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经济学分析中国失业状况原因_从宏观经济学分析失业
从宏观经济学分析中国失业状况原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从宏观经济学分析失业”。
2011-2012年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课程论文
专业:市场营销班级:营销10—1任课教师:吴彤 姓名:莫俊谦学号:10054010141成 绩
从宏观经济学分析中国失业状况原因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激增、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失业问题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逐渐变得严峻。而随着高校的迅速扩招,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病也渐渐暴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以往相比有所下降,大学生也成为失业人口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失业现象在高校中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中将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简单分析导致中国失业状况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学中的三种失业类型
宏观经济学通常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这种失业在性质上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在这种现象中,工作机会和寻找工作的人的匹配在经济中并不总是顺利地发生,结果一些人便得不到工作。摩擦性失业被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对任何个人或家庭来说,它是过渡性的。因此,摩擦性失业不被认为是严重的经济问题。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性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当经济中的总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较普遍失业。比如在1997年的亚洲经济大萧条中,亚洲大量人口失业;再比如在2008年8月的华尔街经济危机中,美国经济大萧条,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导致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严重的失业问
题。
二、中国三种不同失业类型的简要现状
自1995年至2006年,中国的失业率呈逐年递长的趋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失业情况都是与经济成长呈反向关系的,这也就是说,一国经济不断增长,经济规模就会扩大,雇佣需求随之增加,就业情况也就好转,反之,一国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情况就恶化。可是中国却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就业情况快速恶化的不可思议的现象。从1995年至2006年,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失业人数呈加速度上升趋势。经济发展的同时就业反而恶化,是中国失业现状的一大特色。以下简单陈述中国三种不同失业类型的现状:
1、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在中国社会中主要表现为求职者缺乏就业信息或自身条件难以匹配市场机会,很难找到在专业、薪资、发展前景等各个方面都合适的岗位,从而处于无业状态。这种现象近年来在中国社会日趋增多,不少高校毕业生因为就业信息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用人要求或对工作过于挑剔等原因而难以找到工作;也有不少职员因不满先前的工作条件而辞职,一时又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更有广大的农民工对城市的就业状况抱有错误幻想,盲目涌入城市,却未能获得工作,这些现象都属于摩擦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中国社会中最为普遍的失业现象,我个人认为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求职者数量和人才市场需求具量都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且分布不够均衡。造成了有的地区人们找不到工作,失业人口很多,而有的地区有大量职位空缺,却无人求职。
第二,求职者素质较低,不能迎合市场对高层次人才需要。在中国社会,求职者的素质普遍较低,文盲仍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造成大量低水平求职者找不到工作,企业却苦于没有高素质人才。
第三,高校教育体制相对滞后,难以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适时调整教育策略,造成大学毕业生在专业、素质等各个方面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很大的出入,很难找到对口工作。
3、周期性失业
这种现象在经济大萧条时较为突出。在1997年亚洲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失业人数都大量增加。
三、中国失业现象原因分析
失业现象从表面上看就是过多的劳动力去追逐过少的工作岗位。结合中国失业者和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我总结出失业的三点原因。
1、居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求职者各方面素质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中国科学教育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文盲在求职者中仍占据很大的比例。即便是高校毕业生,由于中国高校教育水平的局限性和近几年的持续扩招,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也有待提高,很难达到社会对于高端人才的要求。
另外,由于高校教育体制相对滞后,很难适时地应对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调整招生政策和育人策略,因而造成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专业的严重不对口现象,导致结构性失业。
2、中国的就业服务市场水平有待提高,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在摩擦性失业中,有一种很典型的现象,具有某方面特殊技能的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某些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此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双方均不了解对方的状况,都在为寻找工作和寻找人才所苦。这一现象是由于求职者与招聘者的信息不完全造成的。
而求职者与招聘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摩擦性失业现象。如,每年都有农民工对城市的就业现状抱有不实际幻想,大量地涌入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但普遍的情况是,农民工在城市中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甚至不少农民工面临失业问题。这正是由于农民工对于城市中的就业信息不够了解、片面地认为大城市中遍地是金造成的。
3、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经济变化过于频繁,导致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种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在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低可能由于以下原因:一是技术变化。尽管技术变化被认为能减少成本,扩大整个经济的生产能力,但它可能也会对某些特定市场或产业带来破坏性极大的影响。二是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产品偏好的改变在某些地区扩大了生产,增加了就业,但在其他地区减少了生产和就业。三是劳动力的不流动性。这种不流
动性延长了由于技术变化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造成的失业时间。工作机会的减少本应引起失业者流动,但不流动性却没有使这种情况发生。
通过以上通过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于中国失业现状和失业原因的简单分析,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失业形势。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失业这一长期困扰中国的问题将会得到缓解。作为两年后将走上社会,面临就业问题的高校大学生,我们应当密切地关注国家乃至世界的失业问题,更应当从现在起,根据社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适时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为将来的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国失业现状分析》——王波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
中国失业状况分析2011级 商学院国际商务二班王斯迈 2011814042今年即将毕业的南京大学研究生李耿巍近来很郁闷:“3年前本科毕业时有家很好的单位要我,我没去,现在研究生毕业了,那......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大全案 例:中国的IS-LM模型IS-LM模型的假定:需求决定产出(社会需要多少产品,厂商就愿意生产多少),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严重供给不足,不能用该模型来分析中国经济。......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医患矛盾的原因【摘要】目的 为了了解中国目前医患矛盾形成的原因。方法 从医疗体制、医方、患者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由于医疗体制不完善、政府......
中国失业状况及对策分析失业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各有其程度的不同。在中国,自1992年经济体制进入全面调整和转轨......
(1)2011年的名义GDP=5*15+3*10+4*5=1252012年的名义GDP= 6*16+4*20+3*6=194(2)2012年的实际GDP=15*6+10*4+5*3=145(3) 2012年的GDP平减指数=(2012年的名义GDP/2012实际GDP)*100=G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