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主要内容_地球概论主要内容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文化概论主要内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地球概论主要内容”。

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它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生存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各种形态的事物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它标志着一定社会区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包括了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等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2.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相对的,就是狭义“文化”。指的社会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如政府、政党、社团、法庭和学校等)。是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与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能将“小文化”和“大文化”割裂开来。3.图腾文化:是由图腾关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也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图腾当做亲属,祖先或保护神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图腾的崇敬而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具有识别和区分的作用。图腾文化的核心是图腾观念,图腾观念激发了原始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滋生了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禁忌、图腾外婚、图腾仪式、图腾生育信仰、图腾化身信仰、图腾圣物、图腾圣地、图腾神话、图腾艺术等,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绚丽多彩的图腾文化。

4.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是由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是小农经济在主导地位的状况决定的。家族制度影响着国家结构,使家和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氏族血亲宗法关系和宗法制度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5.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其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普遍意义。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要求人们要刚毅,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强调知识分子要有担当道义、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日新”“革新”的观念在历史实践中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并积极促进“顺乎天而应乎人”的社会变革“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

6.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有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士均应顺平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7.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8.贵和尚中:指贵和谐,尚中道,是儒家的主要思想。传统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但是,和谐不是消灭矛盾差别,而是

在承认矛盾有差别基础上的和谐,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是多样性的统一。解答题

一、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为古老的,它在公元前6 世纪由释迦摩尼创立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经过中国文化自身对于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吸收和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影响着中国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思想方面的影响: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和中国本土的玄学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一代学风。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家心性学说,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哲学,促成了中国传统哲学形成儒、释、道三种哲学的合流的格局。改造了的佛教和改造了的儒学相互融合,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最著名的“程朱理学”;

2.对于文学方面的影响:佛教为中国文化、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随着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的翻译文化的形成,是翻译文学产生的标志;佛教中的神鬼寓言故事,是我国产生了新的文体——鬼神志怪的故事,后发展成为唐代传奇小说,佛教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代以后的诗歌、戏曲、小说当中,使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3.对于艺术方面的影响:佛教的禅宗理论和文化,与中国的书法绘画相互融合,使其呈现独特魅力的禅意。佛教人物画和壁画的出现,促使中国的绘画艺术日益成熟。佛教文化里的佛塔建筑的引入,丰富了中国的建筑史,推动了其的进步。

4.对于风俗方面的影响:佛教的轮回因果观,改变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注重现实人生建设的信仰,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希望,对中国民心社会的安定有着深远的影响。佛教中对于孝道的提倡,使中国的孝道内容得以扩大和充实,敦风化俗,促进了道德的发扬。

二、简述汉代察举考试和后代科举考试的区别

汉代的察举制度和后代的科举制度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选士制度。汉代的察举制度重视道德,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后代的科举制度重视才能,让读书人参加考试,学而优则仕,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

1.取仕的标准不同:察举制的取人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德行、经术、吏能、功次、文法等,都可以构成得举之资格。注重人的整体素质,把士人笼统地视为一个完整的人格。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一决于程文之等第;考试成绩,是得官与否的关键。

2.考生来源的不同:汉代的察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以德行为重,所以民间有以孝行道德闻名,受人赞颂者,以及有以廉洁著称的官员,都可以被察举到中央;后代的科举制度人才的来源有三种:京师六学二馆及州县诸学出身的学子,“怀牒”自荐的学子,皇帝不定时下诏选拔的才德之士;

3.所设科目的不同:汉代察举,可以分为常科与特科两种。「常科」为都国选举「孝廉」与州郡选举「茂材」,「特科」则为「贤良方正」与「贤良文学」、明经、明法、「勇猛知兵法」及「明阴阳灾异」等特殊技能。至于唐代科举所设的科目,较汉代为多,而以明经、秀才、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为常选。此外,尚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秀才、童子等科目。

4.学校制与考试制的关系不同:察举时代,学校与察举大致为互不相涉的两种仕途,两者是相对独立的,互不影响,科举制度下,学校制与考试制是相互配合的。这种结合在后来日趋紧密,并在明清时代最终完成。

5.选仕标准上的不同:汉代的察举制注重乡举里选,以道德操守为准,难以有一个统一的准则,使其制度较为主观。后代的科举制度允许考生自荐,所设的科目又较为实际,包括多方面的才能,重视实才,所以较为客观。

三、简述古代印刷术的发明过程及其影响

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书籍的历史新纪元,是中国队与世界文化的一次伟大的贡献,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晋人借鉴古代印玺和石刻的经验,发明了墨拓技术。隋代在墨拓的基础上发明了真正的印刷术——雕版印刷。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更趋于完善。雕版印刷开始只有单色印刷,宋代以后,还出现了铜板印刷和更为复杂的、高度精密的彩色套印技术。在雕版印刷全盛的宋代,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发明,大大节省了雕版人力,缩短了出书的周期,既方便又经济,是印刷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技术革命。元代继泥活字以后,又出现了木活字,锡活字和铜活字,并发明了转轮排字架,采用以字就人的科学方法,既提高了排字的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人的体力消耗。元代发明的锡活字和铜活字,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后来明代又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铅活字。

印刷印本的大量生产,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减少手写本因有限的收藏而遭受绝灭的可能性。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对后代书籍的印刷产生了生源的影响,为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分别于公元8世纪很14世纪开始向外传播,通过亚洲国家,传入欧洲国家,对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做了极大的贡献。为地位低下的人提供改善社会处境的机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社会文化环境,使欧洲成为了学术的中心,为近代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这两方面相互作用,在不同的生产力或生产条件下,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不同特点:

1.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中国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大部分都处于中纬度,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就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相当辽阔的地域。经济上的优势和数量上的多数,使农业文化成为了中国的主体文化。从世界上来看,由于中国的农业区面积和产量在东亚大陆一直遥遥领先,使其成为了东亚地区的中心所在。就连早期的西方文化的传入,都没能撼动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

2.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中国的疆域辽阔,使中国在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形成了农业、手工业、冶矿、林业、牧业等多种行业,造成了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各地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也因此各不相同,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就存在了很大的差别。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的影响,也使中国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

3.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地理障碍的阻碍,造成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相对封闭。但是,中国文化长期缺乏开发的动力,根本上则是因为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自我满足,不想开拓进取。与地中海文明形成显著的对比。

4.大统一观念的形成。中国的地形所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人们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希望安定和统一,形成了强烈的“大一统”的观念。统治者希望天下一统,百姓也需要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做依附。

论述题

一、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特点及对国家政治结构制度的影响。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父系家长制为内核、以大宗小宗为准则、按尊卑长幼关系制定的体制。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宗法制是奴隶社会的产物,为封建制所继承发展。它的主要特点有:

1.宗法制度重视家族本位。宗法制度重视家族而轻个人,家族中的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必须要和自己上下两代人产生关联。个人被包围在了家族当中,一个关系紧密的宗法家族组织就此完整呈现。要求家族成员主动以宗族群体为准则,自觉维护宗族的利益。这样,使得中国社会呈现出一个由家庭扩展到家族再到宗教的人际关系网,与儒家社会相融合,形成了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序的理想社会景象。

2.强调家族的血缘关系。在父权制度社会中,父子血缘亲情是维系家族的权威和稳定重要因素,宗法制度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形成了一定的规章秩序。通过血缘使全家全族团结起来,并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为基础衍生出一套家庭伦理观,依靠它来支配其中的各式各样的复杂人际关系。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交往准则。

3.宗法制度突出父家长的家族核心的地位。在父系社会的环境下,父权的统治性地位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父家长是家族的核心,掌握着治家的权力,对整个家族进行支配。使封建中国形成严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孝”成为封建宗法家族中最根本的礼法,并靠它来维护父权在家族中的统治地位。在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的日益影响之下,父家长的权威人格日益凸显,宗法家族中的个体只能服从和依赖宗法群体的权威性。

宗教制度对国家政治结构制度的影响有四个方面:

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历代皆沿袭下来。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这样家天下的思想,不仅统治者有,还深深的影响到了广大百姓。

2.封建制度不断。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分封制。秦汉以后,虽然郡县制才是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分封制仍一直以不同程度的或以不同方式被历代所保留。甚至在历朝历代都发生了藩王反叛之后,仍在保留,究其原因,仍是宗法关系严重存在造成的。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中国社会常常*不安,单一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定。从战国时代开始,直到清代,都没有衰亡的迹象。族权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是因为它既是政权的补充,又有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

4.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家族制度影响着国家结构,使家和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形成了“家国同构”。这是宗教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的结果。

二、科举制对于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一种重要的考试制度。从隋朝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末,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选官制度,对中国的文化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说,科举制度对于教育有着以下几点有利的影响:、1.使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得以实现。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使更多的平民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向前发展。

2.形成了一种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科举制度是知识分子意思到勤奋攻读是入仕为官的第一步,激励了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刻苦攻读,奋发向上,从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3.中国的主流文化得以维系。科举制是一种以考察儒家知识和观念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因此将儒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便成为官学和私学的自觉选择。知识分子学儒学就成了一种社会现象,使儒家价值规范在社会得以广泛认同与普及。

4.是社会产生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科举制使中国科举制使知识分子能通过自身的学识得到国家的承认与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从而也使中国封建社会涌现出大量人才。特别是唐宋两代更是人才涌现的高峰。这和科举制有很大的联系。

从消极方面来说,科举制也有自己的几点不足:

1导致了中国教育的畸形化——一切为政治服务。科举制使中国政治统治和社会教育的密切结合,学校教育成为法定的选官前提,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是教育失去了意义,只是为了政治服务。

2导致中国封建社会缺乏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人才。科举制度社会过多的重视对于文学人才的培养,导致了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及这方面人才的匮乏,使中国的教育畸形发展,阻碍古代教育的发展。

3.导致思想僵化,脱离实际,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科举考试强化了学者求学做官的心理,结果养成了学生只重文辞、义理、死记硬背、不尚实学的恶习。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4.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轨。科举制分了很多考试科目,学校的一切教育内容都是为了应考,从而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严重脱轨,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而存在。失去了自己传播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概论思考题

绪论1、为什么说文化是“自然的人化”?“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存在于人类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的本能及人身体的自然属性。文化是人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

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第四节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1、中国古代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还有类书和丛书。2、经书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书籍,包括儒家经典和历代对儒家经典的注疏。最早的经书......

海洋文化概论

关于海洋文化节的分析摘要:本文分析海洋文化节从筹划到举办中各个方面的要素及意义。从时间段的选择,参与的部门,媒体的重要性,关于主题曲等任务的前期准备,民俗活动、学术研讨会......

旅游文化概论

二、旅游文化1、文化类型:文化类型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生存方式差异,以及观念、信仰、兴趣、行为、习惯、智力发展方向和心理性格不同而形成的具有相似文化特征或文化素质的地理......

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概论

《儒家思想概论》复习资料1、荀子是儒家中第一个提出富国富民主张的人,同时也是儒家中第一个引入法的观念的人。2、在人性论问题上,张载把人性划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二程把......

《文化概论主要内容.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化概论主要内容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地球概论主要内容 文化 主要内容 概论 地球概论主要内容 文化 主要内容 概论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