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期末整理资料_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中国音乐史期末整理资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1.三分损益法::我国最早的生律法,即确定乐音体系中各因的绝对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

2.变文:唐代佛教寺院中有一种宗教宣传的说唱形式,将深奥的佛教这里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和唱经的方式进行宣传。3:原始乐舞:指歌 舞 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4:郑卫之音:实际上是“新乐”和女乐“的代名词,这是一种娱乐性。观赏性极强的歌舞与艺术形式。

5:燕乐大曲:又称唐代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也是各类音乐形式中发展程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6减字谱:唐代曹柔”文字谱’的基础上革新创造的一种古琴记谱法。

7:京韵大鼓:产生于清代末叶,起源于河北中部保定,河间一带。它是“河间調”与“弟书”的合流,流行于京津地区。在演唱上,以京音带替河间方言,并借鉴京剧的发音吐字方法,吸收京剧和其他姊妹艺术的唱腔,所以称为“京韵大鼓”或“京音大鼓”。

8:礼乐制度:是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的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9:昆山腔:四大腔調之一,流行欲江苏昆山,来源于南戏与当地语言,音乐的结合,经元末至正年间顾坚的改进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声腔。

10:声无哀乐论:是嵇康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也是他声讨儒家阴雨日思想的。

11:八音分类法:周代,我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八音分类法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方法。12:《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是一部笔记本百科全书式著作,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声无哀乐论主要音乐美学思想:文中历数儒家将音乐社会功能政治化,说教化的倾向,提出了“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美感作用,否定了音乐的教化作用,道德作用。2 法曲,唐代大型丝竹的演奏形式,其中或有歌唱部分。特点:是一种村音乐形式,常从“大曲”中选出器乐与歌唱部分演奏演唱。

唐大曲特点:是建立在多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的产物。大乐署,监管雅乐和燕乐,还主管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是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合一的机构。儒家代表思想:儒家提倡音乐和肯定音乐。墨家,墨子对于音乐持否定态度。忽视音乐对社会、人类具有不同功能。道家:老子否定人为的音乐,他的音乐观是“大音希声”。5:曲子是隋唐时期新兴的艺术歌曲,乐句长短不一,节奏活泼多样,比较接近口语,填写的歌词也称作“长短句”。变文,多为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说唱方式,是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一种结合形式。

6:明清时期的“弹词”和“鼓词”,则以成为难,北方说唱音乐不同品种的划分标志,说明这一历史阶段黄河流域地区汉族与北方各少数名族杂处和文化交流所形成的音乐面貌,已经和长江流域保存的汉族传统音乐有了较为明显的差异。

7:乐府的产生是秦朝的功绩。除了采集民歌,加以配乐外,还创作并填写歌辞,创作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演奏。意义:保存民间音乐,促成汉代民间音乐繁荣,对其音乐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8:礼乐制度: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

9: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讲述琴乐表演艺术理论的专著,也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在总结前人琴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24个审美范畴,即所谓“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相和歌的简明发展脉络:徒歌(清唱,无伴奏)→ 但歌(有伴唱而无伴奏)→ 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相和大曲(由“解”、“艳”、“趋”、“乱”四部分构成,歌唱、舞蹈、器乐三种艺术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歌舞大曲)。1)汉代之滥觞

战国秦汉之际,以楚声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汉高祖刘邦对楚声尤为喜爱。因而楚声在宫廷里颇为盛行。汉武帝时已形成“内有掖庭才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於朝廷”的局面。汉代宫廷还特别迷信方士﹐追求神仙之术。为此在长安与洛阳设置了平乐观﹐常常在道观内表演包括相和歌在内的歌舞百戏。此外﹐各地藩王勋贵也普遍养有男女乐工﹐在宴饮﹑娱乐时演奏相和歌等各种音乐。于是相和歌逐渐兴盛。2)魏晋之传衍

魏晋之际﹐相和歌有较大发展。后人称为“魏氏三祖”的曹操﹑曹丕﹑曹睿3人对相和歌尤为喜爱﹐写有大量歌词交乐工演唱。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曹操的《短歌行》(周西)﹑《步出夏门行》(碣石)﹐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艳歌何尝行》(何尝)﹐曹植的《野田黄雀行》(置酒)等等。这些作品大都是旧曲填新词﹐曲调与曲式均有相应变化。这种用同一曲调而在填词中引起变化的情况﹐在中国后世音乐的发展中极为常见。3)(3)相和歌的消亡

西晋亡后﹐从东晋至隋约200多年间﹐以南方民间谣讴吴声﹑西曲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大为盛行。汉魏西晋的一部分相和旧曲被清商乐所吸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清商乐改称清乐而继续流传。同时﹐自汉魏以来有不少乐曲移植为琴曲或鼓吹曲而仍在流传。从此以后﹐作为独立意义的相和歌已不复存在。

剧本结构:一般比较短【详细说:体裁首先是一本四折的形式,这是受宋杂剧演出时分为四段的影响。四折之外又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折”相当于一场戏,但在一折中,场景却可有所变换。“楔子”的篇幅比较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前,起类似序幕的作用;也有放在两折之间作为剧情的过渡,它是四折一本形式的重要补充部分。个别杂剧亦有突破四折一本的形式的。如《赵氏孤儿》为五折。一般说来,一本为一剧,但也有一些作品超出一本,如《西厢记》即为五本。】

表演形式:一般只能一人主唱【详细:元杂剧受诸宫调的影响,其全剧或1折,由主要角色主唱,有比较集中的大段唱腔,以刻画主要人物或叙述事件。除主唱者外,其他角色一般只有宾白。其结果,一方面固然可以充分发挥歌唱艺术在戏曲中的作用,提高主唱者的演唱水平;但另一方面,次要角色在演唱上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也限制了同主要角色的情感交流。因此,后来的剧本也为次要角色安排一些唱腔。】

角色:基本角色有4类:旦(女性角色)、末(男性角色)、净(刚烈豪强及滑稽人物)、杂(其他杂色)

四大声腔是指明初至清中叶流行与江南各地的南曲声腔,包括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

海盐腔产生于浙江海盐,明代以来在上层社会十分流行,音乐风格幽雅、文静,演唱多用官话。余姚腔源于浙江会稽,产生于元末明初,明中叶成为遍及南北的重要剧中之一。

弋阳腔元代出现于江西弋阳,流传广泛,除了两京、湖南、闽、广以外,明代还传至云南、贵州等地。弋阳腔有多重称谓:弋腔、高腔、京腔、乱弹等,音乐风格粗犷豪放,演唱形式“一人唱而众和之”,即艺人演唱众人帮腔。伴奏乐器只有打击乐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昆山腔,因元末居于昆山附近的顾坚始创而得名,明代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的唱腔做了进一步提高,改革后的昆山腔曲调细腻婉转、轻柔舒缓,人称“水磨腔”,称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一你刚最大的声腔剧种。明初至清中叶300余年的时间里,以四大声腔为代表的地方声腔的兴起,开创了以南曲为主体的戏曲传奇时代

唐代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遂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

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这俩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直至公元十五世纪左右,琵琶已拥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 《霸王卸甲》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 为代表的文曲。这些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琵琶艺术的珍品。

明清时期,尚未有“民歌”的称谓,一般叫做”小曲“或“小唱”。在文人参与下,这一时期的民歌歌种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反映在音乐结构上,以单个曲牌为主体,同时,常常由多首曲牌连缀成一支套曲形式。

中国音乐史

来”;2批评了音乐的贵族化倾向,提倡音乐为民众服务;3通过二胡音乐的创作,表演,研究和教学,身体力行并卓有成效地实践了自己“改进国乐”的主张。4此外,他还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中最早......

中国音乐史

远古及夏商音乐1.音乐的起源:劳动起源说、模仿说、异性求爱说、巫术说、游戏说、信号说、“太一”说、潜意识(无意识)说、情感表达说。 2.远古乐器:A、吹管乐器(骨笛、埙、角、蘥......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古代: 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嵇康《广陵散》: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我国持续使用到20世纪的传统记谱法是工尺谱。 宋元时期市民音乐的活动中心是瓦子(娱乐......

中国音乐史(下)

我国合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1)学堂乐歌时期①时代背景:19世纪末随着西方基督教在我国各地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不断输入,教堂中的唱圣诗也移植到中国。中国创办“新学堂”、开设“......

中国音乐史填空

一、填空题1.我国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其依据是(鹤骨笛)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是(三分损益法 ),它是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五声音阶中各音的弦长比例的科学......

《中国音乐史期末整理资料.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国音乐史期末整理资料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音乐史 中国 期末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音乐史 中国 期末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