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中投机行为的博弈分析_抄作业行为博弈分析
高校教学中投机行为的博弈分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抄作业行为博弈分析”。
高校教学中投机行为的博弈分析
摘要:博弈分析表明,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师和学生均存在着严重的投机倾向。在不受道德约束时,这种倾向就会转变成现实。这种投机行为的根源在于有缺陷的教育体制,预防和解决这种投机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完善管理体制,构建监督惩罚体系。
关键词:高校教学;博弈;投机
中图分类号: 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627(2008)04-0087-04
一、理论假设前提
将博弈论引入教育领域,能够使教育问题得到全新的思维方法。
[1]“博弈论”(Game theory)是
研究理性的经济个体在相互交往中战略选择问题的理论。它虽源于数学,但现已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学、教育学、商业以及国际关系等研究领域,成为理解人类行为的有力工具。博弈论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更是一种方法。
博奕论有三个基本假设:第一,参与人是理性的;第二,参与人都有这些理性的共同知识;第三,参与人知道博弈规则。当我们对高等教学中的投机行为进行博弈分析时,就是建立在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考察都是完全理性经济人的理论假设基础之上的,即认为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们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引发的,人类总是存在着尽可能增加自身利益的愿望和行动,并且在追求最大化利益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利已主义的本性。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哪一方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他们在作出一定的行为之前总是对各自可供选择的行为方式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
二、高校教学中的投机行为表现
“理性经济人”出于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总是会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条件,为自己谋取
尽可能多的利益,于是就会出现一些投机行为。所谓投机,就是指当事人利用一定的客观条件,为取得某种预期的收益而采取的行动。与正常劳动或经营获取的利益不同,投机的收益与代价常常是不对称的。一般情况下,人们预期投机的净收益越大,就越是倾向于投机;当成功的可能性增加时,人们也倾向于投机。所以,可以说人们的投机行为是成功概率与成本和收益关系的函数。
(一)在高校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投机的博弈
学生总是在努力学习和投机取巧之间进行选择,千方百计地想以尽可能少的付出来通过考试,获得好成绩,大部分学生是通过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而小部分则会选择投机,如向老师“套题”或让老师批改试卷的时候“拉分”,以此节约通过考试与取得学历学位的实际付出和成本支出。由于投机行为不断得逞,不断传递,有些学生精于此道,对教师的公关手段不断翻新,堪称一绝。而作为投机行为的另一个主体——教师,由于他所具有的双重人格特征决定了他也会采取投机行为。作为一个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忠实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诚实求学。但是如果教师执行第二种人格即有私心,想以降低考核标准,无原则放学生过关,以此改善与学生的关系,或者谋求个人利益。这样学生就会采取请客送礼、考试违规等各种手段来进行投机行为,通过较小的努力和尽可能少的付出换回更好的成绩和收益,取得更大的合作博弈解。
(二)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着投机的博弈
具有双重人格特征的教师,在实际中更接近于“经济人”的假定。每一个理性的教师在国家所
付工资及其他待遇一定的情况下,若有的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租金”,而学校和社会又监督不力或惩罚不严时,那么理性的(不考虑师德、人生价值等非理性因素)教师便会效仿,从而促使投机行为的发生。
(三)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投机的博弈
如果有些学生从投机中获得了成功和收益,而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的学生却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投入更多的时间,还不一定能顺利通过考核,这种不公平的竞争使得这些不投机的学生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所以当有学生采取投机手段顺利蒙混过关而又未受到应有的惩罚时,受“羊群效应”的影响其他学生便会争相效仿,造成投机行为在学生中蔓延。
三、投机行为的负外部效应 一般说来,学校的管理制度体系更侧重于对学生行为的管制和约束,而忽视了教师行为对投机所产生的影响。分析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投机博弈行为可以看出,投机行为的原因绝不仅限于学生,还包括教师违规。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投机行为,其负外部效应所引起的不良后果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投机行为的博弈使得学生都存在一种不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轻易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使得部分学生不再认真学习,把精力用于投机公关,难以掌握真正的知识,从而使得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下降。其次,对于教师来说,这种投机行为也会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进行投机,对教师请客送礼,就会使教师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一方面要抵制物质上的诱惑,另一方面满足了投机的学生又对勤奋学习的学生不公平,这样使得学生之间也会产生一种新的矛盾,从而也激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矛盾。同时,教师的这种投机行为还会对其他的教师产生不公,人为地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造成教学效果评价的不合理差异,引起教师之间的矛盾。第三,从整体上来说,高等教学中存在的这种投机行为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于学校来说,监督不力,疏于管理这种投机行为对其影响非常大,投机毕业的学生达到一定的人数,加上人群自有的扩散效应,自然会降低学校文凭的含金量,也会降低学
校在社会和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评价。对于教师来说,会误导教师不认真备课,不求上进,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演变成腐败。对于学生来说,投机过关给他们带来的是目前的小便宜,但却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品行,荒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给他们以后工作和生活都带来潜在的危机。
四、投机行为的博弈分析
(一)学生投机行为的博弈分析
假设教师是学校利益的忠实代表,而且他的目标是以最小成本来防止或查出学生投机作弊行为,那么学生投机行为的发生也是源自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制约学生投机行为的措施是被查处以后的惩罚或受到的处分,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在当他们预期到不会被抓住或查出时才会想投机。这样他们就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作弊(投机)和不作弊(不投机)。学生作弊被查处后不仅不能通过考试,还要受处分,更会对以后的前途(比如获得学位、入党、评奖等)产生影响;而如果学生选择努力学习,诚实考试,他的成绩非常优秀,就业时选择的单位也好,能实现他的个人收益最大化,那么学生的最佳策略就是不作弊,也不投机。但是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投机行为选择妥协,对于学生的作弊选择不查处,那么选择诚实考试的学生的成绩得不到公正的评价和认可,他的个人收益就会递减,这样,学生的最佳策略就可能是作弊或投机。如此矛盾循环,没有一个策略能构成纳什均衡。[2]但是考虑到教师学生随机选择不同策略的概率分布,那么这个博弈也存在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他在选择投机行为时总是要慎重地权衡教师妥协投机的概率。所以说,学生的投机博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取决于教师的投机概率。
(二)教师违规(妥协学生的投机)的博弈分析
教师是个具体的人,不是抽象的学校利益的忠实代表,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那么教师和学校之间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策略:违规和不违规、监督和不监督。当教师违规行为被学校查处以后,不仅无法兑现对学生投机的满足,而且还要受到严重的处分。考虑到违规的预期收益有可能大大小于承担的风险,那么理性的教师应该会选择不违规。但是如果学校对教师的违规放任自由,听之任之或监督不力,这样就会大大减少违规行为的风险和支出成本,使违规收益最大化,这时理性的教师就会作出违规的理性决策。在违规与不违规、监督和不监督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策略组合,但其中只有(监督、不违规)是唯一的完美子博弈纳什均衡。在这一均衡上,学校选择监督,教师选择不违规。从这种分析上来说,教师的违规投机行为也取决于学校的监督力度。
五、投机行为的根源
(一)体制原因
从体制上看,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存在着投机行为的根源。首先从学校和国家的关系来看存在着政教不分的现象。尽管近些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可谓声势浩大,也在一些局部动了真格的大手术,但是高等教育的官办性质和政府的附属物这一些属性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发展层次和办学方向还是基本上由政府选择而非市场,学生是否合格毕业以及整个学校的学生总体水平高低和所在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均无直接的利害关系,教师无法代表也难以享受到学校的利益,在学校得到利益情况下对于个体老师来说并无得利,在这种利益模式下,小部分教师选择投机可能也是理性人的选择。
(二)评价机制原因 从某种角度讲,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是学校和社会对其评价和选择而作出的一种反应,如果社会和学校对其选择和评价的方法是科学的,教师和学生就会采取合理的反应,反之,就会采取相反的策略应对。社会对于学生的评价和选择一般都比较注重其毕业的学校、所学的专业,而不太注重个体的差异。在能节约支出成本(为得到文凭而付出的努力)而不减少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学生自然会选择投机,因为学得好与学得坏差异不大,更多的是他获得了哪个学校哪个专业的毕业文凭,所以只需要通过课程顺利毕业就行,这样投机就会被部分学生所选择。
(三)动力原因
无论是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存在着投机的动力。从学生方面来说,当他们对自己所学的课程和内容没有兴趣,处于一种学非所愿的境地时,或者当他们觉得课程内容太多,疲于应付,处于一种学习没有时间的境地时,投机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因为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自觉性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能够通过投机过关,无论其付出的时间精力甚至还有金钱都会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节约成本而不减少收益的投机是很有动力的。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同时也是教师谋生的手段,而非生活的第一需要。对教师理论上的德行假定在现实中对少数教师来说是不可能真正成立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能假定教师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教师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道德风险,只要条件许可,利益诱惑很大,就有可能产生投机。
六、结论与对策
在一般情况下,学生总是存在着投机倾向,这种倾向转变为行动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投机。在现行体制下,教师也存在投机的倾向,如果没有道德约束,这种倾向也会转变为现实。教师的投机条件又取决于高校的监督约束机制和奖励机制。因此,我们必须从完善教育体制这一根源上入手,制定合适的应对策略。
(一)教学监管应建立完备的教学双方博弈的规则,这主要是指教学立法和执法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教学双方在本质上存在着利益的博弈,在这过程中,双方都借助于对方的劣势,来强化自己的优势,教学管理的各种法规制度正是在双方博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因此,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必须要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必须在明确各自权责的基础上,确立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兼顾、相互协调的监管机制,这样才能使博弈双方都根据规则自由地选择各自的策略,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社会最大效益。[3]
(二)建立管理权与所有权相统一的激励模型
按照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资源应该配置给最能发挥其效能的人。在高校的教学中,教师无疑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对学生主导作用的发挥起着关键性的影响,所以必须确立教师产权,建立相应的利益机制,使其管理权和所有权相统一,体现主人翁的地位,让教师在不完全制约下,根据自己的产权共享部分学校经营剩余,使教师从关心自己个人切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学校的经营发展,尽可能地消除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良寻租行为,从而从根本上抑制学生的投机倾向,端正学风,改善教风,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相长的基础上可持续良性发展。
(三)加强必要的监督和惩罚机制
在完全理性经济人的理论假设下,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他都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教学投机的行为过程中必然会损害到他人和学校的利益,要防止投机行为的发生,就必须加强监督和惩罚机制,公开教学信息的透明度,教师、学校、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加大投机的难度;一旦发现投机行为后,要加强对学生、教师的惩罚力度,增加投机的成本,以此来抑制投机的动能。最后,本文在论述高等教学中投机行为博弈分析的时候都是基于理性人的假设,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人并非时时刻刻都是理性的,不光有他的私心,也有高于私心的公心,不会仅仅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马克思在论述个人利益观和自然人性论的时候认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的,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联系和关系的总和”。[4]延伸一点讲,就是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必然会考虑到是否损害了社会(学校)和他人的利益。通过本文对投机行为的博弈分析,我们知道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选择投机的时候,都会损害到其他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相关利益。因此,作为社会人,他也有可能选择不投机。我们认为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公心教育(包含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能从源头上控制投机行为的发生,有效地减少投机行为,这也是作为教育体制建设的重要补充,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道德与博弈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承先.博弈论方法与教育政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4(3):41~42.[2]俞建.博弈论:Nsah平衡[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1~4.[3]罗智波.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机制的博弈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1):6~7.[4]林泰.“经济人假设”与人性自私论[J].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6):31~36.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主体行为博弈分析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摘要中国经济经历了多年的阴霾,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就进入了经济社会的转型期,这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目前我们仍然处于这一特殊的时期中,我国走的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由体制外......
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主体行为博弈分析论文摘要:农村小额信贷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新型金融业务。依托小额信贷所涉及的经济学理论,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中农......
期货市场中的投机投机(speculate)—词在期货、证券交易行为中并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词,指根据对市场的判断,把握机会,利用市场出现的价差进行买卖并从中获得利润的交易行为。......
摘要 从我国政府采购招标的实践出发,结合政府采购法及招标投标法,运用经济学原理、博弈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政府采购招投标中采购当事人之间的博弈,并提出了博弈人之间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