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善于“推波助澜”_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
教师要善于“推波助澜”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
教师要善于“推波助澜”
王士吉
(山东 王士吉)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刚开始上课学生的思维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气氛转为沉闷。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以旁观者的态度看待自己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教学失去了主体,教学效益低下。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由于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进入疲劳“波谷区”所 致。
(附图 {图})
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其大脑兴奋中心是随着时间的演进呈曲线变化的。而且,这种兴奋中心不是长时间固 定在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里,而是随着刺激物的变化而不断转移、变化的。刺激的强度降低,就会导致学生的 求知欲下降,这时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就会进入疲劳“波谷区”。在这种“波谷区”里学习,学生感到疲倦、厌烦,对老师施加的影响漠然置之,学习不再是他们的自觉行动,而变成了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要想改变这种不良状况,教师必须善于“铺路搭桥”,精心设置教学中的“波澜”,刺激学生的兴奋,让 “波谷区”产生“振荡”,使学生的疲乏感在短期内消失或不产生疲乏感,在愉悦的情绪中顺利地接收教师所 传授的知能信息,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所谓“波澜”,就是指在教学主体部分的一定发展阶段,教师科学地利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造出良 好的教学审美情境,使学生的心理、情绪在认知需要的发展进程中,形成某种程度的亢进和起伏状态。在教学 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设计“波澜”。
一、设置悬念,启动“内驱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生进入迷津的地方,教师要抓住关键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的 “内驱力”,诱发其探索意向,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境界,形成教学中的“波澜”,使疲劳“波谷区”产生“振 荡”。
如在《七根火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及时地提出了“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是谁?”这样一个问题,由此激活了学生的思路。一部分同学认为:课文对卢进勇的描写较多,对无名战士所 写甚少,卢进勇是小说的主人公;另一部分同学认为,无名战士持有七根火柴,围绕火柴所发生的一切体现了 作者想要阐发的一种精神,无名战士是小说的主人公;还有的同学认为,课文描写卢进勇的笔墨较多,对无名 战士的叙写也重要,两人都是小说的主人公……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我对学生见解的是非 曲直不立即作判断,而是鼓励学生对疑难问题去做进一步的思考、探索,故意设置多重悬念,制造学生的缺憾 感。进一步发问道:“如果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样多的笔墨来写卢进勇呢?”这 样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学生紧扣课文,抓住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深入地领悟着文章的 含义,无形中,无名战士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了,同学们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我接着问道:“无数的革命先烈 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他们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更大的感情波澜,很多 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疲劳“波谷区”由于“波澜”的出现轻松地度过了,填满了“波 谷区”的是同学们思考问题的紧张活动。
二、运用讨论,求“共生效应”
采用讨论的方法设计教学中的“波澜”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赞可夫指出:“当我们给儿童提供机会,让 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和教师的谈话》)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特别是青年学生,为了阐明自己的 观点,他们会竭尽全力找理由、查依据,在相互激发中得到共同的提高和发展,即产生“共生效应”。
教学《驿路梨花》时,我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重拟了课文顺序,又进行了片断朗读,变序复述等教 学活动,课的内容即将完成,学生松了一口气,注意力开始分散,我发现这种情况后,及时提出了“课文不是 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不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方法是否就这一种呢?你还有其它的组材顺序吗?”这样一些问题让 学生讨论,仿佛在一池静水中投入了一块石头,激起一层一层的浪花。一位同学说:可以从瑶族老人打猎写起 ;另一位同学说:可以从老余第二天早上修房子写起;还有一位同学说:可以从梨花姑娘出嫁写起。全体同学 思维极为活跃,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创造的对象上来。在相互的激发中,人人都想找一个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 在积极进取的情景中获取了新知识,享受到了创造和劳动的自豪感。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的疲乏感消失,而 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直观,激趣解难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约占大脑获取信息的百分之八十五。要想使疲劳“波谷区 ”振动,必须重视发挥视觉的优势,利用板书、图示、录像等增强刺激物的强度,协同各种感官,使教学过程 由抽象变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以提高感知效率。
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把诗歌的内在节奏转化为学生的心理节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我 在范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之后让学生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时,学生出现了焦虑状态,活跃的课堂 气氛受到压抑。发现这种情况后,我及时给学生出示了表明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图示:
(附图 {图})
图示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利用视觉的刺激,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看着图示,吟着诗歌跨越了思维的荒漠,体会出了诗人怀念的深长、感激的沉重、控诉的淋漓、讴歌的热情、咒语的酣 畅,把握住了诗歌的内在“节奏”。
再如,《荷塘月色》的描写意深景清,但让学生体会意境时,很多学生茫然无措。他们由于对“舞女的裙 ”、“凝碧的波痕”、“笼着轻纱的梦”、“光与影有着合谐的旋律”等形象费解,造成了思路的阻滞,进入 不了意境。我适时地放映了电视片《荷塘月色》,让学生看着电视,对照着课文去体会,形象与思维有效对接,互相激发,抓住了学生,使他们顺利进入了意境,享受到了审美的愉悦。
上述两例均运用了直观教学的方法,借助视觉形象,化难为易,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想象,避免了 疲劳“波谷区”的出现。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教学“波澜”的方法不止以上三种,而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何种方法,其意图都应 在于用极短的时间迅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将学生引入预期的情境,使其注意力在审美感染影响下向更 高层次集中,形成对“波谷区”的强有力的冲击,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善于“推波 助澜”既是一种教学的基本功,也可以算是一门教学调控的艺术。
教师要不断学习善于反思1.唤醒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满足意识。教师要不断地进步,除了要坚持不断地研究外,还应该具有一颗不安分的心,那就是要不断地唤醒自己对教学行为的不满足意......
要善于总结经验忘了在那本教育杂志上看到:“教师要认识到‘自己也是一种资源’”。是啊!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当班主任多年的我更是深有体会,班级建设是多么需要我们善......
教师要善于锤炼教学语言王兴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人们常说:“言如其人。”一个人的......
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情教学永丰小学——郑永灵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课堂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是“工程师”最主要的活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这“最主要的......
教师要善于整合身边资源(转) 以欣赏的心态参与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有效平台。教师要把握好每一次学习机会,摆正心态,在学习中多些鼓励与欣赏的眼光,少些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