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_鲍勃准则
鲍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鲍勃准则”。
鲍勃·迪伦(Bob Dylan),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 1941年5月24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1] 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1] 鲍勃在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2] 1959年高中毕业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在读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1961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处女专辑名为《鲍勃·迪伦》。[3] 1963年起,琼·贝兹邀请迪伦与她一起巡回演出。[4]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5] 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作曲家。[5] 在法国看来,鲍勃·迪伦赋予音乐的、可以改变人类和世界的颠覆
2012年奥巴马为其颁发总统自由勋章(3张)鲍勃·迪伦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是一个伟大的曲作者,承载着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45年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改变自己的形象(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长 莎拉·丹纽尔评)[26]。鲍勃·迪伦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体现出美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国际著名双语作家、文艺评论家 厉振羽评)[26]。鲍勃·迪伦颇具创造力的作品为美国文化甚至整个世界的文化界做出了很多贡献(美国唱片工业学院的首席执行官尼尔·波特评)[27]。
他让音乐真正变成表达人生观和态度的一个工具。(郑钧评)[28-29] 鲍勃·迪伦越是不代表谁,他的影响越大,那些总是想代表时代的人,越无法获得持续性的影响,那个时代过去了,他们就过去了。鲍勃·迪伦的低调,他一直在坚持做演出,从他的第一首歌到现在,这中间一脉相承的音乐形式,反而给了我们深远的影响。(崔健评)[ 鲍勃.迪伦的歌词《答案在风中飘荡》赏析(2016-12-13 16:09:50)转载▼
鲍勃.迪伦的歌词《答案在风中飘荡》赏析 黄运炎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 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
一只白鸽子要越过多少海水 才能在沙滩上长眠 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 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 才能被冲向大海
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 才能够获得自由
是啊一个人能转头多少次 假装他只是没看见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 才能够看见天空
是啊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 才能听见人们哭泣
是啊到底要花费多少生命 他才能知道太多人死亡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个有生命的人,不可能没有思考;一个有思考的人,会获得更广阔的生命。一个能把生命的感悟付诸笔端的人,更是能获得生命延长的人。鲍勃.迪伦就是这样的人!
作者在歌词中所表现出的对这个人类、社会、人生的深层的忧患与痛苦刺痛着我的心。
“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才能看见天空”,不是每一次抬头你都会看见巍峨的峰巅;不是每一次的抬头,你都会和她相遇;不是每一次抬头,你都会有视野的开阔与游目骋怀。所以抬头不一定看见,但无数的抬头,无数次辛劳,终会有命运的交错、相识与相逢、相知与相亲。要想有人生的成功,无数次的抬头与低头都是必须的哦。
人类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多少万年才是这么的一小块。一点一滴的知识的积累,使人拥有渊博的学识。试想,如果没有那一步步的积累,怎会有千里之行?如果没有那一条条小溪的积累,怎会有海的波谰壮阔?如过没有那一本本书里知识的积累又怎会有渊博的学识呢?积累是垒起通向成功之门的阶梯的砖石!
所以“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着一个可能性?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会变得无足挂齿。福兮祸兮,谁人知晓?我们又有什么好得意?又有什么好忧虑?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么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最后该得到的不会少你一分,不该得到的也不会多你一分。
“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才能被永远禁止”;“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哭泣”;“是啊到底要花费多少生命,他才能知道太多人死亡”。苍凉而痛苦的追问哟,是因为作者还有人类的正义与良知,人类的善良与博爱。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人类总是在一次次的战争与毁灭,凶残与罪恶中艰难地获得喘息的机会,反思出一点的善良人性、和平安康的不易。作者悲天悯人,面对发动罪恶的战争的人,面对所有麻木的人,善良的人,被蹂躏的人,发出的慷慨悲凉的责问!
“ 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够获得自由”,“不自由,毋宁死”,人总是不自由,但每个人都在孜孜追求着自由;而人类历史中专制与残暴的政权总是被人民被历史一次次的洗礼后,从中孕育出新生的力量。鲍勃·迪伦:从民谣到诺贝尔文学奖
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一个20世纪60年代的行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年代过来的词语匠人„„他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迷雾,写一些在朦胧光线中漂浮的歌谣。那些关于民权的,关于爱情的,关于政治运动或者宗教思索的,包括不知所云的,都成为了漂浮之物。《时代周刊》 称他为“诗歌大师,尖刻的社会批评者,反主流文化一代无畏的精神领袖”。
【人物小传】
鲍勃·迪伦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在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1959年高中毕业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为艺名。1961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首张专辑《鲍勃·迪伦》。迄今为止,鲍勃·迪伦发了40多张音乐专辑,并且创造了20世纪最令人难忘的经典歌曲,如《时代在变》 《像一块滚石》 《答案在风中飘》。2004年,美国《新闻周刊》 称鲍勃·迪伦为“仍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物”。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人物点睛】
他的诗与音乐都有魔性
2016年10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正式揭晓,获得这一奖项的既不是呼声很高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陪诺贝尔奖跑了很多年的村上春树,也不是韩国国宝级诗人高银,而是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诺奖委员会给出的授奖词是“在伟大的美国音乐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
这一奖项的颁出,让人觉得在意料之外,却又耐人寻味。其实,这并不是鲍勃·迪伦第一次在文学类奖项上“出风头”。牛津大学“诗歌教授”是英国诗歌界最引人注目、最权威的称号之一,著名学者里克斯因为出版了研究鲍勃·迪伦的著作《迪伦的罪孽观》而获得了这项殊荣。这位里克斯教授一向是文学界保守阵营的中流砥柱,毕生研究弥尔顿、济慈、艾略特,是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这样的学者却声称迪伦“堪与最伟大诗人同列”。迪伦的歌词就是他的诗,大学教授研究他的诗,年轻人也在他的歌声和歌词中沉溺。2008年,鲍勃·迪伦还因“对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及作词中透露的卓越诗性”,获得第92届普利策特别褒扬奖。
鲍勃·迪伦的音乐与诗都有一种魔性。《答案在风中飘》是让其从小有名气走向巨星之路的作品。多年以来,很多人一直在为他获奖而努力。自1996年起,采访鲍勃·迪伦多次的英国记者约翰·鲍尔迪和美国诗人艾伦·金斯堡根据诺奖委员会的要求筹建了“提名迪伦小组”,粉丝们为鲍勃·迪伦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网站,专门收集他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新闻。也就是说,在提名者和资深粉丝眼中,鲍勃·迪伦不仅是名歌手,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鲍勃·迪伦曾出版过他的歌词合集,此外他还是位优秀的传记作者,他的回忆录《编年史》曾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3.0解读与活用】 常规角度 艺术无界限。
虽然鲍勃·迪伦以音乐闻名于世,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的非凡成就,就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活用示范】诗与歌是分不开的,诗是肉,歌是骨,将诗与歌分开如同骨肉分离。鲍勃·迪伦有这个实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的歌词比诗歌更有诗歌的分量,比文学更有文学的高度。以前,我们总是认为,如果一个人是搞某类艺术的,那他在其他艺术门类里涉足过多就是不务正业,就是打酱油、瞎添乱。其实,艺术从来没有界限和领地,各艺术门类之间有无限接近的领悟和遇见。鲍勃·迪伦之后,歌手的理想不再只有格莱美,还有诺贝尔。核心角度
创新,从打破传统开始。
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的历史性意义,在于突破纯文学文本的框架来看待文学。这个迟到的文学奖,展现了诺贝尔奖评委会所代表的“高级”文学再一次承认自己的狭隘,从庙堂之上再次向乡野的蓬勃之道递出了和解的橄榄枝。【活用示范】这一届诺贝尔奖的评委们,终于打破了先入为主、圈圈框框、占山为王的格局,单纯地从文学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作品,这是对艺术的尊重!将文学奖奖给美国民谣唱作歌手鲍勃·迪伦,本质上是奖给更接地气的作品,奖给饱含精神与灵魂的作品,可以说是对艺术本真的回归。诺奖回归日常是好事。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的创新行为,实则是对诺贝尔遗嘱的一种回归,也是对早期评奖规范的一种回归。评选的结果或许有争议,但这种敢于摆出自己的姿态,挑战百余年既有传统的勇气,还是值得我们为之点一个赞的。
创新角度 艺术从来都不是一件哗众取宠的事。
时光能淘洗一切,真正的艺术也终将回归。鲍勃·迪伦的获奖也恰恰证明了,文学也好,音乐也罢,艺术从来都不是一件哗众取宠的事情,更不需要为了标新立异而去标新立异,形式上的谄媚终将被毁灭。
【活用示范】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奖给了灵魂,没有奖给修辞或观念。它颁给了那些依然在苦苦追寻诗性浪漫的人们,它颁给了那些在时代变迁中散落在人间各个角落的文学性与诗性,它也颁给了那个用文学与诗歌就可以填满精神的时代,它更颁给了如今这个略显苍白,不敢、不愿、不懂叩问灵魂为何物的现世人间。总有一些人让人感觉他们如同焰火或者星空,不属于任何时代:强大而孤独的塞尚如此,努力把自己送往人仙交界处的杜尚如此,直截了当地自我囚禁的塞林格如此。鲍勃·迪伦,这个“叛逆的佛陀,抗议的牧师,不同政见的沙皇,拒绝服从的公爵,寄生虫的领袖,变节者的国王,无政府的主教,头等重要的人物”,因为不堪忍受成就了他的一切,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他用不和时代同步这一方式,不断地和各个时代发生关系。他从不遵从,不献媚,甚至反市场规则,却始终追随自己的内心,保持自我,从而令自己的音乐与诗歌充满了照耀灵魂的魔性。
【人物深读】 辍学追求音乐梦
1961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前往“自由之都”纽约,去追寻美国“民谣之父”伍迪·格思里,并开始致力于歌唱工作。
他几次三番地去找乐评人罗伯特·谢尔顿,给他唱自己的歌。直到谢尔顿意识到他的价值,把他推荐给各个唱片公司,并在《纽约时报》上对他大加赞赏,才终于引起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制作人约翰·哈蒙德的注意,哈蒙德为他带来了一纸唱片合约。
这番幸运之神的眷顾很快让鲍勃·迪伦成为一颗新星,1963年他的反战歌曲和话题歌曲广为流传之时,整个美国民谣界和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都受到剧烈冲击。
1964年1月,也就是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后4个月,迪伦发行了新专辑《时代在变》,里面的歌曲呼唤更多的民权运动,这张专辑瞬间成为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最好的政治宣言。专辑封面上紧蹙双眉的鲍勃·迪伦,也成为烙印在人们心中的鲜明面庞。1963年到1964年间,他写下一首又一首关于黑人民权运动、关于反战、关于青年对时代的困惑与焦虑与渴望改变的歌曲。他成为一个不情愿的时代代言人,一个新世代反叛的精神象征。
但是,当迪伦写下最好的抗议歌曲时,他也亲手敲碎了所有人自以为是的妄想,他开始自我解构众人以为的形象与标签,开始告别革命。【3.0视角】 常规角度 为梦想,义无反顾。1961 年,二十出头的叛逆小伙迪伦毅然放弃就读中的大学,踏上前往“自由之都”纽约的旅程,去追寻美国“民谣之父”伍迪·格思里,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他知道自己的梦在哪里,哪怕是离开众人仰望的大学,也在所不惜。
核心角度 生命无止境,艺术无止境。没有人会怀疑,鲍勃·迪伦是上世纪 60 年代反叛力量的代表。他反抗着社会的黑暗,也反抗着众人给他贴的标签。他从不止步,他一直在奔跑,跨越一个又一个栏杆,超越过去的自己,也成就了伟大的自己。
创新角度 勇于推销自己。鲍勃·迪伦由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一夜成名,不仅源于他在音乐上的造诣,更在于他的自我展现。几次三番地去找乐评人罗伯特·谢尔顿,给他唱自己的歌,直到他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勇于推销自己,才能给自己一个更大的舞台。
每首歌都是心灵深处的呼喊
1962 年,在政治“就像空气一样”笼罩在上空的纽约,21岁的迪伦写下平生最著名的歌曲,一连问了9个没人能答上的问题,这就是因电影《阿甘正传》而被大多数人熟悉的《答案在风中飘》。半年后,受到“古巴导弹危机”政治氛围的影响,迪伦又创作了一首美国民谣史上的经典作品——《大雨将至》,这首歌第一次将民谣和现代诗歌结合了起来,彻底改变了当时流行歌曲的面貌。
60年代中期,迪伦开始从原先的抗议民谣风格转型,并在1965年发行单曲《像一块滚石》,2004年该单曲被权威音乐杂志《滚石》选为“史上最伟大的500首歌曲”的第一名。为纪念鲍勃·迪伦在音乐史上做出的突出贡献,在《滚石》“史上最伟大的100名词作者”排行榜上,鲍勃·迪伦名列第一。他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你想要写的歌曲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你想要描写你身上发生过的最奇怪的事,你见过的最怪异的事。”迪伦觉得当代与过去之间没有差别,阅读了关于内战的故事让他更好地懂得了20世纪60年代,这也让迪伦写出的歌能够震撼他当时所生活的年代。他的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他的歌不是简单的流行民谣,不是哼唱之后就可以随手一扔的文艺小调。他以丰沛的诗意和真挚饱满的情感来生活,他以音乐叩问世界与人生,他用他一生的创作阐释了人类生命的本质意义。【3.0视角】
常规角度 心灵深处的呐喊更撼人心。其实,鲍勃·迪伦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早已超越了诗歌本身,这也恰恰是他超越诗人之处。20世纪60年代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在他手中并非仅靠文字呈现。他的发问,他的那些在风中飘的答案,他的那些来自心灵的歌曲,都在他的别致声线与旋律中呈现。
核心角度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鲍勃·迪伦来了,他带来了一种心灵的艺术,带来了艺术家所应遵循的法则。他告诉我们,离开现实和文化的艺术家是没有生命力的,而艺术也不是靠炒作就能永垂不朽的。他关心着世界,也反问着世界。他的音乐在暗喻我们的生活,也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创新角度 在艺术的追逐中画心。相比较而言,迪伦是时代里的吟游诗人。他既不像披头士那么前沿,也不像滚石那么愤怒。但他的歌是直达人心的,他那多数都安安静静的歌,一直诉说的,只是他和时代的故事和他对时代的感悟。但是他的每一次诉说,都是对世界的不公、生命的无常、时间的暴戾和压迫的无所不在的一次反抗。历事画心,在艺术的反抗中,让我们随时自省隐秘的内心和生活的现状,朝着未知的方向前进。
不断改变的“多面手”
鲍勃·迪伦在其5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探索了美国歌曲风格里的各种成分——从民谣、蓝调及乡村到福音音乐、摇滚乐和洛卡比里,再到英格兰式、苏格兰式和爱尔兰式民谣,还有爵士乐和摇摆乐。在不同的音乐人的支持下,迪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一直在举办他的“永不停息的巡演”。作为一个唱片艺术家和表演者,迪伦的成就以他的演艺生涯为核心,但他最大的贡献被普遍认为是他的作词。
自1994年以来迪伦已出版了6本画作书,他的绘画作品也曾在大型艺术画廊中展出过。迪伦还得到过包括格莱美奖、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奖项。2012年5月,迪伦获得了由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
《编年史》是鲍勃·迪伦历时3年在打字机上亲手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了他生命中种种非凡的时刻——初到纽约,签约哥伦比亚,遭遇创作瓶颈,家庭生活片段,点燃灵感火花,打破界限„„这位民谣诗人用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目光回顾往昔岁月,将那逝去的黄金年代带到我们面前。2010年2月,奥巴马夫妇在白宫组织了一场纪念民权运动的大型音乐会,鲍勃·迪伦受邀去了,但他对唱歌之外的事情丝毫不感兴趣:不参加演出前的宴会,也不愿和自己级别最高的粉丝奥巴马拍照留念,他只给了奥巴马一只苍老的手和一个微笑。奥巴马说,他就这样,要不他就不是鲍勃·迪伦了。
他拒绝被崇拜,被拔高。如今,他已经75岁了,告别了年少时的青涩,告别了曾经的爱情,在慢慢老去。他依然写诗,唱歌,弹琴,画画。【3.0视角】
常规角度 梦想就在通向彼岸的路上。一般人一旦成名,就会着力于维护自己的知名度,迪伦追求的却正相反,他就要别人认不出自己。你熟悉他的声音,却怎么都看不透他。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鲍勃·迪伦,但是,不论是哪一个,都让人欣赏、喜欢。对他来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唯有在追梦的路上才最心安、最快乐。
核心角度 不断改变,让自己永葆青春。对这位成名于20世纪60年代的反文化偶像来说,与其持续地愤怒,不如不断地逃离和变化,让人捉摸不定。他要像魔术师胡迪尼一样能在一切密闭空间里逃出生天,像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那样变形。他一直在变:名字变化,风格变化,形象和嗓音变化,保持原状的就剩性别以及那头标志性的卷发了。正如他所说,昔日我曾如此苍老,如今我才风华正茂。
创新角度 经典作品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在鲍勃·迪伦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无数光环:感情深沉的歌者,作品畅销的作家,别具一格的画家„„然而他最受世人青睐的是其歌词文本中新鲜的诗歌表达,是那些藏不住的真实气息——那些断章、短句简单直白,直击心灵。是经典,留下的就不只是旋律,不只是文本,而是音乐与诗歌合体后的灵魂唤醒的真善美和沉睡许久的理想主义者的天真。
鲍勃·迪伦诗选(中英文对照)鲍勃·迪伦诗选【美】鲍勃·迪伦周公度译《时光慢慢流逝》山中的时光静寂缓慢,我们坐在桥畔,在泉水边散步,追寻野生的鱼群,在溪水上漂浮,当你置身尘外,时......
英语演讲:鲍勃•迪伦诺贝尔获奖发言Good evening, everyone.I extend my warmest greetings to the members of the Swedish Academy and to all of the other distinguished......
诗人歌手鲍勃.迪伦的《随风而逝blowing in thewind》作者:雨轩 浏览次数:390 发表于:2009/7/15 20:05 [大 中 小] 让我们来听听诗人歌手鲍勃.迪伦的《随风而逝blowing in th......
美国音乐家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诗人敲,敲,鲍勃·迪伦终于敲开了诺贝尔的门。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16年10月13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Blowing In The Wind 歌词翻译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一个男人要走多远的路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才能被称为男人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