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_鲁迅研究阶段

2020-02-29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鲁迅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鲁迅研究阶段”。

鲁迅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一)鲁迅的文化史意义

(二)对待中外文化传统的基本态度

(三)文化革新的主攻方向

(四)对整体文化发展的全局性眼光 第二节鲁迅的人格魅力

(一)文化伟人的成因

(二)“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

(三)“热情和性格”

(四)“鲁迅式思维” 第三节鲁迅的当代意义

(一)鲁迅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

(二)鲁迅精神和思想对当代的启迪意义

第二章 鲁迅的生活道路

第一节热忱的爱国主义者

(一)爱国主义思想的起点

(二)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一)发出反帝反封建的呐喊

(二)在彷徨中求索

第三节英勇的左翼文化旗手

(一)面对严峻现实的理性升华

(二)在白色恐怖中呼啸着前进 第三章 鲁迅的文化思想

第一节鲁迅的的文化哲学思想

(一)文化反省的价值依据

(二)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认识

(三)文化反省的方法特性 第二节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一)以“立人”为出发点

(二)鲁迅所提“国民性”的含义

(三)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弱点

(四)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意义 第三节鲁迅的伦理文化观

(一)抓住反封建伦常的大提目

(二)解剖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

(三)批判封建孝道观念

(四)批判封建“女德”

(五)新伦理道德观的提倡 第四节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一)对宗教文化的总体认识

(二)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三)对道教文化的态度 第五节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一)对民俗文化的关注

(二)鲁迅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三)对民俗文化现象的解析和研究 第四章 鲁迅的文艺观 第一节鲁迅的文艺本质论

(一)早期对文艺本质的认识

(二)革命功利主义文艺观的形成(三)对文艺审美特性的强调

(四)对艺术美的基本形态所作的阐释 第二节鲁迅的文艺创作论

(一)文艺创作的独特性

(二)文艺创作的真实性

(三)文艺的创作方法

(四)应该写什么和怎样写 第三节鲁迅的文学文体论

(一)文体选择中出现的文体意识

(二)对新诗文体的思考

(三)对小说文体的理解

(四)对杂文文体的把握 第四节鲁迅的文学欣赏论

(一)对文学欣赏主体的重视和尊重

(二)强调“趣味”在文学欣赏活动中的作用

(三)正视文学欣赏活动中读者的艺术“再创造”

(四)把握文学欣赏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第五节鲁迅的文学批评论

(一)文学批判的作用

(二)文学批判的任务

(三)批判家应有的科学态度

(四)文学批判的标准

(五)文学批判的方法 第五章 鲁迅的小说

第一节鲁迅小说的文学史地位

(一)肩负起以文学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使命(二)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文学主潮(三)创造了崭新的中国现代小说艺术 第二节《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一)深刻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对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尖锐地指出改造国民性的紧迫性

(三)努力探索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 第三节《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一)在总体构思上选材严、开掘深,作品简洁而凝重

(二)在人物刻划上,“杂取种种人”,“烂熟于心”,塑造了出色的艺术典型

(三)情节结构单纯质朴而又灵活多变

(四)艺术手法以传神的白描为主,富有民族特色

(五)作品语言简朴,含蓄而又幽默

(六)悲、喜剧因素的奇妙融合 第四节《故事新编》

(一)关于《故事新编》的“性质”之争

(二)《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

(三)《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第五节鲁迅小说的名篇分析

(一)《狂人日记》

(二)《阿Q正传》

(三)《祝福》

(四)《伤逝》

第六章 鲁迅的杂文

鲁迅的杂文全面的反应了他所处的伟大时代的风貌,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清晰的记录着作者自身的心灵历程,同时也展示了杂文的艺术风采。第一节鲁迅杂文的文学史地位

(一)举起“匕首”与“投枪”,“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展示“时代的眉目”的“诗史”

(三)“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 第二节鲁迅前期杂文的思想内容

(一)批判封建道德,宣传民主思想

(二)批判封建迷信,提倡科学精神

(三)批判愚弱的国民性,启发国民觉醒

(四)反对就文学、提倡新文学

(五)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及为其辩护的文人,总结斗争的经验与教训 第三节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内容

(一)愤怒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祸国行径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二)坚持文化战线上的思想斗争

(三)大力倡导和扶植左翼文艺

(四)歌颂中国共产党并庄严地宣示自己的政治信仰

(五)丰富、广泛、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第四节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一)逻辑性

(二)形象性

(三)讽刺性

(四)抒情性

(五)多样性

(六)常用曲笔

第七章 鲁迅的散文

第一节《野草》的文学史地位

(一)中国散文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心灵矛盾与时代斗争紧相联系的典范

(三)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方法相结合的艺术范本 第二节《野草》的思想内容

(一)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病态

揭露社会之黑暗犹如地狱《失掉的好的地狱》 讽刺“中庸”和奴才哲学《立论》 抨击精神麻木的“戏剧看客”《复仇》

鞭挞青年空虚无聊、忘恩负义的灵魂《我的失恋》 揭穿“正人君子”的虚伪假面《狗的驳诘》

(二)歌颂韧性战斗精神

为刚强不屈的战斗者唱赞歌《秋夜》 赞美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过客》 颂扬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死火》 热情歌颂叛逆的勇士《这样的战士》

(三)严于解剖自我,真诚坦露心胸

告别和埋葬矛盾、虚无的旧我《影的告别》 对青年的绝望和希望《希望》 追求美好的理想和情操《雪》 第三节《野草》的艺术成就

(一)精巧奇特的艺术构思

(二)浓郁的诗情与深警的哲理的结合(三)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

(四)优美瑰丽的艺术语言 第四节《朝花夕拾》

(一)《朝花夕拾》的总体构思与创作动机

反顾自己所走的生活道路;兼用文章作斗争;给青年人提供认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教材

(二)《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学龄以前生活的记忆;私塾阶段生活印象的描绘;记述青少年时代的片段;怀师恋友,回顾“从文”经历

(三)《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的融合;叙事和议论、抒情的结合;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

第八章 鲁迅的诗歌

(鲁迅共作有七十多首,就诗体来说有三种:旧体诗、新诗和民歌体诗。)第一节鲁迅诗歌的创作历程

(一)早期(1900——1912),即南京求学至辛亥革命前后

旧体诗,涉及的社会面不宽,思想缺乏深度,技巧较为稚嫩。《自提小象》写于离别祖国来到异国日本之时,表达了为多灾多难的故国报销终身的决心,标志着这一阶段鲁迅思想的升华。

(二)中期(1918——1926),即“五四”前夕至“五四”退潮期

(三)后期(1928——1935),即大革命失败至30年代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 第二节鲁迅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抒发献身祖国的豪情壮志

(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和丑恶

(三)为革命风雷唱赞歌

(四)抒写与亲人、友人的真挚情怀 第三节鲁迅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深厚与激越的统一

(二)楚骚的遗响

(三)娴熟的手法

第九章 鲁迅的学术研究

第一节鲁迅的文学史研究

(一)、鲁迅通过自己的文学史研究的实践,为后人提供了文学史研究的一些原则和精神:

1、鲁迅在文学史研究中充满了革命的批判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敢于冲破以儒家正统观念为准绳的框框,广泛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传统思想。

2、鲁迅在文学史研究中充满了现代意识。

3、鲁迅在文学史研究中,特别注重文学发展规律的探讨,即充分显示其“史”的特色。

4、鲁迅在研究中国文学时,特别注意把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摆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去考察,从影响文学发展的诸多时代因素中去揭示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特点形成的原因。

5、鲁迅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能以其卓越的史识,正确区分中国文学的精华和糟粕,并对之作出实事求是的价值评判。第二节鲁迅的翻译和古籍整理

(一)鲁迅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指导思想是很明确的,他怀着普罗米修斯“偷火给人类”似的目的,企望通过翻译的作品来唤醒和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意识。

(二)鲁迅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他坚持这一原则的原因:

1、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是针对30年代翻译界出现的“宁错而务顺”的观点提出来的。

2、鲁迅是本着对读者负责的认真严肃态度而提出“宁信而不顺”的翻译主张。

3、鲁迅在翻译理论上把“信”放在首位,是为了强调忠实于原著的思想内容和忠实地传达原著的精髓。

4、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还包含着他希望在译文中尽可能保存外国文学风格的目的。

5、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的直译,也是为了向外国学习语言文法,以便丰富现代中国语言。

(三)鲁迅辑录古籍工作的基本特点:

1、以“正史”为主,兼采杂书。

2、“考而后信”。

3、钩沉辑佚,细密拼补。

4、考订工作注重文、物互证。

第三节鲁迅与语言文字改革

(一)鲁迅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改革问题发表了相当多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鲁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阐释了语言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并指出了汉字改革的必然性。

2、鲁迅分析了汉字的繁难,以及形成汉字繁难的原因,并从“将文字交给大众”的目的出发,指出了汉字改革的必要性。

3、鲁迅总结了汉字改革的历史经验,一方面提倡简化文字,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根据改革汉字的拉丁化方向。

4、鲁迅从纯洁和统一祖国语言的目的出发,坚决主张发展普通话和提倡实现汉语规范化。

(二)鲁迅是如何分析语言文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鲁迅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在长期的文化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鲁迅还对中国语言文字与中华民族心理的关系作了考察,从而通过一些语言现象,揭示和批判了落后的民族心理素质:此外,鲁迅还对中国语言文字与文化发展的相背离,中国传统语言文字所带有的旧文化机质,以及中国语言文字与新的文化节奏的不相适应等问题,作了精到的分析,从而使语言文字改革问题进一步在文化发展这一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被提出来。第四节鲁迅与自然科学

(一)鲁迅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鲁迅早期专门从事过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翻译介绍过一些外国的先进科学成就;第二,鲁迅对自然科学的某些领域曾经有过一定的研究,并撰写、编著过专业性很强的科学论文和论著;第三,鲁迅一生高举科学的旗帜,自然科学构成了他的宇宙观、方法论的重要基础和内涵,他又以科学为武器,反对束缚科学发展的封建文化;第四,鲁迅以精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

鲁迅研究

从《故事新编》看鲁迅那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却散发出新的味道;那是一个飘渺的神话,却看到现实的影子;那是一位文学巨匠,却一直辛辣锋利……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

鲁迅研究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

鲁迅研究试卷

鲁迅研究试卷.txt没有不疼的伤口,只有流着血却微笑的人有时候 给别人最简单的建议 却是自己最难做到的。特点 浙江省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鲁迅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812......

鲁迅研究作业题

第二章 鲁迅的小说研究一、名词1.“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

《鲁迅研究》作业

2010年《鲁迅研究》第一次作业1、提出著名的"铁屋子”比喻的是鲁迅的( )。A:《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B:《呐喊?自序》 C:《灯下漫笔》 D:《坟?后记》 正确答案:B2、鲁迅曾把我国二三......

《鲁迅研究.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鲁迅研究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鲁迅研究阶段 鲁迅 鲁迅研究阶段 鲁迅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