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_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
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重要讲话中也提到“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改善城市环境,建设美丽南充的发展步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多年的实践中,南充园林人结合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历史、地理特征、城区布局等因素,摸索出了一条南充独有的节约型园林绿化路子,将城市绿化建设、生态保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融为一体,实现了均衡和谐的绿化发展新模式。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学习十八大报告印象最深的是“美丽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让中国这个泱泱大国集苦难于历史,集发展于当下,集完善于自我,集合作于睦邻,集和平于世界,集创新于改革,集发展于人民,党的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是集所有美丽于大成的中国。
在南充向特大城市迈进的步伐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原有的城市绿化规划已不能满足现今需求,成了制约绿化发展空间的主要瓶颈。为此,南充市园林管理处邀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家重新编制规划,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对南充市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植被类型、气候条件以及各条街道的绿化现状细致考察的基础上,编制了《南充市公园绿地与道路绿地规划》,目前已经获得通过。在新规中,实现了在不破坏现有绿化植被的情况下,对市区绿化布局进行了优化、完善,将市郊重要地理分区全部纳入规划,设置了生态修复区和生态休闲游憩区,详细规划近郊绿化,做好生态打底,为市建成区水土保持、整体气候改善、生态平衡提供坚实基础。在公园绿地规划中,新增了滨河公园绿化规划和嘉陵江天然湿地保护规划,引入城市主要河流的公园绿地规划,并细化了嘉陵江生态绿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南充城市被一江一河(嘉陵江及西河)分为三个区,在行政区划和地理位置上都相对比较独立,城区绿化养护管理也较为分散,三区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和市园林处联系不够,各自为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标准得不到规范,园林队伍技术力量参差不齐,园林绿化景观效果未能整体和谐的效果,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多次改造。2008年我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视力度。近年来,市园林处、三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北湖公园管理处、滨江景区管理处等部门逐步深化工作联系、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全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了统一协调、全面发展。2011年,市园林处结合当前全国整体水平和我市园林绿化现状制定了新的《绿化养护标准》,随后各区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相继制定了各区绿化养护标准,因地制宜促进绿化养护管理水平提档升级。针对重大问题形成会商制度,在今年6月的天竺桂蚧壳虫防治工作中,市本级和三区园林部门召开会议商讨研究,拟定防治方案,共同参与对全市8000多株天竺桂进行病虫害防治,效果显著。
如今的南充,经济发展迅猛,社会稳定和谐,人心积极向上,正坚定不移地实施党中央、四川省委的决策部署,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打造川东北投资首选地”、打造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全民共同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平坦,越走越宽阔。
当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公众健康安全,并不等于简单的“达标”。关键在于,在寻求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千万勿将“美丽”简单化,从而陷入各种“美丽误区”。
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就是从原先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以维持生态环境“不恶化”为主导,向未来“修补并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方向过渡。主要区别在于,与之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滑有所不同的是,在未来,经过治理,我们的生态环境质量将逐渐变好,不仅要在“数量”上减少污染排放,更要在“美丽”上下功夫,让生态环境逐渐变得 1
“赏心悦目”起来。就此而言,建设美丽中国实则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那就是做到“内外兼修”,让公众不仅免除健康及安全之忧,还可从中获得审美上的消费和享受,以实现全面提升社会福祉的目标。
理论上而言,面对环境污染的挑战,实现生态环境的“内外兼修”,建设美丽中国,最大难点是“内”,而不是“外”,而其实现的顺序也应该是“先内后外”。但出于各种误解,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各种将生态环境保护“内外”目标相混淆,甚至本末倒置,及陷入“美丽误区”的现象。总体而言,这样的误区有如下几种表现。
其一,以“形式的外在美”替代“质量的内在美”。在对“美丽”的理解中,生态环境质量显然是其中焦点,但这并不等于仅仅是消除那些肉眼可见、鼻子可闻、耳朵可听的“污染”。正如上述有关淮河污染的报道所示,“经过多年的治理,淮河上游那些‘会说脏话的排污口’已经很难找到了。现在这里的水质是四类水,你看不到污染,也闻不到怪味儿”,也就是说,从外观上来看,较之以前,这样的用水也算越来越“美丽”了,但从其成分来看,那种水还远没有达到保证健康、安全用水的基本要求。
实际上,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譬如,随着空气质量的改善,空气中肉眼可见的污染物已越来越少,但在公众环保意识提高的背景下,这并不代表空气质量越来越好。相反,各种细微颗粒物也在影响着空气环境。
其二,以“标准的孤立美”替代“生态的系统美”。生态环境各部门之间有高度的系统性,基于工业化发展背景下对生态环境的有限认知,人们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常常将生态环境割裂开来进行治理,最为典型的做法便是为各种生态的子环境建立标准体系,比如用水的、大气的、土壤的。而且,各种标准间的交互性甚少,基本相互孤立,各自为政。其结果是,在符合标准的情况下,就某个子生态环境而言,的确已经实现了环境质量的改善,但就整个生态系统而言,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中很大的一种可能性便是标准与标准之间相互抵消甚至抵触,最后危及整个生态系统本身。上述有关绿化与汽车尾气结合生成新污染物的案例就说明,仅仅在某部门内部建立标准来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实现整体的“美丽”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其三,以“加工的后天美”替代“自然的先天美”。在生态环境退化、变得丑陋的背景下,为了重新实现“美丽”,人们擅长利用各种科技手段来进行后天的加工,譬如用“包装”的理念来经营城市,通过各种景观工程、灯光工程来美化城市。这样的做法,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从结果来看,整个城市所呈现的只会是有明显后天雕琢痕迹的“加工美”,而越来越远离生态环境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自然美”。更加严重的是,在后天各种加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又产生了新的污染排放,从而会加重生态环境的总体负担。最终,尽管城市可能变得“美丽”了,但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却在下降。事实上,就生态环境系统的演进而言,后天的加工永远无法真正取代先天的自然禀赋。
总之,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我们应秉着回归“美丽”,而不是消费“美丽”的态度,更加科学地、系统地和人本地,并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建成既有阳光白云,又有健康与安全的人居环境。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美丽中国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实现的,更不是仅靠民间力量就能完成的。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2011级机设3班周小昕11131010136
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以广安为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在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即使在平时偶尔谈起“美丽中国”,人们也不......
轻化工程1班 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以泸州为例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
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遂宁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重要讲话中也提到“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
“建设美丽中国”之我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什么是美丽中国呢?我认为就是天更蓝、水更清、地更洁,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幸福。要建设美丽中国,我认为必须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