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_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四课导学方案
任课老师:张霞 2011年9月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品味文章具有想像力、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讽刺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3、体会文章深刻的内涵,感受作者高尚的品格,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Ⅰ.复读教材
导入
由圆明园引出课文。同学们,你们去过或听说过圆明园吗?谁来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呢?
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有著名景群上百处。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建设。到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以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以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续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
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
同治年间(1862~1874),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
今天,我们就来通过课文,领略一下英法联军当年的恶行,认真理解一下雨果对这件事的态度和看法。
Ⅱ.自读教材
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雨果
雨果(1802 ~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创作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代表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雨果表达了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敬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我们可以从中悟到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2、补充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资料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 ~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清咸丰六年(1856)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訢媾和。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奕訢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Ⅲ.辨读教材
一、请大家先听课文朗读,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明确:语句上的鲜明对比。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二、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明确: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三、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概括——具体——概括。
四、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明确: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五、总结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自己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烧毁了圆明园的罪行的愤怒的谴责的? 明确:作者是从两方面来写的:其一,高度评价圆明园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作者以丰富的想像描绘了圆明园的富丽堂皇。其二,对毁坏这座艺术宫殿的侵略者进行了愤怒的谴责。作者把法兰西与英吉利比作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仔细品味本文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包含着的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侵略者罪行的谴责,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六、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从中我们能够看到雨果身上的什么品格? 明确: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从此文中可以看到作者雨果具有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去,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法国作家能如是说,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他的言论。如果雨果有一点奴颜媚骨,迎合巴特勒之流,迎合政府当局,就不可能仗义执言。雨果是在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侵略与被侵略,掠夺与被掠夺,破坏与被破坏,其性质本来是判然分明的。但是,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是难能可贵的。
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联军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明的。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到底,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因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所以对文明创造者非常尊重。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
由此可见,雨果具有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Ⅳ.练读教材
作文:,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Ⅴ.建构知识体系
教师小结
布置作业:预习下一篇课文。
教学后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教案单位: 孝义二中说课人: 李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说 课 教 案说课教师:孝义二中 李丹一、说教材1、教材的......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主备:刘翠真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反语的修辞及其作用......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学习目标:1、了解雨果,积累生字词,复习铺陈和比较,学习反语的修辞。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感情,揣摩文章的语言。3、领悟作者的博......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思路,把握本文主题思想。2.揣摩品味或赞或讽的语言,体会反语的讽刺效果。 3.学习本文通过铺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主要是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下面小编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