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_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原因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原因”。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一、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工作压力的影响

过长的工作时间,过大的工作量,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压重挤压扭曲,“当老师很好,很空闲,两节课上完就没事”面对社会人的众口一词,教师们千口难辩,从表面上看,初中教师课务量一般在12-16节之间,上课时间平均一天最多4小时,人家公务员每天上班八小时,一比确实轻松!然而,他们没有看到实际,教师的工作除了上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承担许多繁杂、边缘累赘的非教学任务,如维持纪律、管理学生值日、卫生、两操,还要再继续教育培训,一会儿师德培训,一会儿电脑网络培训,刚听完课,又要评课,又要准备自己上公开课,“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透不过气”,过长的工作时间,繁重的教学任务使老师很少有自己自由活动时间,家庭也照顾不上,这使老师心情郁闷,凡事感到力不从心,精疲力竭,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本来已够高的,什么检查备课、作业,还让学生给任课教师教学情况打分,进行满意率测评,加上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坏事传千里”教师教育情况传播很快,有的还“现开刷”写信打电话向学校、教委、教育局。此外,升学率、学科统考成绩也给教师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教师们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苦干,希望能顺利评定职称,然而评定条件也朝令午改,不断地写论文,不断地培训,结果仍忧心忡忡,在近年中学一年级教师评审中,顺利通过仅占50%左右,且评级的“暗箱操作”让教师们寒心,这无疑给老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是教师的心理疾病的一个长期的因素。

(二)教师事事追求传统完美的个性与现实矛盾冲突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师道尊严”的养成“胜人一筹”的“清高”习惯,死爱“面子”自尊心极强,自我价值高,好为人师,对自我要求严格,在教学工具落后,不配套的情况下,在教学尽量用灵活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去教育学生,在教育中有耐心、爱心,然而“事倍功半”付出并未获得回报,只取得一般的效果,这让教师产生失落感。同时,教师也希望人人都尊重自己,不允许自己有过错,即使自己有不足,也拼命掩饰悄悄地改。然而由现代信息技术普及,大众传媒巨速发展,使知识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权威地位受挑战带来的影响。教师早已不是学生唯一信息源,使教师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权威意识日渐失落,冲击教师心理,使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自信。同时,教师职业要求教师无私奉献,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也导致教师产生心理问题。人们常常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比喻成“春蚕”到死丝方尽;比喻成“石头”,铺筑学生成才之路,所有这些貌似赞美,实则在无形中增强教师的心理压力,你是“圣人”是“师表”就得逆来顺受,上级不会错,学生没有错,只是你教师不会做,有苦无处说,有愁没处发!只好忍着、憋着,时间一久,就憋出毛病,形成孤独、乖憋和感情抑郁,在自豪中产生自赏,在挫折中产生哀怨,导致人格的异常。

(三)工作环境的不单纯造就人际关系复杂的影响。

几乎很少会有某个学校不形成“谁人不说人,谁人不被说”的情形。这样教师的工作环境不轻松,人际关系很紧张,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在教书育人上,那教育质量可想而知。做起事来无不是谨慎小心,大部分教师觉得很累,内心压抑得不到宣泄,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另外,由于教师职业极限性,与社会接触比较少,这些导致教师人际交往能力受限制,容易形成人际交往协作的有限性各自我封闭,常常导致教师面对压力和挫折,深感孤独和无助。

随着教改深入,聘任制、年度考评,学校领导对教师的业绩考评只重结果,不看过程,对班级之间学生原来的基础,班级情况等因素不加考虑,考评的结果有失公准,使教师觉得心不甘、气不顺,却又无可奈何。

(四)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的影响

教师经济待遇、职业地位偏低。据调查所示58.4%的教师不满意自己的工资待遇。尊师重教文化氛围未能形成,53.3%的教师不满意自己工作在社会中受尊重程度。另一方面,教师承载了社会、家庭太多的希望和责任。教师付出的大量劳动与所得待遇没法成正比,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的孤独、无助、穷困、焦虑、自卑乃至绝望的不良心理油然而生!另一方面,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不享受公住房待遇,而现在房价很高,每月工资还买不到1平米的房子,大部分教师省吃俭用,也很难买到一套房子,90%的教师不满意公住房的待遇;66.7%的教师不满意现在的医疗福利待遇,加上家庭经济压力,使教师不堪重负。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福利待遇偏低,这使教师感到不平衡,常以发牢骚发泄不满,逐渐失去对教师工作光荣感、使命感,容易自暴自弃。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磨擦、碰撞和冲突的必然结果。在社会急剧变迁的形势下,以教师菲薄之待遇,工作之繁重,责任之重大,希望我们的教师成为尽善尽美的完人,这是不现实的。一个长期处于严重工作压力下的教师,势必抱持着消极的情绪,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易感到心力交瘁,甚至有放弃角色的意愿,进而可能直接降低教学热忱,间接影响学生身心平衡与发展。故教师身心健康问题已日受重视,当今研究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情形,已成为国际性的一个重要主题。可见教师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等负向结果,已逐渐受到社会大众的关心。因此,现在已是必须研究解决教师心理问题对策的时候了。

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在一般情况下,教师是明智、理智的,能够自我调整心态,调节情绪的,当外加压力实在太大,时间太长,才难以自助,因此,我们首先应从外部环境、条件上来寻求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的对策。

(一)社会外部环境

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艰巨性,特殊性,不要求全责备;挑起应由社会承担的那部分责任来,而不要把培养下一代的责任都压在教师身上。对教师的要求应合情合理,力所能及;为教师排忧解难办实事,及时兑现政策报酬,不要老是名义上给教师加工资、奖金,但实际上别的行业、部门已拿到手,而教师要到半年十个月后才到手,使教师真正体会到社会的关爱。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和工作环境。

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使教师的教育在社会上变成增效而不是减效甚至负效,使教师能把精力集中到提高教育艺术,从事教育研究上去。建立社区家长教育机构,使家长进一步明确养育子女的职责和方法,对不管子女教育,不问不闻,失职的家长采取相应的措施;每个市要设立一个工读学校,把表现确实不好,危害同学,影响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集中教育,把教师从担惊受怕的困境中解放出来。

(二)内部环境

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性质、特点、规律最明了,对教师的工作、生活、精神状况最清楚,最有发言权,也是最有能力直接为教师“减负”、“松绑”的。

学校领导要研究教师的心理需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和学校实际,尽可能地满足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提高、经济待遇、文化生活等需要。合理安排工作量,使他们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和积极性,满足他们希望得到领导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肯定和认可,不要轻易、随意地调动任教年段或学科,最好让他们完成三年的教育循环。在评优、考核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不给教师、班级、年段下升学指标,不要用“高政策”作为行政管理的法宝,少签一些“责任书”,体谅教师“上压下顶外挤”的处境。少一点行政命令,多一些情感投入。要教师树立“生本意识”,领导首先要有“师本意识”,设身处地替教师着想,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以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教师,不以制度代替思想工作,及时沟通与教师的感情,多听听教师有什么需要、意见,关心教师的身体和家庭生活状况,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温暖的工作环境。

教育主管部门要多深入学校、深入教师,调查研究,使所出台的制度、政策、措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广大教师所能接受。既作好上级的“参谋”,又当好教师的“靠山”,使教师心有所依。

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努力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积极反映教师的疾苦和心声,争取社会及上级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教师工作的理解,使教师既能听“好话”也可享“好福”,在奉献的同时,获取相应的报酬,努力提高其经济地位。全面关心教师,而不是纯粹的教育业务管理,对教师的劳保、福利、住房等给予重视和落实,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抵制一些并非学校、教师职责范围内的任务、活动,使学校和教师能潜心教育;少一些检查验收,避免师生忙于对付。在政策、考核制定时要替教师想一想,是否符合大多数教师的利益,充分考虑学校实际和教师心理承受能力;所制定的政策要相对稳定,如职评条件,要变动也得提前一年半年通知,使教师有准备余地;对老实的和“横蛮”的要一视同仁,不能使会吵会闹的沾便宜;要把好“进人关”和岗位安置关,避免造成照顾了一个,挫伤了一片的影响,严格控制学校的规模和班额,不使教师超负荷工作。

(三)教师要提高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的心理问题当然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解决,在排除外部压力后得到缓解或消失。但教师的心理问题经常的、大量的、主要的应靠自我教育,即通过自我调适来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认清形势,调整心态,适应现实。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改革在深入,作为教师自己的观念也须随之转变,以跟上急剧发展的形势,面对现实,接受挑战,勇于竞争,积极进取,以愉快的心情接受自己的教师身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教育思想,提高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坦诚开放,正视自己,承认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加快专业知识的充实提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进修;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不做自己力所不及的事,不给自己出“难题”,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建立适度的期望,以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善于接纳他人,学会欣赏别人,为同事的成功喝彩,工作中、生活上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以自身的诚意,换来同事、家长、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和家庭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时间,松驰自身紧张的心情,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烦恼时主动与领导、同事、朋友或家人聊聊天,以转移注意,释放积郁;平时多学一点心理学知识,以加强心理健康防卫,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促进自已身心的健康。

总之,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已迫在眉睫,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着于研究解决。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正常开展,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才能得以提高,素质教育才能顺利推进。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汨罗市罗城学校彭恩德李江摘要:本文认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深刻探讨其成因。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对学生身心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摘要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认同感逐步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少、自我调控能力差等因......

新形势下中学教师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探究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新形势下中学教师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探究,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现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现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江西省崇义中学刘善翔(2011.3.22)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全......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奉新二中 涂明琴[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进入21世纪后,青少年心理问题逐渐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据调查表明,中小学中,有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原因 心理健康 中学教师 成因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原因 心理健康 中学教师 成因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