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知识理论视角探析_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分析
探索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知识理论视角探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分析”。
以下论文,出自《中国管理科学》双月刊
探索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知识理论视角探析
作者: 时间:
内容摘要:
在企业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复杂性系统理论分析了基于知识的企业自知识能力的复杂性和运行机制,探求隐性扼杀企业自知识能力的有关因素,提出了培育企业自知识能力的系统方法。
关键词:知识;复杂性;自知识能力;持续竞争优势
正文:
竞争优势从何而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管理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系统(Nelson & Winter 1982;Sprender 1996;Demsets 1988,1998),并指出蕴藏在组织层次的群体知识构成了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是企业知识理论过分强调知识功能却忽视了知识的主体——人的依附作用。为此,近些年来,技术能力(Meyer &Utterback 1994)、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Prahalad &Hamel 1990)以及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y)(Leonard-Barton 1992)频频出现于管理文献之中,这些围绕着“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的决策和活动形成了企业的能力体系(Eliaon 1990);由于将能力过于具体化,企业能力理论在不断得到丰富的同时反而削弱了核心能力的“核心”概念,特别是一些能力只能在企业的某个具体时期内产生竞争优势,随时间的推移反而有可能成为企业智障,如IBM在上世纪70年代把操作系统外包给微软公司,把CPU外包给INTEL公司,现在看来其决策有值得商榷之处。企业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一系列经营的诀窍(Spender 1989),所以,其本质上是知识与技能。虽然不存在外延上统一的“企业核心能力”,但存在内涵上统一的核心能力,由于企业知识具有自组织性质(Allee 1997; Nonaka &Konno 1998)以及受Teece(1998)的独特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的启示,笔者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知识系统(Collis 1994),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自知识能力①,当自知识能力在某一载体上超过知识自组织临界态(criticality)时即表现为具体的核心能力,其表现形式如:技术、组织平台、资源和竞争力等等。本文试图在复杂性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基于知识的核心能力,即自知识能力的复杂性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探求当前企业存在隐性扼杀企业自知识能力的因素,搭建企业自知识能力系统。
1.自知识能力的复杂性机制
成思危指出,复杂性系统本质上是指系统组分具有某种职能。无论是个体知识还是组织知识,都存在着流量知识与存量知识,知识流动的大小、速度和质量反映出自知识能力中的控制水平和适应力,存量知识的多少反映自组织能力中的稳定性强弱。自知识能力包括:知识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即强调运用已有的差异知识背景将外部知识最大限度地与组织知识存量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和丰富内外部知识的联结模式[4];内部学习能力,又称为知识转换能力(transformative capacity),是指一种基于企业内部创造的知识机会而持续地重新界定产品组合的能力,它强调知识的存储、激活和合成[5];协调能力,即对新旧知识存量进行控制、反馈、分类以及运用能力,是对知识涌现的把握。
1.1个体层面的分析
自组织理论是上世纪6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主要由耗散结构理论(diipative structure)、协同学(synergertior)和突变论(calastrophe theory)组成。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个体知识是组织知识的基础,个体的知识的产生,积累和运用是企业能力提升的前提条件。由于个体知识来源于学习、整合和创造,因此个体能力对知识存量具有重要依存作用,知识的流量是知识增长的源泉。个体的非逻辑思维决定着知识流量的大小、速度与质量,心理学家研究认为非逻辑思维在创造的关键阶段起着决定性作用。直觉的内涵是指对问题的在内在规律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来自于经验的积累,它是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达到理解与感情产生共鸣时而表现为豁然贯通的一种顿悟式的理解,是经验知识、禀赋能力与情感的非线性交融,于涨落过程中的涌现;灵感是在创造过程中当思维活动从高度紧张状态下跌时,借助随机诱因所闪现出来的一种“峰值”跳跃,是新知识产生过程中的一种非线性思维活动。灵感引发是随机性的涨落所造成的,并伴有强烈的情感思维作用,是各种因素协同思考的线索凝聚于一点时知识的集中爆发;想象是思维在“边际搜索”把各种处于非平衡态的成分经过非平衡相变改造纳入新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完整形象。由于环境不断变化,知识的掌握是远离平衡态,因此个体在吸收、转换和综合知识的过程中显现出自组织性。
1.2组织层面的分析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知识体系,企业能力是企业知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展现,实质上是企业知识流量产生,知识自我进化的过程。因此在企业能力的建立过程中,企业首先是通过外界通道提供的吸收能力而组建起来,并通过企业内部通道将从市场上吸纳负熵形成组织知识,使系统组分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创造活动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溢出,在知识和能力层面上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核心知识和能力是企业内部组织成员共同作用和相互渗透的结果,具有明显的社会复杂性,它在整体上难以简单量化到个人或者还原为各部分之和,以及具有因果关系的模糊性(Keed & Defillcppi 1990;Lippman &Rumelt 1992)。在否定知识产生与能力增强过程间的线性关系后,Kline 等提出了创新的“链环一回路”模型[7],指出它们在不同阶段或环节之间存在着多样性的反馈性联系。企业知识系统中存在着知识不对称分布(Saviotti & Mani 1998),由于个体以及团队的异质性,因而在知识存量的大小、吸收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企业知识网络处于远离平衡态,知识的主体通过维持潜在的变化而抗拒平衡态(Metcalfe 2002),并且Metcalfe 进一步提出被主体的创造力驱使组织知识决不可能处于平衡态(2002);同时企业在认知上存在“观察渗透”、“边际搜索”以及“路径依赖”都决定企业知识与能力的分布不均衡性。在知识与能力演进、惯例的适应性调整或创新性变化中(Winter 1995)也伴随着涨落,从而导致核心能力演变。例如: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创造共同的语境(context),但共同的语境又会产生锁定(lock-in)效应,使组织知识主体激情与创新精神慢慢淡化,这就是典型的自知识能力系统中的“熵增”现象,但没有共同的语境,企业知识的自组织能力难以加强,同时内外的随机因素使会涨落放大,进而使整个组织崩溃。协同学认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任何新知识的涌现和涌现的过程(即能力)都是相互联系的各种要素的共同作用和相干效应,战略在本质上是涌现(emerge)出来的,而非设计出来的(Hamel 1998),新知识得以涌现来自于至少五个条件的系统:意图、自主权、创造性混乱、冗余和必要的多样性(野中郁次郎,竹内广隆 1999),这些条件很显然是由许多相互支持和补充的子系统支撑,并且决定系统演化进程是慢序参量。
企业知识产生的根源和企业核心能力的增强是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组分相互之间和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形关系以及共同作用通过涨落与涨落过程中的涌现。从不稳定态向稳定态、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产生新知识和增强核心能力,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根源于内部长期成长过程中所积累的核心知识及自知识能力的差异。因此,企业的自知识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的核心竞争力,并根据其表现强弱可以划分渐进型、根本型、变革系统型和变更经济范式型。在市场竞争中,当自知识能力表现在企业具体竞争方面的载体上,并产生比较优势时就会产生通常意义所说的核心能力,即载体的核心竞争力。2.自知识能力的隐性扼杀因素
从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分析,当今企业的竞争已超越了具体产品或者服务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间创新能力即企业存续创造力的竞争。它不仅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采取多元化经营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是获得范围经济的前提条件。由于管理上采取促使组织趋于稳定的措施的长期存在,会阻碍自知识能力的成长与增强,企业中普遍存在扼杀自知识能力的隐性因素。
2.1企业文化因素
Bohm认为,若不是文化支持的“各种障碍,每个人的潜在创造力本可表现至远远超过一般认为可能的程度,企业自知识能力会异乎寻常的强大。在现有企业文化的无形约束下,管理者往往沉湎于已有的成绩或他们成功的技术和知识,当顾客需求发生变化时,即使存在另一种更符合顾客需要的创新技术和知识,他们也只是通过现有技术和知识,或者是通过改进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当企业中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他们害怕犯错误和创造性破坏,回避创造性摩擦,而弃之等。
2.2组织结构设计因素
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知识流,价值流的畅通和涌现,这里的组织结构主要指逻辑结构而非物理结构,我国的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存在着人浮于事,奖惩不明,不合理工作安排和岗位设置,甚至是为了解决人员工作而设岗位,根据Gresham的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没有创造力的人将驱逐有创造性的人,这样会造成人力资源的点浪费和群污染;现行的“组织再造”既是对过去策略的否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结构在过去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企业自知识能力,组织结构的逻辑结构越不合理,组织创新的阻力越大,制度化、程序化程度越多,组织的反应力越弱,对自知识能力的抑制力越强。
2.3分析性思维因素
今天的环境等越来越不稳定和难以预测,以不可预测的方式演变,得出不可预测的结果,哈耶克认为线性的思维方式在非线性空间显得毫无办法。在我国企业管理十分普遍存在以单向、终结性的思维去考虑双向、动态的问题,管理者往往是出于对结果的需要,结束了解释性思维对知识的探索,这样足以毁灭组织自知识能力产生。在总结自己过去所犯错误的原因时,SUN公司总裁麦克尼利认为主要是处理问题过早地下结论以及其导致的短期支出。任何的决策都是基于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尤其是决策者的心理和经验假设,这种假设往往使管理者局限于某种环境下牺牲全局利益,只考虑一定时期的收益最大化,这样不仅带来远期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扼杀企业自知识能力,如河南许继公司实施ERP的教训说明:决策中往往存在着战略性假设与策略性假设以及显性的假设与隐性的假设相矛盾不利于提升企业自知识能力。
2.4激励性体系因素
完善有效的激励体系有利于企业自知识能力增强,并提供有力的保障。违反战略性的规则进行激励,在表面上短期内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本质上却抑制企业创新能力。例如,在我国企业中创造者得到的奖励是鼓励创新和激发其创造力,但企业又普遍给予他们对所获奖励的捐赠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并且常常把这种行为与创新者的成果联系在一起,从而造成基于这种奖励方式来激发员工创造力的动机渐渐地消失(厉以宁 2002)。同时,企业普遍认为创新是某个部门和某些人的特权,忽视了大多数具有潜在创造力的员工,造成激励体系的不平等。研究表明,企业中75%已经实现的创造性工作都是由普通人完成,显然企业自知识能力浪费是巨大的。3.构建自知识能力系统
“企业核心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的观点现在已被企业广泛接受与传播,虽然不存在外延上统一的“企业核心能力”,但存在内涵上统一的核心能力,所以企业自知识能力是企业根本的核心能力。建立自知识能力系统会产生“无为而治”的管理至高境界,并且对突发的一般事件进行“冷处理”,由知识与能力的自组织系统内部进行吸纳。硅谷企业群发展的核心能力也是企业自知识能力,Choong-Moon Lee等人把硅谷的成功归结为它形成了特殊的优势要素,首先开放性因素:开放的经营环境和与工业密切相结合的研究型大学;其次非线性因素:很多的知识密集度和员工的高素质和高流动性都是产生持续竞争优势的非线性来源;第三涨落因素: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的环境;第四协同因素:有利的游戏规则,员工的高质量的生活、高素质以及专业化的基础设施;第五远离平衡态因素:不断进行适应环境变化和内部人员的高流动性。从硅谷成功案例中可知,尤其在知识型企业中,企业的自知识能力产生于知识与能力的自组织系统,并在企业中发挥尤为重要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1形成企业自知识能力系统的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是远离平衡态的非线形系统中所产生的一种稳定化的自组织结构,其内部存在知识流和自知识能力,知识依赖于自知识能力,它们相互联系并决定着企业的可能状态和可能的演化方向。而耗散结构的三个基本条件的企业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和非线形,因此组织设计应遵循开放性原则,即不仅仅由组织边界来衡量,允许物质和能量的进出,而且要求利用人员流动可以解决组织内部开放性。同时组织结构是使等级制度的事物组织和网络中的团队进行竞争,因为前者对自组织能力的积累应用有效,而后者可以增强自知识能力,适应于创造。不断调整岗位和目标以及战略,运用解释性思维和反馈机制。
3.2组建自组织团队
高层管理者为团队提供不确定的挑战,允许团队成员在给定的工作范围内自由地组合工作,成员在这样的组织能作出贡献并影响他人。
3.3鼓励多元文化的产生 不仅允许正式文化的存在,而且鼓励非正式文化的传播,同时不断引进先进文化与企业处于强文化的差异之中,从而倾听不同的声音。
3.4发展新的控制观 面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存在各种冲突组织加以控制的一种形式—学习型组织,明确关注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行深度会谈和自我反省,并且视环境动荡为组织发展的机会和动力源泉。鼓励公开质疑,使用领导魅力导向,防止破坏自知识能力系统。否则,管理者越忙,其效益不见好转,反而下降,这就说明不少企业家整天忙而效益节节下滑。4.结束语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能自动生成(Dodgson & Beant 1996),而是围绕着战略目标不断有意识地学习、超越、积累,在自组织系统中涌现出创新的结果,自知识能力系统的序参量—— 核心竞争力形成之后,必须不断提升(Miyazaki 1999),特别注重自知识能力的不断培育和壮大,否则会舍本逐末,就会可能转移而消失(Hamel & Prahalad 1994)某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可能转变为核心障碍(core rigidities)(Prahalad 1998)。
复杂性理论与知识管理结合起来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至于企业自知识能力的审计测度、识别以及实证分析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简介:
李 军(1970-),男,安徽省舒城县人,现为中国科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潘安成(1970-),男,安徽省舒城县人,现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
主要参考文献:
[1]Metcalfe S.J Knowledge of growth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J].Jourr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2002(1):3-15 [2]王毅,陈劲,许庆瑞,企业核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J]管理科学学报 2000(3)[3]潘安成,刘红军 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自知识能力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2(10)[4]Cohen W.M & Levinthal D.A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35):128-152 [5]Garud R & Nayyar P R Transfonmative capacity:continual stracturing by intertemporal technology transfer[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15):365-385 [6]Manson M.S Simplifying complexity :a review of complexity theory[J] Geoforum 2001(32):405-414 [7]Kline S.&N.Rosenberg.An overview of innovation [A] in The positive Sum Strategy[C]W.D.C:National Academy Pre 1986:275-305 [8]Choong-Moon Lee,et al The Silicon Valleg edge[M].Stanford University Pre 2001 [9] Utterback.J.M Master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 Havard Busine School Pre 1994 [10] Richard K Lester & Michad J Piore & Kamel M.Malek 解释性的管理:一般管理者能从设计中学到些什么[J]Havard Busine Reiview Mar-Apr 1998 [11]刘洪 涌现与组织管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4)
[12 ]Nelson.R.R.and S.G.Winter.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1982 Exploring Source of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Theory Li Jun Pan ancheng(AnHui University,Heifei,230039)(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210096)
Abstract: Knowledge-based core capability is analysized with complexity theory on the basic of enterprise’s knowledge and capability theories, that is, self-knowledge capability’s complexity operative mechanism.The tacit factors of self-knowledge capability are exploited, and the way of constructing enterprise’s self-knowledge capability is pointed out.Key words: Knowledge;Complexity;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文献综述,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定义不同,对其的来源,影响因素等均有不同观点,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定义和其理论基础进行了......
竞争优势理论的特点传统的以H-O理论基本上是一个静态的理论体系,缺乏动态的眼光分析各国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为了克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在H-O理论的框......
公司慈善事业的竞争优势公司慈善正在衰退。上年美国公司的慈善贡献下降了14.5%。公司慈善在盈利中得百分比下降50%。当谈到慈善活动时,企业高层主管们越来越觉得自己夹在评论......
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摘要: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因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中心议题就是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或维持。那么,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