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本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独立本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1、因为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所以学术界
大都认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桑代克。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从产生到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时期。
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④融合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3、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
观行为表现,然后根据观察结果来推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4、什么是学习准备?
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称为学习准备。儿童的学习准备受制于成熟水平。成熟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但我们仍须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准备中的作用。过分夸大成熟的作用,有可能使之成为推卸自己职责的借口,因为学生学习的成败固然可能与成熟有关,但大量的事实说明,学生学习的成败与学校教材和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有着重要关系。
5、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论称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的八个阶段。每一阶 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①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
这一阶段是一个生命来到世界时候无助阶段,婴儿需要积极的爱和关怀。此时的婴儿得到母亲有规律地照顾,对世界将会有充分的信任。这样的孩子在孩童期充满着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反之孩子将会出现退缩和对世界的不信任。
埃里克森特别注重第一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在出生的第一年婴儿最需要与父母之间形成一种基本信任感。
②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这一阶段的孩子掌握大量的技能(如谈话,爬,走等),孩子也有自己的“小主意”决定做某是或不做某事。这时儿童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会产生冲突。此时作为父母应该既宽容,应该坚持确立儿童的良好习惯,做到宽严相济。如果父母过分纵容保护,或惩罚严厉不公正、儿童就会怀疑并感到害羞。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豪感来源于未失去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怀疑与害羞来源于外部的过分控制和自我控制力受损害。这阶段的儿童的自主性多于害羞与怀疑,则儿童就形成意志品质,其表现出自我意志和自我选择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这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对于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度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未来的秩序和法制生活作好了准备。
③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
这个阶段中,儿童的活动更加精细,灵活,语言更加简练,更富于想象。这些能力的发展使儿童更能自主性地思维,行为,幻想和对未来提出计划。这阶段 1的孩子对性别差异有很大的好奇心。他们有旺盛的精力,有很大的求知欲。这时
候的儿童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进一步思考他们可能,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了更多的社会意识,他们探索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这阶
段父母应该尊重和培养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这阶段充分发的儿童主动性进入
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如果父母经常否定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他们离开这个阶
段时将缺乏主动性,他们经常有犯罪感,保守,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对自己的信任。
这阶段充分发展的儿童,就会获得“目的”品质。艾里克森把目的品质定义
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期现象的打击,犯罪
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阻止。
④勤奋自卑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弗洛伊德认为俄底浦斯情结的解决,使
早年产生危机的性的驱力和进攻生驱力,暂时蛰伏下来。因此,在本阶段没有利
比多的区位。艾里克森则认为儿童在本阶段继续投入精力和利比多,尽自己的最
大努力来改造自我过程。这阶段是有关自我生长的决定性阶段。这时儿童已开始
意识到进入了社会。他在众多的同伴之中,必须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就会落后于
别人。他一方面在积蓄精力,勤奋学习,以求学业上成功,追求成功的努力中又
搀有害怕失败的情绪。这时候儿童在学习和学习技能上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将会
出现自卑,他们会怀疑自己对社会是不是有用的人,甚至会出现“被处理过”的多余感觉。因此,勤奋感和自卑感构成了本阶段的主要危机。其中自卑感的产生
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根源,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前一段任务没有很好解决。
⑤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青春期是一个骚动的时
期。蛰伏的生殖变化突然迸发,似乎要摧毁自我及其防御了。艾里克森承认青年
期的驱力的增加是破坏性的,但他只把这种破坏视为问题的一部分。他认为新的社会冲突和要求也促使青年变得困扰和混乱。因此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混乱
感,是这一阶段的任务。这一阶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
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这一阶段没有得到发展的人将会出现“同一性危机”。同一性是对自我身份
确定的自我意识,用艾里克森的话说“一种知道自己去什么地方的感觉”。
这个阶段不能获得同一性,那么这个人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的自我意向。
埃里克森除了特别注重第一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之外,也特别注重第五
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这个阶段是同一性整合的阶段,其整合的质量直接影
响到人生的质量。
以上这五个阶段是埃里克森针对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提出来的。那么以下三
个阶段就是埃里克森的独创。由于这三个阶段,使他的发展理论更加完善。
⑥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埃里克森认为这时青年男女已具备能力并自愿准备着分担相互信任、工作调
节、生儿育女和文化娱乐等生活,以期最充分而满意地进入社会。这时,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巩固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得到亲密
感。但由于寻找配偶包含着偶然因素,所以也孕育着害怕独身生活的孤独之感。
这个阶段是发展具有爱的能力和会工作的人。一个人对自己有确定的同一感
才敢与他人建立爱情关系。具有坚定的自我意识的人,才能与他建立起亲密关系。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意味着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这具有牺牲精神,牺牲
精神需要很大的自我确定感,对自己不敢确定的人是没有能力给与他人爱或感情的。
⑦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主要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这时男女建立家庭,他们的兴趣扩展到下一代。这里的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
殖力,主要是指关切建立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因此,有人即使没有自己的孩子,也能过到一种繁殖感。缺乏这种体验的人会倒退到一种假亲密的需要,沉
侵于自己的天地之中,只一心专注自己而产生停滞之感。
如果在这个阶段中,个人具有了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那他就会形成爱的品
质“爱是一种抑制不同机能遗传性的对立而永远相互献身”。
④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体验着
智慧的实现。
6、同化是由皮亚杰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
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
顺应是指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
7、婴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
8、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象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9、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特点(P170)
(1)表情丰富但不善于控制自己。
(2)情感内容不断扩大与加深。
(3)冲动性减少而稳定性增强。
10、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P173-174)
(1)自我评价由他律向自律发展;
(2)从依据具体行为进行评价向应用道德原则进行评价发展;
(3)从根据行为效果进行评价向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发展。
(4)从正确评价别人的行为向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发展。
11、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P261-)
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智力因素的差异和人格因素的差异。学生智
力因素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的个别差异,力结构的个别差异、智力类型差
异和特殊才能的差异。学生人格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人格类型差异和人格特质差
异。
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确定哪些差异对学校教育工作是重
要的。学校工作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学习生活。
12、什么是学习?(P299-300)
学习是凭借经验在主体身上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可以从以
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①学习必须导致主体的某种变化,但并非所有的变化都是由学习引起的。
②学习主体变化的保持是相对持久的。
③学习主体的变化不同于那些发育成熟所导致的变化。
13、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
联结学派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在刺激与反应(S-R)之间形成联结。
尝试错误学说(简称试误说)和顿悟学说。
桑代克的学习三大定律
桑代克认为在试误学习过程中,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①准备律
这里的“准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和成熟方面的准备,而是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学习动机。例如饥饿的猫被关入迷笼后,想逃出去获得食物,这就是学习的准备。
一只吃得很饱的猫被放入笼中后,根本不想逃出去,此时也就没有触动机关的准备。
因此,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
击”。
②练习律
指导人们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练。对教师总的劝告是“集
中并练习那些应结合的联结,并且奖励所想要的联结。”如不停地重复乘法表,并且老是提供奖励,形成了刺激(7×7=?)和反应(49)的联结。在阅读中,让学生在不同的年级上学习高频词汇也正是强调了重复。一个人S-R联结越多,他就被认为越聪明,因为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拥有更多的联结。
应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
习。
③效果律
是指一种行为后面如果跟随着一种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行为
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如果跟随的是一种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
将减少。(例如,要是猫逃出迷笼后得到的是惩罚而不是奖励的话,那么猫就不会逃出迷笼了。)这说
明当前行为的后果对未来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
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得到消极后果。(如,指导人们使用一些具体奖励如金
星、口头表扬等。)
14、斯金纳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斯金纳认为,强化是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重要因素。所以,他的学习理论也可称为强化理论。
15、布鲁纳认为,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成为发现者。在教学中运用发现法。布鲁纳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从学习问题转向
教学问题,这种转变是由于布鲁纳的研究而引发的。
16、行为主义是美国最主要的一个心理学派,也是对整个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精神分析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二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
17、学习策略是指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和调整,特别是指依据个体学习能
力的差异而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与调整。(379)
学习策略中有一策略叫复述策略,即复述的次数以刚刚能背诵所需要的复述
量为基础的150%左右为适宜,即过度学习。
18、技能是个体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动作方式或智力活
动方式。(P299-300)。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操作技能的学习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和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P268,《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伍新春
操作定向:指对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的了解,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操作模仿:指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通过模仿把“知”转变
为“行”。
操作整合:把在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系统。
操作熟练:把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执
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19、负加速是练习曲线的典型势态。
20、什么是迁移?迁移的种类
从学习的效果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P418(学过电子琴的人再学钢琴会
更容易)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P418(学会汉语拼音后,对学习26
个英语字母有干扰作用。)
从学习迁移的内容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指在一种学习能够对范围比较广泛的学习产生迁移。如基本概念、原
理、能力、方法的迁移就能对比较广泛的学习产生影响。
特殊迁移:是指某种学习向特定学习内容的迁移。如写毛笔字、钢笔字对写粉笔字的迁移。
21、什么是心理定势?(P315《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伍新春)
先前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从而影响当前的知觉是心理定势。
22、什么是创造性思维?(P32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伍新春)
创造性思维指有创见的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成分。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
维的结晶。它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也
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在诸多思维的协同作用中,发散思维是主要成分。
23、什么上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对榜样的模仿和认同获得社会行为方式进而内化为人格
品质。
24、皮亚杰运用临床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儿童的公正观念以及面
对惩罚的态度等,揭示了儿童道德认知的一些特点,他将儿童品德的发展划分为
以下四个阶段:(P443)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25、如何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P461-463)(例子分析和展开论述)
(1)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
(2)榜样示范
(3)给与实践的机会
26、造成学生品德不良主要有哪些原因?
品德不良指个体具有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品德。造成学生品德不良主要有
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的原因(P465)
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2)道德意志薄弱。
(3)受不良行为习惯的支持。
(4)性格缺陷。
(5)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父母的溺爱、迁就等
(2)社会方面:
(3)学校方面
27、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把学习分为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技能学习三大领域。(P367《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伍新春)
28、学习评价是在对学生学习测量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发展情况做出的价值判
断。一般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P569)
诊断性评价:以诊断学生学习现状为目的的一种评价。如单元测验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的进行中进行的评价。
(既不是在教学之前也不是在教学之后)
终结性评价:是在一阶段的教学过程结束时,为了解学生掌握该阶段教学目标情
况所做的评价。如期末考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 发展理论】一、发展贯穿人的终身,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二、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综观本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儿童发展心理与教育心理相结合。本教材突破了过去发展心理、教育心理分别论述的状况,将两者紧密结合,在理论部分既介绍儿......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简答题1.为什么将普莱尔作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呢? A在时间上,《儿童心理》一书于1882年出版,1884年又再版,是儿童心理学著作中出版较早的。B在目的和内容......
第五章《儿童发展的差异与教育》一、名词解释1、认知方式2、场独立型3、场依存型4、气质5、智能二、选择题1、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A.能力B.气质C.性格D.认知方......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 发展理论】一、发展贯穿人的终身,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P3二、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