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歌剧对西洋歌剧的融合与创新_论中西方歌剧的差异
论中国歌剧对西洋歌剧的融合与创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中西方歌剧的差异”。
论中国歌剧对西洋歌剧的融合与创新
摘要:西洋歌剧在中国落地生根已经有近一百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歌剧经历了三次起落,如今它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如何让中国歌剧更好地与西洋歌剧融合,如何创造出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歌剧形式,需要我们回顾历史,更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把握现在。
关键词:中国歌剧;西洋歌剧;创新
西洋歌剧从16世纪在意大利佛罗洛萨诞生,到17、18世纪在欧洲大陆蓬勃发展,19世纪高度繁荣,再到20世纪20年代伴着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流入中国,500年间,凭借着各式各样的契机,它几乎传遍了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所有对音乐有所追求,有所渴望的听众,都或多或少的对这种音乐形式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甚至可以借助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这充分体现出了音乐无国界的真理,即好的音乐形式是可以跨越种族,跨越时间、跨越地域,被全体人类所接受并喜爱的。
对于中国听众来说,歌剧这种舶来文化,100年来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中国人的耳朵里得到了特有的吸纳和转化。恰逢这是整个世界都翻天覆地一百年,中国人民也经历了自己的荣辱兴亡。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都被裹挟着改变了命运。对歌剧而言,最初因为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主张全面照搬西洋歌剧的演唱风格和技法,使得观众的演员之间很难产生共鸣,观众看歌剧的目的也主要是开眼界、赶潮流而已。即便如此,歌剧的种子还是在一些观众的心中生根发芽。抗战时期,文化的先锋作用得到了加强,为了让普罗大众都能响应革命的号召,歌剧的风格大量的融合了秧歌、民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创作于此时的《白毛女》成为歌剧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它以民歌为基调,真实、质朴的表达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现状,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直到今天还能深入人心。这部歌剧的成功,让西洋歌剧在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也为形成中国歌剧的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许多后来的歌剧佳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由此可见,只有贴近生活,艺术才能真正焕发光彩。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从50年代建国初期到80年代改革开放,中国歌剧迎来了难得的高潮期,这一时期在一批优秀艺术家坚定的努力下,诞生了许多经典的剧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江姐》。改编自小说《红岩》的《江姐》比此前的《白毛女》开拓了更多的表演空间。无论从技巧上还是从情感上都更能把握住民族的特色和时代的脉搏,也因此在当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江姐》的鼓舞下,以及70年代文化革命情绪高涨的缘故,大量的具备这种风格和感情的歌剧被搬到了舞台上。《洪湖赤卫队》、《春雷》、《刘三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其反复上演的频度和为观众熟识和喜爱的程度,令今天的许多创作者和表演者望尘莫及。虽然其中有许多时代的原因和不可复制性,但中国歌剧取得的辉煌成绩是不容置疑的。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歌剧第一次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剧本的创作及改编,舞台上的设计,演唱技法的创新等等方面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和自信。但随着这一特殊时期的结束,西方文化再次以排山倒海的态势涌入中国,在这种强烈的冲击下,歌剧前进的方向反而不如从前来得明晰,中国歌剧随之进入了漫长的冰冻期。
经历了20年的文化沉淀,中国歌剧终于凤凰涅槃。虽然在此前的十余年间,也有一些钟爱歌剧的创作者没有放弃对中国歌剧的传承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但始终是星星之火未可燎原。此时,《原野》的成功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根据著名剧作家曹禺
同名戏剧改编的歌剧单从剧本上看就元气十足,唱腔上则采用更多的宣叙调,并配以交响乐的完整演出,从气势上讲更加大胆的借鉴了西洋歌剧。但这种借鉴已经完全不同于最初的照搬和仿效。而是更多地融入了民族的情感以及半个多世纪的理解和融合,是在经历了压抑和沉淀后的一次爆发。这使得这部歌剧不但在国内取得了高票房,更是走出了过门,在国际上也赢得了好口碑。之后的中国歌剧再次进入了高质高量的创作阶段,但是很快随着国门越开越大,随着国际上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的演化,随着信息传播时代的到来,中国歌剧的发展再次面临了困惑与挑战。
一直以来,中国歌剧在面临困境的时都会向戏曲和民歌求援,从历史经验来看也的确得到不少的支持和帮助,例如前文提到的《白毛女》,就是将秦腔和河北唱法相结合,为唱词增加了强大的感染力。这种做法的正确性不但在理论上也从实践中得到了证实。当然,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民族当他想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时,都会采取类似的做法,并取得类似的成绩。犹如音乐无国界一样,吸收音乐掌握音乐的方式也同样是无国界可言的。但是,我们同时还应该注意到,近些年在采取类似的方法进行音乐融合的时候,收效已经越来越小。这一方面是因为,歌剧这种音乐形式不但是在中国,在整个世界也不属于流行的范畴。另一方面则是,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和戏曲形式本身已经式微,更无余力支撑其他音乐类型的发展和革新。因此,中国歌剧究竟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如何开创新的局面,将成为百年歌剧发展的新课题。
那么中国歌剧究竟去向何方呢?我以为,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同绘画和文字一样,其基本的功能性永远不能忽视,即记录、抒发、传承民族和个人对时代、对生活的感悟。每种音乐形式,无论是歌剧、戏曲、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等,都来自民间,都自下由上的、自发的从普罗大众的口里、心中传唱出来。并不存在哪一位天才的科学家或音乐家发明了音乐,因为它是上天赋予全人类的礼物,是属于人类的共同发现。也因此当我们今天来讨论如何让中国歌剧符合时代的潮流,更加体现中国的特色时,我们也要知道,这同样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择,即人民的选择。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以一种文化是否流行来裁定他的优劣,但同样我们也不能以一种文化起源的更早或是更国际化来分辨其高下。最重要的是普通百姓是否在生活中能随时用到它、想起它,心想唱歌时就唱到它。因为这才是音乐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结合历史的经验,结合民族的特色是没有错的,是我们发展中国歌剧的必由之路。但同时我们还要紧紧地抓住现在,抓住当代人的心声。这一点我们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做得很好,今后还需要做得更好。因为显然,这个时代的脉搏如此之快,转变如此之迅是史无前例的。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如果有经验可以借鉴的话,百老汇的音乐剧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先见之明。音乐剧相对于歌剧来说内容更丰富、更多元、娱乐性更强、也更易被普通观众所接受。他可以走进学校、走进工厂、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当作生活中的一部分来接纳时,它才会有活力、有方向,有希望。等到那个时候,便不再需要几个专家或学者坐下来研究中国歌剧的特色与融合,因为只要把它还给人民大众,人民自然会给出最和适宜的答案。
参考文献
[1]王永利.中华民族歌剧发展 [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1
[2]李维.中国歌剧对戏曲的吸收[M].辽宁教育出版社,2012.
西洋歌剧论文论文题目 :论西洋歌剧 专 业 : 班 级 : 学 号 : 姓 名 : 【摘要】通过这一学期西洋歌剧的学习,在数部名作欣赏的过程中,我了解一些西洋歌剧的基本知识,体味到独属于西......
西洋歌剧名作赏析《普契尼与他的托斯卡》姓名:学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张璞这学期选择了歌剧这门选修课,开始时我对歌剧也没有什么了解,以为是音乐剧之类的,想上个轻松点的课程......
中国歌剧自它产生至今已近九十年的历史,历尽坎坷,同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发生的历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紧密相连,大体分三个阶段,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促使我国歌剧艺术的萌生;延安文艺......
中国歌剧1.歌剧是一门集诗歌、戏剧、声乐、器乐、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以后逐渐传遍世界各地。1919......
中 国 歌 剧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音乐欣赏 课时:一课时教 学 目 标:1、聆听歌剧《白毛女》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安徽教育出版社编 2003.7 天》与《紫藤花》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