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鉴赏专项训练_高中古诗鉴赏题目训练
高中古诗鉴赏专项训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中古诗鉴赏题目训练”。
古代诗歌鉴赏
(时间:90分钟 满分:160分,每题8分)1.阅读下面的一首汉代民歌,完成文后题目。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 ①飙风:暴风。②思:悲感,悲伤。(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解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两句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情感或者诗人思想的词语。这首诗主要表现“我”在外的悲凉,开篇用“秋风”的意象直接表达忧愁,接着写忧愁的原因是“胡地”、“离家”。全诗围绕着“愁”行文,所以诗眼是“愁”。
(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联系语境可知,这两句的景物描写主要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同时交代“我”出入都忧愁的原因是远离家乡。
(3)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歌为了表达“我”的忧愁,先用景物烘托,然后写自身。从“衣带”看,这是“我”忧愁后的外在表现;“心思”,体现的是内心的感受。二者结合表现出“我”是一个落魄的游子。
答案:(1)本诗的诗眼是“愁”。诗歌开篇用环境描写渲染诗人的“愁”;“出亦愁„„令我白头”五句以“愁”为中心,表现“我”的哀愁的深重;“胡地„„修修”两句说明原因;最后四句继续写“愁”,表现“我”憔悴的形象。
(2)诗句的作用有两个:①这两句诗把秋风萧瑟的自然景观与胡地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形象地表现出秋天的凄凉。②交代“我”忧愁的原因是身在异乡,使开头的愁绪落到实处。
(3)“衣带”一句重在写忧愁的外在表现,“心思”一句重在写内在的愁绪。两句诗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抽象的愁绪具体化,内外相应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愁绪满怀的游子形象。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②
①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 ①却关:打开门闩。(1)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二是要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三是要指出此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含着诗人的情感。考生在分析诗歌形象时,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考生在解答鉴赏形象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答案:(1)用白描手法写水中和岸上的场景(生动表现春日河湾景象)。“小童”一句把两种场景连接了起来,动静结合,浑然一体,显示出水乡的宁静、优美,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2)从“疑是”、“急”、“却关”可以看出,小童热情淳朴、天真可爱。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女 [唐末]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1)诗中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谈谈对本诗尾联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诗刻画了一位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或者“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采桑女的形象。“手挽长条泪如雨”,采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通过心理刻画,点出采桑女心中忧虑的事,再加上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诗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2)如狼似虎的里胥(里中小吏)逼上门来,催她二月交新丝。想到此,她手攀着柔长的桑枝,眼泪如雨一般滚
①
下。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写出了采桑女流泪的原因,突出了主题。诗人不着一字议论,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二首(其一)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考生解题时应注意:一要明确诗人是怎样描写春天景色的,二要明确春天的画面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考生明确了这两点,就不难看出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生机盎然的特点。
(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一要从表达技巧入手,前两句营造了一种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气氛,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同时也用美好的春色反衬作者内心的忧愁;二要从诗歌的结构特点切入,“东风不为吹愁去”在诗歌结构上叫“转”,具有结构上的跌宕及思路上的转折的作用。
答案:(1)通过对“草”、“柳”、“桃花”、“李花”等的描写,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的特点。
(2)①不同意。因为全诗侧重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愁思。②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的前两句选取春天的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丽风光;
三、四两句抒情,转写诗人的愁思。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是后两句的春恨之铺垫。全诗用美丽的景色反衬诗人内心的愁、恨,情感表达婉转深刻。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①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回答此类题目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再现画面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景色营造的氛围,往往是为抒情作铺垫的,所以答题时也可以反过来借诗歌所表露的情感来体会景色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
(2)“孤舟”是作者写景抒情的立足点,既是“舟”,也是“人”;既串联景,又抒发情。所以谈其作用,可从它与其他景物的关系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来谈。
答案:(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 ①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②五更钟:亡国丧音。③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悲凉。
(1)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层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开篇两句呈现了四种意象: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凄凉的钟声。这些意象形成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令人凄惶惆怅。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面上写燕舞东风的春景,实则以燕子的无情反衬皇室衰落惨败的凄凉和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之感。(亦可答: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隐喻降清旧臣的无义,揭示出他们卖国求荣的嘴脸。他们恍如翩翩起舞的燕子春风得意,哪里还有什么亡国的悲恸。)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后池上 刘攽
②
③
①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诗的前两句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从题目可以读出作品的一、二两句表现的是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默读诗句,考生不难发现“明镜”是个喻体,即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考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了诗歌中所用的技巧,因此考生要将“静”与“动”落实到对诗句的理解上,并指出其表达的艺术效果。考生通读全诗可知,前两句重在写“静”,后两句重在写“动”,两者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
答案:(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水面如同被轻轻磨过的明镜,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
(2)
一、二两句用“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美。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本诗既写出了静态美,又写出了动态美,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晓行望云山 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1)请简要分析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富有哲理”是宋诗的一个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本诗包含了哪些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一般情况下,诗人不会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景物或事件含蓄地将其表达出来。因而解答时,考生要先抓住“晓行望云山”这一标题,明确该标题点明了事件及描写的景物。然后再分析“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两句,明确其写出了作者望云山的感受。抓住这两点,考生就不难理解作者表达的是一种发现事物真相后顿悟的惊喜之情。
(2)它要求考生结合本诗分析宋诗“富有哲理”这一观点。考生解题的关键在于分析诗
中蕴涵了哪些哲理。结合诗歌内容,考生可以发现诗中蕴涵了世事真假难辨、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等哲理。
答案:(1)写作者于雨后初晴、天色拂晓时赶路,远望云山奇峰变幻不定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发现事物真相后顿悟的惊喜之情。
(2)本诗主要包含了两个哲理:①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往往是真假难辨的。人们只有细心观察,用心分辨,才会有拨云见日的时候。②只有透过事物的表象,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语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和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整首诗不仅仅表达了收到家书的喜悦,而且融合了家人与自己共同的心情,把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和自己盼望早日还乡的迫切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2)唐人的五言绝句佳作,往往自然真切,不加雕饰。后人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并不多见。袁凯这一首诗,通篇紧扣家书,纯用白描,增减一字不得,恰到妙处。
(3)古代诗歌有一种写法,即假如自己思亲,却不直接写自己,而写对方思念自己。这样转过一层,使意思加深,平添波折。本诗显然借鉴了这种写法,明明客愁无限,归心似箭,却写家书中亲人希望自己回家的急迫心情,寥寥数语,天然淳朴,所凝聚的情感却很浓郁。
答案:(1)诗歌不仅写了诗人收到信时的喜悦,还写了自己宦游的孤寂和家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情。
(2)诗歌运用口语化的质朴语言,用语简练,紧扣家书,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盼望早归的心情。
(3)这两首诗歌都着重写了“思家”,但诗人都不正面描写自己如何想家。袁诗写寄来的家信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白诗写家中亲人深夜独坐,说的都是希望诗人早日还乡的话,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榘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1)请赏析“秋在黄花羞涩处”中“羞涩”一词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身名都被儒冠误”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炼字的把握。考生在解题时要抓住“羞涩”一词的词性、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所蕴涵的感情色彩,再联系所描绘的对象“黄花”,就容易组织出答案。
(2)题在解答时,考生要抓住词中景物的特点,如词中描写景物的“乱”、“淡”、“荒”等字和“且尽清樽公莫舞”等抒情的句子,就能组织出答案。
答案:(1)用“羞涩”一词来状写菊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新颖独到而且巧妙。“羞涩”写出此菊花经过一夜的霜打,无力抬起头来,好像有些羞答答的神态,十分传神。
(2)该句写出了词人对进入仕途的悔恨的心理,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厌倦的思想情感。1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 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典故的运用。注意典故中人物的经历、命运与精神,使之和诗人思想感情连在一起。
(2)考查炼句,分析尾联。诗歌尾联大多卒章显志,本诗以景作结,营造氛围,表达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尽意无穷之效。
答案:(1)“复楚”“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
(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
1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注】 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靖康之变后十四年。②直自凤凰城破: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分飞:比喻夫妻离散。
(1)请赏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中“还”字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生在解题时,要明确古代诗歌“炼字炼句”的一般规律,紧扣“还”字在句中的双重意义。
(2)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题时,考生要明确本词的表达技巧主要表现为以个人之情写兴亡之恨,即以小见大,要明晰个人为“小”,国家兴亡为“大”。
答案:(1)一个“还”字,不仅体现了词人年年盼望与妻子重逢的殷切之情以及盼望落空后的失望之情,还暗含了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
(2)以小见大。词的上阕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词人与妻子失散、流落江南的痛苦,下阕则写自己对夫妻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此词明写夫妻离散的痛苦,实则描写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既抒发了词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亦抒发了对故土的一片热爱之情。②
③
①
古诗专项训练一、填空1、写诗题(1)李白的诗有: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王维的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3)杜甫的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中考古诗鉴赏专项训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欣赏的相关常识。②理解作品的内容、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赏析古诗词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城东早春 杨巨源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注释】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1)本诗中的......
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欣赏的相关常识。 ②理解作品的内容、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赏析古诗词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夕阳楼李商隐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⑥世自悠悠。①“花明柳暗绕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