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思教学模式_洋思教学模式解读
洋思教学模式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洋思教学模式解读”。
洋思教学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本文已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发表)
余柏青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要:洋思教学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新理念,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许多不足,但并非完美无缺。中学历史教师要完善洋思模式,挖掘传统教学模式的潜力,探索其它教学模式,并进行优化组合,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洋思教学模式
中学历史教学
实践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教学模式是课堂重要的组织形式,而且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是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尽管在中学教学中大行其道,但其局限性不容忽视。
一方面,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主张“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在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方面固然有它的独特优势,但“三中心”论都只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实际上把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在课堂结构方面,凯洛夫把五步教学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组织形式。他不管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如何,硬套五大环节,希冀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去处理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评价是“用一个现成的处方去包治百病”。
另一方面,五步教学法在实践方面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一是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课堂以教师讲为主,教师喊破嗓子,喊痛肚子。学生则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在被压抑的状态。学生成为教师手中的木偶,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主体性也得不到发挥。二是学生跳不出“认知”的怪圈。上课似乎是听懂了,没有及时实践,课后一抄了之,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新三维目标难以实现。三是没有实行目标教学,教学质量低。教师没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学生也不能及时反馈信息。四是直接导致学生上课轻轻松松,下课则作业堆积如山,形成恶性循环,侵占了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变得轻松、方便、快捷、广阔,主要靠传授知识和技能为职业的人员将会逐渐淡出市场;人们最需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期待的是快乐地接受教育的氛围。特别是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教师也迫切希望能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体系,呼唤一种能适应新课程新理念,同时既能受到学生欢迎,又能得到社会承认的新的教学模式出台。于是,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走入我们的视野,并且迅速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
二、洋思教学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李秉德、李定仁编写的《教学论》一书中,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以下的阐述: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洋思中学推广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45分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学”(18分钟)。这阶段分四步,即: 首先展示目标(1分钟)。
实施要求:讲述目标,让学生把握总体要求。起导向作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实施要点:展示目标时间短,先学后教是起点
其次自学前指导(1一2分钟)。实施要求:运用投影仪、小黑板,要求学生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自学的内容和范围,明确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的要点。
实施要点:规定内容与时间,指导自学是关键。
再次学生自学,教师巡视(8分钟)。
实施要求:学生针对目标看书,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实施要点:学生自学教师转,盯住“希望生”作打算。
最后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7分钟)。
实施要求:检查中下游学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施要点:自学效果怎么样,检查“希望生”把心放。
第二阶段“后讲”(10分钟)。实施要求:教师引导更正,指导运用
实施要点:引导更正师教生,培养“希望生”兵教兵
第三阶段“当堂训练”(15分钟)。实施要求:教师出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必做题完不成的开小灶,巡视基础薄弱的学生,当场批改“希望生”的作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抓住非智力因素,规范做题、注意书写。实施要点:当堂训练要分层,完成目标堂堂清。
从洋思教学模式三阶段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能较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功能,因此洋思教学模式运用于中学历史教改具有必要性。
同时,中学历史学科特点为实现洋思模式提供了可能。主要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其一,历史学科是一门必修学科。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如果一门学科是学生必修的,那么人们便认为它对于学生或社会是重要的,希望这门学科学得更好,更充分些,而不愿学得较差。”历史在中考、高考都是必考科目,无论如何学生都希望把它学好。这是历史学科可采用洋思教学模式的基本前提。
其二,历史学科是一门较少需要预备知识的学科。历史学科知识尽管具有连贯性、完整性、系统性的特点,但是知识单元及章节之间联系并不紧密,也就是说,如果某一个学生第一单元没有学习好,并不影响该学生学习第二单元的知识。因此,历史学科运用洋思教学模式时,无论基础好的,还是基础相对薄弱的都能接受这种教学方法。与其它学科相比较而言,历史学科运用洋思模式有更广泛的基础。
其三,历史学科是一门封闭性的学科。封闭性学科主要是指所学习的观念和行为有限的学科,并且课程编制者与教师对此持有相当一致的看法。它还指在10年或更长的时间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学科。历史学科教师较多地使用传统教学法,与学科特点是紧密相关的。但是,如果历史教师对洋思模式适应及操作自如以后,他们会比较稳定地长时期地使用这种教学方法。
既然洋思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必要性、可能性,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具现实性。自2001年秋季开始,第八轮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38个地区拉开了序幕。2003年七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阶段。2004年在广东、海南、山东、陕西等地区开始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几年以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将在全国实行。我们不能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新教材,穿新鞋走老路,而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使课程改革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洋思教学模式主要有五个步骤:
第一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运用洋思模式开始阶段,教师应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他们学习历史学科的自信心。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洋思模式“先学后讲,当堂训练”的方法及操作过程,2 使学生了解洋思模式的“三步曲”与五步教学法的区别。这步骤一定要耐心细致,磨刀才不误砍柴工。只要学生把操作方法记在脑海里,融在血液里,最后才能落实到行动上。另一方面,教师要鼓舞学生,人人都能学好历史。美国教育家布卢姆通过研究坚信,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不在于他们掌握学习内容的能力,而在于他们的学习速度。学生历史成绩的差异不在于人的聪明与否,也不在于理解能力的高低,而起决定作用的是他们学习速度的快慢。只要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能重视每一节课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的点拨和足够指导下,学生花了必要的学习时间,就能做到“只只蚂蚁都可以上树”,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获得最理想的成绩。
第二步: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历史教师应做到对历史学科的阶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要心中有数,能如数家珍,因此在操作洋思模式时能有的放矢,而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七至九年级及高中阶段的目标就是《历史新课程标准》。在目前中考、高考还无法替代的前提下,确定教学目标时,还应参照中考及高考的考标。在高中三年级阶段,历史教师在参照课程标准的同时,主要根据高考考标来确定教学目标。阶段目标分解为学期目标,学期目标又分解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课时目标是每节课教学的方向,又是检查每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因此课时目标的制定非常重要。下面以《中国古代史》为例说明教学目标的制定。
按2005年的高考考标,中国古代史共有11个一级标题,33个二级标题,104个知识点。这就是高三年级文科班历史一个学期的学习任务,即学期目标。
具体到先秦史的单元目标,共有1个一级标题,4个二级标题,16个知识点。
再到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制度,该节课的课时目标有1个二级标题,4个知识点,即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的灭亡。据此,我们把第二节的课时目标可以确定为:
识记:①夏朝建立的时间、人物、相传都城、标志、统治的中心地区;②商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③商朝晚期暴君纣王残暴(炮烙之刑);④武王伐纣的时间、西周建立的都城;⑤国人的含义及暴动的时间;⑥西周灭亡的时间、灭亡的国君、入侵的少数民族。
理解:分封制的分封目的、分封对象、分封方式、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分封的意义。运用:从商朝、西周的灭亡可以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如上所示,课时目标的表述必须按照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原理,摒弃那些过于含糊、令人难以捉摸的词语,而代之以明确具体、可见可测的行为动词,这样就避免了模棱两可,便于教师操作、学生掌握。
有些历史教师肯定会问,中考、高考考标年年改,怎么办? 答曰:在教材没有更换前,考标年年有变化,但只是微调。教师只要在第二轮复习之前,对照新旧考标,将考点查漏补缺、删繁就简即可。
有些历史教师还会问,2007年湖南省若采用新课标的高中教材,怎样确定教学目标? 答曰:借鉴广东、海南的经验,教师参考用书将每单元的知识都列表进行了知识分层,一目了然,教师操作起来更方便。
有些教师还会接着问:知识点密集型的课,一个课时无法讲完怎么办,没有考点的课文又怎么处理? 答曰:请看第三步。
第三步: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摆在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是如何指导学生自学。在学生自习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无事事。他应该离开讲台,下到学生座位中间进行巡视,给个别学生以指导、点拨,对一些极个别的问题进行现场解决。同时,教师应抓住“希望生”不放松。具体做法是教师到每班选择好学习基础薄弱的5一10个学生作为参照物。这些学生能够基本完成的,3 教师可以不讲。即使学生存在较多问题的知识点,教师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要会做的学生讲他的解题思路,在学生讨论中,教师要作出及时的指导性意见,以避免学生无所适从。解题方法不要满足于一种方法,而应多挖掘几种解题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不要急于给答案,可以作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特别要说明的是,对这些学生集中的问题前后不能采取同一种解决办法,而应采取“变式回授”。例如:第一次纠正学生错别字是在集体讨论中进行的,那么第二次就可以直接点将,要写错别字的学生到黑板上写,当场纠正,以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如果采取同一种方法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不会产生很浓厚的兴趣,甚至会产生疲倦感,这就不利于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
另外,知识点密集型的课文可以根据需要,用二个或三个课时完成未尝不可;没有考点的课文还是要串讲,可以采用除洋思模式以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特别是没有考点的课文可以不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暂时的轻松。有张有弛,文武之道。对于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要在段考以后一、二周时间内,多组织在学校有影响、对学生全面发展有帮助的活动,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知识板块,如故事角、学与思、大家谈等,同时可以组织辩论对抗赛、故事会、征集小论文等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写作水平、组织活动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又提高了历史学科在学校中的地位,真可谓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是有利于历史学科发展的方法都可以大胆采用。
第四步:选定适宜的课堂练习。在洋思模式教学中,课堂练习是重要的环节,它所花的时间为15分钟,占课时的时间的1/3。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上课教师讲,下课学生做。学生做的练习基本上就是基础训练。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的内容,学生把所有该填的地方填满,该写的地方写完,学生可以向教师“交差”,教师也可以“应付”领导。其实,这种粗放式经营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家长、教师都产生消极的影响:学生陷于题海而痛苦不堪,教师也疲于应付作业的批改,堆积如山的资料给家长带来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
课堂练习要有质量,基本的前提在于题目设计的科学性,因此设计题目也颇有讲究。一是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题目。围绕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设计题目,要求学生了解的就没有必要出题。教师设计题目切忌盲目性、随意性,否则学生不但学习负担加重,而且会对教学目标模糊,分不清主次。
二是题目要按知识点分层次设计。从现在的中学历史考试的试题、练习设计来看,题目集中在识记层次。历史学科的特点本来就是以重史实著称,题目设计又多为识记题,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背多分”。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学科倍受社会和主管部门的压力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不是历史学科惹的祸,而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缺乏对历史考试学研究。在部分地区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后,历史教师更加迷惘。美国的《中学社会学科》识记层次题目的设计,为我们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提供很好的范例。()
例如:要确定杰克逊就职典礼的有关内容是在课本的哪一页,应该使用:(1)文献目录
(2)附录
(3)索引
(4)内容目录表
(5)序言 假如是我们历史教师命题,题目有可能从杰克逊就职典礼的内容方面出成简答题。把这两种出题的思维模式我们就不难发现,美国考核的重点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我国考核的主要是具体知识点。平时我们常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两相对照,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要把学生从机械性记忆中解放出来,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因为它远比一个个具体的静态的历史知识要实用。
同时,我们认为设计题目时应有识记层次题,但更多的是分析、理解、综合运用层次的 4 题型。
例如:填空题:夏朝建立的标志是____________。例如选择题:下列能体现奴隶社会基本特征的选项是:(B)
A、禅让制
B、家天下
C、公天下
D、禅让制代替王位世袭制
例A就属于识记层次,学生翻书就可以解决。例B就属于理解层次,学生通过自学、教师点拨、再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可以解决。很显然,例B的题目设计就运用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桃子”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就会慢慢形成。
三是题目的题型应与中考、高考吻合;设计题目时要重内容,不要追求形式。题型要稳定,千变万化的题型学生无所适从时,效果肯定会适得其反。
四是要培养学生的答题习惯。答题要思路清晰,做到论从史出。答题书写要工整,并写到相应的位置。毫无章法的答题肯定难在大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第五步:积小胜为大胜。“积小胜为大胜”,这里套用小诸葛白崇禧的一句战略用语。我们的意思是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只是“小胜”。学生以整理的学期笔记为复习提纲,然后以整理的课堂练习(课时测验)为复习资料,学生在阶段性的形成性测验(期末考试)中也肯定有较好的结果。
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稳定、成熟的范型,因此根据教育工艺学原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洋思教学模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教学目标具体化
学生心理定向
↓
↓
制定明确的课时目标
↓
运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
选定适宜的课堂练习
↓
↓
整理学期的笔记
整理课堂练习(课堂测验)
↓
↓
阶段性的形成性测验(期末考试)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效果也立竿见影。首先,从教师角度而言,由过去“重教”转向现在“重学”。过去我们批评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根本的缺陷是“重教不重学,心中无儿童”,而洋思教学模式则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新现念,彻底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的局面。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功夫主要集中在45分钟课堂上的表演,疏于课前、课后的准备。历史教师运用洋思教学模式,为了引导学生得法,并且保证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前要做足充分的案前准备。如教学目标的确定,指导学生的方法,学生练习的设计等,都来不得半点马虎。由“重教”转向“重学”,促进教师把备课,特别是把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学习这方面来,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能力不断增强。
其次,从学生角度而言,学习时间分配由集中在课后回归到历史课堂。通过运用洋思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认真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并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必须集中精力,才有可能完成教师定的任务,否则是不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第三,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来看,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过去的 5 历史课堂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历史知识点传授的全面性、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会舍本逐末,削足适履。现在我们不强调教师的教学形式,而要求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上能创造性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这样的课就是优质的课。相反教师讲得形式再完整,课件再优美,只要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课堂,进行知识建构,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好课,更不可能成为优质的课。这样,教师备课、讲课就会从学生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杜绝形式主义。
三、洋思教学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反思 实践证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洋思式教学效果良好。但是运用洋思教学模式并不是完美无缺,它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洋思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尽管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但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这是洋思教学模式本身致命的缺陷。对照欧美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历史课程标准显著的特点仍然是具体的历史知识点多,而具体的历史知识点多是中学生学历史负担重的最根本的原因。因此,洋思教学模式仍然是我国应试教育的产物,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也主要是围绕着如何获得历史知识而展开,至于学会学习方法、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等重要方面,在实际操作中都退居到次要地位。
二是在洋思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难以达到。在中学历史教学新三维目标中,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知道,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必须依托于历史知识点。离开了历史知识点,思想道德目标的培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洋思模式“先学”、“当堂训课”环节决定着教学目标主要是历史知识,情感目标很自然成为知识目标的附庸。即使在课堂上能谈到情感目标,也只不过是花拳绣腿,不可能落到实处,不可能在学生心中荡起涟猗,更不可能去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认为,这种课堂结构形式好,但缺乏情感交流。它就象一具没有血肉的骷髅,缺乏生命的律动。
三是洋思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相当高。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在课堂上的及时点拨,对教师的课堂机智要求高,对一些观念落伍的老教师或者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洋思教学模式尚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学,而且大多数知识的掌握通过学生自学来达到目的,只有极少数学生共同的问题,通过教师点拨,学生集体讨论解决。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推广洋思教学模式确有不少困难。笔者曾在长沙市一所民办中学作过实地调查,发现该校重点班的学生对洋思教学模式比较适应,而在普通班的座谈会上,学生强烈反对这种教学模式。一位学生甚至说:“用在重点班的方法教普通班,这位历史教师实在蛮蠢!”
四是洋思教学模式有无法完成的任务。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塑造学生灵魂,抢占学生思想领域的真空时,历史教师一般用英雄模范人物如董存瑞、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去感染学生,而洋思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给教师授课的时间很少,因此教师也无法完成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任务。是洋思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困难。
五是洋思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困难。运用洋思教学模式授课时,教学目标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时间的分配。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点)很多时,一节课、甚至二节课都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如《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工农红色割据政权的建立》一课,不但有难懂的理论,而且有18个必修的知识点。当一节课必修的知识点只有一个或二个时,一节课又会显得很松懈。遇到选修的教学内容,如果坚决用洋思教学模式,总有用牛刀去杀鸡之类的小题大作之感。
四、结论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4点结论:
1、洋思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其独到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全部运用洋思教学模式,因为历史教训已经告诉我们,用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去解决一门学科的所有问题。
2、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洋思教学模式时要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不能死搬硬套。如果在一堂历史课采用完整的洋思教学模式条件受到限制难以实行的话,我们可以把洋思模式分解后,如目标教学法、课堂精练法、自学辅导法,再把它们与传统教学进行重新的优化组合。对选修和自读课文仍然可以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或其它的教学策略。
3、我们在对洋思历史教学模式进行辩证分析的同时,也绝对没有否定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理性的做法是要把洋思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取长补短,完美结合。
总之,洋思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但很不完善,有待于我们中学一线教师继续探索、完善。同时,教改意识强的教师可以继续摸索适合于历史教学的新模式,如株洲市攸县鸾山中学历史教师尹蓬来运用“启导一自学一探讨一运用”四步教学法;郴州市宜章县二中历史教师欧飞雄运用“引入环一课内探索环一课外延伸环一精练环”四环教学法等模式进行教学,这就是有益的尝试。
洋思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直至化解到每一个教学坏节。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
浅谈洋思教学模式的特点江苏洋思中学现在已成为一所全国名校,它的教学成绩效果世人注目,它的教学理念众人研究利用。而洋思中学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形成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办学、教......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基本操作程序一般可分为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6个环节。其中前3个环节为辅助环节(约1分钟左右),后3个环节为主要环......
洋思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直至化解到每一个教学坏节。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
洋思模式,不是吹出来的这次,我们带着神圣的使命走进洋思中学学习了一个星期。在这里,我一次又一次的好奇,一次又一次的震惊,而又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收获。我想告诉你:洋思中学不是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