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材料)_古诗教学三部曲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材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古诗教学三部曲”。

古代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

徐强

跨入新世纪,我们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迎来新的语文教材、教学大纲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其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促进了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更深一步地教学探讨和改革。

仔细分析一下新教材,其中隐透出三个重要指导思想:“

1、扎根于生活,着眼于学生,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2、注重灵活性、多样性,生动活泼地进行语文教学;

3、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把握教材思想,确保语文教学的有序性。”①从新教材各类文章的变化来看,古代诗词及文言文部分的变化最大,从量上分析,新教材这一部分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30%;新大纲随之也明确提出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其核心要求就是三个词:诵读——理解——背诵。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明确提出目标,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另外,在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效果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新教材、新大纲、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多位有经验教师的数十年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教法,并结合自身的大胆实践探讨,琢磨出古代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与同行们共寻古代诗词阅读教学的最佳教法,以促进语文改革。

(一)诵读阶段

语文课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学习、训练课,朗朗的读书声必不可少,品味优美的、富有艺术魅力的古诗词更离不开朗读。洪镇涛先生曾极端地指出,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应讲述,只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朗读。这种说法在某一程度上肯定了诵读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这一环节,必须花相当一部分时间来教会学生吟读古代诗词。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读准诗词的节奏、重音,以形成朗读时的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如果是一首古诗的教学,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回顾古诗的几种类别。一般地说,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自唐以来,人们习惯把无严格格律要求的诗称为古体诗,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诗——律诗称为近体诗。它们往下又可细分,教师只需让学生明白现在所学的诗属于哪一类型即可。然后根据这一类型诗在节奏、韵律上共性的规律性知识,教师示范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字及音,再让学生试着边读边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遇到同一类型的诗,学生就会应理解记忆而会读了。如有特别之处,教师可以单独示范朗读,让学生明确并识记朗读。

如果是一首词的教学,教师可以适当讲点词有关的节奏规律方面的知识,教师举例示范,学生根据教师传授的方法和例子自行划分词的节奏,教师最后统一明确。如以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例,教师可将准备好的填词规则图出示给学生,规则图如下:

虞美人

双调56字,上下片词。上下片各用两个韵,一仄一平。末句上六下三或上二下七。

〇平〇仄平平仄 春花秋月何时了? 〇仄平平仄 往事知多少。

〇平〇仄仄平平 小楼昨夜又东风,〇仄〇平仄仄仄平平 古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〇平〇仄平平仄 雕栏玉砌应犹在,〇仄平平仄 只是朱颜改。

〇平〇仄仄平平 问君能有几多愁? 〇仄〇平仄仄仄平平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下加横线即韵脚字,〇表示可仄可平。)②

出示该图,学生对词的了解又进了一步,在自行划分节奏时就会“对号入座”,逐步揣摩。如果以后再碰上另外一首《虞美人》,学生也会朗读了。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来进行教学。如教师范读,学生散读;学生自己根据例子划分诗词节奏时,可采用指名朗读并互纠互证,全班齐读并巩固识记;如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比谁读得准、读得美,看谁读得有感情、有气势。如果需要声情并茂的效果,还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作用。

当然,朗读时需要学生大声读,但一味追求高声朗读,在某些方面有害诗词教学的意境美。高声朗读要慎用,要用得适当,用得巧。教师的朗读水平也一定要提高,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水平地朗读。

(二)理解阶段

这一阶段中,教师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注重学生对诗词意境的赏析能力的培养,侧重语言及思维能力的训练。其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诗词的字面含义、诗词内容、作者情感、写作技巧等方面来鉴赏诗词,体味意境。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点拨、练习、迁移运用等多种途径来考察、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效果,并训练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等。

1、解其意

当学生拿到一篇与自己现实隔了百十年甚至几千年的诗词,感觉既熟悉但又陌生:字大多都认识,可是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还不懂。有人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是碰上有口无心念经似的学生,你期望他能“顿悟”诗词中真意,那恐怕真得让学生“历经世间千百事,方知真味在一经”了,但是考试时间早已过去了。因而,教师应指导学生使用“翻译手段”来解开诗词中的含义。

使用“翻译手段”有多种途径,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十条中,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必须让学生试着结合文下注释,结合学习资料,结合适当的古汉语工具书,基本疏通文字的表面意义,并“从整体入手,把握全篇的中心意思,全篇的布局安排,全篇的思路脉络”③。这样,既解决了学生“读不懂”的问题,又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生层次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譬如,可以让学生直译诗词,可以让学生改写,可以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当然,要培养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在学生做完疏通工作后,教师提问:(1)通过预习,你从诗词中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面对这样的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3)有没有一种味道呢?(4)假如你处在这样的场景中,你会想到什么?你的心情又会怎样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字面上回答,然后鼓励学生展开合理又大胆的想象,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说一些字面上没有但又合乎情理的事物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在学生完成疏通任务后,教师提问:

1、通过预习,你从诗中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你处于此景中,仿佛又听到了什么?

3、你有没有闻到什么味道?

4、面对此时此景,你想到什么,你的心情如何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字面上回答,学生会回答,他看到了城墙、雨、客舍、柳树、人;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积极调动生活积累,说出一些字面上没有但又合乎情理的事物。譬如,闻到了早春时节淡淡的花香,新翻的泥土气息;在万物蓬生之际,友人却又要远离,诗人恨不得将万千雨丝牢牢捆住自己和友人,不让友人离开,可此时此景却那么令人惋惜,等等。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们大胆合理的讲述自己的思考。

2、通其情

一首诗或词包含了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而诗(词)贵在含蓄,尤其是中国的古诗词。那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诗词作者的情感呢?

具体指导如下:

在上一环节任务完成之后,学生对诗(词)有了一个整体而较浅的认识。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通其情”,要从“三个联系”入手: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特点,联系本诗词的写作背景,联系原诗词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阅读过程中去寻找作者的思路,学会从关键的字词句中找到诗(词)思路的源头,抓住诗(词)的题眼”④。教师要拎出一些集中体现了本诗(词)情感的词和句子让学生品味。譬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该诗的题眼,由此导入诗,诗人情感一览无遗。

品味名句或重要词语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如洪镇涛先生在语感分析中提出的几种技法:“加、减、换、调、联、改、读”⑤,这些方法能很有效地帮助学生品味重要词句,品味时要紧紧围绕作者情感来做文章。在学生积少成多时,教师可让学生直接体会诗(词)中的情感,用蔡澄清先生的点拨法,于学生似疑非疑,似懂非懂时点拨,帮助学生克服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但最好由学生自己讲出来。(在学生讲之前,教师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言自语”或“互说”,充分地让学生参与课堂,同时在自说时炼词造句,理清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品其味

这一环节可以与“通其情”交互进行,也可以单独点讲。品味诗词的写作特点,要根据学生层次采取不同的教法。

层次高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质疑、讨论、归纳、总结。层次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针对性、层次性的朗读法,让学生在每一次朗读时摸索出有规律性的写作特色。譬如,教师范读,学生听并思考:本诗(词)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朗读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如师范读,生范读,分组读,默读,朗读,跳读,略读,细读、听读等。让学生在读中逐步逐步理出本诗词的一些写作特点。层次低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接串讲,每一点写作特色根据诗(词)举一两个例子就行,如果可能,还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独自再找一两点例子加以论证。

当然,一首诗(词)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有很多,“从形式到内容,从字词句章到主题思想,可以讲的,可以‘引’的是很多,根据精讲多练的原则,我们应该‘择其要者’而引之”⑥。学生针对性的训练多一点,教师无谓的讲解少一点,这才能体现课堂的时效性。总之,“课不能上成身有多处赘疣、臃肿不堪的胖子,应该是主攻目标明确,线索清楚,详略得当,学生读有所得,语文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⑦”

4、入其境

诗(词)所表现的景象和情感,最终都体现在意境上。诗词教学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体味,因而,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中所创设的意境中,是很有必要的。那什么是意境呢?

“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所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明代王世贞把“意境”描绘为“意象”,明代胡应麟则把“意境”状写成“兴象”,清代王夫之又把“意境”概括为“情景”,近代学者王国维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其实,所谓诗词的意境,就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结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肩且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⑧”。意境源自客观生活实践,存在于作者和读者的观念形态之中。它蕴涵着思想、感情和形象,它是熟悉的,源于现实生活的,它是新颖的,较之现实生活更美。

明白了什么是意境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入其境,得其意,就不会不知所措了。那怎样体味诗词意境呢?一般来说,这一环节可以贯穿在前三个环节中,也可以以这个环节为主串联其它环节。对于初学诗词的学生来说,不妨分两大步来体味。

⑪分解体味

A、教师引导学生从体味诗词的遣词入手。

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为例,诗中的一个“低”字,把水天相接的茫然景观表现得生动壮阔,一个“争”字、一个“啄”字刻画出莺、燕的动作神态,生动传神,等等。

B、教师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景物之美入手。以李白的《望天门山》为例,诗中一个“望”字说明诗中之景是真实的,其中的“碧”、“青”二字色彩鲜明,“日”字也暗含有“红”的色彩,让人忘神于七彩缤纷的自然景物中。

C、教师引导学生体味诗词的意象。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其中的“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羌笛”、“杨柳”、“春风”、“玉门关”就是意象,孤立地看,它们仅是些景物,联系起来看,作者的“意”正是通过这些物象反映出来的。从诗中来看,“黄河”显然包含有保卫祖国之意,而诗中士卒生活的地方除了一座孤城和高高的山脉之外,还有什么呢?在“孤城”和“山”的物景之中难道不可以看出士卒们孤独、寂寞的情感吗?其中还暗示了此处环境的艰苦险峻。“羌笛”本来是一种乐器,而作者却把它拟人化,似乎它也有感情。“杨柳”暗自《杨柳枝》中的离愁别绪,士卒们在怨什么、恨什么呢?原来是“春天”吹不到这里,玉门关成了皇帝遗忘的角落,士卒们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

D、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诗词的含蓄之妙入手。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这首诗看来明白如话,但其中感情真挚,诗意含蓄深沉。首句写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为送别布置了一个极其清新惬意的环境,次句承上继续写景,渲染环境气氛,以景衬情,第三句转写离筵上的最后祝酒,“更尽”二字,感情份量很重,为意韵无穷的结语作了最好的铺垫,最后,诗以祝酒辞作结,既浓缩了双方惜别之意,又凝聚着送者的珍重之意,使离别筵主客双方的话别情意,以最简洁而又最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

⑫综合体味

对于一首诗词,我们进行了以上的体味后,要把各个部分的印象集中起来,着重在情景意趣方面进行综合体味。在综合体味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以下几点:一看整首诗词是否做到了情景交融,二看整首诗词意象之间的组合和联系,三看整首诗词所表现的情感、趣味和思想,四看整首诗词的表现艺术。

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我们首先要弄清诗中意象的联系和情感的层进。“孤村”与“轮台”相距甚遥,身卧孤村仍不甘寂寞,诗人心系边疆,希望自己还能为国报效绵薄之力。可惜旧梦难圆了,“尚思”二字寄寓着不尽的感慨。“风吹雨”的意象不正说明了山河破碎的景象吗?诗人此时此刻,在梦中都想着跨上战马驰骋沙场,杀敌立功。可现实和梦境无情的对比,令诗人有一种愤恨,一种无可作为的悲哀。

体味诗词的意境,教师一定要督促学生用心、用情、动心、动情,要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去寻求。

5、验其得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得出,阅读(吸收)、做练习(输出)、改正错误(反馈、评价)是大脑积极思维联系十分密切的过程,如果要素残缺,信息流就会终止;如果一天后再讲学习结果,那个完整的过程就已经停止,信息基本消失,只有靠记忆来寻找失去的信息。而一节45分钟的课,有没有实效,不能只在课后去检验。在素质教育新形势下,课后的检查性反馈作业只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练习的效果和真实性难以体现。因而当堂检验就很有必要,而现学现用最能体现这节课的功效性、实效性、真实性。

在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一下,谈谈在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可以从以下提示:第一,谈谈这首诗(词)本身的内容、情感,以及重要语句的理解品析。若有时间,让学生做成卡片储存。宁鸿彬先生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无论作为复习、练习的主要形式,还是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卡片的使用前途都是广阔的⑨”,因而教师可建议学生用卡片的形式来强化知识点的梳理、巩固。第二,谈谈这首诗(词)给自己带来的人生启迪及指导自己做人的收获,还让学生再放开一点,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来阐发感受。第三,谈谈这首诗(词)给自己写作带来的帮助,最好让学生现场操作,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动笔写一点文字。若有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有较好的作品的学生进行表扬,从而鼓励学生学习古诗词。

最后,全班进入最后阶段——背诵。

(三)背诵阶段

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对北大学生说,“有些诗文就是要背诵”。大学生要求如此,更何况是正值学习起步阶段的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诗词也是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而在教育部向初中生推荐的必背古诗词中,古诗有39首,古词有11首。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优秀的诗词要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积累教学时,应该遵循必要的原则:“

1、教材为主的原则,2、课堂教学为主的原则,3、单篇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原则⑩”。

在这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应根据所授诗词的长短及背诵难易程度,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是一首较短的古诗词,应要求学生当堂背诵下来,并且还要会默写。如是一首较长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背诵思路,可以让学生先择其精华背诵。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多用激励的手段,如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背诵的热情。同时要注意的是,学生背诵时不能为背而背,要有抑扬顿挫及表情的吟诵式背诵,背诵时要诵出情感,诵出意境。这样,一堂课的内容与效果就在背诵中体现出来,教学意境得到升华,学生终有收获。

以上陋见,只是融汇自身体验,还有许多细节之处不甚完善。当然,语文教学中不能说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各种教学模式的产生,自有它实践的土壤和一定的理论指导,笔者以上浅见还算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它只是一种教学想法,敬请各位语文教学同仁批评指正,以共同推进语文教学深入发展,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注释:

① 摘自2002年第1期《中学语文》27-28页 邹嘉忠文《初中新教材“指导思想”》简析》

② 夏传才 《诗词入门》380页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年8月第1版 ③ 邹贤敏主编《欧阳代娜:呼唤“整体改革”》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4月第1版

④ 邹贤敏主编《欧阳代娜:呼唤“整体改革”》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4月第1版

⑤ 摘自1994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学》 洪镇涛文《语感分析的特点及挤法初探》

⑥ 邹贤敏主编《洪宗礼:语文教学之“链”》74页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3月第1版

⑦ 邹贤敏主编《于漪:追求综合效应》74页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3月第1版

⑧ 曹长青、谢文利合著《诗的技巧》157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年4月第14次印刷

⑨ 邹贤敏主编《宁鸿彬:走“思维训练”之路》84页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4月第1版

⑩ 摘自2002年第1期《中学语文》 余映潮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地关注语言积累——初中语言积累教学浅论之一》

例谈新课标下的中学古诗词教学“三部曲”

例谈新课标下的中学古诗词教学“三部曲”摘 要:古代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大量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理解诗词大意,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

识字教学三部曲

识字教学三部曲小店小学关国英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

书法教学三部曲

初中阶段的书法课是小学写字课的继续和升发。我在教学过程中把书法教学分为三步曲:第一步培养兴趣;第二步培养技能;第三步自我探索与自我体现。如果严格进行执教,整个过程2-3年......

儿童诗教学三部曲

儿童诗教学三部曲儿童诗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她以儿童为对象,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特级教师王菘舟曾经说过,儿童是诗,诗是儿童。儿童写下的是诗一样的美好生活,写下的诗是比诗......

物理教学三部曲

物理教学三部曲假期,朋友向笔者哭诉:孩子要升入初四,综合成绩为中游,但物理成绩更少的可怜,只有40多分.她感觉孩子很努力,为什么成绩不理想呢?其实,很多学生,特别是初三的女生,学习物......

《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材料).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材料)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古诗教学三部曲 阅读教学 古诗词 材料 古诗教学三部曲 阅读教学 古诗词 材料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