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花鼓戏的历史与现状_宁乡花鼓戏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宁乡花鼓戏的历史与现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宁乡花鼓戏”。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在宁乡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进程中,宁乡花鼓戏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 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正濒临销声匿迹的境地,其传承和保护问题成为一个难题。因而,如何让宁乡花鼓戏在宁乡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大潮中承担起重要的责任,让这一深受人民喜爱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命力量,正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挖掘、整理、传承与振兴宁乡花鼓戏宁乡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每一个文化人肩负的光荣使命。本刊将从本期开始与读者朋友们共同探讨宁乡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欢迎广大读者朋友踊跃来稿。

宁乡花鼓戏的历史现状及传承保护的思考

杨新春

往昔:源远流长,鼎盛空前

宁乡是湖南花鼓戏的摇篮,为湖南花鼓戏三大发源地之一。宁乡花鼓戏产生于清代中期,广泛流行湖南各地,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域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是浓缩了广大宁乡人民一百余年的情感,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流行于湖湘大地的六路花鼓戏流派唱腔都是以宁乡方言为统一的舞台语言,可见宁乡花鼓对湖南花鼓戏的形成发展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宁乡花鼓戏脱胎于地花鼓,经历了由简朴到复杂的发展历程。即宁乡山歌→对子花鼓→地花鼓→花鼓戏的过程。宁乡对子花鼓是一种民间舞蹈,唱腔采用宁乡山歌的腔调,最初在春节等传统佳节时与大闹花灯活动穿插进行,汇同龙狮、龙灯、锣鼓一起进行表演,载歌载舞,情节生动,内容朴实,表演风趣,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几经演化慢慢发展成为集歌、舞、乐、戏曲于一体的艺术形式,表演场所也不再局限于山间地头,走向了庭院、晒谷场,最后走向了演出舞台。

宁乡花鼓不仅源远流长,传播广泛,掀起了尉然大观的湖南花鼓戏大潮,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清道光年间,流沙河民间艺人黄道开组建的花鼓戏土坝班开班,一时轰动全县,紧随着各路戏班花开楚沩大地。黄道开把班邸开进长沙城时,由此奏响了湖南花鼓戏的序曲。及至民国、建国初期,宁乡花鼓戏达到鼎盛时期。宁乡花鼓经一百多年的艺术交流与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诞育了一大批演艺名流,创作出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花鼓剧目。在花鼓戏演界名艺人以朱林武、刘学延、黄

五、王命生、罗绮文、贺桂光、肖克昌、龚一如等颇获盛名。传统剧目以《讨学钱》、《闹学》、《贺新春》、《跳粉墙》、《望郎》、《耍金扇》等为代表,其中以贺桂光、肖克昌创作并演出的《讨学钱》曾于上个世纪50年代参加全国地方戏调演获优秀剧目奖,在中南五省乃至全国产生强烈反响,在湖南地区流传盛广,经久不衰。1953年,经过整理的宁乡地花鼓《贺新春》被省选拔参加中南地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1956年,《跳粉墙》获湖南省农村群众艺术观摩汇演优秀节目奖。1958年,全县有万余人参加地花鼓演出,盛况空前。1961年,刘少奇主席回乡调查时,指定观看花鼓戏《书房调叔》(王命生、伍岳云演),1983年中央戏曲研究院专程入湘录制了该片,作为湖南花鼓戏代表剧目之一。1979-1980年,县文化馆在县城和东湖塘等处,举办地花鼓艺术培训班。宁乡传统的地花鼓曲调,至今仅保留四十多个,如《跳粉墙》、《洗菜心》、《铜钱歌》、《八月望郎》、《宁乡正调》等。

现状:物换星移,日渐萎缩

宁乡花鼓戏曾经铸就的辉煌迄今仍在宁乡乃至全省文化艺术史上熠熠生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习俗与民间文化的日趋式微和社会多元文化强势的冲击,无论是专业剧团还是民间业余组织都陷入了发展的尴尬困境。

社会大发展,造成人们欣赏观念的变化。社会飞速发展中,多元文化强势崛起,各种影视文化、歌厅文化、网络文化充满着文化消费市场,使得宁乡花鼓这种古老而又显单调的娱乐活动明显与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欣赏观念不相符合,自然劣汰似乎是大势所趋。

花鼓戏专业人才的流失和断层。湖南花鼓正走向整体滑坡趋势,花鼓戏市场一片萧条。宁乡花鼓戏自1987年花鼓剧团解散以来,老一辈花鼓戏艺人相继过世,新一代年轻人对流行音乐、偶像剧、网络游戏趋之若鹜,宁乡花鼓戏的传承发展面临严峻的现实。

传统剧目内容陈旧,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时代不同,对戏曲内容的要求也不同。花鼓戏旧称为“淫戏”,难登大雅之堂,老一辈艺人虽对传统剧目进行了修改,但还是难适今人“口味”,所以对花鼓戏的题材及思想内容方面的传承创新已刻不容缓。

传承方式落后,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宁乡花鼓在传承方式上自黄道开创班以来,主要是靠口传心授的模式即家族式、师徒式。很显然,这种方式在老一辈艺术家不断逝世而新一辈艺术家难以培养的社会大局面下是非常不合时宜的,只会进一步加速花鼓人才的流失和断层面的继续扩大。

思考:传承保护,迫在眉睫

对传统花鼓戏的保护,宁乡文化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在上个世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宁乡县文化馆组织大量人员,对其进行了搜集与整理,部分剧目才得以幸存下来。2008年,宁乡对子花鼓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名录。

令人欣喜地是,宁乡花鼓戏的濒危状况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县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的广泛关注,多次在县人大、政协会议上提出议案、提案,强烈要求传承保护宁乡花鼓戏,以重新焕发本土花鼓戏的生命力量。复苏和振兴花鼓戏逐步成为了社会普遍共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宁乡文化强县战略的实施为宁乡花鼓戏的全面振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宁乡文化部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更是责无旁贷的。在文广新局领导的重视下,迅速在今年8份启动了全面振兴花鼓戏保护事宜,出台了《宁乡花鼓戏保护发展振兴三年行动规划纲要》和《宁乡花鼓戏保护发展振兴研究促进会章程》等一系列关于传承保护和振兴宁乡花鼓戏的重要举措。全面振兴宁乡花鼓戏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健全宁乡传统花鼓戏的抢救、保护振兴机制。组建“宁乡花鼓戏振兴发展研讨会”、建立花鼓发展振兴的人才和经费保障体系、构建宁乡花鼓戏表演团队和演艺人才队伍网络体系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从制度上完善花鼓戏的保护与振兴。聘请省、市专家戏剧艺术家为宁乡花鼓戏顾问,对宁乡花鼓戏的学术研究和艺术活动进行帮助与指导,全面构建花鼓戏的传承保护发展体系。

做好宁乡花鼓戏传统剧目的整理与创新以及群众基础性工作。一是加强传统剧目的整理,如《张先生讨学钱》、《跳粉墙》、《宁乡正调》等。不仅要充分挖掘、整理花鼓戏传统剧目,而且整理从原宁乡剧团以前的演出剧照、音像资料、文字资料,以便用文字、录音、录像、图片、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项目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进行宣传和保存。二是加强传承与创新。宁乡花鼓戏要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必须借鉴时下优秀剧目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演观念,革新陈旧的艺术形式,充分融入其他优秀文化基因,对宁乡花鼓进行积极的改造,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使之既具乡土气息,又能反映时代的民族风貌而被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三是要重视花鼓戏的群众基础性作用。没有观众就不会有戏曲,宁乡花鼓戏经百载而不衰,正是寄托了宁乡广大劳动人民累代不衰的文化情结和爱国思乡的故土情怀。因此,振兴宁乡花鼓戏,不仅要做好剧种、曲目的抢救、保护和改造、创新工作,还要培养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热情,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平,要把地方戏曲的普及提高融入群众文化创建活动中去,在全县乃至全省范围内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活泼的传唱宁乡花鼓戏的大氛围。

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操作性强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制度。目前,长沙花鼓戏已进入了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湖南花鼓戏进入国家第二批非遗名录,宁乡对子花鼓虽已进入了市级第一批非遗名录,但其传承保护具体措施实际上还没有正式启动。面对花鼓戏濒危状况,要加强宁乡花鼓戏的有效保护,政府性的作为是极其重要的。必须建立统一的县一级传承保护机制,把花鼓戏的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积极开展各项传习活动,将宁乡花鼓戏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一是组织花鼓戏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设立花鼓戏教育培训基地,招收一批学员,采取随团教学办法,由传承人直接进行教学,学员练习戏曲基本功、唱腔,接触花鼓戏传统剧目,熟悉花鼓戏传统唱腔及表演技艺。二是举办花鼓戏青年演员培训班,并创作排演具有现实生活代表性较强的三十个优秀传统小戏和十个优秀传统大型剧目,让青年演出学习、继承,充分利用专场演出、节会展演、戏曲擂台赛、票友演唱会等途径扩大群众参与面,增加影响力。三年内大型花鼓戏表演活动10次以上,有影响的节目表演100台以上。三是充分利用《周末我登台》艺术团这个平台,引进社会力量,加入戏剧艺术生产营销,使社会力量成为宁乡花鼓戏发展的坚强后盾,走出一条戏剧发展的新路子,真正实现宁乡花鼓戏的全面振兴。

典当历史与现状

中国典当业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李 蕾典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也是最早的金融贷款形式。被视为世界典当业最主要发源地的中国,典当业有着1600多年的历史。从其诞生至今,历......

戏曲的历史与现状

戏曲的历史与现状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

德国物流园区历史与现状

德国物流园区历史与现状在欧洲,法国和意大利早期开发物流园区的时间可以推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而在德国,第一个物流园区试验项目是在80年代中-不莱梅物流园区。至今仅在西欧......

结核病的历史与现状

结核病的历史与现状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结核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历史久远的慢性传染病,科学家们从发掘出的早期人类骨骼中发现有驼背的脊柱,这是结核病的病征之一。中国在2100年前......

票据的历史与现状

票据的历史与现状来源:承兑汇票 http://www.daodoc.com/早在盛唐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诸如帖、书帖和“飞钱”等票券,这被视作中国最早的票据;到了公元11世纪北宋时期,商人发明了用......

《宁乡花鼓戏的历史与现状.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宁乡花鼓戏的历史与现状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宁乡花鼓戏 宁乡 花鼓戏 现状 宁乡花鼓戏 宁乡 花鼓戏 现状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