异》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础。他写《聊斋志异》时,常设凉茶于大路旁,见有路人,就主动与之攀谈,搜奇说异,积累素材,扩大了《聊斋志异》的题材与内容的来源。《聊斋志异》全书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一是描写爱情婚姻的,如〈〈婴宁〉〉、〈〈小谢〉〉;二是揭露科举制度弊端的,如〈〈司文郎〉〉、〈〈王子安〉〉、〈〈叶生〉〉;三是揭发政治黑暗、颂扬反抗精神的,如〈〈促织〉〉、〈〈席方平〉〉;四是含有人生哲理的,如〈〈画皮〉〉、〈〈崂山道士〉〉。《聊斋志异》问世后,在当时和后代,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好,本次游览到此就结束了,感谢各位的光临,再见!

盂城驿讲解词

盂城驿讲解词各位游客,大家好!首先欢迎各位参观盂城驿。盂城驿是1985年高邮在一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后来经各级专家的考古和论证,说它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且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

创城主题讲解词1

让城市多一份文明,让百姓多一份满意各位来宾、市民朋友们:今天我们组织辖区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小学生以及市民朋友们就各志愿者队伍,创城功坚阶段动员宣誓。很荣幸今天又请来......

创城主题讲解词1

让城市多一份文明,让百姓多一份满意各位来宾、市民朋友们:今天我们组织辖区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小学生以及市民朋友们就各志愿者队伍,创城功坚阶段动员宣誓。很荣幸今天又请来......

中国黄酒城讲解词(最新修改版)

中国黄酒城讲解词讲解线路:广场——序厅、中厅——酒史文化厅——酒艺厅、酒窖——后花园——附楼广 场各位来宾,欢迎来到绍兴黄酒城参观,我是讲解员XXX,很高兴今天能为大家服务......

中国黄酒城讲解词(最新修改版)

中国黄酒城讲解词讲解线路:广场——序厅、中厅——酒史文化厅——酒艺厅、酒窖——后花园——附楼广 场各位来宾,欢迎来到绍兴黄酒城参观,我是讲解员XXX,很高兴今天能为大家服务......

《盂城驿讲解词.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盂城驿讲解词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麦积山讲解词 盂城驿 麦积山讲解词 盂城驿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