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_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习
复习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习”。
复习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1.人类活动的特点
(1)(2)(3)目的性。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经过大脑思考,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依存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通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而进行的。知识性。人类能从自己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独有的知识体系。
2.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3.管理的职能(基本)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4.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有人类的活动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人和社会活动都具备各种管理;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性质)
管理的性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实在,所以,我们成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5.管理的社会属性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6管理者的角色
(1)
人际角色。作为管理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能,必须在工作
小组内扮演代表人物、领导者和组织联络者的角色。
(2)信息角色。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须扮演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的角色。
(3)决策角色。管理者也起着决策者的作用,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须扮演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谈判者的角色。
7.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管理者需具备足够的技术知识和技能以便卓有成效地指导员工、组织任务,把小组工作的需要传达给其他小组以及解决问题。
(2)人际技能。管理者必须能够理解个人和小组、与个人和小组共事以及同个人和小组处理好关系。
(3)概念技能。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8.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1)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界末。代表人物和著作:亚当 斯密《国富论》
查理 巴贝奇《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
主要管理理论:工厂代替作坊;劳动分工能够提高生产率。(2)时间:20世纪初至1950年代。代表人物和著作;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一般行政管理; 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行为管理; 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面》
定量管理;
【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提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方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
【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理论”所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
应当注意改善经营的六个方面: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管理职能。
【对泰罗制的评价】
(1)它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为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2)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操作程序,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3)打破了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的现象,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为管理理论的传利和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4)泰罗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他把人看作是做纯粹的“经济人”,认为人的活动仅仅出于个人的经济动机,护士企业成员之间的交往及工人的感
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行为科学派
“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
“行为科学”的发展是从人群关系论开始的。人群关系论的代表人物是埃尔顿 梅奥------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的目的: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实验结果:(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工人”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
(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 一种“非正式组织”
“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一. 需要层次理论; 二. 双因素理论; 三. XY理论; 四. Z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个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得到什么,尚缺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影响行为; 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
分五级需要: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感情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e自我实现的需要。
【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包括;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等
激励因素:这些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
结论: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心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提升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
【XY理论】提出者:麦格雷戈
X理论的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励的办法是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对其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努力的去完成工作目标;一般人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的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性”的创造性的困难工作。
Y理论的主要观点:人并不懒惰,因为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和厌恶取决于这个工作对它们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愿意承担责任,人们对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Z理论】提出者:威廉大内 按照Z理论,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1)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2)上下结合制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3)实行个人负责制;
(4)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5)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的工作经验;(6)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
(7)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9.管理的基本原理
(1)系统原理: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征: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
系统原理要点: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
(2)人本原理:主要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3)责任原理: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4)效益原理:【效益与效果的联系与区别】
a.效益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以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b.效果,是只有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10.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1)道德发展阶段-----前惯例层次;惯例层次;原则层次。
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前惯例层次;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四阶段上(通过履行你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p157(2)个人特性:主要是指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自信心和自控能力。(3)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对管理道德的影响巨大(4)组织文化---有无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
(5)问题强度----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11.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全体成员对本企业“应当是什么”和“应当做什么”的高度认同 企业价值观的发展-p167 12.决策的特点:
(1)目的性。任何决策都包含着目标的确定,明确的目标能够为方案的拟定、比较、选择、实施及实施效果的检查提供标准与依据。
(3)选择性。决策的关键是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而要能有所选择,就必须提供可以相互替代的多种方案。
(2)可行性。方案的实施需要利用一定的资源,在决策过程中,决者不仅要考虑采取某种行动的必要性,而且要注意实施条件的限制。
13.决策的方法
【集体决策方法】
(一)头脑风暴法-----创始人:英国心理学家 奥斯本
头脑风暴法主要用于收集新设想,通常是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在完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敞开思路,畅所欲言。
(二)名义小组技术:在集体决策中,如对问题的性质不完全了解并且
意见分歧严重,则可采用名义小组技术。在这种技术下,小组的成员互不通气,也不在一起讨论、协商,从而小组只是名义上的。这种名义上的小组可以有效的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德尔菲技术-----提出:兰德公司
被用来听取有关专家对某一问题或机会的意见。其关键是要选好专家,这主要取决于决策所涉及的问题或机会的性质;决定适当的专家人数,一般10—50人比较好;拟定好意见征询表,因为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有效性。
13.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1)企业的人物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会同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依此想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的贡献的标准。
(3)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
(4)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由所要到达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5)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14.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具体做法是,用近细远粗的办法制定计划。
基本思想: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P259 15.企业资源计划----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1960年代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 MRP】 基本内容:编制零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p264 【1970年代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 MRP】p265图 【1980年代制造资源计划MRP 2】 【1990年代企业资源计划 ERP】p267图
16.管理组织的两种基本结构形态
(1)扁平结构-----特点: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
优点:有利于缩短上下级距离,密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信息纵向流通快,管理费用低,被管理者有较大自由性和创造性,因而有满足感,也有利于选择和培训下属。
缺点:上下级协调较差,同级之间相互沟通困难。
(2)锥形结构-----特点:管理幅度较小,从而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的金字塔形态。
优点:管理严密,分工细致明确,上下级易于协调。
缺点:协调工作增加;设备与开支、时间与精力增加;上下级的意见沟通和交流受阻;上层对下层的控制困难;由于管理严密,影响下及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7.组织设计的原则p289
(1)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2)权责对等的原则;(3)命令统一的原则.18.集权与分权
(1)集权:集权是指决策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2)分权:分权是指决策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程度上的分散。
19分权的途径----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配(制度分权);
主管人员在工作中的授权。
(1)制度分权:是在组织设计时,考虑到组织规模和组织活动的特征,在工作分析、职务和部门设计的基础上,根据管理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规定必要的职责和权限。
(2)授权:是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为充分利用站们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或出现新增业务的情况下,将部分解决问题、处理新增业务的权力委任给某个或某些下属
(3)正确授权的基本要素----
20.人员配备的原则
(1)因事择人的原则。选人的目的在于是其担当一定的职务,要求其从事与该植物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2)因材器使的原则。不同的工作要求不同的人去进行,而不同的人也具有不同的能力和素质,能够从事不同的工作。
(3)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处在动态环境中的组织是在不断发展的,工作中的人的能力和知识是在不断提高和丰富的,同时,组织对其成员的素质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全面、完善的。
21.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工作轮换;设置助理职务;临时职务与彼得原理。【彼得原理】----在实行登等级制度的组织里,每个人都崇尚爬到能力所不逮的层次。
22.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1)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
(2)使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3)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能够促进他们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帮助正式组织起到一定的培训作用;
(4)能够影响组织行为,帮助正式组织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
23.组织变革的三种力量---3C力量
顾客、竞争、变革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既是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
组织变革的过程:解冻解冻、变革阶段、再解冻阶段
24.组织冲突
冲突: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由于在工作方式、利益、性格、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致性所导致的彼此相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等行为。
建设性冲突: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利益角度出发,对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所提
出的意见等等;
破坏性冲突:是指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组织资源和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员工发生相互抵触、争执甚至是攻击等行为,从而导致组织效率下降,并最终影响到组织发展的冲突。
25.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
(1)超个体的独立性。每个组织都有其独特的组织文化,这是由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不同的行业特点所形成的。
(2)相对稳定想。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发展中逐渐积累而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会因组织结构的改变、战略的转移或产品与服务的调整而随时变化。
(3)融合继承性。每一个组织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形成的,必然和接受和继承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
(4)发展性。组织文化随着历史的积累、社会的进步、环境的变迁以及组织变革逐步演进和发展。
26.组织文化的结构
(1)潜层次的精神层。这是组织文化中的核心和主体,是广大员工共同而潜在的意识形态,包括管理哲学、敬业精神、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等
(2)表层的制度系统。又称制度层,是体现某个组织的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的总和,也包括组织体内的分工协作关系的组织结构。是组织文化核心与显现层的中间层,是虚体文化向实体文化转化的中介。
(3)显现层的组织文化载体。又称物质层,是指凝聚着组织文化抽象内容的物质载体的外在显现,显现层是组织文化最直观的部分,也是人们最易于感知的部分。
27.组织成员的接受(组织文化的形成要点):社会化与预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组织通过一定形式不断向员工灌输某种特写的价值观念,如通过组织培训、宣传等。
预社会化:企业在招募新员工时不仅提出相应的技术后和要求,而且注意分析应聘者的行为特征,判断影响应聘者外显行为的内在价值观念与企业文化是否一致,从而保证新聘员工对组织文化的接受、进入组织后在特定文化氛围中迅速融入。
28.领导----所谓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9.领导集体的构成: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 p408 29.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专权型、民主型、放任型 p410 30.管理方格论:任务型、乡村俱乐部型、中庸之道型、贫乏型、团队型 p413 31.激励-----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为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因此称之为激励。
效价:是指个人对达到某种预期成果的偏爱程度,或某种预期成果可能给行为者个人带来的满足程度。
期望值;是某一具体行动可带来某种预期成果的概率,即行为者采取某种行动,获得某种成果,从而带来某种心理上的满足的可能性。
32.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的层次,从低到高】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习重点1、什么是管理P11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本质是协调。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之......
一、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二、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观点:1、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2、劳动分工可以减少......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一、墨菲定律墨菲定律: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复旦社·05四版)朱光红笔记一、概念题1.管理;P31: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2.决策;P60: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
提出适用于任何组织的十四条管理原则的管理学家是( )。 A、泰勒 B、法约尔 C、梅奥 D、韦伯 “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 体现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 )这一要点A、顺“道”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