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_中国教育史免费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中国教育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教育史免费”。

中国教育史

A判断题(分析正误

4个20分)

1、教育的起源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P1-3 原始人群时期:约200万年前—5万年前

氏族公社时期:约5万年前—BC21世纪

北京人:四五十万年前(1927)

蓝田人:五六十万年前(1963-1965)元谋人:一百七十万年前(1965)

巫山人:两百万年前(1985)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杨贤江

问题——

教育的起源是什么?(神话、生物、心理、劳动、需要、交往)

2、西周教育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西周教育特点

P16

学在官府(惟官有书,惟官有器,惟官有学)

官师合一:师 ——

国学:大司乐、乐师、师氏等

乡学:大司徒、父师、少师等

政教合一:政治与教育组成封闭系统

“士——官”系统逐步强化

施教机构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合一

教学内容和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

3、西周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西周的教育制度

一、家庭教育: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直女俞婉,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

——《礼记·内则》

二、国学(小学、大学)小学教育:

入学年龄:8(王侯太子)、10或13(公卿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15(众子、部分平民子弟)

学习年限:7年

学习内容:德行教育、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大学教育:

入学年龄:15(王大子)、20(贵族子弟和平民优秀子弟)

学习年限:9年

教育机构:辟雍(东序、瞽宗、成均、上庠)

泮宫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三、乡学

教育机构:乡校、州序、党庠、家塾

教育内容:六德、六行、六艺

4、春秋时期官学衰败的原因

(一)官学衰废——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战争*打破旧的文化垄断: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5、孔子的人性论思想——教育对个人的作用

中国教育史

(一)教育作用

对社会的作用:“庶”“富”“教”

对个人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生而知之者

学而知之者

————

困而学之者

困而不学者

6、墨子对教育目的的认识

(一)教育目标:兼士、贤士

厚乎德行——道德品行、、辩乎言谈——思维论辩、、博乎道术——知识技能

7、孔子“爱人”与墨子“兼爱”的区别

墨家的兼爱,是所谓无差别的、普遍的爱,对于社会成员一视同仁,彼此友爱;

儒家的仁爱,强调等级内的亲爱,一个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这是礼,其目标在“等级和谐”;

墨家建立的“兼爱”社会,老大是身兼权力、信仰于一身的教主“巨子”,是极权政治; 儒家要求的就是日常社会,帝王可以掌握权力,但不可独占信仰系统,其终极要求还是以儒家道德、知识与信仰系统约束权力,是一种“温和专制”、“有限独裁”。

8、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

二、稷下学宫(战国)

性质:

一、官家举办、私家主持(官私联营)

经费:齐国政府

教师:学衔

师生流向:来去自由

教学方式:注重论辩驳难

二、集讲学、育才、著述、咨议于一体的高等学府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不治而议论:士人并不担任具体的官职,一般不承担行政事务,以备统治者咨

询,日常则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

学无常师: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听讲,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

自由辩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9、孟子对教育作用的认识

(二)教育作用:内发论

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

扩充善性: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10、对秦代吏师制度的评价

P104 a目的是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也是为培养一大批知法、执法的封建官吏,实现以法治国

b它的实行使教育上出现一种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的局面。体现了夏商周以来的官师合一思想

c私学的发展,专职教师的出现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而秦人为地将官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职教师,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倒退。

10、魏晋的“五经课时法”

一、魏晋的教育制度——五经课试法:

曹魏太学的考试方法,源于东汉太学的儒经课试法。每两年考试一门儒经,合格者获取续考资格,不合格者隔年再试或勒令退学。强化经学教育,将学校教育与文官考任合一。

门人——弟子——文学掌故——太子舍人—— 郎中——随才叙用

中国教育史

11、唐代的“六学二馆”

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统归国子监统领。

二馆:弘文馆(门下省)崇文馆(东宫)——与六学并立

12、宋代的“庆历兴学”——范仲淹 a诏令州、县兴学

b创建太学,推行“苏湖教法”

c变革科考。先策论,后诗赋

13、京师同文馆——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

京师同文馆创建于1862年。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隶属于清政府新建立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京师同文馆以英文班开办最早,其份量也最重。法文、俄文班于次年开设,后来又开设了德文(1871)和日文(1895)班。

京师同文馆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各国史略、万国公法等,于是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但仍以外语为主,强调“洋文洋语已通,方许兼习别艺”。

同文馆的学生最初限于八旗子弟,后来也招收其他学生。学制8年,对年龄大免学外语的学生学制为5年。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成为大学堂的译学馆。

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

14、严复的“三育并重”

严复是中国最早论述三育并重的教育家。他说:“讲教育者,其事常分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教育目标近代化模式: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

B简答题(8道

5分一个)

1、荀子对教育作用的认识

(一)教育作用:化性成伪 性者,本始材朴也。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

性:自然属性(素材)伪:社会属性(结果)

环境(渐)、个人努力(积)

2、“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以德治和礼教为本,所以,尊儒必定推崇教育,于是重教兴学成为汉以后历代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精通儒经的就可以通过选士而作官,取得荣华富贵,从而大大激励起士人的学习积极性,是古代教育昌盛的主要动力。从而使儒学绝对控制了教育事业。

3、董仲书“性三品”说——教育作用:化民成性

上品之性——圣人之性(至善之性)——不教而成中品之性——中民之性(有善有恶)——教而善,不教而恶

下品之性——斗筲之性(至恶之性)——教而难善

中国教育史

4、魏晋南北朝学校教育的新举措

(一)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为保证门阀世族受教育的特权,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人,以教生徒。惠帝时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子弟入太学。此后,各朝中央官学都是国子学与太学并立,以体现“贵族士庶皆需教”的原则。西晋国子学是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世族子弟设学之始,这是门阀世族享有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

(二)专门学校的设置

三国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这是我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晋武帝设书博士及弟子员,教习书法。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开设医学,这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南朝宋文帝下令在京师开设儒学、史学、文学、玄学“四学”。宋明帝时设立总明观,是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

(三)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

北魏时期由于政局相对比较稳定,北魏统治者又重视经学,不仅设立了国子学和太学,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还普遍设置了州郡学,并建立了郡国学校教育制度,据《北史·高允传》记载,当时规定大郡立博士2人,助教4人,学生100人;次郡立博士2人,助教2人,学生80人;中郡立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60人;下郡立博士1人,助教1人,学生40人。按郡的大小规定了博士、助教和学生的人数编制,实际上确定了学校的规格。所以史籍多认为中国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自北魏开始,如唐代杜佑《通典》就说:“郡县学始于此矣”。

5、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之推(531-约595年),字介,梁朝建业(今江苏南京)人。他鉴于当时许多士大夫被诛的惨痛教训,结合自己立身、处世、治家的经验,写成《颜氏家训》一书,以训诫他的子孙。《颜氏家训》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一)儿童教育—— 重视早教:

提倡胎教。“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乐滋味,以礼节之。”

早教优于迟教。“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严慈结合。“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语言教育

(二)士大夫教育:重视“应世经务”

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以利世”,因此要掌握“应世经务”的真实本领。因此,除必读儒家的《五经》之外,还应“涉百家之书”,而且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琴、棋、书、画、数、医、射、卜等。还要熟悉农业生产知识。

强调要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所谓“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他批评当时许多世族子弟不学无术,饱食终日,庸庸碌碌,知识浅薄,夸夸其谈,不务实学,脱离实际,“难可以应世经务”。

(三)学习态度与方法

惜时勤勉。“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虚心求实

重视眼学。“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

6、隋唐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中国教育史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学校体系的形成: 中央官学、地方官学、私学

二、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的确立: 中央儒学、地方儒学、专科学校

三、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

四、专业教育的重视

五、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的结合7、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今辽宁锦州市东),人称昌黎先生,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曾任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

文以载道 “性三品”

(一)教师论 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尊师重道

教师的标准:道

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学习论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论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8、宋代书院发展的原因

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

第二,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

第三,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

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

9、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文教政策

尊孔崇儒,推崇理学

明代多次表彰程朱后裔及其门人。

清代顺治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并举行隆重的祭孔典礼。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各地孔庙大成殿,并亲自到曲阜祭孔。

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禁锢思想,文化专制

施行文字狱,建立厂卫制度////严控师生言行,划定言论畛域

10、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对当时束缚儿童、摧残儿童的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强调一定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注意顺应儿童的性情,激发儿童的兴趣,以诱导、启发,来代替“督”、“责”等传统手段。

“随人分限所及”: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

“歌诗”、“习礼”、“读书”:教学活动的多样化

“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诵书背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歌诗:精神陶冶,调节、宣泄情感

习礼:训练礼仪,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读书:增长知识,开发智慧,表达志向

11、颜元的“习行”教学法

中国教育史

(三)“习行”教学法

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与传统的“主静”与“闭门读书”的教育方法相对立。

他强调感性经验,强调“躬行而实践之” 是获取真知的必要途径。颜元的认识论已经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等内容。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学问以用而见之得失,口笔之得者不足恃。”

颜元强调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颜元又从“经世致用”的观点出发,阐述其注重“习行”的教学方法的主张。

他认为,人们获得知识的目的完全在于“实行”、“实用”,在于帮助人们“办天下事”。“习行”不仅是获取真知、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教学方法,而且也是教育的目的。

注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实学教育思想发展到高峰的产物。

12、对洋务学堂的评价

进步性:

为传统教育打开了吸收新学气息的窗口。

培养目标由封建士大夫改为造就懂外语、会科技的洋务人才。

改变了以前清一色的“中学”课程,增设了西学内容。

促使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学制的产生。

局限性:

第一,它在国家教育体制中尚无一席地位。这些新式学校都是申报朝廷批准后兴办的,不是私学。但又都是以个案处理,零星举办,也不隶属于当时的教育管理系统,它的经费多靠自筹,学生毕业后没有官方提供的出路保障,所以严格说也不是官学,只能算做是封建传统教育之外的点缀和补充而已。

第二,其范围局限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其他学科多为这两个方面的延伸。如机械专业主要是为军工服务,电报、医务专业也首先着眼于军用。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实际上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原则的具体运用而已。

第三,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所把持。如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自1869-1894年,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达25年之久。福建船政学堂由法国军官日意格(P.M.Giquel)、德克碑(A.N.D‘aiguebelle)任正、副总监。一开始就带有半殖民地的强烈色彩。

第四,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明显因素。首先必须是具有一定的旧学基础的人才能入学,学校均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仍有祭孔典礼,讲究礼制,月课季考,学规繁苛,厉行惩戒等等,都是旧官学的传统。

13、“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评价

思考: 如何评价“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在中国教育现代化中所起的作用?

“中体西用”思想是传统封建主义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结合物。一方面,它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工商及文教制度,有其一定的进步性,推动了早期的现代化运动;另一方面,它又致力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有明显的落后、保守性,阻碍了现代化运动的进一步深人。在研究“中体西用”思想时,有一点要特别强调,那就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中体西用作为惟一能容纳西学的原则,成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思想媒介,成为中国更广泛、更深人学习西方向前迈进的思想阶梯,在这个意义上,它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14、清末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

中国教育史

(三)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

1905年底,清政府效仿日本文部之成规,正式建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五司,司下设科,五司共计设十二科,另设司务厅负责内勤。学部的正式官员编制为40人。学部的直属单位还有编译图书局、京师督学局、学制调查局、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会议所。原国子监归并学部。

1906年 4月,清政府根据学部奏请,决定各省裁撤学政,改设提学使司,统辖全省学务,下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图书、会计六课。同时,在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作为各级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各县设视学一人并兼任学务总董,每县下分为若干学区,每学区设劝学员一人。各村推举学董,负责就地筹集款项,按学部规定的程式办学。至此,从中央到基层的教育行政体制遂告建立。

15、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及发展过程

1898年设立于北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兼用,观其会通”为宗旨。不仅是国家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新式教育行政机构,统辖各省新式学堂。1902年,合并京师同文馆,添设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预备科,1903年添设进士馆、译学馆、实学馆。至1910年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的综合性大学。

16、民国初的教育宗旨

1912年7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召开了临时教育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新的教育宗旨,于9月2日由教育部颁布实行,史称民国元年教育宗旨或教育方针。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7、民国前期的封建教育的回溯

恢复尊孔读经

1914年1月,通过“祀孔案”,令全国一律恢复祀孔典礼。中小学恢复读经科,大学设立经学院。

提出复活封建主义的教育宗旨

1913年,袁世凯政府出台《天坛宪法》草案,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1915年初,又相继公布《特定教育纲领》和《颁定教育要旨》。在《颁定教育要旨》中,提出了“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7项教育宗旨。

实行双轨制国民教育

改初等小学校为二种:一名为国民学校,以符合义务教育之义;一名为预备学校,专为升学之预备。

18、壬戌学制的指导原则(1922年的新学制)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谋个性之发展 注意国民经济力

注意生活教育 使教育易于普及

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19、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

1922年,在《新教育》发表《教育独立议》。

教育经费独立 教育行政独立

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20、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措施

a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改变学生观念

1917年1月9日,在就职演说中向学生明确提出提出三点要求:一为抱定 7

中国教育史

宗旨,即在大学学习,是应该以研究高深学问为主,不应该做为升官发财之梦实现的阶梯。二是砥砺德行,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三是敬爱师友,即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其就职演说却是一篇宣言书,也是一篇宣战书,向封建主义思想与文化的宣战书!鼓舞了当时的北大人,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念。

整顿教师队伍/// 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 //// 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b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

听他们自由发展”。

新:陈独秀、马寅初、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

旧:黄侃、刘师培、黄节、辜鸿铭、陈汉章

c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组织评议会。5名教授选出一名评议员,然后与校长共同组成评议会,为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

由各系科的教授选出自己系科的主任,任期两年,管理本系科的具体事务。

由各主任组成学校教务处,选出教务处长,负责处理学校教学事务。

这些管理制度使得学校日常事务正常化,也成为北大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典范。

d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扩充文理,改变“重术轻学”思想

基础学科:文、理 应用学科:法、商、工

停办工科;商科改商业学并入法科;加强文理科;——文、理、法三科大学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1919年废科设14系

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开女禁;允许旁听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打破长期以来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与垄断,发展资产阶级新文化,达到开风气的作用。另外,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则的保护下,使马克思主义在北大的传播得到了开放的空间,有利的条件。

新文化的发祥地和五四运动的摇篮。

C论述题(2道

20分一个)

1、孔子的教育思想

字仲尼(BC551-479),鲁国陬邑人(山东曲阜)

30岁办私学

40岁创立儒家学派

50-54岁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 55岁开始周游列国

68岁整理《六经》 仁、礼

(一)教育作用

对社会的作用:“庶”“富”“教”

对个人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生而知之者

学而知之者

困而学之者

困而不学者

(二)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类:族类、类别、定规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三)培养目标:君子(德才兼备)

修己: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安人:

学而优则仕

中国教育史

(四)教学内容

内涵——四教(文、行、忠、信)

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材——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成套教材

特点:偏重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五)教学方法

学、思、行结合学(闻、见、问)——思(三思、慎思)—— 习(温故知新)——行(笃行、行必果)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急于解决而未能的心理状态

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由博返约、循序渐进、扣其两端

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听其言,观其行

分别激励: 樊迟(爱人)、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回(克己复礼为仁)

补偏救弊:

发挥学生特长

德行(颜回、冉伯牛、闵子骞、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好学乐学、实事求是

好学乐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耻下问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臆测、必然、固执、自我中心)

(六)道德修养

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中庸:过犹不及)

君子和而不同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七)教师论

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当仁,不让于师。

2、战国后期教育论著《大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儒家思孟学派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论文。共10章,1546字。“大学”原意为王公贵族子弟的学校,也即培养统治者的学校,故《大学》实际上讲的是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最根本的学问,实际上也是论述儒家人生哲学的论文。

基本内容:

a“三纲领”(大学教育目的、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也是统治者治理天下的三条基本原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发扬光辉美好的德行

亲民(新民):教化人民,使之具有新的道德风尚; 止于至善:达到“至善”的境界。

中国教育史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由低到高、简单到复杂、自身到他人以至社会的过程。

b“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结:

1、体现了强烈的人文色彩和伦理特征,把儒家的道德和政治理想作为个人修养和积极奋斗的目标,体现了儒家入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2、反映了儒家政治和道德理想的阶级性。物、知等指的是封建的政治和伦理思想。目的是协调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从而巩固封建统治。

3、对科举制的评价(隋唐)隋唐时期科举取士的评价

科举制是选士制度发展到高级程度的表现,它纠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机会不均、主观随意性大、易营私舞弊以及选士大权旁落等弊病。科举面向全体士人公开招考,给每个人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科举通过严格的考试,以统一的标准选拔人才。尽管考试的内容、方法等也有一些弊端,但是它毕竟有力地保证了选拔的质量。科举制的实行,对中国封建政治、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十分重大。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国家统治

第一,选士任官大权由朝廷掌握,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第二,科举制向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士人开放了入仕的门径,有效地笼络了广大知识分子,加强了统治基础; 第三,使官员队伍可以有效地补充新生力量,为国家的运转增添了生机活力; 第四,规范了广大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促进了思想的统一。

教育:双重影响

一方面,科举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人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兴学设教的热情。另一方面,又使得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不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

4、宋代书院的特点及意义

(三)宋代书院的特点

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主要靠学田供给。

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书院教职人员人数的扩大和分工管理制度的形成,标志着书院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书院教学管理形式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一个方面。

第三、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均可前来听讲、求教。教学人员也不限于书院自身,而是广泛邀请学界名流前来讲学。

讲会是书院的重大教学研究活动,讲会不仅有本院教师讲学,也聘请社会名流或其他书院的学者到本院参讲。各地书院甚至建立了互通声讯的联络制度,事先商定日期,明确讲会主题,届时各地学者不远千里赴会,并有隆重的仪式,大大提高了书院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第四、书院的教学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书院教学除参加学术活动和教师必要的讲授外,主要是学生自学,所以书院都重视对学生的读书指导。

注意:书院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既不同于正规的官学,也不同于纯粹的私学。

同官学相比,书院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而少有衙门气。

课程设置也有较大的自主性,而较少受科举支配。

书院向一切求学者开放,并不限定入学条件。

书院的管理侧重于启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觉性,少有禁戒惩治的规章。

中国教育史

同一般私学相比,书院规模大,有教学组织机构,通常都拥有自己的学田、院产、藏书、供祀、教学设施,条件比一般私学优越正规。

意义:

书院的产生,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组织形式、课程设置、入学资格、管理制度)

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式,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5、1922年新学制特点及意义 初等教育:

幼稚园—初等小学校(4年)—高等小学校(2年)

中等教育:初级中学(3年)、高级中学(3年)

师范学校

职业学校

高等教育:大学校(4—6年)、大学院

师范大学

专门学校

特点: 第一,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第二,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将幼稚园正式列入学制中的一级教育,标志着幼儿教育的地位得以确立。

第三,延长了中学年限,同时将中学分为两段,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的水平。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

第四,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除独立的职业学校和专门学校,高小、初中、高中、大学分别附设职业科和专修科,在各个层次上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之需。

第五,改革师范教育制度。中等师范学校修业年限延长为6年,后两至三年可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分组选修制。高中设师范科,高等师范升格为大学。

第六,缩短高等教育年限。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意义: 1922年学制的颁布,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教育新旧交叉的混乱状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教育改革的综合成果

6、壬寅—癸卯学制的基本特点及评价 初等教育:蒙养院(4年)

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

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3年)中等教育:中学堂(5年)

初级师范学堂(5年)

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3年)

高等教育:高等学堂(3年)、大学堂(3—4年)、通儒院

优级师范学堂(3年)

(5年)

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3年)

基本特点:半资本主义半封建性

第一,从学制看,延续时间过长,总计30年之久,即使不算两端的蒙养院和通儒院,中国教育史

也有20年以上,这样长的学制一般人很难修完,体现的是逐级淘汰的封建选拔制。学制中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份量重,各有三级;而中等教育份量轻,只有一级,属于过渡性质而已,可见尚未摆脱封建传统的小学——大学的框架构建。

第二,从课程设置看,传统的中国经学教育内容仍占很大比重。读经讲经课,初等小学堂占总课时的40%;高等小学堂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加上与之密切相关的修身课,仍占40%。小学不设外语,也是要保证学生打下坚实的传统中学根基;中学堂的读经讲经和修身课也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高等学堂政科(即文科),经学、伦理仍为必修课,艺科(即理科)也设有伦理课。

第三,从学校设置看,按地方行政级别规定办学级别,如初小由乡镇设立,高小由州县(及大镇)设立,中学由府(大州)设立,高等学校在省城设立,最高学府设在京城,同时鼓励私人办学(限于小学),也是套用了传统的办学体制。

第四,从学校管理看,保留旧学校每月朔日(初一)的祭孔、宣读《圣谕广训》的典礼,及月课、岁考、以学业成绩奖惩学生的各项制度。毕业考试由地方官会同学堂监督(校长)和教员主持,各类毕业生分别赋予相应的科举出身。

第五,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章程以中国男女之辨甚谨为理由,规定“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

1907年,清政府正式批准设立女子小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女子初小和高小的学制均比男子初小和高小少一年,课程也少一些,可见其地位仍低于男校,而且女校的防范制度措施极其严格,以保持“男女大防”的封建礼教。尽管如此,女校的设立,毕竟开创了中国女子教育发展的历程。

评价:

尽管癸卯学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新学制的范畴:它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习了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编制了专门的教科书。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区别。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教育体制,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a生活即教育:教育本质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主要是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的,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是打倒吃人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包括以下含义:

(l)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生活决定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有生活就有教育。因此这种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与生俱来,与生同在。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算毕业。

(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从这个观点出发,陶行知在1929年,具体指出,晓庄学校学生主要过六种生活,就要受六方面的教育,即:健康的教育、劳动的教育、科学的教育、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教育、有计划的教育。

(3)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是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b社会即学校:教育组织形式论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c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论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教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

中国教育史

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教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学生。

一、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双挥

二、行是知之始,接知如接枝

三、有教先学,有学有教;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

四、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连环教学法、艺友制、传递先生制、小先生制

评价:

生活教育理论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但不是社威教育思想的简单翻版。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成的过程,也是陶行知逐步改造和摆脱杜威教育思想束缚的过程。

生活教育强调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来实现,来施行;它要求“手脑双挥”,身心全顾,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不仅要拓展教育施行的空间,而且把时间延伸为全部人生。

六大特质: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

从生活教育理论的性质看,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特色。

生活教育理论是科学的,具有尊重实际与生活打成一片,强调客观真理的鲜明特点。

生活教育理论是大众的,要为中华民族广大劳苦大众服务。

8、革命根据地教育基本经验P508

一、教育为政治服务

首先,在安排各类教育的发展时,正确处理了特定环境下的轻重缓急,保证了最迫切需要的满足

其次,在教育内容的确定上,始终服从了战争的需要

再次,在教育教学的组织安排上,也充分考虑到战争条件和政治需要。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一,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当时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实际,进行劳动习惯和观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第二,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注意适应生产需要 第三,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

三、依靠群众办学

中国教育史

1.瞽宗是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P152.西周的学校系统?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设在王都的郊外六乡行政区的地方学校:家塾、党乡、州序、乡校,总称为乡学。乡学实......

中国教育史

第二编中国教育史(画线在人物上背所有思想,在具体思想上背具体的即可,但其他不可忽略,非重点人物需记大点)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第一节西周的教育制度一、......

中国教育史

经济高飞 文化崩溃——我的祖国 你的价值何在摘要:面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11年GDP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然突飞经济泡影的背后,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面临崩溃,传统文化......

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是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是春秋用士、养士发展而来,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

《中国教育史.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国教育史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国教育史免费 教育史 中国 中国教育史免费 教育史 中国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