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_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指导学生用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以屈原活动时间为序,按照“任 —— 疏 —— 黜 —— 迁 —— 沉”这五字为线索,把屈原的一生遭遇分段分层。)
3、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起屈原,大家并不陌生。在大家的心目中,屈原是一个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同流合污的爱国诗人。而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世文人,成为我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然而,这样一个备受后世推崇的国之忠臣,为何却最终选择了投身汨罗,他的一生有经历了哪些宦海沉浮,让我们从《屈原列传》去寻找答案。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而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初读文本、梳理文脉
1、梳理文言知识点,检查预习
2、梳理文脉
第一部分(1-3)
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重点介绍写《离骚》原因)第二部分(4-10)
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重点写楚怀王三次被骗经过)第三部分(11)
写屈原愤而自沉的经过。
(重点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第四部分(12)
叙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后者习其文辞,却不能学其“直谏”)第五部分(13)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对其爱国精神予以赞颂)本文的线索:明线:屈原的命运(任——疏——绌——迁——沉)。暗线:楚国的命运(受骗——被袭——客死——灭亡)
三、合作研读
1、第一部分
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这一部分写了哪几件事?
其次,在指出《离骚》实用价值(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可以借古讽今,可以明道德、叙之乱。
再次,指出了《离骚》的艺术手法(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文辞简约含蓄,能够以小见大
最后,高度赞扬了屈原高洁的品行。志洁行廉,可与日月争光(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总结:《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时
2、第二部分
屈原由见“黜”而见“迁”。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主要写了屈原见黜、怀王见欺、屈原见迁三件事情。
研读本部分内容我们会发现,在三件事情中,作者重点选取了怀王见欺这个事件予以描述,那么楚怀王是如何被秦国欺骗,又是如何客死异乡的呢?我们来看文章。
问:楚怀王总共受了秦人几次欺骗? 明确:三次
①贪地绝齐 失友失地 ②听信谗言 误释张仪 ③会盟被擒 客死异乡 ①贪地绝齐 失友失地
公元前313年,秦国想要进攻齐国,而这时的齐国和楚国是同盟关系。为了保证秦国攻齐的顺利,张仪于是辞掉秦国相位南行去拜见楚王(乃令张仪佯去秦)。到楚之后,他首先派人买通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利用其取得怀王信任(厚币委质事楚),然后着手离间齐楚关系。用商於六百里土地作为筹码要求楚王和齐国断绝同盟关系(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一听很高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秦国六百里的土地,这个生意划算。于是就和齐国断绝关系,可当楚王派使者去接受土地时,张仪却诈称当初只约定是“六里土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怀王大怒,兴兵伐秦,但是不仅战败,而且还损将失地(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魏国也乘机侵吞楚国国土(魏闻之,袭楚至邓),而齐国因为怨恨楚国背信弃义,始终不肯救援楚国(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楚国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楚怀王因为贪婪,而背叛了同盟,他的轻信和易怒都说明他的昏聩无能,使楚国陷于窘境。
②听信谗言 误释张仪
明确:此处寄托着作者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内。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当满朝文武趋炎附势,讨好武帝时(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李陵投降后,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他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本着中正知心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却触怒武帝,下狱治罪,施以腐刑。在这里,他借对楚怀王的批评,委婉含蓄的指出武帝的“不知忠臣之分”,以寄托自己政治幽愤
因为屈原的怨责,使得子兰很不高兴,由于谗言,屈原最终被放逐。第三课时
3、第三部分
屈原愤而怀石投江
问:屈原被放逐后,行吟泽畔,吟的是什么?
明确:屈原仍在“吟”其志,因其“志”而“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之状,这种颓废的外表之中仍透露着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执著。同时也写出了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表明了屈原处境之艰难,看着祖国走向灭亡而痛苦万分的心情。)
问:路遇渔父,两人的对话表现出哪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明确:渔父(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而应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这是渔父的态度,更是世人的态度。
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可见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表明屈原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惟一手段。
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表现出屈原以死护道的坚持,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同时,这段对话也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在这样一个大的污浊的环境中,个人的坚持是无力的,但也正是这种坚持,方能显出屈原的伟大,崇高。
屈原坚本着对自己的道的一种坚持,怀石投江,殉国而死。
4、第四部分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问:本段讲了两个内容,是什么?
一是屈原死后其创造的“楚辞”虽后继有人,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谏,通过对比退出屈原的高贵品质。
二是点明屈原死后楚国终为秦所灭的结局,从而突出屈原对楚国的重要性。
5、第五部分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分析屈原和司马迁不同的生死观。问:司马迁文末,是如何评价屈原的? 明确:①悲其志(痛惜屈原的志趣)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1、积累文中重......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屈原列传》教......
屈原列传读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屈原列传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屈原列传》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