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定稿)_xx县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定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xx县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扶贫攻坚步伐,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促进共同富裕。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结合我县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扶贫开发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的工作思路,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整合资源、社会参与”的方针,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以整合涉农资源为抓手,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以移民扶贫搬迁为切入,以产业化扶贫和“雨露计划”培训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健全机制,强化措施,顺利完成了目标任务,全县贫困人口由2005年底的5.769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273万人,减少3.496万人(按照国家2001年865元的贫困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底的1666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4026元,人均纯收入净增2360元。“十一五”期间,我县扶贫开发累计投资2.8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622万元,信贷扶持资金3500万元,部门捆绑资金9200万元,群众投资1.15亿元,社会帮扶资金277万元。全县共新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66个;启动建设整村移民示范村4个;启动特困村建设16个;累计投放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4900万元,投放企业扶贫贴息贷款600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5家,新启动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10个;完成扶贫“雨露计划”培训1850人;启动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工作,落实了40家企业帮扶40个低收入村。扶贫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素质化进程,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为我县突破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二五”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
(一)制约因素。“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富民强县的关键时期,但目前受自然条件、人口素质、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影响,制约我县脱贫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到2020年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任务依然艰巨。一是自然条件恶劣、脱贫难,需要实施移民搬迁不适宜居住地区的群众1.44万户 5.72万人;二是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难,需要通过连片开发综合扶持的有0.65万户2.5万人;三是自然灾害频发、返贫率达16.3%,需要实行集中救助和供养解决贫困的有0.72万户2.29万人;四是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致富难,需要通过教育途径解决贫困的有0.21万户0.66万人;五是医疗设施落后、看病难,需要保障基本医疗的贫困人口有0.67万户2万人。
(二)有利条件。一是我县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覆盖县,将得到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陕南移民安置工程的实施,将彻底改善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条件;三是多年来通过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我县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四是长期扶贫工作实践,使扶贫资源和要素更加集聚,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扶贫干部队伍;五是贫困人群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愿望更加迫切,信心和决心十分坚定。
三、指导思想
以扶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发展,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根本方法,以增加贫困人
口收入为中心任务,以区域发展和连片开发为重点,瞄准“五种类型”,实施“五大工程”,建立“五项机制”,坚持开发式扶贫,以专业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为抓手,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着力治本求长远,率先实现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阶段性目标,打造秦巴山区扶贫攻坚示范县,为全面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四、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3.6万人;移民搬迁贫困人口0.32万户1.1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以上,基本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免费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
五、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实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确保扶贫开发任务落到实处。
(二)坚持分类扶贫,因户施策的原则。充分运用农村扶贫和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成果,瞄准贫困对象,对无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行政府保障,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行综合帮扶。坚持项目覆盖到户、资金扶持到户、技术服务到户、干部帮扶到户,确保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有保障、脱贫致富有门路。
(三)坚持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的原则。按照“城乡统筹,资源整合,项目捆绑,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思路,聚合各方支农项目资金,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集中力量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四)坚持领导包抓,社会参与的原则。依照“领导包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定点帮扶”的工作思路,营造浓厚的结对帮扶氛围,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开展扶贫济困活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
(五)坚持因地制宜,连片开发的原则。坚持整体推进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对于贫困村、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分片分区,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整体推进、连片开发。
六、工作重点
“十二五”期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是:解决 3.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8个特困连片区域21个低收入村整村综合致富问题;0.32万户1.1万贫困人口的移民搬迁问题。
一是解决3.6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按照贫困类型划分,需要搬迁的有0.32万户1.1万人;需要综合扶持的有0.65万户2.5万人;需要救助和供养的有0.15万户0.263万人;需要从教育入手治本谋长远的有0.1万人;需要从医疗保障入手减轻负担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有0.4万人。
二是解决8个特困连片区域21个低收入村整村综合致富问题。“十二五”期间,在迎丰镇三官庙村、火石沟村、三湾村,云雾山镇一心村、板桥村、丁家坝村、板沟村、松树沟村,熨斗镇金星村、齐建村、瓦子沟村,两河镇火地沟村、柏木村、兴坪村、龙王村、简场村、斩龙村,曾溪镇印石村、立新村、高坎村、同庆村共涉及5个镇8个片区贫困人口居住比较密集的21个低收入村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到2015年,使贫困村扶贫对象基本达到“两不愁,四保障”的目标。
三是实施贫困人口移民搬迁 0.32万户1.1万人。对居住生态环境恶劣区、农村危房、贫困山区的贫困人口进行异地移民搬迁,彻底改变群众居住发展环境。
七、任务与途径
为确保实现“基本消除贫困,全面实现小康”县域目标和“两不愁四保障”扶贫目标的实现,按照“三个五”的扶贫战略,以“五大工程”建设为核心强力推进扶贫攻坚。
(一)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从根本上改变群众生存环境。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分类指导、相对集中,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基础先行、服务配套,有业安置、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将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寒偏远山区、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它自然灾害影响严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经济收入来源少,交通不便,距离行政村中心较远,且发展条件差,无发展潜力的0.32万户1.1万贫困人口,通过进城、入镇、进社区、园区等安置方式全部移民搬迁到经济发展较好,交通便利,有稳定收入的地方,使他们住进安全、经济、实用的新居。同时,在建房资金补助、户籍管理、规费减免、权益保障、转移就业、产业扶持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贫困人口搬迁后的后续发展问题。
(二)实施造血扶贫工程,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按照“县域统筹、连片开发、项目到村、扶贫到户”的思路和“瞄准对象、分类扶贫、整合资源、综合施策”的原则,对因基础设施、经济基础等原因,导致发展单
一、缺乏后劲,处于在温饱线上波动的贫困人口和8个特困连片区域,通过政府帮扶、整合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培植主导产业等措施为其“造血”,着力增强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造血功能,提高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实现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把贫困人口居住比较密集的迎丰镇三官庙村、火石沟村、三湾村等共涉及5个镇8个片区作为新时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进行综合治理,切实改善贫困片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夯实基础、扩大规模、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加强管理、促进增收”的原则,结合连片特困区域、各村、各户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建立相对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增收渠道,确保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每年净增800元以上。着力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围绕“水、电、路、气、房、环保”进农家项目,以贫困户产业建设为重点,整合项目资金投入,加强农田水利、产业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确保灌排畅通,产业路便捷,着力提高贫困地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加强公共设施配套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卫生医疗设施、村级活动场所、村级学校、农村书屋、技术学校等社会公共事业。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出台创业就业意见,积极促进创业就业。建立技能培训和创业就业服务机制,加大贫困人口技术培训工作力度,确保贫困人口都能得到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免费劳务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水平。形成每片区有主导产业,每村有致富项目,每户有致富门路的脱贫新格局。保障贫困人口产业发展资金投入。通过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创新贷款方式,放宽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等措施,保障贫困人口产业发展资金投入。通过多途径,多方法,逐步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提高贫困人口致富能力。
(三)实施输血扶贫工程,确保弱势群体生活质量。将无自我生存能力,又无依无靠的低保、五保和特殊困难群体全部纳入社会救助和政府集中供养,确保这些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活的有尊严。摸清底子,瞄准对象。全面拓展社会救助和集中供养覆盖面,把需要救助和集中供养的人员全部纳入。重点是对符合救助和供养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及其它需要政府救助的弱势群体及时纳入五保或低保对象,落实供养和保障待遇,切实做到应保尽保。集中供养,开展救助。加强敬老院建设,对五保户、孤寡老人、特困残疾人和其他没有生存能力的特困人口进行政府救助和集中供养。严格标准,落实政策。严格执行供养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政策,切实保障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到2015年,将7025户22980人农村特困人口依照不同条件分别纳入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孤儿养育、残疾保障等救助和集中供养范围,实现救助供养体系全覆盖。全县政府救助人员达到2.4万人,5年累计救助人数达到11.6万人次,集中供养能力达到3450人。全面拓展社会救助和集中供养覆盖面,科学规划建设集中供养点,把需要救助和集中供养的人员全部纳入。
(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彻底斩断农村贫困链条。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的思路,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全面开展扶贫资助政策。通过整合财政局、教体局、民政局、扶贫办等部门各项学生救助优惠政策,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营养费补助。依托“圆梦教育基金会”平台,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库和救助基金专户,对全县幼儿园、小学、初中、职高、普高在校贫困学生和考入全日制大专院校的特困家庭大学生,予以资助。逐步推进免费教育。从2012年起,职业高中、普通高中教育实行学费全免;在坚持学前一年免费的基础上,统筹财力,逐步推进学前免费教育。积极促进创业就业。当年被全日制大专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优先办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每年定向委培一定比例县域经济发展农、林、水、医疗卫生紧缺型专业技术人才,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合同,毕业优先录用;每年拿出一定比例公开招考就业岗位,安排贫困家庭子女就业。组织开展帮扶活动。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积极开展千名干部结对帮扶千名贫困学生活动,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爱心人士开展对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捐助帮扶活动。健全助学资助体系。在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免费的基础上,建立高等教育贫困学生助学金制度,逐步实现全覆盖;县政府出台励志奖学金实施办法,鼓励贫困学生报考名牌大学并予以重奖。通过教育扶贫,确保每个贫困大学生都能园大学梦,顺利完成学业、成功就业,彻底斩断贫困链条。
(五)实施健康保障工程,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全面开展贫困人口健康检查和病患者的救治工作,整合合疗、大病救助、慈善资金、红十字会资金对贫困人口的医疗费实行全面报销。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从医疗卫生服务、医保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健康检查,建立档案。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将检查发现的患病人口纳入系统管理,实现扶贫、民政、定点医疗机构、县、镇合疗办网络共享,并动态更新健康档案。做到患病早发现、早治疗,从根源上减轻贫困人口经济负担。整合资源,报销费用。制定出台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优惠政策,彻底解决就医困难。贫困人口、残疾人在县内各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按100%报销;在县外就医的,大幅度提高合疗报销标准,减少贫困人口经济负担。建立贫困人口重大及特殊疾病救助办法,对自付费用过高的重大及特殊疾病,实行二次报销医疗费用或一次性补助政策,有效缓解贫困人口经济负担。通过卫生医疗服务,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身体素质,增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能
力,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健康教育,义诊服务。定期开展老年病、慢性病系统管理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增强贫困人口自我保健意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定期对贫困人口进行义诊,定期开展医疗团队进村上门救治活动。
八、保障措施
为确保扶贫五大工程的实施,基本实现“两不愁四保障”扶贫开发奋斗目标,建立干部包抓等五项工作机制。
(一)建立干部包抓机制。建立“领导联片,部门包村,干部包学生”的包抓机制,一包5年不变,直至脱贫。一是县级领导联镇。为包抓镇及镇内特困连片区域协调和争取项目资金,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县直部门(包括独立预算的二级站所)分别包抓一个贫困村。帮助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主导产业和社会事业。同时,通过带项目、给资金、教技术等手段,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使贫困人口都能实现脱贫致富。三是包抓贫困学生。包抓单位组织干部采取“一对一”结对子的形式从生活、学习和精神上帮助特困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二)建立社会帮扶机制。组织动员县内外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帮扶贫困村,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市场、带技术等多种途径,帮助贫困村寻找致富门路,开发优势资源,培育主导产业,使贫困村早日实现脱贫。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贫困户、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关系。通过帮扶,使贫困户早日走上致富之路,使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三)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县级财政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将县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作为扶贫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扶贫综合开发。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和移民搬迁建设为平台,整合计划、财政、扶贫、农业、水利、交通、林业、民政、教育、卫生等涉农部门项目资金的40%用于解决片区贫困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片区贫困村经济林特园建设。形成多部门协作,多渠道投入,多措施并举“大扶贫”工作格局。
(四)建立评估验收机制。由各单位负责包抓贫困村的村域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包村任务。年底,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逐户评估、群众评议等形式进行年度评估验收。对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村,将其从贫困村中出列,不再安排单位包抓;对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人口,停止相关到户扶贫开发政策扶持,对于返贫人口,将其列为贫困人口扶持对象进行帮扶,直至脱贫。
(五)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县政府对各镇、各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给予重点赋分,纳入党政一把手工作实绩考核。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按照年初与各镇、各部门签订的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责任书,开展扶贫工作单项考核。对于考核处于优秀格次的镇、部门,由县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进行奖励;对于未完成扶贫开发工作年度任务且得分在85分以下的,取消其参与全县综合目标责任考核评奖资格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十政办发〔2011〕122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通 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十堰经济开发区、武......
县桥自弯乡**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2年)第一章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分析一、基本情况**位于**县城西北方,距县城22公里,距桥自湾乡集镇2公里,有12个村民小组,常驻农户261户,1......
XX市城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0-2012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十发[2009]12号)精神,结合XX城区农村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 “十二五”规划日期:2012-05-08 来源:广西扶贫信息网 作者: 阅读:2093次 字体:大 中 小努力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
XX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一)规划依据扶贫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为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