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知青岁月_我的知青岁月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我们的知青岁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我的知青岁月”。

我 们 的 知 青 岁 月

------------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时光如流水,弹指一挥间。上山下乡、插队农村的“知青”生活己经过去了四十年,不知有多少人还能够回忆当年的“知青”生活。我们——当年“知青”大家庭中的一个组成部份,却对那一个历史时期有着较深的回忆,有痛苦,也有幸福;有忧伤,也有欢乐;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在其中。“知青”生活带给我们的是一段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也是我们踏入社会迈出的第一步,是人生中的一个起点,让我们从这个起点开始吧:

一九七O年十一月十六日是我们一生都难以忘怀的日子,在那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时代,以“老三届”为主的“知识青年”群体,怀揣懵懂青年的热情,高呼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的革命口号,由铜仁城区几所中学初中的往、应届毕业生组成的“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团队,分别乘上了十几辆满载男女青年学生的汽车,响应毛主席的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号召,告别家乡和亲人,奔赴到石阡县的石固、龙塘、白沙、本庄、乐桥等人民公社所属的生产队落户当农民,经过一天崎岖山路的颠簸,傍晚时分到达离铜仁三百余华里的石阡县城,县”知青办”招待了简单的晚餐后便安排全体学生在石阡大会堂的木椅和地板上休息了一晚,十七日上午开了一个简短的迎送会后,同学们就各自奔往插队落户所在的生产队。当天中午我们乘车到达了离石阡县城一百二十华里的本庄公社所在地——本庄镇。当时本庄街上刚遭遇一场大火灾,滿地残垣断壁,一派凋零,本来在闲天就非常冷清的街上,显得更加凄凉,我们的到来,就象一股春风,猛然间,萧条的街上来了这样一群年轻的学生小伙子和俊巧姑娘,街上顿时热闹起来,纷纷围上来打听我们的行踪。本庄公社的知青共20人,分别落户在5个生产队。我们一行五人(三男二女)是最后一个离开本庄街上的知青队,随着生产队的村民从本庄街上向东约走6华里的山间小路就进入我们新家所在地——本庄公社黎坪大队沙湾生产队。我们临时的家就在进寨小路的途中,一幢三开间的木质二层小楼,楼上是生产队办公室,楼下粮食仓库,暂时腾空二楼两间房屋安排我们住宿,男女生各一间。门前是一个大坝子约一亩地左右,用三合土浇筑,是用来晾晒稻谷、小麦和油菜籽的。坝子的西侧临时搭了个棚子作为我们的伙房。

我们的新家-------沙湾生产队座落在一座海抜1200米的大山——马耳朵山脚下,生产队得益于千工堰水渠的水滋养,灌溉靠它,人畜饮水靠它,盥洗靠它。全队以稻田为主,而稻田又以梯田为多。旱地很少,分布在蛇皮山、冈家沟、土地脑以及马耳朵大山的半山腰以下的几个地方,主要栽种玉米、红苕。水田一般大季种水稻,小季种植以油菜居多,小麦极少。生产队的副业收入来源主要靠挖煤卖煤、卖水牛、烧砖瓦、卖树木和卖粮食油菜杂粮。我们所在的生产队是本庄区的粮油主产区,在当时的那个年代算是个“富裕”村了。

我们六个知青(老哉十二月来的)都来自铜仁中学,男生中老

三、老哉、大毛是小学同班同学,老三和老二是中学同班同学,女生大梅和小勇来自不同的班级,按年纪排轮依次为大梅、老

三、大毛、老

二、小勇、老哉。这是一群十七八岁还在初中读书的学生,经过小学毕业到初中毕业的四年无政府状态的“文化大革命”,又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來到农村,在这里我们将挽起裤脚,扛起犁耙,放下城里学生的架子,认认真真向“贫下中农”学习,领悟春播、夏锄、秋收,冬藏的真谛,学习各种农活,劳其筋骨、冻起肌肤,树立老老实实做事,忠忠厚厚做人的人生准则,“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我们这一个特殊年代临时组成的特殊家庭将在远离家乡四百多里的异域他乡的农村与全国千千万万的同样的家庭一样无期限艰难的运转和生存着。

农村生活首先是从学习和解决吃饭等生活问题开始。因为大家要吃饭要生活就必须学会砍柴、煮饭、炒菜,洗衣、缝被子、做家务以及持家过日子。离开父母一切靠自已,好在来的同学们在家时并不都是些懒汉和小姐,每人都有自已的特长。一般女生都会煮闷锅饭,炒家常菜,男生会做一些砍柴、挑水,烧火的事情。不时会有一些热心的大嫂大姐、大哥小弟们来我们住处,指教一些简便的如蒸甑子饭,做腌菜等生活技巧,使我们的生活逐渐融入到农村普通家庭中。真正像农村人家一样生活,是一九七一年生产队专门给我们盖了新房子后,那时我们喂了猪有了菜园子。新房子共三间,男生一间,女生一间,还有贮藏室一间,左侧为猪圈厕所,右侧盖有厨房。新房子在寨子右侧沙沟旁,背后是一座长滿柏树的小山,左右不远都是村民住家,门前是条溢洪沟,还有一条水渠,渠上架有一渡槽,渡槽中流着千工堰清澈的水,挑水用水很方便,夏天我们就在堰沟中洗澡。门前有四五十平方米的坝子,一半种菜,一半平整为院坝。由于住在寨子中,左邻右居往来更频繁,年轻人晚上常来聚会吹牛,唱歌和聊天、下棋、打扑克,有时也在一起打个平伙,不时也有中老年人和相邻的乐桥公社沙子湾的村民过来玩,同时也把年轻的媳妇和姑娘们吸引来了。我们那里就好像农村文化中心一样,吸引着周围那些渴望文化娱乐,寻求精神刺激和猎奇世界的村民,一些老年人曾说“知青是个宝,群众离不了,带来新鲜事、欢闹半个天”。那时候生产队办了夜校,知青是老师,搞了农村科研小组,知青是骨干。把一些尚未安排有知识青年的生产队撩拨得往公社去要知青。

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不同,由于没有电灯,我们都是用自制的煤油灯照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我们每天亘古不变的劳动时间,经常天黑了还在回家的路上,吃了晚饭巳经九、十点钟是常事,特别是农忙季节。沒有星期天,沒有节假日,只有农忙和农闲。农忙男女劳力轻伤不下火线,知青也一样。比如栽秧季节一干就是半月二十天,每天早晨天未亮要扯100个秧子才能回家吃早饭,吃了响午又耍扯100个秧子并栽完才能回家。基本上是天黑下来才收工(约傍晚七八点钟),农忙时一天吃四歺(早饭八点左右、中饭十二点、响午四点、晚饭八点以后),农忙吃菜很随便也简单,一般是早饭时炒一大盆西红柿和碎碎辣椒,少油多放盐,可以吃到响午那歺,饭除了早晚是热饭,其余两歺是冷菜剩饭。农忙季节是很累很累的,栽秧时由于一整天都是弯着腰,右手手指要不断插进田中泥巴里,每天累得腰杆直不起,手指起倒签,腿上的汗毛都被田地里的泥巴磨擦得一根不剩。好在人年轻睡一觉第二天恢复如初。农闲时则可以玩一玩。但农闲分夏闲、秋闲和冬闲。夏闲、秋闲就是每一个农忙季节后的短暂闲暇时段。如夏闲时段主要有栽秧上坎后的大小端午节,秋闲时段主要为稻谷抽穗至成熟收割期间。夏闲和秋闲期间我们会洗衣被,砍柴,还能去赶集,有时也到各知青点去串门子,逢生产队某家迎娶媳妇或嫁女也去帮忙湊热闹,有时干脆休息看书读报听广播。冬闲主要是忙过年和玩农历正月。当然也抽空结伴到附近的景点去采风探秘,如到河闪渡领略乌江大河的奔騰,去神仙洞探秘土匪盘据地险峻和隐秘,回忆解放军攻洞时情形。赴茶溪享受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美景,更少不下到石阡古城参观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天主堂,到城南温泉泡澡,去狮子桥一带吃石阡名小吃——绿豆粉。

学做农活比家庭生活难得多,比如割田坎、上田坎、薅草薅秧、犁田犁土、使喚耕牛、栽秧打谷、除裨选种、杀虫施药等、毕竟我们多少有点文化知识,懂点科学,脑子又不笨,学起农活技巧来一般三两遍就能懂其要领,不一会能操作应用,当然要精通就靠自己多做多炼,俗活说“熟能生巧”。一些体力活如挑重担打赤脚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磨与炼。学做农活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比如犁田犁土,牛在前面不紧不慢的走,会使用犁口的农民边稳犁口边踩泥坯还要唱山歌,轻松悠闲像城里人平常散步一样,而我们初学时双手按不住犁口扶手,犁得深浅不一,弯弯曲曲,留下很多田埂(未犁到的地方),不但人累得腰酸背疼,牛也不高兴。其实会使用犁口后才知道技巧就在手上,犁口的扶手就象汽车的方向盘一样,要犁得深一点就向前推压,要犁得浅一点就向后压。泥坯大一点犁口向外拐,泥坯小一点就向内拐等等。而嘴就是刹车,要停下来、要掉头,就得凭嘴对牛的吆喝了。经过一年的艰苦磨炼后,农村的基本农活如犁田犁土,割田坎、上田坎、做秧地、撒谷种,扯秧栽秧、薅秧除裨、割稻打谷等都能熟炼操作,挑重担有了质的飞跃,挑百把斤是常事,二百斤重担也敢试一下,脚底板磨起了老茧,碎石路走起来如飞一样。

农村的农活做不完,每天都能找到农活做,由于人民公社制度形成的“大锅饭”和“人七劳三”的口粮分配制度,平常村民做农活十分懒散,比如薅油菜田的草,十一点钟上工,先到的等后到的,到齐后摆个龙门阵,然后一人一行薅个两个小时就休息一下,再薅二小时放工,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再比如上田坎,一个棒劳力一天从早到晚最多上两三丘田约一、二百米的田埂,如果是小包干可干上五百米还要放早活。当时农村每家每户小孩很多,一般家庭有三、五个,多的七、八个,人多可以多分基本口粮。因此,那时的农村表现出家庭壮劳力多的人家粮食不够吃,而小孩多的人家粮食反而够吃的怪现象。

那个年代农村会议也多,但农村开会绝大多数是在晚上,村民们收了工在吃晚饭时就在各自挂在家中的喇叭里,听到队里通知晚上到某地或某家开会的信息后,大家仍然会和平时一样不紧不慢吃完饭把猪喂饱,牛关好,喝足茶过足烟瘾后才慢慢吞吞点个火把出门赶往会场。一般到会场早的是未婚小伙子,他们无牵无挂是“耍耍公子”沒有家务,其次为儿女已大或刚娶儿媳妇进门的中年人,因为一切家务有儿女或儿媳妇们去做,他们只管“大事”在家算闲人,最后是那些年轻的父亲们。因为刚成家立业或分家出来,什么事都要操劳,在家是忙人,所以来得晚。农村本来晚饭就晚(夏秋八九点、冬春七八点),再加上人家住得分散,等人到齐开会巳经是晚上九、十点以后了,开一二个小时的会就散场,然而散场后大部分人已睡眼朦胧但是仍然不走,还要在烟雾缭绕的会场谈天阔地吹个把小时牛,少部分要玩到半夜两三点钟。“开会二小时才到齐、散会一小时才走完”是那个年代农村开会的真实写照。

一九七二年以后,农村也悄悄的搞点小包干,农民很高兴,我们也感到高兴。因为这样一来一些活路我们可以自已作主了。如上田坎分片包干,一天的活路我们一上午就完成了,下午就该玩。又如到土地坳打干田,生产队要我们知青三天完成,我们二天就完成了。收割稻子是按一个戽斗四个人分片包干,先拈阄子分地段,然后定时间完成,每打一百斤出田谷不分远近争工分十分。有一年我们拈到瓦窑冲,那可费了老力,那里是一个漏斗形的梯田,相对高差约七八十米,没有路靠的是一丘田翻一丘田,最窄的田只有几十公分寬,泥脚深达大腿根,有些地方田坎有二三米高,打一圈稻谷(上面周长近二百米、最下面只有二三十米)仅收一二百斤,30挑(习惯称6挑为一亩)的面积,可收稻谷二千五六百斤,我们四个男知青整整在那里干了三天,可把我们搞惨了。我们喜欢挑公余粮到本庄粮食仓庫,每一百斤稻谷争工分十分,一个来回十一二里地,每天要挑三趟,每人一天可挣工分三四十分。在农村,我们挖过煤|,烧过石灰,烧过砖瓦和喷洒农药防病灭虫,还没日没夜的干过抽水打干田的事,同时还学会了旱地育秧的农业新技术。

农村的确很苦很累,生活简单枯燥,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好在边远农村集市还比较活跃,农家自喂的鸡、鸭、鹅及禽蛋,住宅地周围自种的各种时鲜水果如桃子、李子、杏子、柿子、柚子、桔子等等,还有自留地上种的棬籽,旱烟,洋芋,红苕和各种时鲜蔬菜,可在市场上換成钱用来购买盐巴和煤油等生活用品。我们自留地有十余棵棬籽树,每年打下棬籽也可換一二十元钱,用来聊补知青点上生活之需。

这里的居住人大部分生活习俗相同,妇女包白棉布头帕,男子也包头帕,但颜色有白、黑、蓝等,男人出外带一支小巧短长的瓷咀瓷头烟杆抽草烟,在家用铜头铜咀的长烟杆在火塘或灶门前抽草烟,男女在家在外只要做事都喜欢围一个围腰。妇女赶集走人家会梳妆打枌一下,头上梳起转转头,围起白棉帕,身上穿起阴丹士林布做的裙边上绣了花的对襟衣,脚上蹬上绣花鞋,用做工十分精巧的绣花红背披风背起嫩娃娃,成群结队,煞是好看,真是一道好风景。这里人家嫁女十分热闹,除众多嫁妆衣被外,出嫁头一天晚上要“哭亲”,即“哭嫁”。哭嫁时,新娘在闺房内由要好姊妹相陪伴,每一个去贺喜或看热闹的亲朋好友,同学知已,同寨乡亲都由伴娘告诉新娘,某某来了,新娘将按照来人的辈份,身份开始边哭边唱。如是读书人就唱“高山打锣印得宽,读书之人要当官”。如是女青年就唱“妹妹长得像朵花,定要嫁过好人家”。新娘唱完后来人应回唱,如不回唱就得给哭钱。这里的婚姻大都是父母包办定的娃娃亲,有些青年要自由恋爱,就要退亲。而退亲(特别是女方退亲)往住把家退穷了,所以退亲的极少极少。

这里村民十分朴实、忠厚与善良,并且十分好客。印象最深的是刚下乡那年春节,当时年轻人狂热的激情、冲动和新鲜感,使我们留了下来要与贫下中农一道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当时的农村过年不象城市那么喜庆闹热,但也表现质朴实在,也有它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怀念的是村里人的好客和真诚。从农历庚戍年腊月十五左右起,每户村民杀年猪就主动邀请我们去吃年饭,直至农历辛亥年的正月底,全队37户人家,一户一天,我们接连吃了37天,过了37天年,朴实的村民为争先后甚至还发生了争执。晚上不管到谁家去串门,都还要煮夜霄给我们吃,就是在平常只要那家有好吃的,都会叫上我们一块吃,用他们的话说,是吃过喜庆。我们知识青年在那特殊年代的艰难岁月里,在村民的呵护和帮助下,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之中,知青和农民己经形同了一家,我们有什么事情他们会来帮忙,遇到什么难事烦事他们会来安慰,而他们有什么事我们也会站出来,什么迎嫁妆抬嫁妆,修房子上柱子,垒猪牛圈抬石块,看碾房守场院等等。农村磨炼了我们,更教育了我们,几年的农村生活使我们认识了农村,了解了农业,懂得并爱上了农民,我们感谢农村,留念教我养我的大山深处最朴实的农民。

三、四年的知青生活结束了,可经历和记忆是抹不掉的,非常年代的非常号召促使的非常行动,的确磨炼了我们这一代人。四十年的光阴在历史的长河只是一瞬间,我们也快进入甲子之年,追忆当年轰轰烈烈的知青经历,它留给我们的不光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同时也影响着我们这四十年的人生和工作。我们既要酣畅淋漓地杼发自已的真实感情,也要避免不负责任甚至自暴自弃的徧颇发泄。农村的知青生活避开政治来说的话:首先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和认真踏实的实干精神,其二磨练了我们的遇难不退坚韧不抜的意志,其三教会了我们艰苦奋斗勤俭过日子的作风,其四学会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人生哲学。纯从感情上來看,农村是广阔天地,沙湾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因为我们大家时刻都想着它,念着它,也时常去看看它。

本庄公社沙湾生产队铜仁知青

訾大建

铜仁地区医疗器械所

叶欣朝

奉建生

董伯新

邓忠梅

郑晓勇

铜仁地区科技局 石阡县农业局 铜仁地区乡镇企业局

铜仁市灯塔中学 贵阳市乌当东风中学

二O一O年六月于铜仁

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走过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在当今......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岁月砥砺理想肇基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最近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这是一部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

《知青岁月》的观后感

《知青岁月》的观后感由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知青网合拍的纪录片《知青岁月》,昨天在北京四惠附近的国粹苑首播。这是一部北京知青口述历史的纪录片。历50年岁月,讲述年过花甲的......

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李 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带......

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我们的知青岁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我们的知青岁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我的知青岁月 知青 岁月 我的知青岁月 知青 岁月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