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一学期现代文_高二现代文阅读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高二第一学期现代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二现代文阅读”。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作者简介:贾平凹,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

写作背景:本来,在‚小妹‛十八生日时,作者完全可以遵从世俗的习惯给她以物质的馈赠或一般地致信问候、祝贺与勉励,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给她写去了一封凝聚着自己人生感悟与思考的长信,是给小妹生日祝贺的一件重要的精神礼品。在信中,作者回顾了自己早年读书求学时的艰难,剖析了自己走上社会之后的心路历程,以及在人生奋斗过程之中最终的价值选择,这就是读书、明理、做人。具言之,在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物质诱惑与价值导向中,如何升官发财、扬名天下均是次要的,读有益的书,懂得做人的道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显然,作者这里已经越出了一般家书的私语层次,而上升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优秀人文传统的一种捍卫与坚守。而这,亦不仅仅是作者对小妹的教诲,也是作者面对世纪末精神状况持续沙化的中国社会所作的一种价值宣言。因此,其言虽浅,其意味则很深长。

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作者在回忆读书,借书,偷书这些往事的过程中,向妹妹讲述了自己为喜欢读书及一些读书的经验和做人的经验。第二部分(2~3):作者阐发自己对生活方式与人生境界的理解,在记叙与议论中穿插进抚今追昔的感慨。第三部分(4):具体阐发读书之道。第四部分(5):回到现实,表达对妹妹的期盼之情。

写作特色:课文是采用书信体和第二人称的写法,通过作者对往昔读书生活的回味,向即将跨入成人行列的妹妹讲述自己读书和做人的经验,其中始终充溢着深厚的手足之情和人生的诸多感慨。语言洗练,无赘语,多短语,表述畅达有力,直导肺腑。语言风格和布局谋篇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典书信散文的美学风格。作者善于捕捉和再现事物精微与传神之处,进行细节描写,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琐事中传达出浓浓的手足亲情

《获得教养的途径》

作者简介: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1923年46岁入瑞士籍,诗人、小说家。1946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黑塞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后来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特》、《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黑塞说书》等。《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课文分析:这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节选自《黑塞说书》。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文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专题分为三个部分:‚经典的力量‛,‚求学之道‛和‚从质疑到创新‛。第一部分探讨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第二部分探讨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第三部分探讨重点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讨质疑和创新的关系。三篇文章的关系,简而言之也可以概括为‚读‛——‚学‛——‚思‛。先指出教养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接着论述阅读的作用,认为阅读经典作品是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在阐述这一问题时,文章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必须追求文明,敬重知识;转而从反面论述,剖析一些年轻人轻视读书,追求享乐的现象,同时指出要提高阅读层次。在此基础上,从第六段开始,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通过过程和结果的对比,形象地说明阅读能使心智成长,能使读者面前的世界变得宽广。最后,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

《白莽作序》

背景简介:作者鲁迅,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白莽(1909—1931)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殷夫、徐白,浙江象山人,共产党员,诗人。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孩儿塔》是他的诗集。

中心思想:怀念战友白莽(徐祖华),肯定他在进步诗歌创作上的贡献,并明确指出诗集《孩儿塔》的历史地位。

《无韵之离骚》

作者简介:资中筠,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学术专长为国际政治、美国研究。

文学常识:司马迁,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这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2)总起部分。找到司马迁文章之‚奇气‛所在。第二部分:(3—16)展开部分。司马迁文章‚奇气‛的具体表现。第三部分:(17—18)总结全文。从司马迁为文到为人的品格。

《想北平》

作家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因《龙须沟》而得名)、戏剧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其他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茶馆》极为著名。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老舍

作品赏析:《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平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作者爱北平的理由:整体感觉:动中有静,复杂而有边际。布置:在人为之中显自然。物质上:花多菜多果子多。环境:使人更接近自然。

作品一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北平。‛但他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灵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义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扑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京喻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因此,他对北京表达的爱心,也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和有‚你‛,‚你‛中有‚我‛,融中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但这并不是说老舍对北京的爱是盲目的。这爱中有理性,有认知。写出一个地方的特点,包括一个人对某个地方的喜爱,往往要通过比较才能看得出来。在文章中,老舍声言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北京之美,‚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而且‚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北京‚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北京‚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总之,北京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另外,作者特别说道,北京虽然也是有钱人的天堂,但‚你我这样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仍然可以尽情享受它的美。所以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正

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京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难怪他在述说北京的种种好处时不禁‚要落泪‛,禁不住深情地呼唤:‚真想念北平呀!‛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总结:《想北平》老舍的散文有写景、记人、抒情、说文、论事几类,文中细节平凡,语言朴素直白。《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作者简介:冯友兰,字芝生,著名哲学家,著有《中国哲学史》、《新原道》、《新原人》等,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文章主旨:本文思路清晰,第一节开门见山直接评价了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接下来作者分别列举了数事,说明蔡元培先生的两大特点,结尾再次强调他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首尾呼应。

本文着力表现的是蔡元培先生的人格之大。那些看似普通平凡实则意蕴深远的小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个大家所特有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及魅力所在。重点导析:

1)本文的首尾两段 作者都冠以蔡元培先生为‚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文章中‚最

大‛体现在那些方面?但是文章中所选取的材料都是见‚小‛,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最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人格之大‛,文章前半部分以见到蔡先生这些平凡的小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个大教育家所特有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魅力,在平凡中让人领略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二是‚事业之大‛,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表现了蔡先生如何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表现‚最大‛却写成小事,这是以小见大,以平凡见深远的写法,从看似普通的平凡的小事中,展示一个大教育家的高远精神境界和气质,反而更能感受到蔡元培的独特和高大。

2)如何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

这句话出自儒家经典《中庸》。‚极高明‛是指高明志极,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达到了顶点。做到了两极相通,对立统一,统一形神。‚道中庸‛就是到达到高明的境界只需走一条不偏不倚的平平常常的道路,处理事物无不及之处,也无过头之处。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

写作特色:本文虽是一篇记人散文,却也体现了冯友兰作为哲学家在行文结构上的严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能力。对蔡元培这样一个对北大,对新文化运动有着突出贡献的一直为后人所景仰的伟人,作者从那些看似普通平凡实则意蕴深远的小事中,巧妙地抓住‚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两方面描述,在娓娓道来中如沐春风的感觉油然而生。这种以平凡见深远,行文与境界达到统一的笔法,不仅超出了此类文章,且对写作亦是有借鉴的。

高二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高二第一学期工作计划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制定一个工作计划很重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第一学期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参考!高二第一学期工作计划一本期按照学校的安排,我和欧......

高二第一学期总结

2011-2012年度高二第一学期工作总结高二语文xxx 本学期继续担任高二年级的两个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这学期的语文课的的教学任务是必修5和论语选修的两个模块的内容。为了有......

高二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2015-2016学年高中数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沙尼亚2015年8月25 日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本学期我教高二(3),(7)班数学课程、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

高二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致力于全......

高二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高二第一学期工作计划,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高二第一学期现代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高二第一学期现代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高二现代文阅读 高二 第一学期 现代文 高二现代文阅读 高二 第一学期 现代文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