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练习_传记阅读练习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传记练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传记阅读练习”。

2015级高三语文

现代文阅读

命制人:

审核人:

包科领导:

班级:

姓名: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硝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特别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一般还要想方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这时内地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来无治水习惯与经验,他带头示范,捐出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的酷暑,走过“车厢颠簸箕中栗”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刻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戍边的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他哪来的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勘地,是皇帝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他的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是何等的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桩“非分”之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非分”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已有,数十年间竟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立判将哈密王所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汉人与维吾尔人均在皇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各族人民奔走相告,生计无忧,民族和睦,边防巩固。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选自《把栏杆拍遍》,有删改)

1. 文章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充军伊犁期间,林则徐“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惊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4分)

3.文章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环境的恶劣和林则徐的艰苦行程?(4分)

4.本文写林则徐没有写他虎门硝烟的壮举,主要是从哪个角度来选材组材的?传记散文不同于一般散文,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6分)

教师寄语:努力拼搏定有收获。2015级高三语文

现代文阅读

命制人:

审核人:

包科领导:

班级:

姓名: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十七、八、九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存文化是对的,那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

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燬,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掦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文章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4分)

2.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3.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4.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教师寄语:努力拼搏定有收获。2015级高三语文

现代文阅读

命制人:

审核人:

包科领导:

班级:

姓名:

《后一位戴罪的功臣》参考答案:

1.①内容上:与一般的罪臣对比,突出林则徐肯定自己禁烟之举、选择为国尽力的非凡之处。②结构上:紧扣文题,承接开头,领起下文——林则徐以“戴罪”之身为国出力。(内容和结构每点各2分)

2.①建议屯田固边,协助垦荒;

②捐出私银,承修河渠; ③推广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④发现、研究了“坎儿井”,并大力推广。(每点1分)

3.①表现林则徐遭遇的人生困境——所受的身体磨难和心灵的折磨。②反衬出林则徐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和创建的丰功伟绩。(每点2分,第①点抓住“身体磨难”和“心灵折磨”,第②点抓住“品质”和“功业”)4.选材组材:从“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的角度。(2分)

写作特色:①选择丰富典型的史料,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来刻画人物。②在客观公正评价的同时,融入作者浓郁的情感,表现传主的业绩和精神风貌。(第2问难度较大,答对一点即可得4分)。

《后一位戴罪的功臣》参考答案:

1.①内容上:与一般的罪臣对比,突出林则徐肯定自己禁烟之举、选择为国尽力的非凡之处。②结构上:紧扣文题,承接开头,领起下文——林则徐以“戴罪”之身为国出力。(内容和结构每点各2分)

2.①建议屯田固边,协助垦荒;

②捐出私银,承修河渠; ③推广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④发现、研究了“坎儿井”,并大力推广。(每点1分)

3.①表现林则徐遭遇的人生困境——所受的身体磨难和心灵的折磨。②反衬出林则徐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和创建的丰功伟绩。(每点2分,第①点抓住“身体磨难”和“心灵折磨”,第②点抓住“品质”和“功业”)4.选材组材:从“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的角度。(2分)

写作特色:①选择丰富典型的史料,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来刻画人物。②在客观公正评价的同时,融入作者浓郁的情感,表现传主的业绩和精神风貌。(第2问难度较大,答对一点即可得4分)。

《所认识的梁漱溟》参考答案: 《所认识的梁漱溟》参考答案:

1.【答案】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1.【答案】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案可以从第二段之中总结出来。注意题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案可以从第二段之中总结出来。注意题目要求——“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要说出具体理由。目要求——“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要说出具体理由。2.【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2.【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解析:文中提到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主要是证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解析:文中提到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主要是证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引起梁先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可以使读者全面了解传主。引起梁先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可以使读者全面了解传主。3.【答案】《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3.【答案】《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从七、八自然段寻求答案。从中寻出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从七、八自然段寻求答案。从中寻出梁漱溟的不足之处即可,注意分条列答。梁漱溟的不足之处即可,注意分条列答。4.【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启示有四点。(1)从文4.【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解析:第一问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第二问从写作技巧设问,和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第一问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第二问从写作技巧设问,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难度相当。直接考查考生对文本中心内容的把握。这个题的答案要点必须来自文的难度相当。直接考查考生对文本中心内容的把握。这个题的答案要点必须来自文章自身,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和个性化解读。章自身,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和个性化解读。

教师寄语:努力拼搏定有收获。2015级高三语文

现代文阅读

命制人:

审核人:

包科领导:

班级:

姓名:

教师寄语:努力拼搏定有收获。

传记阅读练习

高三传记阅读练习(2012.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黄侃先生二三事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

届江苏高考传记练习

2017届传记练习[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

成语病句传记作文练习2

一、专项复习之成语练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巴金在晚年以“说真话”的勇气和平易近人的文字,倾心创作《随想录》,....反思自我,拷问灵魂,其作品达到了......

《樗里子传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樗里子传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樗里子传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樗里子传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樗里子传记秦惠王卒,太子武王立,逐张仪、魏章,而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秦使甘茂攻韩,拔宜阳。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卒迎之,意甚敬。楚王......

《传记练习.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传记练习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传记阅读练习 传记 传记阅读练习 传记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