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_第六节明清对外关系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第六节明清对外关系”。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学习目标提示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概况和历史意义;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与《尼布楚条约》签订。

二、重点难点讲解

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时代特征(1)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3)中国的政策逐步由对外开放转为闭关锁国。

(一)郑和下西洋(西洋:主要指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一带)

1、条件:第一,明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物质或根本条件)

第二,罗盘针的使用和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技术条件)

第三,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四,郑和本人的航海经验、勇敢精神、组织才能;(个人条件)

2、目的: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主观目的。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是贡赐贸易

【比较】新航路的开辟:A、时间早:前者比后者早半个多世纪;

B、规模大:郑和船多、船大、人多,远远超过后者;

C、次数多:郑和7次下西洋,是开辟新航路无比比拟的;

D、意义:是适应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利益的趋使。

其目的是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主要出于经济目的。

3、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时间:1405-1433年次数:先后7次海船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船数: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人数: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A、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他所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定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这种航海行为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

欧洲航海家们在航海过程中抢劫掳掠,大搞欺诈性贸易,激起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

B、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远航的规模大、时间久、航程远。郑和堪称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C、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友谊,进一步扩大了华夏文明的影响。

——这方面同样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

新航路开辟,虽客观上密切了世界的联系,但随之而开始的殖民扩张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他们的贫穷和落后。

D、郑和下西洋以后, 直接推动了更多 的中国人远涉及重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郑和下西洋。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夜郎自大陈腐思想的体现。

5、郑和下西洋的局限:郑和下西洋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其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而仅仅是为了“扬威异域”, 所以采取了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从而带来巨大经济负担,不可能持久下去。

(二)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的倭患;(“倭寇”是指明朝中期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

【拓展】产生的原因: ①外部原因:日本,14~15世纪(元末明初);封建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日本西部封建诸侯为聚敛财富——缓和矛盾——组织商人武士到中国沿海抢劫、掳掠;

②内部原因:中国;

A、直接原因:海禁(严格限制私人贸易)——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勾结,致使倭患愈演愈烈;

B、根本原因:明朝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海防松弛;

因此,整个明朝,始终存在倭寇问题,但明朝中期的“倭患”,有着与明初不同的特点, 那就是:倭寇与中国奸商互相勾结,为害更为严重。

2、戚继光抗倭事迹:(1)戚继光抗倭斗争事迹: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侵扰浙江的倭寇;(2)、与俞大猷合作,重创福建、广东倭寇;基本肃清东南沿海倭寇。

(2)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支持;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戚继光抗倭决心坚定(名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治军有方,战术灵活,指挥正确(“鸳鸯阵”);抗倭斗争得到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地抗倭斗争的配合。【鸳鸯阵,中国古代阵法之一。中国明代军队抗击楼寇时采用的一种疏散的战斗队形。明代军事将领戚继光,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小和侨寇作战特点等情况,创立了此阵。鸳鸯阵阵形以11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 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后者执长3米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枝丫以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三)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新航路的开辟后,葡萄牙在哪些地方开展了殖民活动?有什么特点?

1)地区:非洲(西岸、东岸一些据点)和亚洲(印度果阿、马六甲、澳门)为主,在美洲占领巴西;2)特点:建立军事据点,商站;垄断商路;进行欺诈性贸易;

1、明朝中期以后世界形势的变化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人来到东方,西方殖民者占领南亚、东南亚的一些地方,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2、明代以前的澳门

澳门在秦始皇时属南海郡番禺县,在唐代属东莞县,宋代澳门居民以渔业为生,南宋末年,张士杰曾在澳门与追来的元军大战。明成化年间,在妈阁山中兴建了妈祖阁。

3、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满剌加(马六甲),就开始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16世纪中期,他们通过欺骗、行贿手段在澳门登岸,买通澳门守将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以后又长期租占澳门。

4、明朝政府始终拥有澳门的领土主权

澳门民政和司法权归香山县主管,载货船只交税,居住交地租, 中国军队戍守,香山知县制定“澳夷条例十则”,对不服管辖的葡萄牙人惩办。以上说明,明政府对澳门拥有不容置疑的领土主权。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的教案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的教案《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的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汉朝的外交与汉文化的影响。秦汉与朝鲜半岛的往来;中国与朝鲜半岛的贸易往来。秦汉时期......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的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的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政法干警文综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刘杨

政法干警文综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河北华图 刘杨【考点导读】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他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逐......

80年代以来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研究综述

80年代以来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研究综述明清时期,是中国和朝鲜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作为东亚地区山水相连的两个国家,虽然在各自王朝更迭之际因为相互关的重新调......

明清时期瓷器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瓷器时代特征【种类】明清瓷器纹饰种类繁多,常见的主要纹饰图案有,蝈蝈、松鹿、云纹、云龙纹、耕织图、花卉纹、花果、鸟纹、鱼纹、云纹、兔纹、寿星、回首兔纹、十八......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第六节明清对外关系 明清 第六节 时期 第六节明清对外关系 明清 第六节 时期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