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文化寻根_白鹿原寻根
《白鹿原》的文化寻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白鹿原寻根”。
《白鹿原》的“寻根”之旅 11级汉教2班
龚长城
20110511275
一、关于“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汉语的寻根是蕴含着张力和活力的隐喻性概念,这一取喻于生命源头意象的词,不仅“把人的文化归属心理表达成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生物法则”以强化文化认同,而在现代危机面前,“追宗认祖”直接指向生命孕育的本源:大自然、动植物、土地和母亲。也只有回到此根本上来,人才是人。寻根作家的超越前贤之处,集中体现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主要也就是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 认同。
二、《白鹿原》的叙事背景
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可以说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三、《白鹿原》的“寻根”之旅
(一)、黑娃的回乡“祭祖”
祠堂曾是黑娃和小娥受辱的地方,他也曾亲自带人砸祠堂。黑娃带着玉凤,回乡寻根祭祖,已是他的身心均已皈依儒家规范之后了,所以在祠堂和母亲的墓前都是十足的虔诚,对他而言,祠堂和母亲都是他斩不断的“根”,是真正的精神归宿。对于黑娃不仅是肉身的回归祭拜,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脱胎换骨、学为好人和梦归原上当一个私塾先生。连住址都象征性地选择在“学仁巷”,这可以看做是白鹿原的精神的回归。
白孝文在祠堂里不过是虚与委蛇的过场,只有在母亲的坟前动了真情,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怀旧情绪。因此对他而言,“谁走不这原谁一辈子都没出息”。他坚定地脱离“母亲”,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白狼”。他杀死黑娃和鹿兆鹏即“白狼”对“白鹿”的胜利,这反而艺术的赋予似乎丧失已久的白鹿神话无限魅力与期待,与现代社会“无根”状态下人的异化扭曲与残缺形成鲜明对照,发挥着审美修复与文学治疗功能。
《白鹿原》里两位“浪子”回乡祭祖的仪式中,有着寻根的象征意味。孝文和黑娃举行完祠堂拜祖仪式离开白鹿村后,白嘉轩不无得意的说:“只要是人,迟早都要跪倒在祠堂里头”。虽然是在那个变幻莫测、动荡不安的时代,白嘉轩仍然对传统文儒家文化很有信心,象征着传统儒家文化和宗法制度的祠堂仍然是他们的精神归宿,仍然是他们的“根”之所在。
(二)、“学为好人”
在书中,我们多次看到“学为好人”这一句话的出现。这是儒家思想重视道德的价值观的简易表达。在质朴的农村生活中,我们看到儒家文化已经简化成了一种做人的道理,日常的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人,本来就是儒家思想的立足之处,道德是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好人”,这个通俗常见的词语,在这里意味着按照宗法文化和儒家伦理要求自己。“学”为好人,也说明了这种合乎伦理道德要求的“人”,不是自然意义的“人”,而是经过后天社会文化伦理规范约束而形成的“人”。从白嘉轩和黑娃两人“学为好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根”的追寻。
《白鹿原》中,白嘉轩以“学为好人”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以“仁义”作为自己处世的标准。孔子说“仁”,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义”,“义”人之正路也”。合起来就是孔孟的“仁义”,“仁”是人的道德根本,“义”就是“宜”,是实行“仁”的合适的方式和途径。体现在白嘉轩的身上就是用理性克制欲望,自律自强,严格按照儒家的伦理道德对人处事。
白嘉轩也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好人”,虽然他从小接受的是白家的纲纪教育。年轻气盛的时候,他曾经为了李寡妇的田地和鹿子霖厮打乃至准备到县衙告官;为了获得白鹿精灵的护佑,他暗施计谋换来了鹿家的风水宝地。但是,在朱先生的言传身教影响下,他逐渐成长起来,自觉地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担负起宗族家庭的责任,知行合一,成为白鹿原上“最后一位族长”。他曾经以哲人的口吻感叹说“人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这正是儒家讲究的“君子慎独”。无论人前人后,他都按照儒家伦理严格要求自己,言行如一,表里一致,这是他的腰杆笔直的真正原因。白嘉轩从一个年轻气盛的普通农民成长为一个优秀族长的过程,正是传统文化对生活在其中的人后天进行改造的过程。可以说白嘉轩在“学为好人”的过程中寻到了自己的“根”。
黑娃的一生跌宕起伏、变化莫测,极具传奇色彩。在人生进程中,田小娥曾以性欲的满足给了他短暂的安宁,但是他的心灵始终是躁动的。他向往自由和平等的生活,想要得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想要得到认可和肯定。他成为原上农协革命的积极分子,他做了土匪头目,又做了保安营长,地位、权势、财富、女人等等予取予求,各种欲望都可以轻易得到满足,却始终不能真正得到心灵上的满足。真正使得他得到心灵平静的是传统的儒家思,当他跪在朱先生面前,哭着说要“学为好人”的时候,他才真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社会位置,他才告别了“飘萍感”,寻到了自己的“根”。
黑娃的人生经历是一个典型的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进化的过程,也即一个“学为好人”的过程。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关系之中,而道德规范则是维持社会关系的纽带。从跟随欲望指引前进的自然人一步步成为遵循道德规范的社会人,这就是黑娃“学为好人”的经历。他皈依儒家思想之后,对于自己的种种过往,深感愧疚,开始时时刻刻以儒家伦理道德要求自己,成为了朱先生最得意的学生。
我们必须承认,即使是在今天,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进步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完全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是不可取的。尤其在重做事轻做人的现代社会,“学为好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建构个体理想人格,对于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白鹿原》寻找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根”。
寻根乡村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民离开乡村去城市寻求新的生活,有的甚至“扎根”城市,从乡民变成了市民,将他乡变成了故乡,有了新的“根基”。而更多的乡民还没能......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文化寻根散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文化寻根散文鲁迅先生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叶飘零,它们要一同抵挡萧瑟,而寻得精神一隅的梦何时才能绽放?帘卷西风时,哪堪凛冽?无语低询,只道......
总结是我们积累经验和知识的一种方式,可以使我们在类似情况下更加游刃有余。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健康保健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文化寻根高二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