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执行难的解决对策_论执行难的成因及对策
略论执行难的解决对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执行难的成因及对策”。
略论执行难的解决对策
【摘要】执行难是指生效法律文书成为法律白条。表现在被执行人难寻、被执行财产难查、被执行财产难动。执行难造成了社会信用和法律救济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司法权威。制定一部独立的民事执行法,完善法院执行体制,建立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社会综合治理的制度模式是解决执行难的唯一出路。
【关键词】执行难;法律救济;制度模式
所谓的执行难,简而言之,即生效法律文书得不到实际、有效的履行,案件裁决书成为法律白条。
“执行难”一直是法院工作中的难点,执行难的常规表现形态和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被执行人经济困难,无力还债:被执行人逃匿或隐藏转移财产;有关单位协助不力或拒不协助.甚至给被执行人通风报信,出主意想办法逃避执行;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停业后无权利义务者,也没有遗留财产;法院之间司法协助不够,委托执行难以落实;被执行人法制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有法不依,甚至钻法律的空子;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干扰和阻碍执行工作等等。这些问题仅靠法院自身的力量是很难扭转和克服的,它有待于全社会法律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好转。除此之外,还有因裁定违法、执行违规而带来的问题,包括严重超标的执行、执行案外人财物的;任意变更强制措施,对被执行人或案外人滥用强制措施,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等。
一、民事执行难造成的危害
1、它导致了社会信用的缺失,如果法院的作出的生效的法律文书,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人民将不再信赖法院和法院的判决书,也不再畏惧法院的强制执行,这等于变相鼓励违法。
2、造成法律对公民个人权利的救济缺失,会促使公民被迫从公力救济向私力救济寻求保护,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民事强制执行这种公力救济落实不到实处,会促使人们丧失对公力救济作用的认同感。
3、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司法权威。
二、民事执行难的成因分析
1、法律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
(1)民事执行制度的不足
包括执行方法上的欠缺和被执行财产分配制度上的欠缺。据国外经验,在房地产等领域,可以引进强制管理制度。强制管理制度,是执行机构依法选定不动产的管理人,对不动产行使管理由管理所产生的收益,用于偿还债权,这样就可以解决我国当前的这一难题。
在处理多头债务的执行时,我国在制度上没有明确规定.很容易引起执行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2)债权人保护制度的不足
我国债权人保护制度构建中,出现了三个问题:①法定优先权在《担保法》中有所缺失;法定优先权,是指特定债权人直接基于法律的规定而享有的就债务人的总财产或者特定动产、特定不动产的价值优先受偿的权利。②有关判决优先权的缺失,判决优先权又被称为司法上的优先权,我国的债权人可以申请进行诉讼前、诉讼中和执行中的财产保全来保护其债权,但仍有其不足之处,使得没有人愿意主动申请保全财产,最终带来民事执行难的困难局面。③《公司法》中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制度不足,修订后的《公司法》虽然有了一些在保护债权人方面的改进,但还是存在缺陷,比如在公司清算前非法处臵财产如何确定其效力、欺诈债权人的责任如何追究等问题都缺少相应的处理办法和规定,形成了制度上的盲区。
(3)我国破产制度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执行程序和破产程序,都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证实现债权的。执行程序强调对特定债权人的债权的保护,即通过人民法院执行机构的执行工作,保护单个债权人的利益。而破产程序是概括执行,强调对多个即全体债权人的平等保护。虽然,两者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不过它们对保护债权人的债权却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破产程序的有效运行,执行程序也会形同虚设,反之亦然。现实中,申请破产的案件是相当少的,而大多数是在申请执行的过程中部分受偿,而在很多执行过程中发现被执行者已经是资不抵债。这种使特定债权人部分受偿的做法是不法当然也是不妥的,使其他为申请执行的债权人不能通过合法的破产程序得到赔偿。
2、法院执行体制层面存在的问题
(1)我国法院系统构架存在的问题
首先,法院系统没有独立的财政权。简单地说,就是法院在经济上不独立,使地方政府有干预法院判决和执行的筹码。其次,法院系统没有独立的人事任免权。法院中的领导干部的行政职务由地方各级权力机关选举、委任和罢免,审判人员也由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任免。对法院主要领导干部的推荐权和指派权,也由各级地方党委的组织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人事部门掌握。这样,法院不能对立思考、独立完成执行工作。
(2)法官的独立性不够
①在法院中,执行庭法官始终是以法院工作人员而不是以法官个人身份出现在执行程序中,他们对外代表法院履行职权.但却要受院方的控制,院方又常常受到行政机关的影响。②法院内部运作机制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了执行法官的不独立。由于案件层层审批,大量案件的执行由庭长、院长或审判委员会决定,案件执行的好坏不能与执行法官个人的责任联系.即使不能执行,也往往找不到负责任者。
(3)法院执行体制的不健全
首先是执行机构设臵的不健全。《法院组织法》没规定专门的执行机构;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各级法院都“可以”根据需要设立执行机构,说明执行机构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机构。其次,法院执行人员的法律定位模糊。执行员是属于审判人员还是其他人员呢,这在性质上很难界定。因此,法律对执行人员提供有效保障,至少是为其正名,是很有必要的。
其三,执行权的行使过于集中化。在法院的实际执行工作中.包括执行的审查权、纠纷解决权、复议权、命令权、调查权、措施施行权等执行权,都由同一个执行机构行使。各案的执行由承办的执行员独办,权力过于集中。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执行权力的过于集中,必然会造成执行权的滥用,不但会造成“执行难”.还会造成“执行滥”。
最后,便是没有统一的执行体制。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资讯、房屋抵押、逃匿通缉、关系人员、公司破产等资讯。增强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的社会信用度,开展信用道德教育,增强社会群众的信用意识。
4、建立社会综合治理的制度模式
检察机关要坚决执行民事监督制度,将各级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执行中作出的裁定、决定违反律法规定或执行活动违反法定程序的:不依据生效判决、裁定所确定的被执行人和执行标的,严重超标的执行,或者执行案外人财物的;任意变更强制措施,对被执行人或案外人滥用强制措施,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等作为监督的重点范围。
建立执行案件的信息库,加强执行中的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立,确立数据开放制度。可实行“悬赏执行”,采取上网公告、街头宣传、散发资料、媒体曝光等手段促进执行工作的社会化和信息化。
建立社会救济制度,对确实不能执结的,法院可在征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成立“执行难案救济金”专门帐户,对救济的条件、审批程序、救济金筹集的方法、方式、途径做出明确的规定,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进行有效救济。
相信只要全社会上下都能够关心、支持执行工作,经过法官们的不懈努力,在不远的将来,执行难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执行难”与民事执行制度的立法完善——关于制定强制执行法和执行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EB/OL].下载于北大法律信息网
[2]齐树洁主编.民事司法改革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11.
[3]陈孝铭,著.刍议“职权主义”困扰下的执行.7-作U].福建审判,2002,2.
[4]沈德咏.人民法院执行实务
一、人民法院执行实务二[M].知识产权出版社.
当前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执行难的解决对策作者: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转贴自: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在执行各类案件中,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执行难度比其他案件要......
创新执行手段,构建支持体系——建德市充分发挥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体系的作用一段时间以来,“执行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执行难”特别是积案......
三项对策应对“执行难”近年来,人民法院高度重视执行工作,健全了各级执行机构,建立执行工作新机制,加强了执行措施,加大了执行力度。但是,执行难依然存在,全国各地法院的执行兑现率......
汇 报 材 料2008年6月份,根据国家、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三级政法委的决策和部署及三级法院的具体安排,莫旗人民法院对所有执行积案进行全面清理和统计。核查执行积案总数为587......
第1篇:综合治理解决法院执行难创新执行手段,构建支持体系——建德市充分发挥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体系的作用一段时间以来,“执行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