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点思考1_农村教师生存状况思考
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点思考1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农村教师生存状况思考”。
关于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点思考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题记
本人在农村偏远山区学校工作20多年,从事学校管理工作10多年,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育发展的现状,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怎样才能实现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怎样才能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务之急就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决定学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体和办学的依靠力量。特别是农村偏远山区学校,要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需要培育一支稳定的优质的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鉴于此,笔者试图通过多年的亲身经历,揭示我县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师资配备不科学
农村偏远山区学校师资的问题,首先是数量的问题。山区学校学生数量少,班额小。但在核定教师编制时,是按照学生人数核定。为了让每个班都有教师上课,于是小学特别是村小全是包班教学,中心校也是拼命的挤占音、体、美或者其他学科的教师,安排老师把一个班的学生“守住”。初中老师也可能承担多达5-6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专业对不对口都不重要了。老师们几乎成了“全才”。不仅这样,他们还要当班主任,还要值周,还要承担其他学校职员所做的寝室管理、卫生管理,护送学生回家,村小还要为学生蒸饭等工作。在老师们繁重工作的背后,会收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呢,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2、师资结构不合理
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师在性质、学历、年龄等方面不合理的矛盾极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四多”。
代课教师多。在农村偏远山区学校,代课教师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少则1/3,多的达到一半以上,他们的待遇非常低廉、他们没有明确的身份,加上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有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制约着学校的持续发展。
老龄教师多。“民转公”教师曾经是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曾经为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现在大多已接近退休年龄,职业病突出、思维迟钝、视力下降、耳朵失聪,在山区学校特别是村小仍然担负着非常繁重的教学任务。
年轻教师多。为了补充农村学校教师的不足,近年来加大了向农村偏远山区学校倾斜的力度,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年轻老师进入山区学校工作。根据有关规定,他们必须在山区学校工作三年才可以调动。其实三年时间,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老师基本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离骨干还有相当距离,当他
们还没有成为骨干的时候又调离了山区学校,山区学校不得不年年接受新人,年年培养新人,年年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何况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是在那里得过且过,等待三年这个时间杠子,然后“一走了之”呢。
行政人员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了便于工作的开展,学校的“官”越来越多,经常出现“客少主人多”的现象。因为大家都是“官”了,所以工作就成为层层传达,校长--分管副校长—分管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工作传达到最后,真正干活的人少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颗针”,各种工作的累积,底层的老师怨声载道。反观学校的“各级”领导,老师们心态不平衡了,工作时常出现拖拉或者推诿现象。
这样一来,在山区学校中稍有点名气或者多教了几年的教师,都想法调走了或者提干了,如果多年还没有调离或者没有“一官半职”,你的敬业精神和个人能力就会受到别人的质疑,于是都拼命为自己争口气,真正作为骨干的专任教师,数量就屈指可数了。
3、师资素质不平衡
山区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的同时,更深层次的是素质参差不齐。要提高教师素质比数量的满足要难得多,因为素质涉及知识、态度、能力和行为等诸因素。山区学校教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教育观念滞后。由于代课教师和老龄教师的大量存在,他们主要凭经验教学,他们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对素质教育的涵义缺乏起码的了解,甚至缺乏应有的认同,实施新课程水平差,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传统教法,轻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倾向。
专业知识陈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没有把握,缺乏对生命课堂、生态课堂、生成课堂的理解,知识面窄,文字及普通话不过关,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教学目标不明确,抓不住重点,面面俱到,照本宣科,不会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训练不得法、不到位;一些教师应变能力差,缺乏起码的教学组织能力,知识传授不到位,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成长动力不强。由于骨干教师少,在山区学校多教几年就会成为学校所谓的“骨干”,所以他们疏于学习,他们习惯了做一只“井底之蛙”,满足于把熟悉教材作为自我提升的终极目标,没有业务进修和专业发展计划,对政治、业务学习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热情。不习惯研究课程、教材、学生和教法,抄教案、教参的现象比较普遍;不习惯进行教育教学的自我反思,行有不得,则归咎学生,很少检查自己,怀疑自己,改正自己。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后,部分教师根据要求和安排参加了进修学习,但真正源于自我提升需要的动力不强,虚于应付,徒糜时日的个案不少。
二、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1、进一步拓宽优秀人才引进渠道。
除了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外,农村偏远山区学校在引进和稳定教师队伍方面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招录一批热爱教育事业、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代课教师进入教师队伍。他们多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尽管身份不明,尽管待遇很低,但他们已经把教书育人作为了自己的终身选择。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的理解超过了一般层面的认识。通过一定的形式把他们引进教师队伍,他们一进来就是“熟手”,就是骨干。他们一定是山区学校教师队伍中最稳定的因素,二是对于有意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子女应当予以照顾。教师子女从小受父母的影响,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他们对于教育事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只要他们愿意从事这个职业,可以考虑考试加分的办法。因为他们出生教师世家,父母的耳濡目染,能坚定他们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心,特别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父母在茶余饭后,或者吹牛聊天的过程中都在对他们都在进行“继续教育”,这样的教育比起我们请的专家、教授的讲座来得更直接,更容易。
三是定向招录一批愿意从事山区教育的老师。对于定向从事山区教育的老师,录取时可以适当降低要求。我们现行的“在农村学校必须工作三年才能调动”的规定,时间太短。三年意味着一个老师还没有成长为骨干老师,又调离了,我们可以规定为10年,这样,他们在一个学校由年轻教师成长为骨干,对一个学校的师资的稳定,对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进一步提高山区教师工作待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通过电视、报纸、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那些扎根山区、默默奉献的身边典型,用他们的事迹鼓舞、感召身边人,带动更多的人从事山区教育教学工作。
建立边远教师岗位补贴。对山区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月补贴,现行补贴标准不足以吸引优秀教师扎根山区学校。根据目前城乡差别的实际进行分类定标,可以考虑每月补贴500—1000元的标准,这样就会吸引一部分优秀教师从事山区教育工作。
对在偏远山区学校工作安心、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要提拔到领导岗位或评优评先予以优先考虑。在遵照上级规定的同时,适当提高教职工年度考核优秀比例。
在职称晋升中,对有支教经历的教师予以优先,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的,应当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三年以上的经历。这样的交流有利于山区学校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办法。
3、进一步提高山区教师业务水平。
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定期培训专项资金,以安排紧缺专业老师继续教育培训。每年应留足部分编制,用于输送专业教师到师范院校深造,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
坚决执行城乡学校“定期交流培训”政策,由优质学校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由薄弱学校教师派出骨干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学习,学习先进工作经验,带动学校发展。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大
力开展校本培训,带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提升业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加强农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
4、进一步改善山区教师工作条件。
山区学校留不住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作生活环境比较差。应尽量缩小城乡差别,让老师们安心工作,一是往来交通不便。为了让山区教师周末能感受县城的繁华和舒适的生活,可以考虑发放交通补贴或者为偏远山区学校提供校车的办法,或者协调交通、运管部门,开通方便教师上、下班次的班车。让乡村教师教在乡村,生活在城市,让他们从心里消除被边缘化的感觉。
二是居住条件简陋。山区学校一般都没有成套的住房和基本的生活设备。为了让教师安居乐业,应该考虑建设教师周转房。可结合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选择距离学校较近、环境适宜、交通方便的地点,采取改建、新建、租借等多种形式建设教师周转房,并优先保证校际交流教师使用,切实解决校际交流教师的住房问题。
三是办公条件较差。冬天没有取暖器,夏天没有空调,办公还是停留在使用原始的纸和笔。甚至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和办公桌椅,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教师扎根山区工作的积极性。
5、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实际比例。
建立山区学校教师配备特殊政策。针对山区学校班额小,生源少的实际,在核定教师编制时,在考虑学生人数的基础上,更要考虑班次的数量,至少保证村小一个班一个老师,再加上艺术、体育学科教师,中心校小学和初中要保证所有学科都能正常开课。
建立教师内退制度。教师这个职业对人的要求很高,特别是身体素质的要求。现行的教师退休年龄,不太适合教师这个特殊职业,因为多数老师在退休前后就会出现反应迟钝、视力下降、耳朵失聪的现象,基本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可以考虑建立内退制度,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在核定教师编制时视作退休,但“退教不退岗”,转岗安排其他工作。这样既符合国家的退休年龄规定,也符合学校和老师的实际。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县域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王家镇高石中心学校 熊兴平)
珙县偏远山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珙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陶学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珙......
对山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皖岳西县来榜中心学校刘华山第三次全教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吹响了素质教育的号角,国务......
我是柳林乡马庄小学的一名女教师,现年五十岁。自一九七四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在偏远贫困的山沟里耕耘了三十个春秋。从走上讲台那天起,我就开始担任班主任,就开始把从事教育事业......
我是柳林乡马庄小学的一名女教师,现年五十岁。自一九七四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在偏远贫困的山沟里耕耘了三十个春秋。从走上讲台那天起,我就开始担任班主任,就开始把从事教育事业......
浅析偏远山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双柏县安龙堡中心学校 李 全【摘要】:我校地处偏远山区农村,作文教学的难度相比城市在各方面更加处于不利地位。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偏远山区农村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