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语文教学实施1_在语文课教学中实施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第六讲 语文教学实施1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在语文课教学中实施”。

第六讲 语文教学实施(1)

教学目的:

1、了解并领会新课程对识字写字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阐述。

2、了解并能简单评述现代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实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对识字写字教学目标和任务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CAI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从未将汉字教育单列,是附在阅读教学中的。新课程标准将汉字教育单列为一个教学领域,并且把常用的术语“识字教学”改为“识字与写字教学”,体现了新的教育思想。(1)继承汉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非常重视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有许多有代表性的识字教材和成功的经验,在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把文化人称作“识字人”。(2)体现了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基础性。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写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着以语言文字为基础工具的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3)具有现实的针对性。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识字与写字教学重视不够,特别是写字教学更不得力。致使整个社会的识字与写字状况不能适应学习、生活、生产、科学研究的需要。这种变化明显的体现了重视识字与写字教学、特别是写字教学的语文教育思想。

二、新课传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必须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识字与写字教学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对整体语文教学都有深刻的影响,是汉语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了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贯穿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如下表:

年级

要求认识的字

要求会写的字

识字能力

1-2

1600-1800

800-1000

学习独立识字

3-4

2500

2000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5-6

3000

2500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7-9

3500

3000

能熟练的使用字典、辞典独立识字

1、总目标。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常用3500个常用汉字。能正确公正的书写汉 1 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汉语拼音的主要功能就是辅助识字教学和学习普通话。

2、阶段目标。

1-2年级:(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首先强调情感态度。(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也有情感态度的因素。(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3-4年级:(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4)能使用硬币熟练地书写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5-6年级:(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7-9年级:(1)能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上都是研究性的。如(1)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做出解释,或展开专题研究。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2)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3)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如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和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等。

(二)识字与写字教学的任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1)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教学。识字写字教学不但是小学低年级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各个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之一。(2)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识字和写字是难易不同的两种能力,在心理能力华书写技能上都有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是有科学依据的,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3)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交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4)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汉字的笔顺主要有以下几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中间后左右(小、山、看),先进入后关门(回、国)等。还有一些特殊笔顺,如“这”、“延”一类字,要从右到左,后写“之”、“廴”;再如“女”字,一长横要在最后写。练字要遵循习字的一般规律:先练正楷,后练行楷;先练硬笔字,后练毛笔字;先规范书写后提高速度。(5)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结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频度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有些形体比较复杂、难记的字,进行整体识记困难较大,就应该结合该字的形体特点,从偏旁笔画和特征方面加以分解。比如“蠹虫”的“蠹”字,可将其分解后编成歌诀:“十字头,宝盖腰,石头下边两虫叫。”(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的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汉字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字。汉字的笔画形态来自于图画又美如图画,能使人获得视觉上的美感。写得好能使字体显得千姿百态,神态飞扬,气韵生动,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古人说,汉字之“横如列阵排云”,有庄重之美;“点如高峰坠石”,有飞驰之美;“竖如万岁枯藤”,有苍劲之美。书法艺术与乐曲、雕塑或传世名画一样,成为人类文化结构的一部分。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汉字的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教师的板书或给学生作文批语等,注意工整、流利、醒目、美观,给学生作出美的示范。

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在识字写字方面有许多特点。如(1)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把识字与写字教学与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价值的熏陶结合起来。(2)在“量”和“质”两方面都有了明确的标准。特别是在“质”的方面提出了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强调掌握检字方法等自学能力等。(3)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最明显的不同,就是提高了对写字的要求。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规范与美观两项,使用的工具包括硬笔和毛笔,训练的方法有规范训练和书法训练,最终达到的目标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等。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又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目前社会上的写字状况不容乐观,这种变革是具有现实针对性的。特别是在信息时代,负载和传播信息的媒体多了,许多人打字比写字的机会还多,识字写字教学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

(三)现代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实验简介

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特别是“五四”以后以现代文教学为主,识字教学也以分散识字教学法为主。基本方法是随课文识字,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识字教学。其优点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易于理解,避免了死记硬背;缺点是每篇课文只能识三五个汉字,速度太慢,并因而影响了读写能力的发展。所以以后不断有新的改革实验。1990年1月,中央教科所和天津教科院联合主持,在天津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小学识字教学研讨会,会上介绍了9种主要的识字教学改革实验,会后由天津教科院结集出版了《九种识字教学方法探新》。1994年8月,中央教科所主持在黄山召开了“首届小学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对18种识字教学法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会后由潘仲茗、戴汝潜主编出版了《现代小学识字科学化研究》。《人民教育》1997年第1至第5期载《识字教学一览》一文中列出20余种。2000年1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展示了我国50年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改革的成果, 是建国以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最重要的一次会议。有34家识字教学法代表参加,19家识字教学法的代表介绍了各自的经验,重点介绍了7种识字教学法:(1)集中识字,(2)分散识字,(3)字族文识字,(4)注音识字提前读写,(5)字理识字,(6)韵语识字,(7)电脑识字。对识字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有4点共识:(1)识字教学要树立长远观念,即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要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听说教学相结合,促进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单方面追求速度和数量的方法是不可取的,(2)识字教学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要研究学生认知汉字的规律和汉字自身发展的规律,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汉字教学的科学规律,(3)识字教学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要研究信息化时代的特点,从观念、方法、手段等方面锐意改革,不断提高识字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4)识字教学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各种识字教学法都有独特的优势,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要经常交流,互相借鉴。根据我们的统计,新中国建国50年来各地先后开展的识字教学实验有60种以上,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毛泽东早在1945年就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把识字教育与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巩固人民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联系在一起,强调在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建不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新中国建立后,制订和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扫除文盲的政策和法令。人民解放军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总结解放区扫盲工作的经验,根据汉字音义形相结合的特点,创造了“速成识字法”。基本方法是以注音符号为辅助识字的工具,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会读、会讲、会写、会用,互教互学,集中识字。这种方法在部队识字教学中取得了明显效果,然后向全国推广,在扫盲运动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当时,从工厂到街道,从村里到田头,到处可听到bpmf的声音。这种方法对中小学的识字教学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958年国务院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小学语文教学普遍采用的识字教学的方法,就是以拼音字母为辅助识字的工具——先学拼音,然后利用拼音进行识字教学。识字教学的标准有会读,会讲,会写,会用等。“速成识字法”教学方法的各个方面都对以后的识字教学有深远影响,拉开了新中国建国后大规模识字教学改革实验的序幕。

2、分散识字教学法和集中识字教学法

(1)斯霞“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斯霞创立的“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最大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优点是:(1)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汉字规律;(2)强调语言环境,有助于儿童语言和智力的发展;(3)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基本原理是,汉字有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现象,只有把它放到具体语境中,才有确切的含义和读音。1958年斯霞老师进行分散识字教学法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果。基本方法是,首先教好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工具。然后教会60多个独体字,作为学习众多合体字的基础。做好这两项准备之后,开始结合课文进行识字教学。要依据课文实际和学生实际设计教法,没有固定的法则和程式。如关于字词的出现方式有:一是按照课文内容顺次出现生字词,而是课文中的主要地位的生字先出现,三是结合讲读提出生字词,四是在理解课文之后再提出生字词。具体方法灵活多样,一开始阅读生字较少的短课文,就一边讲读课文,一边教学生字词,在讲读课文中把重点字词突出出来,并通过朗读、书写等进行巩固。以后阅读生字较多的长课文,就先把一篇课文中的生字词提出来集中教学,然后讲读课文。但总的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其基本理论是,儿童识字的初期,主要问题是字音和字形;但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和阅读写作的需要,识字的主要问题是字义。儿童理解字义的基本途径是通过阅读和写作的实际运用,而不是靠记忆字典上的解释。而且识字是为了阅读和写作,字义问题解决不了,就达不到这个目的。所以识字教学一定要和阅读结合起来,并尽可能早的和写作结合起来。与教法改革相适应也进行了教材改革,主要就是增加课文,增加识字量。原小学语文第一册由13篇增至31篇,第二册由31篇增至43篇,一年级识字1008个。第三、四册由32篇增至50篇,二年级识字1000个。三年级课文基本不变,识字1378个。三年共识字3386个,其中80%要求达到四会—会读,会讲,会写,会用。

斯霞分散识字教学法实验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实验班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加,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其理论意义在于,它验证了分散识字教学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其灵活多样的方法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基本原则,对识字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其他改革实验,都有深远影响。分散识字的不足在于识字进度缓慢,低年级识字量不足,汉字规律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识字教学本身没有完整的体系。

(2)辽宁省黑山学校、北京景山学校实验的集中识字教学法。1958年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实验学校率先进行集中识字教学法实验,1960年以后,北京景山学校及其他地区的部分学校也相继开展了这项实验。实验主要依据汉字的构形规律,把生字归类集中,指导学生用比较类推的方法学习汉字。基本方法是集中教分散练,先识字后读书,即学一批字读一些课文巩固,再学一批字再读一些课文巩固。具体方法有看图识字,以歌带字,以四声带字,形声字归类,用基本字带字等。后期以基本字带字为主要特点,基本方法是根据形旁或声旁归类,根据意符所属理解字义。例如从“页”的字大多与头部名称及动作有关,象额、颊、颔、项等;从“王”的字大多与玉石有关,如碧、块、玛、弄等;从“心、忄”的字与心理活动有关,如情、思、慕、恭等。根据声旁归类如“盏、浅、栈、践、残、贱、钱”等,这一组字的共同特点是都有表音的声旁“戋cán,jiān”,加上不同的表义符号的形旁构成。可编成歌诀:“有皿是灯盏,有水还显浅,有木修客栈,有足去实践,遇歹便伤残,有贝分贵贱,有金就是钱”。这些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构字规律,形成学习迁移。北京景山学校把这种方法发展为“分批集中识字教学法”,每批字都采用较适宜的归类方法,选择较适宜的阅读课文进行练习。集中识字教学法实验“*”中曾经中断,“*”结束后又得到恢复和发展。1986年中央教科所在江西省南昌市主持召开实验会议,适应当时许多实验单位都已把集中识字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实验的实际情况,把该项实验更名为“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1991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郭林、张田若编著的《集中识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把该项实验推向了新的高度。

集中识字教学法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识字教学的优良传统,突出汉字的构字规律,以识别字形为主,建立形、音、义相结合的汉字认知体系。集中识字的局限性在于:脱离语言环境孤立识字影响识字效果。同时,识字和阅读分开进行,势必延长从识字到阅读的转换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书面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机。

1963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集中识字教学法和分散识字教学一并作为先进的识字方法加以提倡,并被各家教材编写者所运用。其实,分散识字教学法中包含着相对的集中,集中在小学低年级教学是大集中,把每篇课文中的生字词集中起来教学是小集中。集中识字教学法中也包含着相对的分散,分批就是分散。分散识字教学法突出字义,集中识字教学法突出字形,但都主张形、音、义相结合,都主张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3、注音识字教学法和韵语识字教学法

(1)注音识字教学法实验。1958年国务院文字委员会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这项成果首先被用于全民的扫盲运动。1959年2月,吴玉章考察了河北、山东等八省市利用汉语拼音帮助扫盲工作的情况,提出汉语拼音字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巩固和扩大扫盲效果。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农村中继续扫除文盲和巩固发展业余教育的通知》,要求利用汉语拼音帮助扫除文盲。196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推广山西省万荣县利用注音识字推动扫盲工作的经验。5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大力推广注音识字,争取提前扫除文盲》的社论。万荣经验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步,学习汉语拼音,掌握识字工具;第二步,阅读识字课本,并练习抄写、写话、作文等写作练习。1958年开始,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了汉语拼音教学的内容。拼音教学经过三拼(声母、介母、韵母)加声调,双拼(声母、韵母)加声调,双拼(声母、韵母)带声调,直呼等几个发展阶段,逐步完善起来。1982年在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文字改革学会的指导下,黑龙江省在佳木斯第三小学、讷河县实验小学等学校开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该项实验的宗旨,主要是为了解决学汉字与学汉语的矛盾。实验设计是:“以汉语拼音为工具,使阅读和写作提前起步,寓识字于学汉语之中。以此为原则,建立小学语文教学先读书后识字,边读书边识字的教学体系。”实验的内容和方法是:第一,汉语拼音教学。培养学生熟练直呼音节和书写音节的能力,使之成为提前读写和语言训练的工具。第二,阅读教学。从阅读纯拼音课文开始,进而阅读用汉语拼音注音的课文,逐步过渡到阅读纯汉字的课文,从而达到提前阅读、扩大阅读量的目的,并进而带动识字和听话、说话、作文能力的发展。第三,说话教学。把识字教学与发展学生的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结合起来。第四,作文教学。先用汉语拼音或拼音加汉字作文,再用汉字加拼音作文,逐步过渡到全用汉字作文,从而达到提前写作的目的。第五,写字教学。把识字教学与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结合起来,通过说话和阅读提高“识”的能力,通过写字课提高“写”的能力,通过作文课提高“用”的能力。“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是在速成识字、分散识字、集中识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汉字的音、义、形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项综合性实验,对识字教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全面的深远的意义。1992年3月,国家教委主持召开全国“小学教育‘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经验推广工作座谈会”,7月发出《关于推广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经验的若干意见》,指出“该项实验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并对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具有积极作用”。并于同月公布了《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实验纲要(试用稿)》和《关于印发〈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实验纲要教学建议(试用稿)〉的通知》,大力推进这项实验。

(2)韵语识字教学法实验。中央教科所“小学识字教学科学化”课题组于1995年开始在辽宁沈阳市、陕西延安市、浙江宁波市等地开展“韵语识字,尽早阅读,循序作文”实验。实验设计是,运用汉语韵文的方法,把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2500个常用字,先组成常用词,再用这些词编成句式整齐、合辙押韵、通俗有趣、短小精悍、含大密度生字而又能激发童趣的韵文,每篇韵文都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并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每篇4—6句,每句5—7字,每篇生字率不低于60%,生字按基本字、高频字、次高频字的顺序出现。例如《家乡变新样》:“以往咱村离城远,要看戏剧非常难。如今有了电视机,精彩节目随便看。”就具体的阅读对象来说,全文28字中含生字26个(看字已学过)。就编写课文的过程来说是“文从字”,即按识字教学的需要编写课文;就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来说是“字从文”,即在阅读中识字。并且把识字、阅读与作文联系起来,每阅读一批课文,识一批字,就完成一种类型的作文训练。实验者编写了《新世纪素质教育课程实验教材•语文》。

这类识字教学法改革实验深入到汉字本身的特点----形音义结合,以“音”为主进行探索,深化了改革实验。主要优点是儿童可以借助拼音提前读写,在促进学习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书面语言学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局限性在于:忽视汉字识记规律,没有建立起音形义内在联系,字形认知的模糊状态制约了识字教学的质量。最明显的例子是长期从事这种实验的学生,错别字大量出现。

4、部件析形识字法、字族文识字法和解形识字法

(1)部件析形识字法。1965年到1980年,河北、湖南、内蒙等一些学校进行该项实验。实验设计是,根据汉字形体结构的规律,变一笔一划的教学为板块组合教学,简化识字过程。实验设计者认为,汉字的结构层次可分为三级:整字、部件、笔画。按笔画教过于繁琐,按整字教难于掌握,按部件教最为合理。所以,教学汉字的过程应该是:第一,看字形整体,分析字形结构;第二,根据字形结构确定不同的部位;第三,分析出部件;第四,将部件组合成整体。例如,“分”字就是八字头刀字底,“闪”字就是门字框人字心。教学程序是“先教学单体字,次教学简单合体字,最后教学复杂合体字”。该项实验主要意义是,按整体来识记汉字是模糊的,按笔画来识记汉字是繁琐的,按部件来识记汉字是简易的,并且是科学的易于理解的。愈是对复杂和难于理解的字愈有意义,例如“翼”就是羽、田、共,“夷”就是大、弓。

(2)字族文识字法。四川省井研县教育局于1991年开始进行“字族文识字法”教学实验。实验设计是采用“字形类联,字音类聚,字义类推”的方法,把汉字分成“族”,按“族”编成课文,称为“字族文”。例如《皮字朋友多》:“有土堆成坡,有水波连波。碰石擦破皮,走路跛一跛。披衣床上坐,被子多暖和。菠菜营养好,玻 璃用处多。”就是用“字音类聚”的方法,把“皮”字的八个同“族”字编在一篇课文中。又如《小青蛙》:“江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护庄稼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请你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好卫兵。”就是借助语境把“青”繁衍、派生出的“清、情、请、睛”等字形成一个字族。用“字族文”识字,可以使大部分汉字都能够按类理解和识记,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在不同的“字族文”之间,也能对不同类的汉字进行对照和比较。例如,形声字的音旁在识字教学中的辨音作用非常明显,如“杨”的右旁是音旁,韵母为ang。这类字的韵母均为ang,例如扬、疡、炀、汤、烫、铴、荡、砀等。而“易”作音旁的字韵母均为i,如蜴、锡、踢、剔、惕等。实验者把这些“字族文”编成了《趣味规律识字读本》。1994年4月中国教育学会和《光明日报》举办了有关“字族文识字法”座谈会,1994年4月16日《中国青年报》作了报道。《教学研究》1994年第5期发表《“字族文识字”教学实验研究》一文,对该项实验作了全面介绍和评价。但是,不是所有的汉字都可以归进字族。和一般文章的字随意遣不同,字族文因字为文,作为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凭借,还有较大的局限性。

(3)解形识字法。徐州彭城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杨洪清教授及夫人朱新兰,在4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创造出一套以解形为本、偏旁带字、形音义相结合的识字教学法。其要点有:(1)解形为本。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它的音与义来源于形,字形才是它的本体。汉字教学应该以汉字的本体为宗,即从字形入手。杨洪清、朱新兰夫妇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识字难并且经常出现错别字,症结在于不理解汉字的构成原理。于是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注意字形分析。例如凡是与服饰有关的字即用“衤”旁,如袄、袖、衬、裤、袜、被、褥等;凡是与神鬼迷信和精神活动有关的字就用“礻”旁,如神、祀、祈、祷、福、禄、祯、祥、祁等。使学生能深明其理,并能举一反三。他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逐步认识到:“汉字的形体也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出上古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许多信息。如‘碗’字为什么从石?正是石器时代用具的明证;而组成‘陶’字的‘缶’的甲骨文,形象的表现了先民用树棍捣制毛坯制陶的过程;表示颜色的‘红、绿、紫’都和‘糸’有关,透露出我国最早发明丝织乃至染色的宝贵信息。汉字逐渐由图形变成笔画,象形变成象征,体现了先民智慧的结晶和不断提高的认识水平。汉字虽是表意文字,但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表意、表音功能已相当隐晦,加上一般字典只训音义,不讲字形,使字形变成了莫名其妙的笔画、偏旁的堆砌物,字音、字义也变成了无所依附的外来物。” 所以必须以解释字形为本,使识字教学变得系统而有效,简单而有趣。(2)偏旁带字。汉字的字形是先由笔画组成数量很少的独体字,再由独体字作偏旁组成合体字,再由合体字组成数量繁多的复合体字。其中能做偏旁(形旁或声旁)的600多个独体字是关键,用它们能组成2500多个常用字。所以,用偏旁带字可以显示独体字与合体字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例如“力”,作形旁可以组成劳、助、务、加、为等合体字,用这些合体字作声旁又可以组成捞、锄、雾、架、伪等复合体字。有些字(特别是简化字)直接由笔画组成,分不出偏旁,没有表音表意作用,就称为“笔画字”,如“乡”。有些字虽然能分出偏旁,但也没有表音表意作用,就称作“部件字”,如“归”。有些作偏旁的部件无表音表意作用,就用字形分析的方法给以定名,如“勤”字的左旁定名为“革二连”,“卸”字的左旁定名为“午止连”。形存音废的字称为“存意字”,如“观”。音存形废的字称为“存音字”,如“宪”。有些简化字改变了繁体字的偏旁,就要“用简识繁”,如“惊”是由“驚”简化而来,原意是因惊恐而失控的马,“惊涛骇浪”就是形容浪涛如狂奔的野马。(3)形音义结合。汉字形音义结合的规律是,音生于义,义附于形。所以识字教学应该遵循的规律是,以形为本,因形解义,以义推声。如“舁”是四手共举,意思是“抬”,读Yú,是众人抬重物时发出的号子声。②又如“秉”为手持一禾。“兼”为手持二禾,是丰收,引申为一举两得或多得,再引申为一身二任或多任。“欠”为人在疲倦时大口吸气或长出气,体形向上或前倾,引申为倾斜或缺乏,如打哈欠、欠身、欠债等。“歉”是得不到应有的收获,引申为不安的心情,“抱歉”就是感到对不起人的心情。“耒”字是“二穿木”,是古代木叉状的木犁。“帮”字的形旁是“巾”,本意是鞋帮,引申为物体的两旁或周围的部分如“船帮”,再引申为“从旁辅助”如“帮助”。“辜”字的形旁是“辛”——古代的一种刑具,形似曲柄的刀,指代犯罪;声旁是“古”,所以“无辜”就是无罪。这样教学可以避免学生把下面写成“幸”,或把上面写成“吉”。杨氏夫妇编写出版的著作有《多功能解形说义字典》,《快速识字字典》,《现代说文解字字典》等。

这类识字教学法改革实验,深入到汉字本身的特点----形音义结合,以“形”为本进行探索。加强了识字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深化了改革实验。

5、字理识字教学法

字理识字教学法是湖南省岳阳市教科所主持的识字教学改革实验,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汉字是从图画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并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用“六书”的方法把音形义三方面结合起来,成为表意文字体系。字理识字教学法就是运用汉字的组构和演变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字理就是汉字的组构和演变规律。主要特点有:

(1)独体字(象形字和指示字)运用“溯源—对照”的模式,找到它所象的物体或所指的事物,然后了解其字形是怎样演变来的。例如“耒”是“二”穿“木”。“盥”字上端的中间是水,两边是两只手,皿是器皿指盆类,合起来便是两手从盆里捧水洗涤的图画。“牟”是牛鼻子里呼出气来,摹拟牛叫的声音。

(2)合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运用“分解—溯源—组合”的模式,先将其分解成几个基本意义单位,再找到它的本来意义或表示的读音,最后了解求其组合起来所表示的新的意义和读音。具体方法有:

1)、图示法。如休——农夫倚树小憩图。

2)、联想法。如自——说我时同时指着自己的鼻子。

3)、故事法。如取——古代部落战争时割取敌人左耳回来报功的制度。

4)、演示法。如笔——毛笔的竹和毛。

5)、推理法。如人—从—众,木—林—森,水—冰—淼,火—炎—焱等。

6)、迁移法。将所学甲字的字理用于学习乙字。如手持肉为有,手持皮为求。形声字一般都能做到见其形而察其义辩其声。教学中如果能揭示出这种内在联系,就能大大提高理解和识记效果。例如用“饣”(食)作偏旁的字(饮饭馒饼饺馅馄饨馍饱饥馑饿馋馁)多与食物有关,用“口”作偏旁的字多与吃喝叫喊唱等有关。

7)、比较法,猜谜法,歌诀法,点拨法等。如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猜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来识字。“一块地,四方方,十字路,在中央”(田)。“画时圆,写时方,有它暖,无它凉”(日)。以上两例谜底是象形字,谜面描绘形象。“刀上有一点,有点刀就快”(刃)。谜底是指事字,谜面记述字的特征。“火上加个盖儿”(灭)。谜底是会意字,谜面说明字的结构。其他如“上不去下不来”(卡),“连月不开”(用)等。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但最终是为了示“义”。字理识字法要求在分析字形、确定字音的基础上显示字义,是实行识字教学科学化艺术化的根本途径。但字理识字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有一定难度。这种实验要求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文字学基础,全面了解汉字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例如由于字形演变,在形训中容易出现“望形生训”的弊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字音的变化很大,形声字的声旁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还能较准确的表音作用,搞不好会出现“秀才读字半拉音”的现象。

以上几种识字方法都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系统地把握汉字及汉字认知的特点和规律,理性地认识各种识字方法的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综合运用,提高识字教学效益。

三、课堂答疑

四、作业布置

1、复习课标对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要求。

2、对现代识字教学改革实验的观察、思考和评价。

主要参考资料

1.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第六讲 李白教学要点

大学国文创意课程第六讲教学要点第五讲 李 白教学要点:一、生平经历1、蜀中学习时期(701~725) 2、求仕漫游时期(725~742) 3、待诏翰林时期(742~744) 4、再次漫游时期(744~755) 5、安史之......

第六讲 图像编辑

第六讲 图像编辑一、图像的尺寸和分辨率1、修改图像尺寸和分辨率一幅图像的质量好坏跟图像的分辨率和尺寸大小是息息相关的,同样大小的图像,其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当固定尺......

CORELDRAW第六讲

文 本 工 具---F8文字分为段落文字与美术文字。美术文字:点击。段落文字:拉框。 选项/工作区/文本/段落:第三行:勾选,则框随文字的量而变---弹性文本框。不勾,则框的大小固定。 对......

CorelDRAW第六讲

CorelDRAW第六讲 填充图形对象学习目标: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会了绘制和编辑图形,但仅有边框的图形对象的表现力是有限的。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将学会填充图形对象的一些方......

第六讲 知识产权

单选题 第 1 题2008年,我们国家推出了( )战略。(2分)A.文化强国B.科技强国C.知识产权D.教育强国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解析:暂无解析!单选题 第 2 题收藏发明专利初审( )个月......

《第六讲 语文教学实施1.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第六讲 语文教学实施1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在语文课教学中实施 语文教学 第六讲 在语文课教学中实施 语文教学 第六讲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