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散文
第1篇:文化寻根散文
文化寻根散文
鲁迅先生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叶飘零,它们要一同抵挡萧瑟,而寻得精神一隅的梦何时才能绽放?
帘卷西风时,哪堪凛冽?无语低询,只道秋意无限。
走过《诗经》的缠绵柔情,走到唐诗,走到宋词,我的思绪被牵引到枯藤与老鸦一起凝视的那个面色清癯的诗人身上,他骑着瘦马憔悴而来。暮色苍茫,我被他吟哦的曲子搅得顿觉悲凉,一转身竟靠在了银烛秋光下的画屏边,屏上身着罗绮的少妇轻摇小扇,流萤飞舞,和天上的牵牛织女星隔着几亿光年放出的微光,一同如水般向我微笑……
我抬头,猛然,远处玻璃墙反射的光之万箭刺破了我的视神经。没有茅店,没有荒树,支离破碎的天空,夜晚找不到萤火虫……诗韵失去了滋养它的土壤,城市的灯红酒绿,繁管急弦喑哑了它的声音,它沉默了。
也许,冰心、巴金的去世已割断了五四运动给我们最后的血脉,于是,捧读张爱玲的小说,竟有莫名的韵味涌上心头。买那些经典的章回小说,线装书的沉香,绮丽了她的眼角眉梢,勾勒出她的冷艳之笔,每一个回廊都蕴藏着一个故事,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哀伤。哀伤,胡琴的'调子,不是低低的倾诉,而是冷静的表白,读来没有眼泪,但觉得无边无际的悲伤流言似的蔓延,无可救药。
然而蔓延到了当下呢?韩寒、郭敬明的“新概念”大行其道,莫言、贾平凹少见其踪,那些所谓名流学者一顿饭时间便能勾勒出一篇长篇小说的框架,文字成了把玩于手中博人眼球的珠玉,像是安插了重金属的民乐,说不上是纯粹的搭配还是简单的调和。
意象已逝,环佩声遥。
当有人质问我们皓首穷经到底为何时,那么牛虻,有谁来做?
想起余光中,想起他的诗,他的文字,寻寻觅觅为了求得赤县另一边无尽的回忆,还有更深沉的,由仓颉触发的美好。那一脉根流转相传,不知今天是否还触着长江水和海棠红那样明丽的色彩?
秋的萧瑟隐退在夏的聒噪中,冬后有春。我知道,那是希望,我正在追寻。而它,或许正在月牙泉底、鸣沙山上,默默注视着沧海桑田。
第2篇:寻根乡村文化
寻根乡村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民离开乡村去城市寻求新的生活,有的甚至“扎根”城市,从乡民变成了市民,将他乡变成了故乡,有了新的“根基”。而更多的乡民还没能在城市扎根,而回到乡村,却发现乡村已不再是原来的乡村,没有了邻里之间的亲密接触,没有了传统习俗,没有了节日喜庆,乡民之间多了几分淡漠,少了许多融洽。乡民的内心世界缺少了归属感与安全感,不仅在城市他们没有扎“新根”,回到乡村却面临“失根”。这是他们所处的现状。
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让乡民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去城市追求新的生活,他们只专注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将经济利益视作唯一的追求,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丰富。其次,虽然乡村经济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乡村文化的保护却没有同步,乡村传统的文化却在逐渐消亡,而这些传统文化正是乡民的精神家园,乡民失根的危机在所难免。再加上传统的乡村生活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乡民离自己的精神家园越来越远。最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加剧了传统的特色的乡村文化的消亡与崩溃。
为了避免乡民的“双重失根”,我们应及时采取措施应对乡村文化面临的消亡困境。繁荣乡村文化,让乡民有“根”可依,有“家”可归。
一、党和政府要重视乡村文化在民族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乡村文化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乡村人民的根。经济发展了,文化建设也要同步发展。没有文化的同步发展,即使经济生活改善了,那乡民的幸福感也不会增强,因为没有了集体认同感和归宿感,精神世界将趋于贫乏。这样反而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对社会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二、注重乡村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教育是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根本途径,只有教育,才能让乡村人民不“失根”。乡村教育过程中,可以“就地取材”,将乡村文化的特色融入进去,从而形成乡民的强大共识,也让乡村文化的根基永远牢固。这样,即使远在异乡,乡村文化都会有强大的凝聚力,乡民的精神世界也会越丰富。这也会促使乡民更好的投入生产生活,对乡村的发展很有益处。
三、繁荣乡村文化。由于乡村文化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乡村文化。以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为动力,大力促进乡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发展了经济又繁荣了文化,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培育乡村文化骨干,带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同时要带动村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乡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四、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乡村文化建设起步阶段需要投入一定资金,进而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形成经济促进文化繁荣,文化繁荣反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归根到底,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要靠人,而人的发展重在教育。教育才是乡村文化不致衰落的根本途径。没有教育,文化保护的观念就会落后,文化保护的人才队伍就会缺失,乡村文化的长久繁荣就难以保证,而“失根”危机也就难以解除。因此,优先发展乡村教育,将文化教育融入常规教育,乡村文化未来的必经之路。
第3篇:寻根云南散文
寻根云南散文
我叫云苓,妹妹叫茯苓,我们是同一味中药。
据母亲说是怀我的时候妊娠反应特别厉害,呕吐得几乎不能吃东西,当时一位老医生给她开了一剂专治妊娠反应的中药,其中有味药叫云苓,那剂药效果非常好,母亲的身体很快恢复,能正常饮食了。生下我的时候,父亲出差不在家,姑姑问起个什么名字,母亲就想起了那味中药云苓,感觉像个女孩的名字,就顺口说:“那就叫云苓吧。”
等怀上妹妹的时候,母亲同样有妊娠反应,但没有当初那样厉害,还是那个老中医给开了个止吐的药方,把其中的那味药换成了茯苓,母亲本身也是个医生,知道这两味药药性一样,只是茯苓普通些,而云苓是产在云南的茯苓。母亲说,后来为了叫着方便就给妹妹起名叫茯苓。
或许和起的名字有关,我长得比较高大,而妹妹则长得比较小巧。再加上似乎我各个方面都比妹妹顺当些。有时候娘仨一起开玩笑,妹妹总说是母亲偏心,说她查过资料,茯苓和云苓其实是一种药,茯苓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有宁心、安神、利尿的功效。云苓为云南产的茯苓,叫云茯苓,简称云苓,中医认为云苓为茯苓中的上品。“难怪
第4篇:寻根的散文
寻根的散文
二零零三年的金秋十月,又一个收获的季节。地处东北的辽宁省义县留龙沟乡下高家沟村迎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此人四十开外,身高超过一米八,体态丰满。他身背着简单的行囊,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他走在山路上,两只眼睛不住的欣赏着田野上的丰收景象。
当他走近村头的时候,遇到了正要下地去收获玉米的高家老大,便急忙上前一步,问道:“您好,请问这个村子是叫下高家沟村吗?”高老大上下打量了一遍眼前站着问路的陌生人,回答道:“不错,这里正是下高家沟后村。”只见此人闻听正是下高家沟村时,脸上立刻露出了惊喜,“我不远万里来寻根,今天总算找到了你,终于踏上我日思夜想、几回回梦中梦到过的古老土地上。”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两行热泪流下了面颊。
“请问先生,您贵姓?”陌生人问高老大。
“我免贵姓高。”高老大回复到。
“那么请问您叫什么?”陌生人追问着。
“我叫高仁志。”高老大继续答道。闻听此言,陌生人忙屈膝跪地,“叔叔在上,请接受小侄一拜。” 冲着高老大纳头便拜,叩了三个响头。高老大看着眼前这位比自己还要大两岁的陌生人给自己
第5篇:《白鹿原》的文化寻根
《白鹿原》的“寻根”之旅 11级汉教2班
龚长城
20110511275
一、关于“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汉语的寻根是蕴含着张力和活力的隐喻性概念,这一取喻于生命源头意象的词,不仅“把人的文化归属心理表达成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生物法则”以强化文化认同,而在现代危机面前,“追宗认祖”直接指向生命孕育的本源:大自然、动植物、土地和母亲。也只有回到此根本上来,人才是人。寻根作家的超越前贤之处,集中体现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主要也就是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 认同。
二、《白鹿原》的叙事背景
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