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治理技术_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
石漠化治理技术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
石漠化防治新技术
一、生态治理技术中国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技术与效果
温远光 陈放 吴庆标 刘京涛 中国一欧盟荒漠化综合治理研讨会论文集202~209 生态治理技术是利用生态自然力进行石漠化生态和植被恢复的技术。对于具有自然恢复能力的、处在不同石漠化阶段的草坡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以及难以人工造林的陡坡地,进行封山育林。通过封山育林和辅助技术措施,减轻或解除生态胁迫因子,使现有植被朝顶极群落演替。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采用大面积人工造林或飞机播种造林的方式来恢复植被,往往事倍功半,成效并不理想,而且,由于人工造林难以模拟自然演替过程,形成的林分结构简单,在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性、群落稳定性等方面无法与自然恢复的天然林相比。研究表明,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实行生态治理(全面封育)后,从退耕的石漠化土地到形成草本群落,大约需要3—5年时间,从草本群落到灌木群落需要5一10年,从灌木群落到喀斯特森林大约需要30—40年,形成接近顶极的喀斯特森林大约需要100年时间。利用生态自然力恢复岩溶植被虽然需要的时间较长,但投资少、操作性强、效果明显。例如,1993年广西实施岩溶山区封山育林工程,封育面积236万hm2,涉及35个石山面积占全县面积30%以的重点石山县,至1998年底,森林覆盖率由原先的5%提高到8.19%。在长期执行封育的弄岗自然保护区,现存的岩溶山地常绿季节雨林面积达77.1km2,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6.37%,成为广西森林覆盖率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因此,生态治理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运用生态系统原理,通过延长石漠化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生态链、经济链,实现石漠化生态系统的全面治理。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广西的“恭城模式”,即“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生态链的石漠化治理模式。该模式的广泛应用,大大减轻了岩溶山区薪柴和能源压力,岩溶植被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较快的恢复。
二、生物治理技术
生物治理技术是指利用现有的生物技术,通过人工途径恢复和重建岩溶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措施。
在石漠化的生物治理中,形成了多种生物治理模式。按用途来分有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用林;按生长型划分有乔林型、灌木型、草本型和藤本型;按结构划分有林果药结合模式、用材薪柴饲料多用途林模式、乔灌草结合模式、经药藤蔓植物治理模式、林粮间作模式等;按照工程的性质分有采矿地复垦恢复模式、退耕还林还竹还草模式、种质资源保存模式等;按更新方式来分有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天然更新等等。这些模式在石漠化治理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例如,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果化镇是典型的岩溶山区,由于耕地极少,人均不到0.5亩。石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在遭到人类长期干扰后,绝大多数演变成全裸的光头山。石漠化加剧了石山区的气候恶化,水源枯竭,耕地丧失,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饱尝生态破坏的恶果之后,从1982年开始,村民在石漠化的土地上造林,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累计共种植任豆林6667hm:。任豆具有很强的恢复与重建功能,在石漠化的退耕地上造林,3—5年即可郁闭成林,使光头山重新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已经断流的泉水重新复流,人畜饮水有了保障,旱地变成了水田(图5)。生态重建给石山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极大地增强了人们恢复岩溶植被和生态环境的信心。人工治理石漠的积极性高涨,从1995—1998年,广西百色市完成岩溶山地造林2.1万hm2,加快了石漠化地区植被和生态环境的恢复。造林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石漠化治理的造林技术措施 蔡道雄 卢立华广西林业2001.5 11~12 石山地区造林是石漠化治理见效最快的唯一途径,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是石山造林成功的关键。由于中国石漠化土地分布范围广,气候条件和生物组成的变化较大,可用于石漠化
生物治理的植物种类较多,目前治理中采用的物种达100种以上,南北之间有所不同。例如,在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区域,主要有:任豆(Zenia im函n括)、香椿(Toona sinensis)、菜豆树(Radermacherasineca)、榕树(Ficus microcarpa)、苏木(Caesalpinia sappan)、台湾相思(Acacia richii)、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蚬木(Burretiodendron hsienmu)、肥牛树(Cephalomappa sinen-睹)、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吊丝竹(Sinocalamus minor)、甜竹(Sinocalamusbeecheyanus)、木豆(Cajanus cajart)、山葡萄(Cayratia corniculata)、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扶方藤(Euonymusfonunei)、量天尺(Hylocereus undatus)等;在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区域,主要有:柏木(Cupreusfunebra)、侧柏(Biota orientalis)、圆柏(Sabina chnensis)、泡桐(Paulownia fortunei)、麻栎(Querc瑚acutiima)、栓皮栎(p∽rc凇variabilis)、杜仲(Eucommia ulmoides)、乌桕(Sapium sebiferum)、漆(Rhus vernicifll2,6)、桑(Morus alba)、刺梨(Rosa roxburghil)、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金银花、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等。
2树种选择
石山地区造林是石漠化治理见效最快的唯一途径,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是石山造林成功的关键。我们在利用中心石山树木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在马山县古零乡石漠化治 2确定合适的苗龄
苗龄与造林成活率关系密切,苗龄太小,苗木过于弱小,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差,造林成活率低; 苗龄太大,苗木过于高大,不仅加大了造林难度,而且,苗木蒸腾作用增加,需要水分多,根系受伤严重,恢复困难,同样导致成活率不高。所以,应针对不同树种的特点,确定合适的苗龄,一般苗龄以1~1.5年为宜。4采用非常规方法整地造林
由于石灰岩溶地区土壤的特殊性,石漠化治理也必须采取特殊的方式。首先,造林整地不能炼山 并应尽可能保留石山上的原生植被。原生植被不仅能给新造林起到遮荫,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作用,也能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而且,能为今后形成多树种立体混交林奠定基础。其次,适当控制密度,过密不仅大量破坏原生植被,而且对今后的林木生长也不利; 过疏则造林效果慢,甚至起不到造林效果。因此,造林密度应控制在900~1050 株/km2为宜,且密度不能强求一致,只能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且造林苗木最好都能用营养袋苗,如有困难,也应采取营养苗、裸根苗、种子直播并举的技术路线。根据 石山土壤情况,在土层相对较厚,并能保持相当水量的地方,采用裸根苗;在土层较薄,保水量少的地段,采用营养袋苗;而在石缝、石隙,采用种子直播。再次,必须掌握好造林时机,月为造林定植的适宜季节,选择在阴雨天,且定植坑已经湿透时造林。苗木定植后,在定植坑面盖上杂草、枯枝或小石块,有条件的最好能盖上薄膜,这样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造林成活率。5实行封山
森林植被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而封山育林是恢复和建设植被最省钱、省工的办法。封山育林就是以封禁为手段,利用林木天然更新能力、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规律,使疏林、灌木林、散生木林、荒山等林业用地自然成林。封山育林形成的森林结构是由乔木、灌木、草本组成的立体结构,其根系也在地下组成立体结构,深根、浅根合理分布于不同的土层,能充分利用不同土层中的水分和养分,故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长,从而,能提高石山岩溶地区植被的覆盖度,而且,封山形成的林分生态功能最全、生态效益最高。爆破造隙蓄水凿岩挖坑培土植树造林技术第2 9 卷 第1 期0 1 0年 3月
中
国
岩
溶 32~34 试谈岩溶石漠化地区植树造林构想
— —
爆破造隙蓄水凿岩挖坑培土植树造林法
杨 光 忠
所谓的爆破造隙蓄水凿岩挖坑培土植树造林,就是在坡度适宜且无地质灾害等不良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形地貌有利地带,按照一定 网度钻取 2 ~3
m 深的炮眼,装上适量硝酸铵炸药及雷管,通过爆破将岩体适当震松,利用爆破漏斗的一系列裂隙作为地下水储集介质而构建局部地下水仓,并在地表凿岩挖出0.5 ~1 m深坑 口然后培土植树。
种草主要技术措施
石漠化治理的种草技术
张月涛 赵武林 文玉兴 张 霞 文 琴四川畜牧兽医 2009·07期 总第 225期47~48 围栏封育
工艺流程:围栏→ 落实承包人→ 管护利用→ 草地监测 草地改良
工艺流程:清除有毒有害植物→ 半垦或免耕→ 补播改良草场→ 配套养畜→ 草地监测 人工种草
工艺流程:土地开垦→ 整地→土壤处理→ 施肥→ 播种→ 压实→ 田间管理→ 草场利用和管理
“籐冠”技术国家专利申请号:201010220964.9
籐冠技术是依据热带亚热带特别是石漠化地区自然植被次生演替序列的客观规律,参照自然演替序列中生物量及凋落物量最高、养分分解速率最快的最为重要的“籐冠”演替阶段,通过人工网络架构等技术手段,借助藤本植物生长迅速、用土节约等优点,将石漠化地块迅速进入“籐冠”演替阶段,收到快速、高效的生物生产效果,并为尽快恢复至多层多种森林植被打下环境基础。
籐冠技术的主体结构,是借助石漠化中的大小石头,建立供籐本植物攀爬的各类棚架,这些棚架,又可作为接雨棚的支架,将降雨接住,顺利解决了石漠化地块中重要的“水”问题。攀爬有籐本植物的棚架,又是种植喜阴植物的遮荫棚,并具有大棚增温增湿效果。籐本植物的特殊性,又为石漠化地块中土壤缺乏找到了解决办法,棚架下的广阔天地,又是发展养殖业的良好场所。
三、生物与工程治理技术及效果
生物与工程治理技术是指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石漠化的技术。如何保护好岩溶山区土壤,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的使固面积和效率.是石漠化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主要措施有炸石集土,砌墙保土,坡改梯地,梯地种植高效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或林木.这样既减步了床土流失、保护了土壤也使农业稳产高产、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喀斯特小流域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研究
隋结 熊康宁 牟祥会 廖炳恒 陈永毕 肖时珍 中国水土保持 SWCC 2010年第4期17~19 1)强度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1)封山育林与先锋物种保存技术。
在生态恢复过程中,针对不同先锋植物,选择具有一定种群规模(或物种多样性相对高)的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定期检查植被生长状况,必要时可进行人工干预,如清除杂草、砍灌等,以保证先锋植物的存活量和生存环境。(2)人促封山育林与先锋物种恢复技术。
在流域内植被垂直结构分异不明显、乔木层严重缺失的区域,选择培植耐旱、喜钙、适地、速生的树种如香椿、任豆、花椒等。在流域内物种多样性相对高的区域,除进行自然封育外,适当补充石榴、核桃、枇杷、花椒等偏经济型树种调节物种结构。在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种
植经济作物如花椒等,以解决当地群众的生计问题。苗木种植采用喀斯特地区困难立地造林技术,以小生境(片、面、点、坑、窝、沟、槽等)为种植地点,利用生根粉和保水剂进行种苗处理,加强后期抚育和管护,保证苗木成活率。
2)中度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1)喀斯特地区人工诱导植被恢复技术。木工小流域中度石漠化地区多分布在峰丛中下部、坡麓地带和海拔8 5 0 —1 0 0 0 m的区域,应在峰丛中下部和较陡坡麓地带进行生态恢复建 设,营造适宜当地生长且水土保持功能较好的苗木如花椒、香椿等。苗木宜采用块状混交方式栽植,可适当密植并加强后期人工抚育,以保证苗木成活率。在海拔8 5 0 一1 0 0 0 m的区域,可密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植物如金银花等。孔落箐小流域中度石漠化地区多分布在峰丛中部,坡缓土薄,水土流失严重,治理过程中以稳定当地生态系统顺向演替为目标。流域内可规划为新生产用地的地类数量极少,治理技术主要是人工诱导植被恢复,采用“ 经济型灌草 +水保林” 间作治理方式,选择喀斯特地区先锋物种金银花、花椒等进行栽植,栽植过程中要留足后续补植苗木,种植密度约为 2 m/株,待灌草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再栽植生态价值较高 的树种如女贞、刺槐等,形成林、灌、草复合生态结构。
(2)喀斯特地区经济林草配套规范种植技术。在两小流域
土壤条件较好、坡度相对较缓的坡麓地带采取“ 经果林(石榴、核桃)+花椒”、“经果林(枇杷、脐橙、柑橘)+经济型牧草(黑麦草、三叶草)” 和“ 花椒 +矮秆经济作物(如辣椒、花生、豌豆)” 的治理方式(表4)。)轻度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
(1)林草配置技术。木工小流域轻度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 结构单一,2 0 0 9年花江示范区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数据表明,木工村和孔落箐村9 0 %左右的养殖饲料仍以玉米为主。通过在> 2 5。坡耕地和其他草地大力发展经济型牧草(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根据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混播比例(约 3: 1)进行条播 撒播,并在稳定已有林草配置结构的基础上,引进新草种(光叶紫花苕、串叶松香草、百喜草等),这样能保证四季牧草供给和
牧草的多样性。
(2)特色经济林果种植技术。木工小流域气候干热,光照较强,降雨量较少,特别适合热带、亚热带水果生长,宜选择市 场前景好、收益回报高、对生长条件要求不是很严格的火龙果 进行规模化种植。种植时一般行距 6~7 m,株距3~4 m,每公顷36570穴,每穴3~4株。管理过程中采用有机肥,注意灌溉 和排涝,防积水,避免细菌、真菌感染。孔落箐小流域土地“ 梯化” 程度较高,宜发展区域性特色果木林。为形成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产业,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和当地村民发展意愿,可大力发展枇杷、脐橙种植,进一步优化、规范林粮间作模式。粮食作物之间需留出1~2m的空间以满足
四、工程治理技术及效果
修建家庭水柜、地头水柜和排洪渠是岩溶地区治山治水的有效措施之一
另一个措施是推广使用沼气池,寻找替代能源,减轻割草砍柴对岩溶山地植被的压力,有效缓解石漠化发展。
五、社会经济治理技术及效果
据统计中国西南石漠化严重的黔滇桂三省(区)的平均人口密厦为163人/km2,比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13/km2高出46 8%,人均耕地0 96亩.比全国人均耕地少三分之一。三省区岩溶山区的人均耕地面积比三省区的平均水平还要低得多。
目前,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社会经济措施主要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异地安置,生态移民”和“项目带动,发展中小城镇”。
我国县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技术探讨 吴协保 第28卷第1期5~7 2009年2月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
石漠化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
岩溶地区土地类型及分布特点一、岩溶地区土地类型及面积我市岩溶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槽坝地区、南部金佛山地区,面积183.91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47.1%。岩溶地区土地类型有石......
石漠化1.定义: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
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中国西南湿润岩溶地区特有的、在脆弱的岩溶地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是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参与岩溶自然过程,造成植被退化、水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