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英译研究_中国古诗英译
中国古诗英译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古诗英译”。
哈 尔 滨 师 范 大 学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从文化差异角度 看古诗英译中意象的传译
论文作者:刘真真 学 号 :2008025713 作者单位:哈师大教育学系2班 指导教师:袁凤荣 专 业 :英语教育
2011年5月
摘要:诗歌是文学形式最精练的浓缩。它用其独特的风格向读者传递思想和情感,以触动读者的感情。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浓缩,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如此丰富、美妙的诗歌应该由全世界的人民所共享。他们应该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财富。但中国文字和语言的复杂性又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很难被外人所理解和掌握。于是,翻译就成了必要的手段和媒介。显然,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差异越大,他们之间翻译的难度就越大。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更是面临着很多困难。
在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对等,即使有了表面上的对等,在意义上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对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创造性就成了诗歌翻译,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必经途径。
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剖析古诗英译中意象的传达,以说明怎样更好地克服文化差异,最低限度地减少古诗翻译中的“文化亏损”。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 文化差异 传达 意象
Abstract: Poetry is a most condensed or compreed form of literature.It conveys emotion or ideas to touch the reader’s feelings with its unique style.Claical Chinese poetry(CCP),as the condense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has it unique characteristics.Such rich,beautiful and wonderful poems should be appreciated by all the human beings.They should be the common wealth of the world.But Chinese language is very complex,which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grasp.Under this condition,translation seems to be the neceary media.Obviously there exis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different cultures.The bigger the differences are, the bigger the difficulties of translation between each other are.Translating CCP into English is obviously difficult.In translation,there is no absolute equivalence.Even if there is literal equivalence,they may not be equivalent in mean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to analyze imagery to convey Cla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in order to illustrate how to overcom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ter.And to reduse the “cultural lo ”in translation at a minimum level.Key Word:Claical Chinese Poetry , cultural difference, convey, images
论文提纲:
1.文化差异与古诗翻译
2.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传译
2.1 意象并列
例:柳宗元《江雪》
2.2 典故的意象
例:卢纶《塞下曲》
2.3 隐含意象
例:贺之章《咏柳》
3.结论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古诗英译中意象的传译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极大差异,这就注定了英译古诗时必然会出现文化信息的遗漏,这也就需要译者在认真读懂原稿的基础上懂得变通,抓住文化内涵的核心,由诗词的表层结构深入到其深层结构,尽力展现其“意”的传神和生动.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了在翻译唐诗宋词过程中文化信息的遗漏现象,同时还给出了一些处理的方法,力求在古诗词的英译过程中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文化的沟通。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要传递的不仅是出发语的语义信息,还要传递其所附着的文化和语用信息。但是以出发语作为母语的诗人在创作时其意向读者,通常不包括外国读者,尤其不包括非本族语的读者。因此在本族语交际双方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其他文化的读者来说却常常不知所云。诗歌是语言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积键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极大差别这就往定了英译诗歌时必然会文化信息的遗漏。因而,在文化进行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信息遗漏的现象。本文将就唐诗宋词英译中出现的这类现象通过实例进行探讨,同时还给出了一些处理的方法,力求在古诗词的英译过程中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文化的沟通。
1.文化差异与古诗翻译
古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话语世界,其翻译特别强调文化信息与美感效应的传递。诗歌的翻译与文化密切相连。诗歌被喻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其语言具有高度凝练,以少胜多的特点,引经据典,文化色彩很浓。许多诗歌里的比喻、象征、典故以及专有名词,都和文化血肉相连。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既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也有难以吻合的层面。译者只有最大限度地补足其互缺的内容,才能使译文臻于完美。翻译中,由于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英语中不可能都具有汉语里的对等词汇,尤其是诗歌的翻译,要译得像诗,要讲究压韵,格式是否整齐等,并且诗歌中很多民族色彩的内容无法用另一种不同的语言原汁原味地传出,所以诗歌的翻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古诗英译中文化内涵的适当取舍,是构成译诗的整体风格和意境美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处理文化差异时.要在语言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寻求一个平衡点,对目的语系统所固有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和审美习俗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做出准确的判断,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词汇,最低限度地减少文化差异。
2.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传译
诗的语言是文学语言,但文学语言未必都是诗的语言。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含蓄,洗练,自然绮丽,与谴词用字有直接关系。
1、意象并列
汉语诗歌丰富的文化意蕴依靠构成诗篇的一个个词语来体现,却又远远超过这些词语意义之和。比如,柳宗元《江雪》一诗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虽然只有几个指代景物和人物的名词: “孤舟”,“蓑笠”,“(老)翁”,“寒江”和“雪”。加上一个静态的动词“钓”,但是这两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绝不在于这些词语的意思及其所指代的意象相加和堆砌,而在于它们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关联感应所生成 的一种寂寞寒冷,孤傲清高,脱离世俗,超然物外的整体意蕴。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译文一: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s;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A little boat , a bamboo cloak, 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By Witter Bynner 译文二: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straw-cloaked man a float,behold!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By Xu Yuanchong 译文l采用意象并置的手段。密集的意象群激发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带给读者新鲜的审美体验,然而孤寂落寞的意境仅以不定冠词“a”来传达是不充分的。译文2中,许渊冲灵活地采用并列结构“from„to„”增强孤寂感。个体意象成功的翻译,为意境的传达奠定了基础。最后一句话中译者精心制造“老翁钓雪”的独特意象,此举看似不和逻辑却又在情理之中,流露出坚韧不屈的乐观精神。原诗意境得以完全的表现,许译算得上是译作中的精品。
汉语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汉语诗词,素来追求“言外之意”。而对于英、美读者来说,一首汉语诗歌,即使结构十分完整,也只是他们“都不认识”的“形象”,因为他们不认识汉字,不懂中国文化,无从理解其意义。因此译者在进行译诗语篇重构时,必须尽可能按照译人语的表达习惯填充语气符号的空白。补缀语句成分的缺省。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理解诗中诸多意象之间的彼此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诗词的意境内涵。
2、典故的意象
诗词为讲究语言精练,经常运用历史典故,其最大的好处便是用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扩充诗作容量。翻译古诗中的典故,也应考虑到译语文化与源语文化的差异及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变通。下面我们以卢纶的《塞下曲》之二两个译本的比较来看译诗过程中意象的变通: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行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The woods are black and a wind aail s the graes,Yet the general tries night archery.
And next morning he finds his white—plumed arrow,Pointed deep in the hard rock. 一一By Bynner 原诗记载的是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可是以上译文对原诗用典毫无涉及,完全是依照原诗字面用英语重构而成,没能整体再现原诗的意境。因此,译诗读者就无从感受原诗的整体内涵与意蕴,也无法理解“why the general tries night archery”。该诗另一译本对原诗意象空白进行了适当的变通处理:
In the dark woods gra shivers at the wind's howl,The general takes it for a tiger's growl. He shoots and looks for his arrow next moon,Only to find it pierced amid the thorn. 一一By Xu Yuanchong 许渊冲不仅从整体上把握了原诗“林暗,夜黑,风疾,惊险,紧张,刺激”的意境,以变通手法在译诗中增加了“the wind's howl”和“a tiger's growl”两个声音意象,还巧妙地运用了动词“shiver”和体现听觉反应的介词短语“at the
wind's howl”,以拟人手法将原诗“草惊风”译成“gra shivers at the wind's howl”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原诗第一句所带有的惊险气氛。然后,又用“it”指代“gra shivers at the wind's howl”,将原诗第二句译为“The general takes it for a tiger's growl”。通过意象的变通处理,译者在译诗有限的词语中融入了有关原诗典故的重要信息,这样不仅最大限度地保全了原诗的原意,而且还为译诗读者深入领会译诗意蕴扫清了障碍。
3、隐含意象
由于文化差异,在泽语诗篇蕈构中,我们会发现,原诗中的某个意象往往很难在译语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东西。有时原诗中某个意象背后还如影随形似的依附着一个具有深层文化内涵的隐含意象。在这种情况下,诗歌意象的转换不应局限于语言形式的对应。译者应从总体上把握诗中的意象,对其进行恰当的变通,必要时应在译诗诗篇重构中将原诗意蕴中有而字面上没有的意象凸显出来。中国古典诗歌喜欢用比喻,比喻产生联想,想象,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许多比喻是可以直译的,但由于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同样的比喻形象在中西读者心目中能引起不同的联想,这时应考虑用译文语言中可以引起与原文形象相同联想的形象取代,以便保证意境相似,意义和风格对等。下面来比较一下贺之长《咏柳》一诗的两个英泽本: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Emerald rashioned into a tall tree; Hung with myriad silk braids of green;Who tailored the dainty leaves? The snipping wind of early spring. 一一By Wen Shu
原诗前两句用“碧玉”来形容柳树,描述一棵柳树矗立在春风里,好像使用碧玉妆扮而成的。鲜嫩的枝条垂落下来,仿佛是闪着碧玉色泽的丝带。这是诗中“碧玉”意象的第一层喻义。然而,它还有另一层喻义。中国文化中有“小家碧玉”一词,来喻指小户人家出生的年轻貌美的女子。诗人正是借“碧玉”这一意象将婀娜多姿的绿柳暗喻为凝妆玉立的美女。可以上译诗只保留了“emerald”的第一层意象,没有将其隐喻的“beauty”意象透露出来。这就使译诗中借“emerald”一词从原诗转换过来的“碧玉”意象失去了双关的喻义而显得较为单薄。这样意象转换造成了隐喻意象的空缺,没能达到既传形又传神的效果。对于原诗中的意象,下一译本的变通处理显得较为妥当:
Jade-1ike weeping willow looks 1ike a beauty's figure; Its slender twigs are green ribbons of beauty's skirts. Who on earth cuts out the thin leaves on the osiers? The early spring's breeze seems to play the roles of shears.
一一By Lin Kezhang 显然,这位译者熟知原诗“碧玉”的双重喻义,他先用“Jade—like”一词在译诗中保留了“碧玉”这一意象,再以英语明喻修辞手法填补隐喻意象空白。将“碧玉”暗指的“美女”变通为“(1ike)beauty’s figure”在译语字面上加以体现。这样的意象变通虽有失原诗的含蓄,但毕竟设法将译诗读者无法发觉和领悟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揭示出来,帮他们扫除了理解的障碍。
3.结论
通过以上的汉诗英译的实例分析不难发现,造成译诗总体意蕴偏离原诗的原因在于译者只根据原诗的上下语境进行
翻译,往往忽略了对原诗文化语境的整体把握,忽略了译诗中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的处理。翻译文学作品难,译诗更难,译古诗更是难七加难。且不说结构,音韵,美感上的重建,单是词语层面上的文化意蕴就需渎者精心研究和准确传达,而这也是译诗成功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黎翠珍.翻译评赏㈣.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文殊.唐诗绝句名篇英译【M】.北京:外教出版社,1997.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鸣谢
在哈师大西语学院英语系进行二学历学习期间,本着努力勤奋、钻研求实的精神度过了两年的学习生活。在此感谢英语系给我的这次宝贵的机会,让我离英语知识的巅峰又近了一步。特此感谢我的所有老师们,特别是为我批改毕业论文的袁凤荣老师,她为我提出中肯而可行的建议,使我对于在英语翻译方面的知识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了更系统的了解。衷心谢谢教过我的老师们,希望他们今后工作顺利!
论中国古诗的英译傅浩【内容提要】 自从18 世纪以来, 无数中国古诗被译成了英文, 其中许多还不止一种译本。本文在比较分析不同译本的基础上, 探讨中国古诗英译中的某些突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ON THE STOCK TOWER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 The Yellow River......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古诗英译 Ode to the WillowPurest emerald is thy overall color of shade, Thousands of......
附:中国专业技术职称英译(冯建忠,P.307-311)一般认为,在中国专业技术职称的英译中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要体现“国际性”。中国职称的29个系列中,有些系列国外也有,如高校教师。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