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_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
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
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原电池,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经过对简单原电池装置的优化,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学习中体验并享受探究带来的快乐,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教学重点】简单原电池的优化方法。
【教学难点】盐桥原电池的功能与价值。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探究―实验,分析―推理―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氢氧燃料电池汽车视频。(教师解说)
师:氢氧燃料电池是根据什么原理来设计的?
生:原电池。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原电池的知识。
师:在必修二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简单原电池的构造和原理,请同学们根据锌铜原电池的装置图,回顾相关知识,填写学案。
板书:
一、回顾原电池
生:填写正负极、电极反应、电子电流的方向等。
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实验现象。
生: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溶解,有电流产生。
师:请同学们根据装置图和老师提供的实验用品,组装锌铜原电池,观察实验想象。
生:连接实验装置,观察实验现象。
板书:
二、体验原电池
师:请同学们汇报实验现象,看看你有哪些新发现?
生1:铜片上有气泡,锌片上也有气泡,而且锌片上气泡更多。
生2:电流表指针不稳定,一段时间后电流衰减。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异常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锌片与稀硫酸直接接触,所以锌片上也有气泡产生;一部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所以温度升高。
师: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有很多,让我们借助数字化实验――电流传感器,进一步探讨影响电流的因素有哪些?
师:演示:用电流传感器测定电流的细微变化。(改变电极间距、相对面积、硫酸浓度,看电流的变化走势)
师:我们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继续讨论影响电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锌片与稀硫酸直接接触。
师:如何改进原电池装置?
板书:
三、改进原电池
生:让锌片与稀硫酸不直接接触,将两个电极分别放在不同的烧杯中。
师:如何选择电解质溶液?
生:锌片放在与之不反应的盐溶液中,铜片放在稀硫酸中。
师:这样就能产生电流了吗?
生:不行,没有形成闭合回路。
师:如何在两个烧杯中搭起一座桥梁?用什么“材料”呢?
生:用离子,用电解质溶液架起一座“盐桥”。
师:请同学们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氯化钠“简易盐桥”,大胆实践你的想法。
生:动手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师:通过刚才的改进,我们提升了电池转化的效率,请同学们分析“盐桥”在装置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平衡电荷差,形成闭合回路,将氧化剂和还原剂彻底分开。
师:能否用其他的盐溶液代替氯化钠?效果怎么样?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师:展示:科学视野――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迁移速率的关系。
师:同学们一定对刚才的探究过程大呼过瘾,然而我们十几分钟的体验,科学家却用了100多年。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这一段历史。
师:展示:微视频:科学发现的历程――原电池。
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插上辩证思维的电极,架起获取知识的盐桥,形成理性思维的通路,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中,为自己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输出正能量。
研究性学习:
设计水果电池:(1)影响因素;(2)实施方案;(3)实践活动。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及课外活动:探究水果电池或家用电池的构造及原理。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分析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体会单液原电池的缺点,并利用数字化实验系统,发现不易观察到的变化,让学生体会盐桥的设置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实验技术的改进,而是对旧的思维模式的一个质的突破,在有盐桥的原电池这种特定装置中,氧化剂、还原剂近乎完全隔离却能实现电子的定向转移,其优点是能持续、稳定地产生电流,这也为原电池原理的实用性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S编辑 杨兆东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反应热与焓变:△H=H(产物)-H(反应物)2、反应热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3、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
必修4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焓变 反应热 1.反应热的定义 2.焓变的意义(1)符号(2)单位3.焓变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 热 化学键形成—— 热 放热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
《化学反应原理》教师参考书说明本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和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教师教学用书说明 目录绪言 说明 教学建议 教学资源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章说明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二......
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受化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焓变(一) l .△H=E1-E2 放 2.D 3.B 4.D 5.B 6.D 7.C 8.A 9.A 10.C 11.A 12.B 13.2H2(g)+O2(g)===2H2O(l) △H=-22.4Qk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