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的试讲稿_再别康桥学生稿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再别康桥的试讲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再别康桥学生稿”。

再别康桥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语文作为学习其他科学的最基本一门学科,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而诗歌在我国文化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学习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求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中情思,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趣味。

2、教学目标分析

(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说出新月诗派产生的时代背景(五四运动时期)及新诗特点、代表人物。(设计依据: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均是学习本首诗的基础与前提条件,了解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的分析诗中意境。)

(2)通过诗歌朗诵、鉴赏,学生能够回答出诗中三美意境(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并能够口述出作者表达的离别凄婉不舍的内心情感。(设计依据:三美意境是本诗的最大特点,也是教学大纲中重点教授内容,通过三美意境的引导解析,使学生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习完本课,部分学生在课后能够独立写出《鸽子》的意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设计依据:在教师带领学生对新诗学习鉴赏以后,学生能够独立鉴赏新诗,学以致用。)

3、教学重难点分析

(1)诗中三美意境如何挖掘。(设计依据:诗歌与现代汉语对于情感的表达是不同的,需要挖掘才能发现诗歌的含义,以学生现有的现实生活经验对于鉴赏诗歌是有难度的,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教授。)

(2)诗歌鉴赏的方法—逐字逐句解析。(设计依据:诗歌鉴赏是方法的,教会学生解析一首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教法分析

1、讲授、示范法,可使学生能够直接、清晰明了的理解课文。

2、提问讨论法,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设计

提问学生:英国有哪些高等学府。答案是: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诺丁汉大学。由此引出剑桥大学,首先用PPT播放剑桥大学的校园景象,再邀请同学一起来看看徐志摩眼中的剑桥是什么样子的。(设计依据:高中生即将迈进大学,都是抱着考大学的梦想走进高中的,设计这个问题,使本篇课文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联系。学生对于国外大学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非常浅显,设计这样的导入也希望能够激气学生们走进名校的斗志。)

(二)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

1、讲授:(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设计依据:熟悉课文,对课文有通篇的把握,为下面课文的解析打好基础。)

(2)请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画面。(设计依据:本环节主要讲授“绘画美”这一意境,以这样的方式讲授,是学生头脑中产生具体形象、产生画面,加深对“绘画美”的理解。)

(3)教师解析第一节,3个“轻轻的”显示出了诗人悄无声息的来与去,不愿惊扰这里的一切,“作别”与题目相呼应,典型的离别诗。(设计依据:从全局考虑,本诗首尾呼应,起到了使全诗结构紧凑的作用,同时“轻轻的”也是课后的提问重点。)(板书:标注出“轻轻的”、“云彩”,用于连接全诗,其他知识点的讲解。)

(4)教师解析第二节,金柳在河畔边随风飘摇,仿佛是被夕阳映衬的新娘,水波粼粼荡漾在水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头,构成了一幅轻柔缠绵的画面,给人美的感受,这就是做者所表达出的“绘画美”。(设计依据:此步骤为本环节的核心内容,重点讲授绘画美的意境,是学生由头脑中的具象转化为语言表达中的抽象,是感性到理性思维的转换。)(板书:标注出“金柳”、“新娘”、“艳影”)

2、巩固:教师提问:整首诗中还有哪节也展示出了“绘画美”。答案是:第三、四节。3个学生回答。这两节分别展示出了怎样的画面。答案是:绿色的青荇在水底随 水波飘荡,被榆树树阴笼罩的水,清澈见底,仿佛是天上的虹一般的一道河水。(设计依据:促进学生对刚学到的知识的思考,加强练习,在学生讲解段落的时候遇到了语言表达中的难处,由教师引导、补充。)(板书:标注出“青荇”、“柔波”、“榆阴”、“浮藻”)

3、小结:教师陈述,“金柳”、“新娘”、“艳影”、“青荇”、“柔波”、“榆阴”、“浮藻”呈现出了一幅幅轻柔缠绵的画面,体现了诗歌的“绘画美”。(设计依据:教师总结本知识点,使零散的学习归纳统一起来,加强学生的记忆。)

第二环节

1、讲授:(1)教师解析第五节,“寻梦”承上一节“彩虹似的梦”——昔日的愿望和理想,此处为全诗的高潮,体现了诗人的铿锵的激情,致使全诗的基调到此跳跃起来,“漫溯”、“放歌”音调为“抑扬顿挫”中的“扬”。(设计依据:本节为全篇课文中的高潮,最能够表达出作者的强烈感情。)

(2)教师解析第六节,“但”字出现了转折,“不能放歌”,否定了上一节,由此看出诗人的别离的无奈与惆怅,情绪的起伏很大,此节为“抑扬顿挫”中的“抑”。(设计依据:与上一节相关联,本节出现了转折,也是全篇课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之一,这两节诗是学生分析诗中表达情感的重点。)

(3)请语感较好的同学重新朗读第二至六节,要求读出诗中情感。

教师提问:在该同学的朗读中,哪几节节奏较舒缓,哪几节节奏较紧促。答案是:第二、三、四、六节的节奏舒缓,第五节的节奏紧促。2个学生回答。(设计依据:在学生的朗读中使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为引出“音乐美”做准备,以提问的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广泛的参与性。)

(板书:教师在黑板上上用波浪线画出同学回答的节奏,形象的展示出节奏的跌宕起伏。)

2、小结:结合板书展示诗中节奏跌宕起伏,如音符般跳跃,犹如肖邦的小夜曲,体现了该诗的音乐美。(设计依据:画龙点睛,由学生的内心体会用语言表达出来,点出了本环节知识点。)

第三环节

1、讲授:(1)教师提问:第七节与第一节语意相似,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是: 前后一致,结构相同,起到了回环呼应的作用。1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时间1分钟。(设计依据:与第一环节知识点相关联,完成对第一知识点的讲解。)

(2)通览全诗,请同学找出本诗的特点,教师引导每节字数、节奏、结构等方面。答案是:每节字数相同、四行为一节、错落有致、押韵。多名同学回答,直到回答完整。时间1分钟。(设计依据:本诗中字数相近、结构工整有序但又不尽相同,是学生以前学习中所未接触过的,与古典诗歌有很大差别,因此是本诗的学习的重点。)

2、小结:(1)教师陈述全诗四行为一节,每句字数相近,读起来押韵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排列错落有致,首尾回环呼应,这其实就是本文的结构、建筑,体现了建筑的工整性——建筑美。(设计依据:引出三美意境的最后一个意境美,对诗歌结构做出总结。)

(2)本诗中体现了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这三美的意境其实就是新诗的特点,每节字数相近,又不完全相同,摆脱了古典诗词的严格韵律、平仄对仗。新诗的产生时代:五四运动时期,代表人物有胡适、徐志摩。(设计依据:总结本节三美已经,并总结出新诗的特点及代表人物。使学生对于本节课所有知识点有系统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欣赏一首胡适的《鸽子》,请同学具体体会新诗的特点。(学习完新诗,当堂练习鉴赏新诗,培养学生运用的能力。)

课后作业:背诵《再别康桥》并默写,第二天抽查。练习模仿写一段新诗,选作作业。(设计依据:背诵诗歌,可以增加学生诗歌情趣、积累诗句素材。)

(四)归纳小结

学生总结:新诗的特点、代表人物、产生的时期。本诗中三美的意境分别是什么,是如何体现的。

(设计依据: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

再别康桥试讲稿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下!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关于“离别”的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

语文试讲稿《再别康桥》

语文试讲稿《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内涵2.情感目标: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个人体验3.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教学......

语文试讲稿《再别康桥》(优秀)

语文试讲稿《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内涵2.情感目标: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个人体验3.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教学......

再别康桥教师招考面试试讲稿

再别康桥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鞠躬)。我是高中语文组七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再别康桥。下面开始我的试讲,谢谢(鞠躬)。 上课!同学们好(鞠躬),请坐。一、导入有一座桥,风景秀......

《再别康桥》 讲稿

《再别康桥》 讲稿《再别康桥》的比喻奇异陌生而又通俗易懂,意象生动而富有象征性和暗示性。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再别康桥》的讲稿,一起来看一下吧。一、说教材《再别康桥》一......

《再别康桥的试讲稿.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再别康桥的试讲稿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再别康桥学生稿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学生稿 再别康桥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