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_浅析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浅析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科班夏大胜

内容提要: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其危害性也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秩序。本文从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等方面阐述了未成年人犯罪出现的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指出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从未成年人的主体外因和内因两个大方面论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重点论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外因,一是社会环境,即当前社会存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现象、不良的结伴交友对未成年人产生的不良影响;二是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即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和单亲家庭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三是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即学校在教育方式上在的偏差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最后,结合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从如何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作用,优化家庭环境,加大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论述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指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同心协力,齐抓共管,也需要未成年人自身的努力。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 特点 成因对策

目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并且其危害性也越来越大。如何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日益上升的趋势,是摆在我们全社会面前的一个共同的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

犯罪组织形式具有团伙性。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和喜欢结伴而行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作案具有团伙性。大量案例表明,他们往往几个人或十几个人纠集在一起,依仗人多势众,胆大妄为。如贾某某等10人抢劫、故意伤害案,他们持棍棒、钢管、砖块多次抢劫、殴打出租车司机和行人。

作案动机盲目、随意。由于未成年人的心理不够成熟,多数人犯罪是出于“爱面子”“哥们儿义气”和“为朋友两肋插刀”的逞强思想。如未成年人沈某某与同学聚会时,因琐事和苏某某发生争吵,沈某某认为自己在女同学面前丢了面子,于是和苏某某厮打起来。在回家途中,沈某某购买了一把尖刀,持刀猛刺苏某某数刀,致苏某某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

犯罪手段残忍化。由于受一些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一些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残忍。如一起未成年人共同抢劫案。因见一青年身上带有钱财,便生抢劫之念,十几名未成年人纠集在一起挟持这名青年到西宁市一拆迁工地,用刀砍伤这名青年后抢得九十多元钱,为灭口,竟将被害人活埋。

犯罪性质严重化。一些未成年人胆大妄为,犯罪不考虑后果,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如马某等6名未成年人伙同其他罪犯共21人,经常集体出动,持砍刀在西宁、格尔木及兰州等地连续抢劫作案三十余起,多数被害人被砍成重伤甚至造成终身残疾,他们的违法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可归纳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大类。

(一)主体外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社会环境是指除家庭、学校之外的各种客观环境。大至整个社会,小至未成年人的生活空间,无不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产生严重影响。

首先,当前社会上存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现象,对未成年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力。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西方国家以“个人主义”,“金钱至上”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封建主义“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残余影响,致使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甚至权钱交易、贪污腐化、索贿受贿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刑事案件,特别是大要案大幅度上升,治安形势相当严竣。所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现象,给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未成年人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其次,适合未成年人的健康娱乐场所和严重不足,不健康的娱乐场所却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大街小巷都是形形色色的网吧、电子游戏机室、录像放映室、歌舞厅、台球室等,适合未成年人成长的活动场所很少,很多城市甚至没有,导致未成年人群没处活动,闲暇时间大都看电视、录像、玩电子游戏、闲逛、泡网吧。事实上,许多未成年人正是由于沉溺于网络游戏,没有经济来源而去偷、去抢,走上犯罪道路。近年来,有关未成年人沉溺于网吧而违法犯罪的案件屡见报端。

再次,结交不良的友伴容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识、品德、习惯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

处的交往环境有关,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社会交往中,如果未成年人结交一批积极向上、道德品质高尚的同学和朋友,就会走上正路。反之,如果未成年人结交了一批不三不

四、品行不端的伙伴,他们就会“臭味相投”,自发地聚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小社会环境”或“反社会性质小群体”,致使占主导的心理发展轨迹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这也是犯罪方式呈现集团化的主要原因。

2、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是最直接影响孩子的小环境,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不少犯罪少年走上犯罪道路与家庭的不良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家庭教育不当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子一味地娇惯、溺爱,养成子女的骄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这种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诱因,便导致违法犯罪。有的家长姑息迁就、护短,养成了孩子逞强、好斗、骄狂的心理。这种心理容易失去理智,以致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有的家长自身存在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陈旧的人生观导致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名次和能否升学,不关心思想品德等其他方面的教育,教育方式、方法又失之于简单,因此导致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有的家长受“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这种错误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孩子一旦有了错误,对孩子非打即骂,结果造成感情对立,有的孩子甚至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寻找同情和支持,有的被坏人利用,拉入团伙而走上犯罪,或者从家长身上学会使用暴力,欺悔弱小。有的家长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听之任之,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其次,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品质好坏,行为作风,直接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父母品行不端,行为不规,有偷、抢、行贿、受贿等犯罪行为,则为孩子提供不良的榜样,使其模仿学习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家庭不和,经常为琐事吵闹,使孩子处于焦虑不安的心情中,对家庭缺乏温暖感,同时性格也变得粗暴、冷酷,导致未成年人做事不计后果。

再次,单亲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部分家庭关系复杂,夫妻离异致使原有家庭破裂,部分青少年无法得到正常的爱护和家庭教育,造成思想孤僻、性格凶残等人格缺陷,其性格、道德观念极易受到不良干扰而形成扭曲变态心理,为后天的犯罪扎下了祸根。

3、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首先,学校在执行教育方针上有偏差,重智育轻德育,教书育人脱节。近年来一些学校,忽视未成人的思想品德、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不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只教书不育人。一些教师本身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人,甚至出现打骂体罚的现象,一切学校政治教育内容僵化,形式单调,针对性不强,手段落后,政治教

育和法制教育不到位。由于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未成年人更容易被社会上消极因素影响、腐蚀,久而久之,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再加上课堂教学方法呆板,缺乏趣味性、校内活动单调,或根本没有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这些极易导致成年人对学校生活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产生厌学情绪。由厌学发展到拒学、逃学,形成恶性循环。有些学校为了“先进”、“荣誉”和职称、奖金,片面追求升学率,把班级分重点、非重点班级,分快班、慢班,把学生分“优等生”、“劣等生”,学校把重点放在少数“尖子”、“苗子”身上,把“双差生”放在一起,这样更易于相互“感染”,结成不良群体。有些学校把“双差生”采取卸“包袱”的做法,用劝退、动员转学等手段,使他们流向社会而辍学。这些辍学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后备军”,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流失生中45%左右有过违法犯罪行为。

其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主要表现为学校不重视家访工作,教师与家长缺乏经常沟通。老师更多的时候,是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向家长“告状”,这种做法非但不能为未成年人所接受,甚至会使未成年人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进而走上邪路。

(二)主体因素。

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一是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二是有的在家庭经济方面与高收入的盲目攀比,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不良企图;三是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想试试的心理;四是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是一项需要全社会重视,各部门配合的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增强其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犯罪行为对个人、对家庭、社会的危害及其应承担的后果,从而树立其遵纪守法和防止犯罪的强烈意识。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坚持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结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又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庭教育要注意四个一致原则,即父母协调一致,言行要一致,家庭和学校教育要一致,对孩子家长要言传身教,互相尊重,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多多观察孩子,多了解孩子,并与他们沟通交流,建立起良好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友谊桥梁。

学校是未成年人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站,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中心环节,被誉为未成年人的第二家庭,是未成年人人生中的重要驿站。学校教育要在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基础上加强法制教育,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使未成年人在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接受良好教育,强化学校管理,构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开展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的实践活动,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学校教育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进行思想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和青春卫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进行必要的生理和心理教育。未成年人的生理状态正处于发育生长到逐渐成熟的时期,生理知识普及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重视,因为性知识处于朦胧状态的未成年人有可能出于对异性的好奇心理而实施犯罪行为,用回避的方式是不科学的,应在生理教育中辅以性知识和道德教育,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做人的尊严。最后,对于未成年人心理问题,这一通常忽视的环节,应引起必要的关注,在形势日益复杂多样的今天,培养未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健康的心理来自较高的道德修养,不断积累的知识,具备宽容、理解、尊重他人的心理状态,对防止行为扭曲是十分必要的,对未成年人中具有变态人格负有教育责任的学校不能视而不见的,应对其行为及时矫正,调整到正常的心理状态。

社会环境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对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哪一种方式来预防、控制、减少的。要从实际出发,彻底扭转社会不良风气,从根本上净化社会环境,消除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家庭、学校、社会都应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作为教育的重点,三方面要相互一致,互相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要立足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针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挽救、改造是国家的一贯政策,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审判中,人民法院设立专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少年法庭,立足准确、适当地对未成年人适用刑罚,在处罚未成年人犯时,务必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未成年人凡属初犯、从犯、偶犯的应分别视不同情况给予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对未成年人犯罪,从有利于教育的目的出发应多判缓刑。同时,在审判实践中,要坚持寓教于审,审教结合的方法。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及时疏导、教育、矫治,不仅能使他们正确认识犯罪行为对社会、家庭、自己所造成的危害,知罪、悔罪,而且能引导他们走上人生道路的正常轨道,为预防重新犯罪,达到减少犯罪的目的,司法部门要与工、青、妇、宣传、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对违法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广泛取得地区性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公民的理解和积极参与,从而建立广泛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采取广泛的社会性措施,消除少年犯罪的原因,减少少年犯罪的机会,对重新回到社会的失足者,不冷漠不歧视,安排就业,给予生活出

路,热情关心他们。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和改造方面,我国可借鉴国外的一些有关社区服务的处罚方式。如美国,对于罪行较轻的、初次涉足犯罪的少年,使其成为被告,让其亲身体会违法后尊严的丧失,从而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使其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其行为后果的严重性,可及时矫正其不良行为,可通过社区服务作为处罚,这种处罚方式对犯罪的少年不实任何形式禁闭,而是把他们放在社区内一种正常的生活环境下服役,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在服役的同时,可以照常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生活,从而没有那种被关在监狱的自卑感,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感,从而他们恢复正常的人格,给未成年人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预防和消除未成年人犯罪,使未成年人真正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社会综合治理

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治理和预防,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进行综合治理。国家应大力整顿音像制品、报刊市场,强化对黄色书刊、音像制品、淫秽图片等文化毒品的查禁工作,要严禁这类文化毒品的进口、出版、销售和出租,另外也要对某些文化作品中可能对未成年人的心灵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有所限制,规定网吧经营人员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予以监督,不准未成年人在上网时点击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或玩不健康的游戏;禁止电台、电视台等公众媒体播放对未成年人身心有害的节目;媒体在制作新闻时,应以事实为根据,不搞有偿新闻,应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国家突出贡献的人身上或真人真事上,舆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旗帜鲜明,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分析真善美和假恶丑。

总之,我们应当关注未成年人,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全社会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处于困境中的未成年人一定能得到有效保护,我们应该继续关注,热情帮助,切实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避免未成年人犯罪,为和协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资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附《预防违法犯罪“十戒”》一、法制概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立法步伐以超常规的速度加快。其......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之我见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之我见近年来,世界各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愈来愈突出,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据报道,美国每年有5000名以上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呈逐年上升之势;英国也是......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之我见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之我见近年来,世界各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愈来愈突出,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据报道,美国每年有5000名以上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呈逐年上升之势;英国也是......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制度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制度为了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部署,将预防青......

怎样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怎样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同学们:为了保护我们健康成长,我国制定了许多有关保护青少年成长的法律法规,今天,我要和大家讲的就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知识,希望通过今天......

《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未成年人 违法犯罪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未成年人 违法犯罪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