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LOGO解读_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LOGO解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

一个微笑 一颗爱心 一团火焰

——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LOGO解读

2008-03-07

论坛LOGO由“辅导员”拼音的首字母F、D、Y相拥而成,它们幻化成优美流畅的线条,完美地融为一体,象征着辅导员队伍紧密团结、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的精神。

LOGO的主体色为红色,充分体现了辅导员工作的政治属性。它仿佛一个灿烂的微笑,给人以温暖,象征着辅导员的亲和力与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它犹如一颗爱心,无私地为学生送上温暖和关爱,是大学生最知心的老师和朋友;它更似一团燃烧的火焰,迸发出光芒与激情,象征着辅导员的热情与活力。

一个微笑、一颗爱心、一团火焰,它们共同演绎与诠释着辅导员的工作!

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达成共识 创新方式方法 实现学生自我成长

2008-03-07

作为辅导员,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党中央和各级教育部门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对辅导员成长成才的关心爱护。胡锦涛总书记的亲笔批示,让我们豪情万丈;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的召开,让我们备感振奋;《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出台,让我们备受鼓舞;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制定的大好政策,让我们斗志昂扬;师长的期望和学生的信任,让我们意气风发。

我们深知,要进一步传承辅导员队伍的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倍感使命的崇高,倍感事业的神圣,倍感责任的重大。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以创新方式方法为目标,不断拓展教育平台,培养发挥学生骨干力量,实现学生自我成长;我们要以教育、管理与育人为有效途径,帮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我们要以和谐校园建设为保障,积极构建学生的良好成长环境。

我们深知,辅导员岗位上,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勇攀科学高峰的学术大师,共和国建设事业中发挥骨干作用的兴业之将、治国之才,以至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作为新时期的辅导员,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像前辈那样,勇于开拓创新,努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能手;善于总结提升,努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坚定育人理念,努力成为学生信赖的知心朋友;完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学生信服的人生导师。

我们深知,2008年对祖国的发展意义何其特殊,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做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更是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借此次论坛契机,我们向全体辅导员,郑重发出倡议:我们辅导员将以“一颗心”,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给学生以关爱;将如“一团火”,展现我们的激情和活力,给学生以热情;将用“一个微笑”,以我们的亲和力与积极乐观的态度,给学生以温暖。我们一定将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以出色的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复旦大学大力提升辅导员队伍学术研究水平

2008-03-07

通讯员 李莹 本报记者 周凯

2月26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的首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上,与会代表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要建立高标准、重素质的培养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新台阶,研究型辅导员的培养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

去年1月18日,根据中央、教育部及上海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的精神,上海市教委发布了《上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聘任办法》(试行),其中规定,上海市高校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的教师设置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职务,其编制总数不低于其他专业教师。也就是说,今后从事辅导员工作也能成为教授了。

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辅导员,是复旦大学10年前就开始坚持的理念。近年来,复旦大学对辅导员开展学术研究给予机制保障,主要在加强激励和培训上重点“着墨”。学校设立了“青年精英培养基金”,专门用于辅导员队伍培养,尤其是研究型辅导员培养。同时,构建科学培训体系,为提升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提供保障,通过开展“双周学习沙龙”、建立“德育研究课题申报资助机制”以及专题讲座、学工征文等方式,引导辅导员开展学生事务研究,鼓励辅导员探索德育前沿,开阔工作思路。

此外,复旦大学在《辅导员工作职责条例》中还明确规定,专职辅导员每年至少撰写1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兼职辅导员每两年至少撰写1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制度保障让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投身学生工作研究。

近10年来,复旦大学党委学工部不断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深入研究学生特点,调研机制不断成熟:1998年,青年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学工系统的重要研究平台;2003年,开始选拔高年级本科生担任调研员;2004年,学工部在部内工作人员中启动双周学习沙龙制度;2005年,沙龙向院系开放,成为研究成果发布和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2007年,学工组长成为中心的重要研究力量。

同时,调研内容不断深化:围绕“大学生群体”研究,中心相继在1999年~2003年编撰大学生发展报告,2003年~2006年开展成才观、政治参与、学习观等重点调研,2006年至今对不同生源地、不同家庭背景等学生进行了深入研究。

2007年12月,首次设立的教育部辅导员骨干支持研究课题公布立项项目,复旦大学辅导员榜上有名。全国仅有47所高校获此资助。

据悉,2006年~2007年,复旦大学辅导员队伍先后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1个、上海市德育决策咨询重大课题两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1个、上海市德育决策咨询重点课题1个、复旦大学金苗课题3个、亚洲研究中心课题1个。辅导员最近两年内撰写论文129篇,连续4年获上海市高校辅导员论坛征文一等奖。

2007年至今,辅导员们出版了《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翻译出版了西方学生事务经典著作《学生服务》,前者已成为新上岗辅导员必备培训教材;2007年,连续编译刊发通识教育研究论文;曾引起社会媒体高度关注的复旦大学学生人才培养创举——博学计划、笃志计划等一系列举措,都是在对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学习、研究、深化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

山西大学一项调查显示:

“品德高尚勇于创新”辅导员是大学生最爱

2008-03-07

本报讯(记者周凯)为充分了解辅导员工作现状,山西大学学工部曾在大一新生中广泛展开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对辅导员有更高、更具体、更人性化的细节要求,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和高度。在主观问卷部分,“品德高尚、勇于创新”成为大学生心目中最理想辅导员的首选。

这项调查选取了山西大学15个院系的新生,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96份,有效率为99.7%。问卷内容分为工作能力与工作绩效两大部分,包括辅导员工作的态度、表现,工作的方式、方法,工作的成效、结果以及学生对辅导员的期望等几个方面。

结果显示,辅导员们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积极认真,基本上能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肯定和支持。

但另一方面,问卷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有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辅导员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快速、有效地实施新方法;有的同学认为个别辅导员的工作方法死板,办事效率和质量不高;还有的同学提出希望辅导员能够加强理论修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对于“理想中的辅导员应该具有哪些品质和能力”一题,大学生们的回答不一,归纳起来有十点:品德高尚,勇于创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乐观、开朗,对同学们坦诚相待;了解每一位同学的特长和优、缺点,能够因材施教,尤其是对待内向的同学,应多表扬鼓励;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信;为学生着想,关心学生,与学生关系融洽;在生活、学习、感情方面都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打破常规,做一个不传统的老师。

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思想上要开放化,能够贴近学生生活,拥有与学生尽情交流的话语权;第二,态度上要人性化,要求辅导员在工作时能够多一些人文关怀,为学生着想;第三,方法上要多样化,因材施教;第四,能力上要专业化,要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沟通技能、心理辅导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高校辅导员探讨职业化发展

2008-03-07 本报记者 周凯 樊未晨

2月26日~27日,首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如何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成为参会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辅导员成了几乎事事都要关心的“保姆”

“两眼一睁,干到天黑”,是高校许多辅导员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位辅导员介绍,一次,他正在帮学生换灯泡,另一个宿舍的同学跑过来说:“电工师傅帮我们也换个灯泡吧。”上海某高校领导就曾列举了辅导员工作的108项内容,辅导员成了几乎事事都要关心的“保姆”,好像任何一项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可以交给辅导员完成。

不少辅导员很难在自己的岗位上找到成就感,也就渐渐淡化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意识。北京科技大学高校学生事务研究中心的彭庆红介绍,他们对601名辅导员所做的调查显示,相当多的辅导员缺乏方向感和目标,关于“个人事业发展前途是否迷茫”的选项中,只有15.14%的辅导员选择“没有困扰”,选择“困扰较大”和“困扰很大”的人数比例合计为44.76%。

再加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标准,无论是辅导员自己还是学生、其他教职工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度都较低。

北京科技大学所做的调查也设计了相关的题目。当被问及是否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选择“不愿长期从事,但会干完一个任期”的比例为51.91%,还有3.49%选择“不愿长期从事,希望马上调离”,也就是近六成的辅导员不愿意长期从事这个职业。

不少大学对专职辅导员任期的规定为4~5年,不少辅导员一有机会马上就改行,一名大四学生反映,他的大学四年生活中共换了3个辅导员。

频繁的人员流动,更加强化了在岗辅导员对前途的迷茫,他们无法从前任同行和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可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所以,不少人把辅导员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

没有认同的职业标准制约辅导员的职业发展

“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功利性太强是造成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北京科技大学高校事务研究中的彭庆红说,虽然教育部规定高校一线辅导员的配备比例是1:200,但许多高校达不到这个比例,有的甚至达到1:500。专职辅导员职称晋升、职业培训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目前辅导员平均接受业务培训的时间仅为40.5小时(5个工作日),明显不充足,而由辅导员行业组织的辅导员培训仅仅占所有比例的2.50%,行业性协会并没有在辅导员职业发展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另外,一些辅导员本身也存在着一种“自我轻视”现象。一些高校辅导员选择这一工作时把上研究生作为附加条件,有的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进入学校管理层的第一个踏板,还有的把它作为转成专职教师的曲线上讲台的方式。正是由于这样一些辅导员的存在才“容易导致社会其他人群对辅导员职业地位认同度的降低”,彭庆红说。

贵州大学学工部部长金春雷认为,就整体而言,由于始终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系统,没有人们认同的职业标准,没有公认的评价体系,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一直处于边缘化、离散型的非职业化、非专业性状态,具体表现为,工作周期短,敬业意识淡薄;社会认同感低,职业归属感不强;专业素质欠缺,工作胜任力低;理论素养较低,专业研究基础薄弱等。而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学生教育管理事务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也明显滞后。

上海大学物理系团总支书记卢吉超则认为,辅导员职称偏低、兼职比例偏大、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多、年龄结构不合理、工作强度大等等原因也都使得他们无法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进,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

“提升”+“退出”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良性机制

与会的辅导员、学生工作专家也为如何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设立严格的准入制度,是大多数与会代表的共识。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辅导员陈军涛就发现,美国有近百所大学设有培养学生事务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同时将学生事务作为一门科学加以研究。结果,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管理岗位被视作有竞争力的职业,有一大批专业人员不仅选择学生事务为职业且作为事业追求,学生事务管理队伍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他认为,在具体选拔的过程中,应侧重于专业结构优化和学生工作经历,尤其要把热爱教育事业、专心学生工作、具有奉献意识、能吃苦耐劳等因素放在首位。

“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才是绝对的”,福建师范大学党委的郭绍生认为有了准入制度之后,还要给辅导员两条出路,一条是“提升”,一条是“退出”。

“提升”是所有辅导员都能接受到专业化的培训,同时对辅导员的培训应该是“通识教育”,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训。

“退出”也可以分成两条路,一条是辅导员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特点自愿转到行政管理或教学岗位,“另外一条是,对那些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就要进行调岗、离职培训和解雇”,郭绍生说。

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介绍,目前国内各高校已经进一步完善了辅导员选拔机制,坚持高标准,严把入口关,以公开招聘为主要方式,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基本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有战斗力的辅导员队伍。

据悉,教育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2008年工作要点中就有多项涉及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其中包括加强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加强首批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组织专家编写辅导员培训参考教材,指导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开展多层次培训,开展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等。

链接

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69198人,与2005年年底相比增加了20506人,师生比为1∶238,与2005年底的1∶266相比有了较大提高;研究生专职辅导员2721人,师生比为1∶374。另外,有本专科生兼职辅导员36819人,研究生兼职辅导员3682人;从政治面貌看,辅导员中,党员比例为77%,团员比例为13%,其他为10%,其中党员比例比2005年年底的74%有所提升,教育部直属高校辅导员党员比例已近97%;从年龄分布看,辅导员中,21~30岁的占65%,31~40岁的占21%,40~50岁的占10%,2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占4%;从行政职级看,辅导员中,副科级以下占83.2%,正科级占10.2%,正处级占1.3%;从专业技术职务看,辅导员中,初级及以下占68%,中级占23%,副高级占8%,正高级占1%;从学历构成看,辅导员中,大学专科及以下学历占9%,本科学历占62%,硕士学历占27%,博士学历占2%,硕士以上学历辅导员比2005年年底的12%提高了17个百分点;从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看,辅导员中,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4年以下占68%,4~10年占23%,11~20年占7%,20年以上占2%;从培训交流情况看,每位辅导员2006年平均参加校级培训3.5次,另有32%的辅导员参加了省级培训,12%的辅导员参加了各类专项培训。

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创新论坛会议精神

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会议精神总结第一部分 辅导员创新论坛2013年5月8、9日,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和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现场会在上海交大举行。创新......

关于举办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的预通知

关于举办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的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理事单位:经研究,拟定于2013年五月中旬举办第六......

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申报材料

立足平凡岗位 实现人生价值在工作中,我能够认真按照学院和系部的工作部署,积极配合学院各部门以培养思想素质好,技能水平高的人才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工作......

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事迹

2010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事迹一、同济大学辅导员严长征他是一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博士,但他更热爱辅导员的职业,他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严司令”、“白菜大哥”、“严......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解读如何读懂全国、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内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这几个数字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一个关键词:立德树人第1个数字:1习近平主席......

《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LOGO解读.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LOGO解读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 辅导员 全国高校 工作 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 辅导员 全国高校 工作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