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的光芒_施海源_海源病理学
群星的光芒_施海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海源病理学”。
群星的光芒
-----------读《人类群星闪耀时》浅见
“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 “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别想超越它.”
————《人类群星闪耀时》
读这本书,是在我大二的最后的时间,因为考试考完早,拿着随便翻翻的心情去读这本书。粗粗翻一下,和普通故事的跌宕起伏无关,但是,读完之后,却给我另一种感觉,那就是应该再读一遍。作者把欧洲历史上那么多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写得栩栩如生,宛如亲临现场,让作为读者的我,也读得热血沸腾,眼睛扫过那些文字,犹如在观摩一场精彩电影,恨不能一口气全部读完,仿佛自己又回到高中时代,我为书狂的时代。
对于历史,我个人概念非常模糊,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的历史,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清晰第掌握他们,我至今都感到非常遗憾,因为我知道曾经是一个理科生并不是我可以不掌握人类历史的理由。但是《人类群星闪耀时》却给我一个简单轻松了解世界历史的机会,让我知道发生在特殊年代里的特殊英雄,以及推动历史进步的理由。
首先,对于作者,我能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一个能发现不平凡人物的人,本身就是个不平凡的人物。
斯蒂芬·茨威格(1881一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人家庭。主要作品有《三大师传》《象棋的放事》《昨日的世界》等。青年时代游历世界各地,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鼓吹欧洲的统一。20世纪20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和理想幻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萨尔茨堡,是一座12万人口小城,却以三样宝物名世:一是耸立在山上的12世纪的古堡,二是音乐神童莫扎特,三便是本书的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如同那高踞山顶俯视众生的古堡,茨威格也一直以他天才的文学作品君临后世。
1881年生于维也纳犹太富商家庭的斯蒂芬·茨威格,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时局的动荡变迁,黑暗与光明的交替胜负,时时激荡着作家敏感的心灵,出之以华丽明亮、情感激越、纵横捭阖的文字,奠定了茨威格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位置。
斯蒂芬·茨威格是一位翻译家、一位诗人、一位小说家,而茨威格曾为许多名人作传,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尼采,这些人类文明天宇上闪烁的星辰,与茨威格如椽的史笔、浩瀚如江海的才华相得益彰,为他赢得一生最为骄傲的不朽声名——“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茨威格是杰出的作家,对“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自然体会殊深。他知道,没有任何一位艺术家会始终处于不停的艺术创作之中,而那些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之作往往只是那突然袭来、稍纵即逝的“灵感”之笔。而历史亦是如此,它不可能持续不断地进行新的创造。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在这种关键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一时刻对民世代代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涌动着匪徒、探险家、叛乱者兼英雄血液的巴尔沃亚成为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仅仅一秒钟的优柔寡断,格鲁希元帅就决定了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中失败的命运;七十多岁的歌德像情窦初开的男孩爱上了十几岁的少女,求婚未遂之后,老人在萧萧秋色中一气呵成地创作了《玛丽恩巴德悲歌》;流亡国外的列宁不顾自己的荣辱毁誉,乘坐一列铅封的火车取道德国返回俄国,十月革命就这样开启了历史的火车头„„
茨威格是一个情感细腻而充沛的感性作家,一九四二年他和妻子双双自寻离世的时候,固然相信曙光必将到来,自己却不堪忍受黎明前的黑暗,悲观而绝望,洞悉人性丑恶目睹社会动荡给他心灵带来的创伤无法痊愈,宁肯在世界的惋惜悲痛中诀别,也不肯回头再望满目创痍的欧洲和横行的法西斯暴行.
从此书中可以看出来,茨威格是一个世界公民,他作为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自己的民族和国籍并未在他的书中烙下太多的印记,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而显然反对沙文主义。书中倒是能看出他对于整个欧洲的自豪和热爱,恐怕这也是他最后自杀的原因——对他的“精神家园欧洲”毁灭的痛心。
茨威格相信历史是多数人在多数时刻写下的是编年史,平淡无奇,但是少数人在少数时刻“群星闪耀”,却是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他认为“虽然历史是一切时代最伟大的诗人和演员,它也不可能持续不但地进行新的创造。”而且,“在一个民族内,为了产生一位天才,总是需要有几百万人。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意见,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但是,这些时刻一旦出现,就“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
比起大而全的历史书,茨威格的伟大在于他可以从单个的历史事件中描绘出那个时代平凡人物的精神状态。历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战果的罗列,在这里,你可以读到因为疏忽忘记了关闭一扇城门的守军的懊悔,可以分享电缆工程师的喜悦,可以读到跨越历史长河的,人性中始终不变地闪耀着的光辉。
1. 越如永恒
“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始了以殖民扩张和财富掠夺为目的的海洋远征和探险,“太平洋”的发现就是这无数次海上远征的成功之举。
时间是1513年的9月25日,装在箱子里的人:巴尔波亚发现了太平洋。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这一个有着特殊遭遇的传奇人物,总之,成为历史的一角,必有其原因,必有其结果。
我们的主人公虽然没有实现他的黄金梦想,却以惊人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气实现了他的太平洋梦想。我知道,在每一个成功的背后,一定有着难以言表的艰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巴尔波亚凭借他探险家的智慧,勇气和毅力得到里充分的考验之后,麦哲伦的船队经过三十八天的艰苦航行终于穿过南纬五十二度处的一个陌生的海峡,进入浩瀚无边的“大南海”。这个狭长弯曲,港汊交错,潮汐汹涌的海峡正是冒险家们竟相寻找的通往“大南海”的通道。一个野心勃勃、臭名昭著的冒险家,为保住身家性命,为了取得皇帝的谅解和宽恕,在一次又一次的探险中,发现了太平洋。也许这才是对这个故事的最中性的评价。然而,巴尔波亚这个名字,永久的进入了历史的名册之中,为着他的勇敢,为着他的智慧,为着他的领导才华。在那个时代,在人类繁衍生息的地球上,美洲,太平洋,印加等新领域发发现使人类的文明世界联结成为一个整体,而这种突然的联结不仅给伟大的巴尔波亚这样的小人物带来了重生的命运转机和嫉妒,背叛与绞刑架,也使以前在互相分离的区域中生活的人类的掠夺命运骤然改变,或许带来了福址:财富,文明,破旧立新的革命,或许带来了灾难:疾病,掠夺,通货膨胀。
通过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了解到了太平洋的由来,了解到那一段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了解了一个英雄,尤其,一个英雄的智慧,才华,并且,让我了解到努力和坚忍是多么重要。2. 征服拜占庭
随着年轻苏丹的即位,风雨飘摇的东罗马帝国面临灭亡危险,君士坦丁堡(即拜占庭)终于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欧洲甚至世界格局都被重新改写。历史是这样前进的,在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东罗马帝国最后的堡垒: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这篇所述的事件,在茨威格眼中恐怕是一次悲剧,基督教世界的一次惨败,而这惨败却恰恰是由于他们的互相猜忌而导致。茨威格毫无顾忌地赞美这位土耳其苏丹征服者的智慧和勇气,当然,作为人道主义者,他也痛斥了他的凶残。此篇尤其精彩的是,茨威格使用了文学的手法,记述了那座被忘却的城门“凯尔卡门”的失陷,从而让君士坦丁堡的悲剧,更显出十足的戏剧性,让人为英雄们的大意扼腕。而圣索菲亚大教堂也是此篇的一个中心,感人的战前弥撒和战后所遭到的劫掠以及被改成清真寺,则现出了历史的残酷与顽皮。故事的主人公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是个精明能干的组织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做好了一切征服拜占庭的准备,包括在鲁梅利西撒儿快速建立的“割喉”城堡,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就耸立在博斯鲁斯海峡口欧洲一侧的海岸上。在1453年的春天,开始了他的征服者行动。在这位出色的苏丹在进行严谨细致的考察之后,制定了大胆而新奇的计划,让舰队穿过荒原进入金角弯的内陆码头,这个奇思妙想成就了苏丹的伟业。
史学家用难得一致的语言记载了这场影响深远的战斗:激烈,悲壮!被人忽视的凯卡波尔塔城门成了土耳其人的突破口,“铜墙铁壁”失去了最后的保护作用,可怜的君士坦丁皇帝死在了城门之下。有人说他是战死的,也有人说他是在慌不择路的逃跑过程中被无名小卒杀死的,但这已经不重要了,躺在千年历史传统和遗迹上的帝国大厦已经倒塌了。土耳其人肆无忌惮地洗劫,使拜占庭文明遭到了野蛮的摧残。高高耸立在教堂顶端千年之久的大十字架轰然跌落尘埃,面目全非的圣索亚大教堂成了穆罕默德献给真主安拉的礼物,城内的书籍,器物,珍宝,还有包括教士,俗人,修女和僧侣在内的战俘成了土耳其人的战利品。君士坦丁堡被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成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拜占庭的历史结束了,新的界帝国奥斯曼崛起了,失却屏障的东欧在接下来 的数年里,成了土耳其耀武扬威的舞台,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和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壮大。
3. 亨德尔的复活
1741年8月21日,落魄而江郎才尽的德国伟大作曲家韩德尔在面临人生困境时,无意中得到一个剧本,灵感勃发,突然在一首诗中找到灵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朽之作《弥赛亚》,不仅拯救了他几近干涸的心灵和濒临死亡的躯体,也拯救了无数其他人。
我想说的是:茨威格在这一篇中的描写可一点都不像一个出身于无宗教信仰家庭的人,而像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我认为这是他真情的表露而并非什么写作技巧。
4. 一夜之间的天才 1792年4月25日,年轻上尉鲁热受到斯特拉斯堡市长的邀请,为莱因军创作一首战歌,4月26日凌晨,《马赛曲》诞生了。此篇最戏剧化之处,就是鲁热在那一晚的不朽和之后的平庸,他“仅仅作了一夜的诗人”。可是《马赛曲》却成为法国国歌而被永远传送,让人感到这历史确实让人捉摸不定,它赐予一个平庸的人伟大的天赋,仅仅几个小时,也许只是为了让这激扬的旋律,带给法国人民胜利,带给自由胜利。“《马赛曲》就像长着双翅的胜利女神奈基,在法国的所有战场山翱翔,给无数的人带来热情和死亡。”
一个普通军官受贵族之托,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为军队谱写一首振奋人心的歌曲,他虽才智平平,但深受民众情绪影响,飞快写就了后来成为国歌的《马赛曲》,但他本人在这之后依然平庸,甚至穷困潦倒。5. 决定天下瞬间的滑铁卢之战
1815年6月18日,由于懦弱平庸的副将格鲁希固守成命,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拿破仑第一次复位后与反法同盟的交战,因为手下一个平庸无能、惟命是从的将领,没有勇气做出果断决定,而致使拿破仑第二次退位,庸人与不朽无缘,天才遭受监禁。
这一篇恐怕是全书中最为不“群星闪耀”的一篇,因为在这一篇中,没有什么人性发光,主角懦弱无能,优柔寡断,生生葬送了自己皇帝的伟业。对此,茨威格说: “有时候——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令人惊奇的时刻——命运之线在瞬息时间内是掌握在一个窝囊废手中。英雄们的世界游戏像一阵风暴似的也把那些平庸之辈卷了进来。但是当重任突然降临到他们身上时,与其说他们感到庆幸,毋宁说他们更感到骇怕。他们几乎都是把跑过来的命运又哆哆嗦嗦地从自己手里失落。”
茨威格把历史的这一秒钟充分的戏剧化:就是这一秒钟,格鲁希虽然听到了滑铁卢开战的炮声,但依然决定不去支援;就是这一秒钟,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就是这一秒钟,决定了整个19世纪。按照这一战的历史意义以及法国在大革命后独特的世界地位,这一秒钟确实至关重要。
一个平庸的人葬送了一位天才的事业,茨威格评论道:“在尘世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瞬间是很少降临的。当它无意之中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是,他却不知如何利用它。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是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6. 玛利亚温泉城的哀歌
描写歌德晚年爱上一个年轻少女未果,极度悲伤的他在途中驿站上一气呵成写下著名的爱情诗篇《玛丽恩巴德的悲歌》,从此他真正进入平静安详的暮年
1823年9月5日,歌德在离开疗养院回家的路上,抑制不住心中对于那里一位少女的思念,悲不自胜,写下了晚年最著名的爱情诗篇:《玛丽恩巴德悲歌》。
74岁的老翁不但爱上了19岁的少女,而且还请人代向她求婚,以现在人的观点看来,幸亏这求婚遭到敷衍,否则那婚姻才是真的悲歌„„此歌写完后,“歌德从此永远告别了爱的激情带来痛苦的时代,而进入心境平静、勤奋写作的暮年。”
7. 发现的黄金国
一个来自欧洲的破产者来到美洲碰运气,在California发现了黄金,不仅没给他带来财富,还使他家破人亡。
1848年1月,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尔在自己的领地,今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黄金混合在泥沙之中,从而掀起了持续四年横扫世界的“淘金热”。
茨威格其实在此篇着重笔墨在于苏特尔对于加利福尼亚的开发,他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是淘金热之后,四处涌来的人民霸占了他的田产、房产和牛羊,而这广袤的土地本是他的私产。苏特尔状告1722万名在他的种植区安家落户的农民,要求他们从私自强占的土地上撤走,并向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各索赔 2500万美元。汤普森法官判定他对于土地的拥有权合法,苏特尔几乎又一次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是这个判决却没有被执行,愤怒的人民害死了他的三个儿子,而他剩下的残生就一直在华盛顿的法院大厦附近晃悠,乞讨,为了食物,也为了公正。
他死的时候口袋里藏着一份申辩书,他要求按照世间的一切法律保证给他和他的继承人一笔世界历史上最大的财产。
开发加利福尼亚的人就得到了如此的下场,历史确实是无情的,人民的怒火很多时候,也并非那么正义。
8. 英雄时刻
以诗歌形式描写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刑场上的心理活动,虽然后来被赦免,但对他日后的创作有深刻影响。
1849年12月22日,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在枪响前一霎那,传令官送来了沙皇的赦免令,把刑罚从改枪决为苦役,在生死界限上走了一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从此转折。
这是全书中唯一一篇诗歌形式的历史特写。充满了对于基督教信仰的描写和暗示,很难相信茨威格没有宗教信仰。经历此转折,“陀思妥耶夫斯基摒弃了社会主义信念,用宗教的精神来解释人民的理想,提倡弃绝个人欲望、逆来顺受,宣扬人人都有罪孽,罪犯就是“不幸的人”等观点,并试图用道德感化来替代反对专制制度的斗争,幻想求得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和解。”
有趣的是,译者对此种转变唏嘘哀叹,而茨威格却保持着肯定的态度,仔细一想,还是与茨威格是人道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有关,不用说,他一定反对暴力革命。
9. 第一个越洋之声
一个美国实业家如何历经千辛万苦、顶住不信任的流言蜚语,实现了越过大西洋的第一次通话。
篇历史特写歌颂了勇敢的冒险精神以及菲尔德不屈不挠的努力。在第一次电缆的铺设中,失败了两次,浪费了大量的金钱,但是在菲尔德带领下,人们又进行了第三次尝试,终于,在7月28日开始的这次铺设为人类在大西洋海底建立了一条电的通途。而不幸的是,这条通途很快就出现了故障,原先狂喜的人们把愤怒发泄到了菲尔德身上,说他是骗,菲尔德沉默了。六年后,他用成熟的电缆技术,又一次铺设了大西洋海底电缆,这次不但取得了最终的成功,而且还找到了上次的故障原因,使美洲和欧洲之间,有了两道桥梁,也为自己赢得了荣誉。
此篇中茨威格毫不留情地讽刺了那些在成功时欢呼,失败后怀疑的墙头草、以及他们的闲言碎语和无理重伤,与他们相比,菲尔德无疑是时代的英雄。在此篇的最后,茨威格写道:“由于战胜了空间和时间,但愿人类永远友好团结,而不被那种想不断去破坏这种伟大统一和用战胜自然的同样手段来消灭人类自己的灾难性的狂想所一再迷惑。”
当然,这只是一个梦而已,茨威格自己的自杀就是这个梦破碎的时刻。
10.逃向上苍
晚年的托尔斯泰深感自己的现实生活与理想脱节,甚至无法再继续创作,和妻子不合的矛盾更令他痛苦不堪,于是离家出走,一代文学大师凄凉死于火车站。
1910年10月末,列夫·托尔斯泰终于摆脱了束缚自己近30年的精神枷锁,离家出走,把自己的信仰和言论用行动来证明,最后,11月7日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与世长辞。
要承认茨威格的想象力,用续写《光在黑暗中发亮》这一托尔斯泰遗作的方式来描述这段历史,实在是让人惊叹。这篇3幕戏剧用最恰当和激动人心的方式记述了托尔斯泰在人生的尽头,被大学生们震动,终于下定决心出走的过程。其中有很多经典对话:
“隐秘的事愈多,灵魂也就愈不高尚。”
“通过暴力不可能建立一种符合道德的制度,因为任何一种暴力不可避免地会在产生暴力。一旦你们掌握了武器,你们也会很快建立起新的专制主义。你们不是破坏专制,而是使它永存下去。” “即便是罪人,也还是我的兄弟。”
“-如果他们把托尔斯泰也抓了起来„„
不,他们不敢。这是一个只要讲讲话也要比他们所有的人有力量的人。不,他们不敢,因为他们知道我们会用自己的拳头把他救出来。”
“(指托尔斯泰)因为象他过的那种生活是违背他自己的言论的,这当然是一种耻辱。他们逼着他扮演着伯爵的角色,时间够长的了,他们用阿谀奉承扼杀了他的声音。”
“(警长)-要是能知道最高主宰对列夫·托尔斯泰(指沙皇)的态度就好了。(站长)(十分平静地)我相信真正的最高主宰对列夫·托尔斯泰始终充满善意„„”
“经常是这样,妨碍一个伟人和他使命的人恰恰是那些爱他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一生之中的生活都与其的思想矛盾,正如大学生们所说,他用着银质的餐具,写着人间的苦难,因此,他出逃了,也因此:“走得也正及时,因为只有这样死去,才算完成了他的一生,使他的一生更加高尚。”
对于托尔斯泰的仁慈、人道主义以及对上帝的崇拜,茨威格明显抱持赞赏的态度。
11.南极上的斗争
两队人马同时探险南极,茨威格用激昂的文字讴歌了失败的那一队,指出他们也是英雄,“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1912年1月16日,英国上校斯科特到达南极点。
本篇是此书中最让我感动的一篇,而茨威格在记述人来到达南极点这一历史时刻的时候,并没有去写那位第一个达到此目标的挪威人阿蒙森,却挑选了比阿蒙森晚了近 1个月才到达的英国人斯科特。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斯科特在整个探险过程中表现出的勇气,更因为他和他的四名队员一起,牺牲在了回程的路上,因为“看来徒劳的事情会在此结出果实,一件耽误了的事情会变成对人类的大声疾呼,要求人类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到尚未达到的目标;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失败中会产生攀登无限高峰的意志。”因为,“只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起火热的心,去做那些获得成就和轻易成功是极为偶然的事。”更因为,“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起时代都是最最伟大的悲剧,一个作家只是有时候去创作它们,而生活创作的悲剧却要多至一千倍。”
此篇中最感人的部分是斯科特上校一行人被暴风雪困在帐篷中,心知生还无望,开始在日记上写下一封封的信,给妻子,给朋友,给祖国,茨威格盛赞这些信是“写给他认识的人的,然而是说给全人类听的;写给那个时代的,但说的话却是千古永垂的。”本篇中把斯科特队长以及他的队友们的勇敢、爱国表现得淋漓尽致,斯科特在信中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最让人动容的是,最后一篇日记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写下:“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妻子手中!”但他最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字眼:“我的遗寡”。
这确实是人类精神最伟大的时刻之一,这确实是将永远照耀我们世界的时刻之一。
12.被封闭的列车
俄国发生革命时,列宁正在瑞士,他取道德国一节封闭的车厢,回到故国,掀起了十月革命,那节车厢是震撼世界的炮弹!
1917年4月9日,列宁登上了从瑞士过境德国回到俄国的列车,这列封闭的列车就像一枚炮弹,把革命的导师送回了祖国,打垮了一个帝国。很明显此篇中茨威格赞赏列宁的国际主义和反沙文主义立场,对于暴力革命倒是没有多提。客观地说,列宁回到俄国确实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回到祖国后的列宁,很快发表了《四月提纲》,之后的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开始了。
整本书有着茨威格式的激情与细致描述,有他一贯擅长的心理描写,洋溢着浓浓的人道主义,对美好、对善良、对坚强、对宽容、对勇气…….这些人类品德中永远闪光的特性作了不遗余力的赞美和讴歌,他从冷静客观的历史记载下面挖掘了当事人更丰富更人性的一面,分析得很有条理,也许有人会说太主观,的确有那么一点,而且他的立场和倾向是很分明的,并非历史学家的中立,但这不影响我对它的喜欢,茨威格认为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通常是由于一个细微情节的出现而终于影响了整个格局,而这些,是许多人甚至整个人类都无法改变的,那是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
那个人类群星闪耀的时代似乎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人性之中残留的那些高贵在日渐平坦的世界中一点点被压平碾碎,散落在商业化传媒的喧嚣之中.我们要依靠"超女"寻找偶像,在许多"伪感动"中宽慰自己,埋首书堆甘做"遗老",或者做个体制内的生存者寻求妥协.当我们想逃离城邦生活时,却发现世上已无净土.
身边许多人如困兽,迷茫,空虚,野心勃勃后终究要陷入莫可名状的虚无,对于生命的无聊感恐怕是大多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许多人自以为是的认真思考着,其天真执着状实在令人惨不忍睹.生活的真实一面沉落地平线下,我们"愤青""撒娇""玩世",作沧桑状出尘状冷漠状,已然处于不知自己身处何处的荒漠上罢。
茨威格对命运总有一种敬畏,他爱慕的仰望着那些被命运带到生命至高点的宠儿,叹息那些被宿命捉弄潮起潮落的人物,这种召唤,所谓“天职”,它在英文里叫作calling,在德文里叫作beruf,我喜欢台湾学者的翻法,那是一种“志业”.借用别人的话来说:"在这个冰冷的时代,专业的分工已经把世界切割得支离破碎,但对于每个个体,我们亟需生活的意义。正是这种意义,赋予人们以存在的高贵,我们不再是机器上的某个螺丝钉,而是一个人,一个拥有宇宙的生灵。"
从人脱离宗教那种虔诚而简朴的束缚始,人便开始不断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你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宇宙时,对抗的虚无却把我们抛到冰冷的广袤无垠中,如断线的风筝,漂泊流离,呼喊寻求。如福音书所说,我来寻找我的羔羊,要引领他们到那草原,获得宁静。
感激神所赐予我所有,傍晚出去散步,天边彩霞绚烂,映照蔚蓝天空,心里肃然,只有那种超脱于万物之上的力量,才能给予这个世间如此丰富多采,却也充满坎坷艰险。一个人所能具有的全部,无非是成其为自己的清明和自得。北岛写道"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当那些群星的光芒滴落人间,绽放在史诗之中,我们仍要匍匐前行,这条路,也许比一千零一夜还要长。
经管051 施海源
200530475108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通过制定方案,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推进工作,逐步实现目标,提高工......
心理咨询师心得——海源心理咨询是个需要用心做的手艺活。真不是随便聊聊天,专业要求很高的。主要是对于咨询师来说,咨询的过程是“反人性”的。人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信你回......
心理咨询师心得——海源心理咨询是个需要用心做的手艺活。真不是随便聊聊天,专业要求很高的。主要是对于咨询师来说,咨询的过程是“反人性”的。人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信你回......
海源居委会2009年度半年工作总结在办事处党委及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居委会本着“扎扎实实干工作,实实在在为居民办实事”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完成政府有......
海源中学教学工作计划一、工作思路:1.工作目标: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比去年水平有提高。2.工作重点:抓好教学常规工作,抓好各学科三率一均。3.工作方法: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