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歌_中唐晚唐诗歌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中唐诗歌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唐晚唐诗歌”。

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与历史分期

一、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二、中唐诗风的转变

1、时代精神的转变:

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干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2、审美趣尚的转变

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三、中唐诗歌的分期

前期:自大历到贞元年间,主要有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李益、大历十才子等人。

后期:自贞元到长庆年间,主要有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李贺以及刘禹锡、柳宗元等。‘

第一节 中唐前期诗人

概览

1.以长安、洛阳为中心

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多依附权门,多投赠酬唱之作

2.以江南吴越为中心

韦应物、刘长卿、李嘉祐、戴叔伦流连山水,描写风月

一、刘长卿(约726-约790)

有《刘随州集》

反应当时士人的孤独冷漠的心态。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诗以表达身遭贬谪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为主要内容,如:

表达身遭贬谪的感慨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山水隐逸的闲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送灵澈上人》(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自许“五言长城”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唐诗纪事》),长于五言,有“五言长城”之称。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

清〃贺贻孙《诗筏》:“能以苍秀接盛唐,亦未免以新隽开中晚之风。”

二、韦应物(约737-约791)

苏轼:“乐天长短三千首,却避韦郎五字诗。”

其诗高雅闲淡,人比之陶渊明。

有《韦苏州集》

韦应物的早期诗歌,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尚存刚健明朗的盛唐余韵。如: 《秋夜寄丘员外》、《寄全椒山中道士》

其后期作品的主导倾向,转为向往隐逸的宁静。如:《滁州西涧》

三、大历十才子

 据姚合《极玄集》卷上、《新唐书·卢纶传》:钱起、卢纶、吉中孚、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

 对大历十才子具体诗人,后人亦有其他不同说法。可参蒋寅《大历诗派研究》,中华书局出版。

大历十才子的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他们的诗,或寄情趣于山水景物,或写日常生活琐事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皎然《诗式》:“大历中词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之丧,正在于此。”  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多写得精致工整,以钱起、卢纶成就较高。

钱 起

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首,《省试湘灵鼓瑟》、《暮春归故山草堂》为其名作,前为试帖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二句尤为传诵。

卢 纶

《塞下曲》其三

四、边塞诗人李益

李益(748~829)比大历十子略晚,身跨大历、元和。

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  李益的边塞诗。

 尤其是七绝,虽带有盛唐诗的一些特色,但其诗中的感伤悲凉情调,应与大历时期的时代风貌有关。《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为其代表作。

宫怨、闺怨诗《江南词》、《边思》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似将海水填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顾况

俗奇并举:俗起元白,奇开韩孟。-第二节中唐后期诗人

一、韩孟诗派

(一)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1、韩孟诗派的形成。

 韩愈和孟郊是诗派的领袖,此外还有张籍、李贺、李翱、皇浦湜等。

2、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

① “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 “不平则鸣”说,既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又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  “笔补造化”说,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②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 既是韩愈、孟郊的诗歌理论主张,又是在创作中努力实践它。形成韩孟诗派“奇崛险怪”的风格。

3.韩孟诗派理论主张的意义

突破了过去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视诗歌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二)韩愈

1、韩愈生平与思想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详见教材)

“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重答张籍书》)

“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愈全之于已坏之后。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

2、韩愈的诗歌创作

 特点之一,以气势见长。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

 特点之二,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如《永贞行》中“狐鸣枭噪”、“晹睒跳踉”、“火齐磊落”、“盅虫群飞”、“雄虺毒螫”《送无本师归范阳》中“众鬼囚大幽”、“鲸鹏相摩窣”、“奸穷怪变得”

 特点之三,常常把散文、骈赋的章法、句法引进诗歌。

《山 石》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将此诗与秦观诗比较曰:“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韩愈的七律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朝州路八千。)

韩愈的绝句

《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古人评点

 《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语极凄切,却不衰飒”。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昌黎文章气节,震铄有唐。即以此诗论,义烈之气,掷地有声,唐贤集中所绝无仅有”。

 赞之者如:

(唐)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 “韩吏部诗歌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揭电,奔腾于天地之间,物状奇怪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退之诗,大抵才气有余,故能擒能纵,颠

倒崛奇,无施不可。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入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  清·叶燮《原诗》内篇:“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 贬之者如:

 “韩退之于诗本无所解”(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

(三)孟郊(751-814)

 孟郊以苦吟著称,诗中以幽僻、清冷、苦涩意象最引人注目。 多五言古体。 有《孟东野诗集》。

“寒”语

 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又似煮彭蚏,竟日嚼空螯。……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不如且臵之,饮我玉色醪。(《读孟郊诗二首》之一) 元好问评价:

 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论诗绝句》)

(四)贾岛

苏轼:“元轻白俗,郊寒岛瘦。”《题李凝幽居》、《忆江上吴处士》“

二、李贺

(一)生平(790-816)

 字长吉。

 有《李长吉歌诗》。李贺诗集:

清代王琦选辑历代评、注,编撰《李长吉歌诗汇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出版《李贺诗歌集注》。

(二)、李贺诗歌的内容

《雁门太守行》 清·杜诏、杜庭珠编的《中晚唐诗叩弹集》曰:“此诗言城危势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横秋,夕阳塞紫,满目悲凉,犹卷旆前征,有进无退。虽士气已竭,鼓声不扬,而一剑尚存,死不负国。皆极写忠诚慷慨。” 南园

南园十三首(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开愁歌》

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赠陈商》 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崇义里滞雨》

生命与理想两重主题交织在一起,通过写鬼怪、死亡、游仙、梦幻来抒发、表现自己的苦闷。充满伤感的意绪和幽僻怪诞的个性特征。“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

《秋来》

(三)、李贺诗歌的特色

1.想象神奇、怪异、虚荒。《李凭箜篌引》

清人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2.奇峭的用字、冷艳凄迷的意象,构成幽凄冷艳的诗境

明·王思任《昌谷诗解序》云:“以其哀激之思,变为晦涩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苏小小墓》

3.构思的跳跃性极大

总的特点,李贺的诗较前人更注重表现内心的情绪、感觉乃至幻觉,而忽视客观事物的固有特征和理性逻辑,打乱了人们所习惯的思维程式。

(四)、对李贺的评价

唐·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说:“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赵翼《瓯北诗话》

三、元白诗派

(一.)新乐府运动

1.新乐府

指自命新题以写时事的乐府诗,主要特点:用新题、写时事、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

2.代表言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白居易《新乐府序》)

(二)主要诗人

1.“张王乐府”

张籍 

王建

2.元稹

    

代表作品:《连昌宫词》

“元轻(轻佻)白俗(俚俗)”

——苏轼语

“通江唱和”:与白居易寄诗酬唱

3.白居易

讽喻诗

(1)一事一题:“一吟悲一事”,例如《秦中吟》组诗十首

《买花》,从小处着眼,揭露出当时社会的弊端,触及到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本身。 《议婚》《重赋》《伤宅》《伤友》《不致仕》《立碑》《轻肥》 《五弦》 《歌舞》

(2)运用肖像、心理、细节等白描手法刻画人物 

《观刈麦》:“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3)鲜明的对比 

赏析:《轻肥》、《红线毯》 

(4)语言通俗、直白

感伤诗

(1)《长恨歌》

分析其多重主题:爱情说、同情说、讽谕说、惋惜说、感慨说、自伤说、双重主题说、矛盾主题说

多重主题说:

讽谕、同情——表层意义

寄寓爱情理想,及对美好理想的执着和留恋——中层意义

• 寄寓中唐文人们对理想盛世的回忆和一去难返的怅恨——深层意义

(2)《琵琶行》

赏析其中描写音乐的佳句:

四、中唐后期政治诗人

(一)刘禹锡(772—842)

咏史怀古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注入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悲情和沉思,使作品具有一种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和隽永感,在中唐诗坛胜境独标。《西塞山怀古 》 《金陵五题·乌衣巷》

民歌体诗,汲取民歌特色,仿照民歌进行创作,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堤上行》、《竹枝词》

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望洞庭》《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

刘禹锡的诗歌特点:大多简洁明快,格调高昂,风情俊爽,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蕴涵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如名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诗歌特点:清幽孤寂、忧情哀怨

在朴实而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幽清而凝重的情思,寓情于景,寄慨遥深,诗风兼有简洁、幽深、温丽、含蓄之长。

苏轼:“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应物)上。退之(韩愈)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沈德潜:“柳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

中唐诗歌

中唐诗歌中唐,一般指代宗元年至文宗二年太和年间。唐诗发展到中唐,流派众多,风格多样,是唐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1.元结、顾况元结(约719年-772年),字次之。少不羁,年十七始折......

第八讲 中唐诗歌

第八讲中唐诗歌一、中唐诗歌的新变动荡的中唐  安史之乱  甘露之变李肇《唐国史补》:“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李肇《唐国史补》:“自贞元侈于游宴。” 改......

第六章 中唐诗歌1

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一节大历诗风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的几十年间,唐王朝处于大乱过后的衰落时期,此时的诗歌呈现出了一种过渡状况,即从盛唐向中唐过渡。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封建中央......

雨中唐岛湾诗歌

雨中唐岛湾诗歌今天有雨,撑一把雨伞,独自走进唐岛湾。雨中的唐岛湾,一片宁静,没有喧哗声,只有雨点敲打雨伞的声音,伴着我走进烟雨朦胧的雨巷。一只木舟船,在细雨朦胧中摇曳季节,绳缆......

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

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中唐时代背景:中唐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起到唐敬宗宝历年间约70余年的时间。期间一直战乱不断(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中唐诗歌.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唐诗歌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唐晚唐诗歌 唐诗 中唐晚唐诗歌 唐诗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